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5)

1. 離合真邪說

古有離合真邪云者。蓋聖人慾使其真邪相離而勿合之謂也。若邪入於真。則真受其蠹而不遂其純一之真。真之不遂。則其所謂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真被乎邪。竊其柄而肆其橫逆。邪既橫逆。則其為患。復可勝言哉。嗚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為真。胡為邪。真之為言也、天理流行。

付與萬物。萬物得以為生者。皆真也。聖人保之如持盈。邪之為言也、天地間非四時五行之正氣。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聖人避之猶矢石。其防微杜漸之嚴如是。淵有旨哉。蓋真立則邪遠。邪厲則真殘。邪固可除。真尤宜養。養真之道。無須異求。但飲食男女。節之以限。

風寒暑濕。御之以時。復能實慈恕以愛人。虛中襟而應物。念慮必為之防。舉止必為之敬。如斯內外交養周備。則吾之生。不永生而生。不期壽而壽矣。不然。攝養少或不嚴。則六邪乘隙競入。諸疾交生。眾害並作。則吾之真所能存者幾希。故聖人憂之。揆度權衡機宜所在。

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沃雪拔刺而無遺者以此。古人有云。樹德務滋。除惡務本。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經旨俱存。再拜遺詮。敬為節錄。

白話文:

自古以來,有所謂「離合真邪」的概念。這是先賢希望我們能夠讓真正的本性與邪氣分開,避免它們混在一起。如果邪氣侵入了本性,本性就會受到腐蝕,無法保持純粹。本性一旦受損,那所謂的本性將會遭受無法言喻的傷害。當邪氣控制了本性,就會肆意妄為,邪氣一旦肆意妄為,它所帶來的災難就無法言表。唉!真與邪絕不能結合的道理就是這樣。那麼,什麼是真?什麼又是邪?「真」這個字,指的是天理運行,賦予萬物生命,使萬物得以生存的力量,都是「真」。先賢像保護滿溢的容器一樣珍惜它。而「邪」這個字,指的是天地之間,不符合四季五行的正常氣候,時常出現的異常現象,這些都是「邪」。先賢像躲避箭石一樣遠離它。他們對於防止微小的問題擴大,杜絕潛在的災難,態度非常嚴肅。深奧啊!本性堅定,邪氣自然遠離;邪氣強烈,本性就會受損。邪氣固然應該去除,本性更應該養護。養護本性的方法,不需要尋求特殊的途徑,只要在飲食和男女之事上適度節制,在對待風、寒、暑、濕等外界影響時,要根據季節做出適當的防護。再者,用慈悲和寬恕的心去關愛他人,保持心胸開闊地應對世事,對於思緒和行為必須有所戒備和尊重。這樣,內外兼修,全面養護,我們的生命,不用刻意追求永生,卻能活得長久;不必期待長壽,卻能自然而然地延年益壽。否則,如果在養生方面稍有疏忽,六種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各種疾病接踵而至,多種危害同時發生,那我們的本性還能留存多少呢?因此,先賢對此感到憂慮,通過權衡和考量,找到應對之策,向我們展示如何克服邪氣的方法,讓我們像用水澆雪、拔出刺一樣徹底清除邪氣,不留任何痕跡。古人曾說過:「培養品德要注重增長,去除惡行要從根本做起。」這也是同樣的意思。然而,去除邪氣的方法,經典中都有記載,謹慎地摘錄下來,再次恭敬地呈現。

2. 針有補瀉法

帝問邪氣在經,其病何如?取之奈何?對曰:邪之在經,如水得風,波湧隴起,其行脈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時大時小,動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市。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

故命曰瀉。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挐(一作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過而自緩(一作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

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得穴。令病人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至三四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循捫至病所,氣至病已,合手回針。

引氣過針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命之曰瀉。○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按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得穴。令病人呼氣一口將盡,內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許,如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至病所,氣至病已。

隨吸而疾出,針速閉其穴,命之曰補。

白話文:

【針有補瀉法】

黃帝問:當邪氣侵入經絡,會造成什麼樣的病症?又該如何治療呢?

回答說:邪氣進入經絡,就像水面受到風吹,波浪起伏不定。它在脈絡中流動,感覺到的是一陣陣的波動,觸感時大時小,且移動沒有固定的方位,無論在陰經或陽經,都難以預測。一旦遇上這種情況,要立即截斷邪氣的路徑。在病人吸氣時下針,避免氣機逆亂。保持針刺的穩定,讓針在體內停留較長時間,防止邪氣聚集。在病人吸氣時轉動針身,目的是為了引導氣機。等到病人呼氣時,慢慢拔出針頭,讓體內的邪氣隨著呼吸完全排出。

所以,這就是所謂的「瀉法」。

黃帝又問:若體內氣血不足,該如何補充呢?

首先要找到正確的穴位,用手指按壓,並加以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然後,再用手指輕輕推按,以刺激穴位。接著,用手指輕彈或輕捏,以增加穴位的敏感度。最後,用指甲輕刮,以進一步刺激穴位。當穴位被完全打開後,再進行針灸,可以幫助身體吸收更多的能量。在針灸過程中,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穴位上,以確保精神集中。當病人呼氣完畢時,下針,保持針在體內停留一段時間,直到感受到氣機的到達。就像等待珍貴的東西,不知道時間已經過去。當感受到氣機到達,針灸就自然地完成。等到病人吸氣時,迅速拔針,關閉穴位,防止氣機流失。這樣,就可以將大量的氣機留在體內,達到補充氣血的效果。

此種方法稱為「補法」。

瀉法操作如下:首先,使用左手找到正確的穴位,右手拿針,放置在穴位上方。讓病人咳嗽一聲,以此確定針的深度和方向。然後,捻針進入皮膚,找到正確的穴位。讓病人吸一口氣,將針深入至六分深度,如果感覺到針頭有些沉重,就將針退回到三分或四分深度。再檢查一次,如果還是感覺到針頭沉重,就將針退回到一分深度。然後,將針頭轉向病變部位,用手沿著經絡線路,按摩至病變部位。當氣機到達病變部位,病痛就會消失。然後,將針頭收回,將氣機引導至針尖三寸之外。隨著病人呼氣,緩慢地拔出針頭,不要封閉針孔。這種方法稱為瀉法。

補法操作如下:首先,使用左手找到正確的穴位,右手按住穴位,放置針頭在穴位上方。讓病人咳嗽一聲,以此確定針的深度和方向。然後,捻針進入皮膚,找到正確的穴位。讓病人呼一口氣,將針深入至八分深度,如果感覺到針頭有些緊繃,就將針退回到七分深度。再檢查一次,如果還是感覺到針頭緊繃,就將針退回到六分深度。然後,將針頭轉向病變部位,用手沿著經絡線路,按摩至病變部位。當氣機到達病變部位,病痛就會消失。隨病人吸氣,快速拔針,封閉針孔。這種方法稱為補法。

3. 春夏秋冬深淺補瀉法

春夏刺者。皆先深而後淺。秋冬刺者。皆先淺而後深。凡補瀉皆然。

白話文:

「在春季和夏季進行針灸時,都應先從較深的層次開始,然後再轉到較淺的層次。而在秋季和冬季進行針灸時,則應先從較淺的層次開始,然後再深入。無論是補法還是瀉法,都是遵循這樣的原則。」

4. 寒熱補瀉法

凡補瀉之法。皆如前也。若病入患熱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退針三二分。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出氣。依本經生成數足。覺針下陰。氣隆至。依前法出針。若病人患寒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進針至二三分。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出氣。依本經生成數足。覺針下陽氣隆至。依前法出針。

白話文:

[寒熱補瀉法]:所有補瀉的針灸手法,都遵循先前所說的方法。如果病人感到發熱,當感覺到針感達到病痛部位時,就將針退出二三分,然後讓病人用口吸氣,鼻子呼氣,根據本經絡的生成數量來調節呼吸次數,直到感覺到針下的陰氣充足,再依照之前的方法把針拔出。相反地,如果病人感到寒冷,當感覺到針感達到病痛部位時,就將針深入二三分,然後讓病人用鼻子吸氣,嘴巴呼氣,同樣根據本經絡的生成數量來調節呼吸次數,直到感覺到針下的陽氣充足,再依照之前的方法把針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