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灸之不發
國信副使覃公,中四十九歲。至元丙寅春,病臍腹冷疼,完穀不化,足胻寒而逆,皮膚不仁,精神困弱。診其脈沉細而微,遂投以大熱甘辛之劑,及灸氣海百壯,三里三穴各三七壯,陽輔各二七壯。三日後以蔥熨,灸瘡皆不發。復灸前穴,依前壯數,亦不發。十日後,瘡亦更不作膿,瘡口皆干。癸丑歲初,予隨朝承應,冬屯於瓜忽都地面,學針於竇子聲先生,因詢穴腧。曰:凡用針者,氣不至而不效,灸之亦不發,大抵本氣空虛,不能作膿,失其所養故也。更加不慎,邪氣加之,病必不退。異日因語針灸科忽教授,亦以為然。至元戊辰春,副使除益都府判,到任未幾時,風疾,半身麻木,自汗惡風,妄喜笑,又多健忘,語言微澀。醫以續命湯復發其汗,津液重竭,其證愈甚。因求醫還家,日久神氣昏憒,形容羸瘦,飲食無味,便溺遺失,扶而後起,屢易醫藥,皆不能效。因思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今因此病,而知子聲先生之言矣。或云:副使肥甘足於口,輕暖足於體,使令足於前,所為無不如意。君言失其所養,何也?予曰:汝言所養,養口體者也;予論所養,養性命者也。且覃氏壯年得志,不知所養之正,務快於心,精神耗散,血氣空虛,因致此疾。靈樞經云:人年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血氣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華榮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始衰,皮膚已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魂散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臟枯,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蓋精神有限,嗜欲無窮,輕喪性命,一失難復,其覃氏之謂歟。
白話文:
國信副使覃公中在四十九歲時,於至元丙寅年的春天,出現了肚臍周圍和腹部冷痛的症狀,食物消化不良,雙腳冰冷,皮膚感覺遲鈍,精神疲倦乏力。檢查他的脈搏發現脈象微弱細小。醫生於是開出了大熱甘辛的藥物,並進行了氣海百次的灸療,以及三里的三個穴位各灸了三七次,陽輔穴各灸了二七次。三天後,再以蔥熨法進行治療,但灸瘡卻沒有發生預期反應,再次灸相同的穴位和次數,仍舊沒有反應。十天後,瘡口乾燥,並沒有出現膿包。
癸丑年初,我跟隨朝廷的活動,冬天時在瓜忽都地帶駐紮,向竇子聲先生學習針灸。我詢問他關於穴道的知識,他說:「無論是針刺還是灸療,如果氣血未能達到病竈,就不會有明顯的效果。這大多是由於身體本來的氣血虛弱,無法形成膿包,這是因為身體失去了養分。如果再加上不注意保養,讓邪氣入侵,病情就會加重。」後來,我與針灸科的忽教授談及此事,他也同意這個觀點。至元戊辰年春天,副使被調往益都府擔任判官。
上任不久,他出現了風濕疾病,半身麻木,自汗怕風,情緒起伏不定,經常忘記事情,說話口齒不清。醫生開出續命湯,讓他出汗,結果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流失,病情反而加重。他因此回家尋找醫生治療,日久神智混亂,身形消瘦,對食物失去興趣,大小便失控,需要他人扶助才能起身。換過許多醫生和藥物,都無法治癒他的病情。我想起了《黃帝內經》中的話:「陽氣如同天上的太陽,如果失去了它,人的壽命就會縮短,並且不會發揚光大。」現在從覃公中的病情看來,我理解了竇子聲先生的話。
有人質疑說,副使口腹之慾滿足,身體溫暖,生活舒適,一切順心,你說的養生是什麼意思呢?我回答說,你所謂的養生,只是滿足口腹和身體的需要,而我講的養生,是指養護生命。覃公中壯年時事業得意,但不懂得正確的養生之道,只顧著滿足自己的慾望,精神和血氣消耗殆盡,因此導致了這種疾病。《靈樞經》中提到,人在十歲時,五臟開始成熟,血氣開始流通,血氣集中在下部,所以喜歡奔跑;二十歲時,血氣開始旺盛,肌肉開始發育,所以喜歡快走;三十歲時,五臟完全成熟,肌肉堅實,血氣充沛,所以喜歡步行;四十歲時,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都處於旺盛期,腠理開始疏鬆,面色開始憔悴,頭髮開始斑白,身體狀況穩定,所以喜歡坐著;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視力開始下降;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退,容易憂鬱悲傷,血氣運行緩慢,所以喜歡躺著;七十歲時,脾氣開始衰退,皮膚開始枯萎;八十歲時,肺氣衰退,精神開始散漫,容易言語失誤;九十歲時,腎氣枯竭,五臟萎縮,經脈空虛;一百歲時,五臟全部虛弱,神氣消失,只剩下形骸,最終死亡。人的精神是有限的,但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輕視了生命,一旦失去就難以挽回。這就是覃公中的寫照吧。
3. 脫營
疏五過論云。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鎮陽有一士人。軀幹魁梧而意氣雄豪。喜交遊而有四方之志。年逾三旬。已入任至五品。出入從騎塞途。姬侍滿前。飲食起居。無不如意。不三年。以事罷去。心思鬱結。憂慮不已。以致飲食無味。精神日減。肌膚漸至瘦弱。
無如之何。遂耽嗜於酒。久而中滿。始求醫。醫不審得病之情。輒以丸藥五粒。溫水送之。下二十餘行。時值初秋。暑熱猶盛。因而煩渴。飲冷過多。遂成腸鳴腹痛而為痢疾。有如魚腦。以至困篤。命予治之。診其脈乍大乍小。其證反覆悶亂。兀兀欲吐。嘆息不絕。予料曰。
此病難治。啟玄子云。神屈故也。以其貴之尊榮。賤之屈辱。心懷慕眷。志結憂惶。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名曰脫營。或曰。願聞其理。黃帝針經有曰。宗氣之道。納穀為寶、谷入於胃。乃傳之脈。流溢於中。布散於外。精專者行於經隧。終而復始。常營無已。是為天地之紀。
故氣始從手太陰起。注於陽明。傳流而終於足厥陰。循腹裡。入缺盆。下注肺中。於是復注手太陰。此營氣之所行也。故日夜氣行五十營。漏水下百刻。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所謂變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今病者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阻。
暴喜傷陽。暴怒傷陰。喜怒不能自節。蓋心為君主。神明出焉。肺為相輔。主行榮衛。制節由之。主貪人慾。天理不明。則十二官相使。各失所司。使道閉塞而不通。由是則經營之氣脫去。不能灌溉周身。百脈失其天度。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何疑之有焉。
白話文:
【脫營】
疏五過論提到,過去尊貴現在卑微的人,即使未受外界邪氣侵襲,疾病也會從內心產生,這種病被稱作「脫營」。鎮陽有位士人,身材魁梧,意氣風發,喜好交遊且有遠大的抱負。年過三十,已經擔任到五品官職,出入都有隨從護衛,妻妾環繞,飲食起居都順心如意。但不到三年,因事被罷免,心情鬱悶,憂慮不斷,導致對飲食失去興趣,精神一天比一天差,身體也逐漸消瘦。
無奈之下,他開始沉溺於酒精。久而久之,腹部開始脹滿。這才尋求醫生治療。醫生未能詳細瞭解他的病情,便給了五顆藥丸,讓他用溫水吞服。服藥後,他開始頻繁排便。正值初秋,天氣依然炎熱,因此感到口渴,喝了過多的冷飲,結果造成腸鳴腹痛,引發痢疾,排出物如魚腦般。病情變得非常嚴重,找我來治療。我診斷他的脈搏忽大忽小,症狀反覆無常,胸悶欲吐,不停地嘆息。我預測:
這病很難治。啟玄子說這是因為精神受到打擊。他過去享受著尊貴的榮華,現在卻遭受屈辱,心中充滿留戀,愁緒纏繞。即使沒有受到外界的邪氣,疾病也是從內心產生,血液和氣脈虛弱,這就是「脫營」。有人問我原因,根據黃帝針經所述,宗氣的運行,取決於食物的攝入,食物進入胃部,再轉化為營養,流動在體內,散佈在體表。精華的部分則在經絡中循環,週而復始,永不停止,就像天地的規律一樣。
因此,氣始於手太陰肺經,流經陽明胃經,最後結束於足厥陰肝經,然後回到腹腔,進入缺盆穴,向下流到肺臟,再回到手太陰肺經,這是營氣的運行方式。所以,營氣每天晚上運行五十次,等於百刻,共計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這就是變通的原理。當五十次營氣運行完成,就能達到天地的壽命。如今患者先快樂後痛苦,都是因為傷害了精氣,精氣枯竭,形體受到損壞。
過度的喜悅會傷害陽氣,過度的憤怒會傷害陰氣。如果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要知道心臟是主宰,神智由此產生;肺臟是輔助,負責運行營養和衛氣,控制整個身體的運作。如果一味追求私慾,忽略了天理,那麼身體的十二個主要器官就會失去功能,導致經絡堵塞,營氣就會流失,無法滋養全身,所有的脈絡失去平衡,形體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這樣的生活方式,當然會帶來災難,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