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 (4)

1. 流注指要賦

(臨泣膽經。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髖骨將腿疼以祛殘。(髖骨膀胱經。在腿硯骨上)腎俞把腰疼而瀉盡。(腎俞膀胱經。在十四肋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以見越人治屍厥於維會。(維會督脈)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隕。(三陰交脾經。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所謂諸痛為實。

但麻曰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是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證。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以判。彰往古之玄書。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大陵包絡經。在掌後兩筋間陷中)肩背痛責肘前之三里。

(手三里大腸經。在曲池下二寸)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三里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陰谷也)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中渚三焦經。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陽陵泉膽經。在膝下一寸外臁陷中)頭項痛擬後谿以安然。(後谿小腸經。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委中膀胱經。在膕中央約紋中動脈陷中)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白話文:

(扎臨泣穴,膽經的穴位,位置在眼睛上方,直入髮際五分處),可以去除髖關節連帶腿部的疼痛。(扎髖骨穴,膀胱經的穴位,在腿部髁骨上方),能使腎俞穴所引起的腰痛消失。(扎腎俞穴,膀胱經的穴位,在第十四肋骨下方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由此可見,扁鵲能用維會穴(督脈)來治療屍厥,立刻就讓病人甦醒。文伯能用三陰交穴(脾經)來使死胎滑落,下針後胎兒就墮下來。(三陰交穴,在腳內踝上方三寸,骨頭凹陷處)。

所謂的各種疼痛,大多屬於實證;但麻木的症狀,卻是屬於虛證。實證是因為外邪侵入體內,虛證則是因為體內正氣不足所引起。所以,要滋養母親,來補足虛弱的狀態;要奪取兒子,來平息過剩的狀態。觀察人體二十七條經絡,要一一清楚辨別;根據四百四種疾病的病症,要一一加以排除。這樣才能讓人們沒有夭折的憂患,達到長壽的境界。根據細微的徵兆來判斷,來彰顯古代醫學的奧秘。

另外還聽說,心胸的疾病要找手掌後面的大陵穴(包絡經,位置在手掌後方兩條筋之間凹陷處);肩背的疼痛要找手肘前的手三里穴(大腸經,位置在曲池穴下方兩寸處)。冷痹、腎衰的情況,要取足陽明經的土穴,也就是足三里穴;連著肚臍的腹痛,要瀉足少陰經的水穴,也就是陰谷穴。背脊中心靠近心臟的部位疼痛,針刺中渚穴(三焦經,位置在手小指旁邊的指頭,指節後凹陷處),就能立即痊癒。脅肋下方的疼痛,針刺陽陵泉穴(膽經,位置在膝蓋下方一寸外側,小腿骨頭凹陷處),就能立刻停止疼痛。頭部、頸部的疼痛,要選擇後谿穴(小腸經,位置在手小指外側指節後凹陷處),就能夠使疼痛減輕。腰部、腿部的疼痛,針刺委中穴(膀胱經,位置在膝蓋後方凹陷處的動脈旁),就可以治療。

身為一個用針灸治病的人,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就能輕鬆的達到祛除病邪的效果,只要在指尖捻動銀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