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勞倦所傷虛中有寒

【理中丸】,心肺在膈上為陽。腎肝在膈下為陰。此上下臟也。脾胃屬土。處在中州。在五臟曰孤臟。在三焦

曰中焦。因中焦獨治在中。一有不調。此丸專主。故名曰理中丸。人參味甘溫。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

緩之。緩中益脾。必以甘為主。是以人參為君。白朮味甘溫。內經曰。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必以甘為

助。是以白朮為臣。甘草味甘平。內經曰。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助脾。必須甘劑。

是以甘草為佐。乾薑味辛熱。喜溫而惡寒者。胃也。寒則中焦不治。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

白話文:

理中丸

心肺位於橫膈膜之上,屬陽;腎肝位於橫膈膜之下,屬陰。這上下兩部分便是人體的臟腑。脾胃屬於土,居於中州,在五臟中稱之為「孤臟」,在三焦中稱為「中焦」。由於中焦獨處於人體中央,一旦失調,此丸便專治之。所以稱為理中丸。

人參味甘溫,內經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緩和脾胃,益氣健脾,必須以甘味為主。因此人參為君藥。

白朮味甘溫,內經云:「脾惡濕,甘勝濕,溫中勝濕。」溫中燥濕,必須以甘味為輔。因此白朮為臣藥。

甘草味甘平,內經云:「五味所入,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補之。」補中益脾,必須以甘味為佐。因此甘草為佐藥。

乾薑味辛熱,胃喜溫惡寒,寒則中焦不治。內經云:「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散寒溫中。

胃。必先辛劑。是以乾薑為使。脾胃居中。病則邪氣上下左右。無所不之。故有諸加減焉。○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白朮加桂。氣壅而不瀉。則築然動也。白朮味甘補氣。去白朮則氣易散。桂辛熱。腎氣動者

欲作奔豚也。必服辛熱以散之。故加桂以散腎氣。經曰。以辛入腎。能泄奔豚氣故也。○吐多者。去白朮

加生薑。氣上逆者則吐多。術甘而壅。非氣逆者之所宜。千金方曰。嘔家多服生薑。此是嘔家聖藥。生薑

辛散。於是吐多者加之。○下多者還用白朮。氣泄而不收則下多。術甘壅補。使正氣收而不下泄也。或

白話文:

胃病治療方

胃病,必須先用辛味藥物治療。因此,以乾薑作為輔藥。脾胃位於人體的中心,生病時邪氣會上、下、左、右四面八方蔓延,因此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加減藥物。

若臍下有築塞感,這是腎氣躁動的表現。需要去除白朮,加入桂枝。因為氣體壅塞而無法宣洩,才會出現築塞感。白朮味甘能補氣,去除白朮則氣容易散開。桂枝性辛熱,腎氣躁動就像想要奔豚一樣,需要服用辛熱藥物散之,故加入桂枝散腎氣。經書上說:「以辛入腎,能泄奔豚氣。」

若嘔吐頻繁,則需要去除白朮,加入生薑。氣逆上衝則會嘔吐不止。白朮味甘而有壅塞之性,對於氣逆者並不適合。千金方中記載:「嘔吐者多服生薑,此是嘔吐的聖藥。」生薑辛散,因此嘔吐頻繁者需要加入生薑。

若腹瀉不止,則需要加入白朮。氣體宣洩而不收斂,則會腹瀉不止。白朮味甘能壅補,使正氣收斂而不下瀉。

曰濕勝則濡泄。術專除濕。於是下多者加之。○悸者加茯苓。飲聚則悸。茯苓味甘滲泄。伏水是所宜也。

○渴欲得水者。倍加朮。津液不足則渴。術甘以補津液。故加之○腹中痛者加人參。虛則痛。內經曰。補可以去弱。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寒多者。加乾薑。以辛熱能散寒也。○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術甘壅補。於腹中滿者則去之。附子味辛熱。

氣壅鬱。腹為之滿。以熱勝寒。以辛散滿。故加附子。內經曰。熱者寒之。寒者熱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如果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濡泄。白朮專門用來除濕。所以,下肢水腫的人要多加白朮。心跳加速的人要加茯苓,因為飲水過多會引起心悸,茯苓味甘,可以滲泄,正好可以治療水停積聚的問題。

口渴想喝水的人要加倍白朮,因為津液不足才會口渴,白朮甘甜,可以補充津液,所以要加進去。肚子痛的人要加人參,因為虛弱才會疼痛,《內經》說:「補可以去弱」,人參、羊肉都是補虛的藥物。

身體寒氣重的人要加乾薑,因為它辛熱可以散寒。肚子脹滿的人要減去白朮,加附子。《內經》說:「甘者令人中滿」,白朮味甘,可以壅補,對於肚子脹滿的人就要去掉它。附子味辛熱,可以疏通氣機,解除腹部脹滿。因為腹脹是氣機壅塞導致的,可以用熱來克制寒,用辛散來解除脹滿,所以要加附子。《內經》說:「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這就是這個道理。

人參,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研碎。溫服之。日三二服。

【建中湯】,內經曰。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位在上。腎處在下。左右上下。四臟居焉。脾者土也。應中為中央。處四臟之中州。治中焦。生育榮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榮衛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湯溫中益脾。是以建中名之焉。膠飴味甘溫。甘草甘平。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脾者必以甘為主。故以膠飴為君。而甘草為臣。桂辛熱。辛散也。潤也。榮衛不足。潤而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藥為佐。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者衛之源。脾者榮之本。黃帝針經云。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是也。衛為陽。不足者益之必以辛。榮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榮衛通。是以薑棗為使也。或謂桂枝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里而芍藥數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故桂枝湯、芍藥相佐桂枝以發散。非與建中同體。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故建中湯芍藥佐膠飴。以建脾。非與桂枝同用爾。內經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嘔家不用此湯。以味甜故也。

白話文:

將人參、乾薑、甘草和白朮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丸藥,大小如雞蛋黃。服用時,用沸水沖泡數口,研碎後溫服,每日服用兩到三次。

建中湯出自《內經》,根據其理論,肝臟位於左側,肺臟位於右側,心臟在上,腎臟在下,四臟分別佔據左右上下位置。脾臟屬土,居於中央,處於四臟的中州,主管中焦,負責生化氣血、運化水谷、通行津液。一旦脾臟功能失調,氣血就會失於滋養,津液就會失於運化。此湯藥溫中益脾,故名為「建中湯」。

膠飴味甘溫,甘草甘平,脾臟喜緩,急則食甘以緩之,因此用膠飴為主藥,以甘草為輔藥。桂枝辛熱,辛則散,溫則潤,氣血不足則用溫潤之品散之;芍藥味酸微寒,酸則收,寒則泄,津液不足則用收斂之品行之。因此用桂枝和芍藥為佐藥。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胃為衛氣之源,脾為營氣之本,黃帝針經云「營出中焦,衛出上焦」,衛氣屬陽,不足則用辛以補之;營氣屬陰,不足則用甘以補之。因此用薑棗為使藥。

有些人認為桂枝解表,芍藥用量少;而建中湯溫里,芍藥用量多。殊不知二者遠近之制,皮膚之邪為近,則制小其服也,故桂枝湯用芍藥相佐,以發散外邪,與建中湯不同。心腹之邪為遠,則制大其服也,故建中湯用芍藥佐膠飴,以建脾,與桂枝湯不用同。

《內經》云:「近而奇偶制小其服,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即其義。嘔吐者不宜服用此湯,因其味甜。

芍藥(六兩),桂枝,甘草(炙。各二兩),大棗(七個去子),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令消。溫服一升。日三升。

【育氣湯】,通流百脈。調暢脾元。補中脘。益氣海。祛陰寒。止腹痛。進飲食。大益臟虛疼痛。

木香,丁香,藿香,人參,白朮,白茯苓,縮砂,白豆蔻,蓽澄茄,炙甘草(各半兩),乾山藥(一兩),陳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錢半),白檀香(半兩)

白話文:

芍藥六兩,桂枝、甘草(炙)各二兩,大棗七個去子,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這六味藥材,先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然後用七升水煎煮,直到剩下三升,再濾掉藥渣,加入膠飴,用小火慢慢熬化,溫溫地喝一升,每天喝三次。這個藥方叫做「育氣湯」,可以暢通全身經脈,調和脾胃之氣,補益中脘,增強氣血,祛除陰寒,止痛止瀉,促進食慾,對於臟腑虛弱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療效。另外,木香、丁香、藿香、人參、白朮、白茯苓、縮砂、白豆蔻、蓽澄茄、炙甘草(各半兩)、乾山藥(一兩)、陳橘皮(去白)、青皮(去白各二錢半)、白檀香(半兩)這些藥材,也可以搭配使用。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木瓜湯調下。空心食前。鹽湯亦得。

【養胃進食丸】,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痿黃。肌肉消瘦。怠惰嗜臥。全不思食。常服滋養脾胃。進美飲食。消痰逐飲。避風寒濕冷邪氣。

蒼朮(五兩。泔浸去皮),神麯(二兩半。炒),白茯苓(去皮),厚朴(薑製。各二兩)

大麥櫱(炒),陳皮(去白。各一兩半),白朮(二兩),人參,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組成

  • 上述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
  • 每服一錢至二錢。
  • 以木瓜湯調服。
  • 空腹,飯前服用。
  • 用鹽湯亦可。

功效

  • 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面色萎黃,肌肉消瘦,怠惰嗜睡,完全不想吃飯。
  • 常服可滋養脾胃,促進食欲,改善面色,消痰利水,抵抗風寒濕冷邪氣。

藥材

  • 蒼朮(五兩,用淘米水浸泡去皮),神麴(二兩半,炒),白茯苓(去皮),厚朴(用薑汁製,各二兩)
  • 大麥芽(炒),陳皮(去白,各一兩半),白朮(二兩),人參,甘草(炙,各一兩)

配方

  • 將上述十四種藥材磨成粉末。
  • 每服用一錢到二錢。
  • 用木瓜湯調和服用。
  • 空腹,飯前服用。
  • 用鹽湯沖服也行。

功效

  • 治療脾胃虛弱、肚子脹滿、臉色發黃、身體消瘦、懶散愛睡、完全沒有食慾等症狀。
  • 長期服用可以滋養脾胃、增進食欲、改善面色、消除痰液、利尿,抵抗風寒濕冷等邪氣。

藥材

  • 蒼朮(五兩,用淘米水浸泡去皮),神麴(二兩半,炒熟),白茯苓(去皮),厚朴(用薑汁處理,各二兩)
  • 大麥芽(炒熟),陳皮(去白,各一兩半),白朮(二兩),人參,甘草(炙烤,各一兩)

上九味為末。水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前溫薑湯送下。粥飲亦得。

【寬中進食丸】,滋形氣。喜飲食。

豬苓(去皮),半夏(各七錢),草豆蔻仁(五錢),神麯(炒半兩),枳實(四錢),橘紅,白朮,澤瀉,白茯苓(去皮各三錢),縮砂,甘草(炙),大麥櫱(炒,各一錢半),人參,青皮,乾生薑(炮。各一錢),木香(半錢),

白話文:

將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和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丸,飯前用溫薑湯送服,或用粥也行。

【寬中丸】,可以滋養形氣,增進食慾。

藥材:

  • 豬苓(去皮),半夏(各七錢)
  • 草豆蔻仁(五錢)
  • 神麯(炒半兩)
  • 枳實(四錢)
  • 橘紅
  • 白朮
  • 澤瀉(去皮各三錢)
  • 縮砂
  • 甘草(炙)
  • 大麥櫱(炒,各一錢半)
  • 人參
  • 青皮
  • 乾生薑(炮,各一錢)
  • 木香(半錢)

一方有檳榔一錢半。合用。

上十六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湯送下。食前。

【和中丸】,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結或溏。此皆胃虛之所致也。常服和中理氣。消痰去濕。厚腸胃。進飲食。

白朮(二兩四錢),厚朴(薑製。二兩),陳皮(去白。一兩六錢),半夏(湯泡一兩),檳榔,枳實(各五錢),甘草(炙。四錢),木香(二錢)

上八味為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遠服。

白話文:

這是一個治療久病厭食,腸胃功能失調的方劑。方劑中包含多種中藥,有健脾胃、理氣消痰、去濕化痰、滋養腸胃等功效。藥方建議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的蒸餅作為藥引,製成丸子服用。飯前服用,每次服用三十丸,溫米湯送服。

注意事項

  • 本方劑僅供參考,實際服用需咨詢專業的中醫師。
  • 服用本方劑期間,需注意飲食調理,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
  • 如果服用後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服用並咨詢醫生。

【安胃丸】,治寒邪傷胃溫中補氣安胃進食。

白朮(五錢),乾薑(炮。三錢),大麥櫱(炒。五錢),陳皮(三錢),青皮(二錢),白茯苓(去皮。二錢),縮砂(二錢),木香(一錢半)

上八味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遠。忌冷物。

【補中丸】,補脾虛。調胃弱。止瀉痢。進飲食。定痛。

厚朴(薑製一兩),甘草(炙。一兩),白茯苓(去皮。一兩),陳皮(去白。一兩),乾薑(半兩。炮)

上五味為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細嚼亦得。空心食前。

白話文:

【安胃丸】,用於治療因寒邪侵襲胃部所導致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並能安定胃部,促進飲食消化。

  • 白朮(五錢):增強脾胃功能,助消化。
  • 幹薑(炮,三錢):溫暖胃部,散寒止痛。
  • 大麥櫱(炒,五錢):健脾和胃,消食。
  • 陳皮(三錢):理氣消食,化痰。
  • 青皮(二錢):疏肝解鬱,消脹。
  • 白茯苓(去皮,二錢):利水滌濕,健脾安神。
  • 縮砂(二錢):健脾和胃,除濕。
  • 木香(一錢半):行氣止痛,和胃。

以上八種藥物研磨成粉,用湯水浸泡蒸餅後製成丸狀,大小約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以溫水送服。飯前一個小時服用,忌口冷食。

【補中丸】,用於補充脾虛,調節脾胃功能不強,止瀉痢疾,增加飲食慾望,安定疼痛。

  • 厚朴(薑製,一兩):健脾開胃,除濕止痛。
  • 甘草(炙,一兩):調和諸藥,益氣養血。
  • 白茯苓(去皮,一兩):利水滌濕,健脾安神。
  • 陳皮(去白,一兩):理氣消食,化痰。
  • 幹薑(半兩,炮):溫暖胃部,散寒止痛。

以上五種藥物研磨成粉,用煉蜜製成如櫻桃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一丸,用白開水化開後吞服,也可細細咀嚼後吞服。早晨空腹時服用。

【加減平胃散】,治脾胃不和。

蒼朮(八兩),厚朴,陳皮(各五兩),甘草(三兩),人參,茯苓(各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姜二片。棗子二個。同煎至七分。去薑棗。帶熱服。空心食前。或入鹽沸湯點服亦得。

【嘉禾散】,補脾胃治五噎五膈。

枇杷葉(去毛炙),薏苡仁(炒),白茯苓,人參,縮砂(各一兩),大腹子,隨風子,杜仲,石斛,藿香葉,木香,沉香,丁香,陳皮(冬三錢),谷糵,檳榔

白話文:

【加減平胃散】,治療脾胃不和。

蒼朮(八兩),厚朴,陳皮(各五兩),甘草(三兩),人參,茯苓(各五兩)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入兩片薑片、兩個棗子一起煎煮至七分熟。去除薑棗後,趁熱服用。最好在空腹時或飯前服用。也可加入鹽後用沸水調服。

【嘉禾散】,補益脾胃,治療五噎五膈。

枇杷葉(去毛炙),薏苡仁(炒),白茯苓,人參,縮砂(各一兩),大腹子,隨風子,杜仲,石斛,藿香葉,木香,沈香,丁香,陳皮(冬季使用三錢),谷糵,檳榔

以上各材料按照比例配製。

五味子,白豆蔻,青皮,桑白皮(各半兩),白朮(二兩),神麯,半夏曲(各一錢),甘草(炙。一兩半)

上二十四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棗三個。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

【白朮散】,治諸病煩渴。津液內耗。不問陰陽。皆可服之。大能止煩渴。生津液。

乾葛(二兩),白朮,人參,茯苓(去皮),甘草(炙),藿香,木香(各一兩)

上七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五味子、白豆蔻、青皮、桑白皮各半兩,白朮二兩,神麯、半夏曲各一錢,甘草(炙)一兩半,共二十四味,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姜二片、棗三個,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此方名為白朮散,可治各種病症引起的煩渴,津液內耗,無論陰陽虛實皆可服用,能有效止煩渴、生津液。

另取乾葛二兩,白朮、人參、茯苓(去皮)、甘草(炙)、藿香、木香各一兩,共七味,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緩中丸】,治脾胃虛弱。六脈拘急。而指下虛。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腹中窄狹如繩束之急。小便不利而急。大便不調。精神短少。此藥專治大渴不止。腹中急束。而食減少。神妙。

自曬生薑,白茯苓(去皮),陳皮(各一兩。去白)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白湯送下。細嚼亦得空心食前。○如脈弦急。或腹中急甚。加人參、甘草各三錢。

【沉香鱉甲散】,治一切勞傷諸虛百損。

乾蠍(二錢半),沉香,人參,木香,巴戟,牛膝,黃耆,柴胡,白茯苓,荊芥,半夏,當歸,秦艽(各半兩),附子,官桂,鱉甲(各一兩),羌活,熟地(各七錢半),肉豆蔻(四個)

白話文:

緩中丸

功效: 治療脾胃虛弱、六脈拘急、指下虛、食少而渴不止、心下痞、腹中或痛或窄狹如繩束之急、小便不利而急、大便不調、精神短少。此藥專治大渴不止、腹中急束、食減少,效果顯著。

組成: 自曬生薑、白茯苓(去皮)、陳皮(各一兩,去白)

製法: 上述藥材研為細末,用煉蜜製成丸藥,如彈子般大小。

用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白湯送服,細嚼亦可。空心或飯前服用。

加減: 若脈弦急或腹中急甚,可加入人參、甘草各三錢。

沉香鱉甲散

功效: 治療一切勞傷、諸虛百損。

組成: 乾蠍(二錢半)、沉香、人參、木香、巴戟、牛膝、黃耆、柴胡、白茯苓、荊芥、半夏、當歸、秦艽(各半兩)、附子、官桂、鱉甲(各一兩)、羌活、熟地(各七錢半)、肉豆蔻(四個)

上十九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二寸。姜三片。棗二個。同煎至七分。去薑、蔥、棗。空心食前服。

【十華散】,補暖元氣。調理脾胃風勞。解二毒傷寒。除腰膝疼痛。療酒色衰憊。霍亂吐利。偏風頑脈脾痛。腳氣注腫。行步不得等證。神效不可俱述。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人參,白朮(炒),黃耆,乾薑(炮),青皮(去白。炒),羌活(各一兩),甘草(半兩炙)

五加皮(一兩。吳茱萸一兩。以水一碗同煮。至水盡為度。去茱萸不用。出五加皮切片焙)

白話文:

將上列十九味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兩寸蔥白、三片薑、兩個棗,煎煮至七分,去除薑、蔥、棗,空腹飯前服用。此方名為十華散,具有補益元氣、調理脾胃、治療風寒、解毒、緩解腰膝疼痛、改善酒色衰弱、治療霍亂吐瀉、緩解偏風頑疾、治療脾痛、緩解腳氣水腫等功效,其療效不可盡述。藥方包含附子、桂心、人參、白朮、黃耆、乾薑、青皮、羌活、甘草、五加皮、吳茱萸等藥材。五加皮需與吳茱萸一同水煮至水乾,去除吳茱萸,將五加皮切片焙乾備用。

上十味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中盞。姜三片。棗二個。煎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沉香溫脾湯】,治脾胃虛冷。心腹疼痛。嘔吐噁心。腹脅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倦怠。或泄瀉吐利。

沉香,木香,丁香,附子(炮。去皮臍),官桂,人參,縮砂,川薑(炮),白豆蔻,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十一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熱服。空心食前。作粗末亦可。

【厚朴溫中湯】,治脾胃虛寒。心腹脹滿。及秋冬客寒犯胃。時作疼痛。或戌火已衰。不能運化。又加客寒。聚為滿痛。散以辛熱。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氣溫胃和。痛自止矣。

白話文:

厚朴溫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心腹脹滿。特別適合在秋冬季節,因寒氣入侵胃部而導致的胃痛,或是脾胃虛弱,消化功能減退,寒氣積聚在胃部導致脹痛。此方以辛熱藥物散寒,佐以苦甘藥物調和脾胃,並用淡泄藥物使寒氣排出。溫暖胃氣,和解脾胃,疼痛自然消除。

備註

  • 錢,古代重量單位,約為現代的 3.75 克。
  • 盞,古代容量單位,約為現代的 100 毫升。
  • 炮,指的是用火炮製藥材,以去除藥性中的寒性。
  • 炙,指的是用火烤炙藥材,以增強藥性。
  • 粗末,指的是將藥材研磨成較粗的粉末。
  • 去滓,指的是去除藥渣。
  • 不拘時,指的是服用時間不限。
  • 空心,指的是空腹,飯前服用。
  • 食前,指的是飯前服用。

注意

厚朴(薑製),橘皮(去白。各一兩),乾薑(七錢),甘草(炙),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半兩)

上七味為粗末。每服五錢匕。水二盞。姜三片。煎一盞。去滓溫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雙和湯】,治虛勞養氣血。

白芍藥(七兩半),當歸(四兩),黃耆,熟地黃,川芎(各三兩),甘草,官桂(各二兩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服。

【小沉香丸】,和中順氣。嗜食消痰。又治痰及酒後乾嘔痰涎。氣噎痞悶。

白話文:

【厚朴姜炙,橘皮去白(各一兩),乾薑(七錢),甘草炙,草豆蔻,茯苓去皮,木香(各半兩)】

以上七味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匕,用二盞水加三片薑煮沸至一盞,去渣溫熱飲用,最好在餐前。忌口所有冷食。

【雙和湯】,專治虛勞補養氣血。

白芍藥(七兩半),當歸(四兩),黃耆,熟地黃,川芎(各三兩),甘草,官桂(各二兩二錢)

以上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半水加三片薑和一個棗煮沸至六分,空腹在餐前服用。

【小沈香丸】,調和中焦順暢氣息。增加食慾消減痰濕。同時治療因痰或酒後引起的乾嘔痰涎,以及氣噎、脹滿不舒適的情況。

甘草(炙。二兩八錢),益智仁(一兩八錢),舶上丁香皮(三兩四錢),甘松(一兩八錢。去土),廣朮(炮),縮砂(各四錢),沉香(六錢),香附子(一兩八錢。去毛)

上八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食後薑湯送下。或嚼亦得。

【氣消】,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脅肋膨脹。胸膈注悶。痰嗽喘息。乾嘔醋心。咽喉不利。飲食不化。氣不宣暢。並皆治之。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薑黃,乾生薑,當歸,白朮,玄胡索,廣朮(炮),三稜(炮),赤茯苓(去皮),肉豆蔻(各等分)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由八味藥材組成,包括甘草、益智仁、丁香皮、甘松、廣朮、縮砂、沉香、香附子。這些藥材經過炮製後研磨成粉,再製成丸藥。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消化不良、氣滯等症狀,如胃脹、腹脹、胸悶、咳嗽、嘔吐、飲食不消化等等。

此外,還列出了其他藥材,例如木香、檳榔、青皮等,可能用於其他相關的藥方或配方。

上十三味為末。白曲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日三服。忌馬齒莧、生茄子。○秋冬加丁香

【木香餅子】,快氣消食。利胸膈。化痰涎。止宿酒痰嘔。吐噦噁心。

木香,官桂(去皮),薑黃,香附(炒。去毛),香白芷,甘松(去土),川芎,縮砂仁(以上各二兩),甘草(炙。半兩)

上九味為末。水和捻成餅子。每服十數餅。細嚼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法制陳皮】,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

白話文:

將以上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白麴糊成丸子,大小如桐子般。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忌食馬齒莧和生茄子。秋冬季節可以加入丁香。

木香餅子具有快氣消食、利胸膈、化痰涎、止宿酒痰嘔、吐噦噁心等功效。

將木香、官桂(去皮)、薑黃、香附(炒去毛)、白芷、甘松(去土)、川芎、縮砂仁(以上各二兩)和甘草(炙半兩)等九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和成餅子。每次服用十數餅,細嚼後用薑湯送服,不限時辰。

法制陳皮具有消食化氣、寬利胸膈、美進飲食等功效。

茴香(炒),青鹽(炒),甘草(各二兩。炙),乾生薑,烏梅肉(各半兩),白檀(二錢半)

上六味為末。外以陳皮半斤。湯浸去白。淨四兩。切作細條子。用水一大碗。煎藥末三兩同陳皮條子一處。慢火煮。候陳皮極軟。控干。少時用干藥末拌勻焙乾。每服不拘多少。細嚼。溫薑湯下。不拘時。

白話文:

藥方

  • 茴香(炒)、青鹽(炒)、甘草(各二兩,炙)、乾生薑、烏梅肉(各半兩)、白檀(二錢半)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另外取陳皮半斤,用湯浸泡去白,取淨四兩,切成細條狀。

製作方法

  1. 取水一大碗,將藥粉三兩與陳皮條子一起放入鍋中,以小火慢煮。
  2. 煮至陳皮極度軟化後,將水控干。
  3. 待藥粉略微乾燥後,用乾藥粉拌勻,並以小火焙乾。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不限量,細嚼,溫薑湯送服,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