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1. 卷三
2.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癸丑春。槀城令張君。年三十有餘。身體豐肥。精神康健。飲食倍於常人。太醫王彥寶曰。君肥盛如此。若不預服涼藥。恐生熱疾。張君從之。遂服三一承氣湯二兩。下利三十餘行。異日。覺陰陰腹痛。且不欲食。食而無味。心下痞滿。精神困倦。次添胸膈閉塞。時作如刀刺之痛。
稍多食則醋心腹脹。不能消化。以此告予。予曰。昔君剛強。飲啖如常。血氣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臟之相使。各守所司。神氣衝和。身體太平。君自戕賊。沖氣敗亂而致病如此。雖悔何及。予遂以四君子湯甘溫之劑。補脾安胃。更加人參、黃耆、升麻。升陽補氣。戒以慎起居。
節飲食。服之月餘。胸中快利而痛止。病氣雖去。終不復正氣。未幾三旬中風而死。靈蘭秘典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啟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一。則損益不分。損益不分。則動之凶咎。陷身於羸瘠矣。
故形乃大傷。夫主不明。則委於左右。委於左右。則權勢妄行。權勢妄行。則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則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本不獲安。國將何有。宗廟之主。安得不至於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張君安危不察。損益不分。妄加治療以召其禍。可痛也哉。
此既往不可咎。後人當以此為明鑑。
白話文:
在癸丑年的春天,槁城的地方官張君,他年紀剛過三十,身體壯碩,精神飽滿,他的食量比一般人要大很多。御醫王彥寶對他說,你的身體這樣肥胖,如果不提前服用一些清涼的藥物,可能會引發熱性疾病。張君聽從了他的建議,開始服用三一承氣湯,份量是兩兩,結果導致他連續拉肚子三十多次。之後,他感到腹部隱隱作痛,並且胃口大減,吃東西也沒了味道,胸口感覺到悶脹,精神疲憊不堪,接著胸部更感到壓抑堵塞,時常像被刀割般的疼痛。
稍微多吃一點食物就覺得心煩意亂,腹部脹滿,無法正常消化。因此,他向我求助。我告訴他,以前你身體強壯,飲食正常,血液和氣息順暢地流動,遵循著自然的規律。五臟六腑相互協調,各自履行自己的職責,神氣和諧,身體健康。但是你自毀健康,讓身體的氣息混亂,才導致了這樣的疾病。現在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我於是開出四君子湯,這是一種甘甜溫和的藥物,用以滋補脾胃。另外加上人參、黃耆、升麻,以提升陽氣,補充元氣,同時囑咐他要調整作息,節制飲食。
服用了藥物一個多月後,他的胸口舒暢許多,疼痛也停了。雖然病氣已經去除,但正氣仍未完全恢復。不到三個月,他就因中風去世。靈蘭祕典上寫著,如果領導者不明智,那麼手下的人就會陷入危險,身體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以此方式養生,只會帶來災難。對於治理國家的人來說,如果他們的行為非常危險,那他們的統治地位也會非常危險。所以要警惕,要警惕,啟玄子說,心若不明,善惡不分,善惡不分,則無法區分好壞,無法區分好壞,則行動必然招致不幸,最終導致身體的衰弱。
因此,身體受到了嚴重的傷害。如果領導者不明智,就會將權力交給左右親信,將權力交給左右親信,就會導致權力濫用,權力濫用,就會導致官員不遵守法律,官員不遵守法律,就會導致百姓失去生存之地,遭受不公。而且,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安定。如果根本得不到保障,國家還能存在嗎?國家的統治地位,怎能不處於危險之中呢?所以說,要警惕,要警惕。張君對於安危視而不見,善惡不分,胡亂治療,結果引發了災難,真是令人痛心。
過去的事情已無法挽回,後人應該以此為鑒。
3. 時氣傳染
總帥相公,年近七旬。戊午秋南征,過揚州,俘虜萬餘口。內選美色室女,近笄年者四,置於左右。予因曰:總帥領十萬餘眾,深入敵境,非細務也。況年高氣弱,凡事宜慎。且新虜之人,驚憂氣蓄於內,加以飲食不節,多致疾病。近之則邪氣相傳,其害為大。總帥笑而不答。
其副帥時亦在坐。異日召予曰:我自十三歲從徵回鶻,此事飽經,汝之言深可信矣。至臘月中班師,值大雪三日,新掠人不禁凍餒,皆病頭痛咳嗽,腹痛自利,多致死亡者。逮春正月至汴,隨路多以禮物來賀,相公因痛飲數次,遂病。脈得沉細而弦,三四動而一止。其證頭痛,咳嗽,自利腹痛,與新虜人病無異。其脈短澀,其氣已衰,病已劇矣。三日而卒。邪氣害人,其禍如此。《內經》云:乘年之虛,遇月之空,失時之和,因而感邪,其氣至骨。又曰:避邪如避矢石。錢仲陽亦曰:糞履不可近襁褓,嬰兒多生天吊驚風,亦猶正氣尚弱,不能勝邪故也。
由是觀之,聖賢之言,信不誣矣。
白話文:
總帥相公,年紀接近七十歲,在戊午年的秋天率軍南征,經過揚州時,俘虜了上萬人口。其中他挑選了四位即將成年的美貌少女安置在身邊。我當時就提醒他,總帥你帶領著十多萬軍隊深入敵境,這可不是小事。再加上你的年紀大,身體狀況已經不如壯年,所有事情都應該更加謹慎。而且這些新俘虜的人,內心充滿驚恐憂慮,這種情緒積壓在他們心中,加上飲食不節制,很容易導致生病。如果你和她們太親近,很可能會被傳染,造成的危害非常大。但總帥只是笑笑,並沒有回答我的話。
他的副帥當時也在場,幾天後,他找我談話,說他從十三歲開始就隨軍徵戰,經歷過很多這種事,認為我的話非常有道理。直到臘月中旬,我們撤軍返回,那時下起了三天的大雪,新俘虜的人都禁不住寒冷和飢餓,開始出現頭痛、咳嗽、腹痛和拉肚子的症狀,很多人因此死去。等到春正月回到汴京,沿途有很多人送來禮物慶祝,總帥因為開懷暢飲了好幾次,突然生病。他的脈象顯示出沉細而弦,每跳三四下就會停一下,病症也是頭痛、咳嗽、腹痛和拉肚子,和那些新俘虜的病一模一樣。他的脈象顯示出短澀,體力已經很衰弱,病情非常嚴重。三天後,他就去世了。邪氣對人的傷害,就是這樣慘烈。
《黃帝內經》中說,如果在身體虛弱的時候,遇到月圓或者月缺,或是季節轉換時,抵抗力下降,那麼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深入骨髓。又說,要像躲避箭矢和石頭一樣躲避邪氣。錢仲陽也說過,剛出生的嬰兒不能接觸到骯髒的東西,否則很容易生出驚風等病,這是因為嬰兒的正氣還很弱,無法抵擋邪氣的緣故。
由此看來,聖賢的話,確實是真實無誤的。
4. 戒妄下
真定鈔庫官李提舉。年逾四旬。體干魁梧。肌肉豐盛。其僚友師君告之曰。肥人多風證。君今如此。恐後致中風。搜風丸其藥推陳致新化痰。宜服之。李從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覺氣短而促。至一月餘。添怠惰嗜臥。便白膿。小便不禁。足至膝冷。
腰背沉痛。飲食無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滿。時有躁熱。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醫皆無效。因陳其由。請予治之。予曰。孫真人云。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藥本攻疾。無病不可餌。平人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
神無所依。君本身體康強。五臟安泰。妄以小毒之劑。日下數行。初服一日。且推陳下行。疏積已去。又何推焉。今飲食不為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溉五臟六腑。周身百脈。神將何依。故氣短而促者。真氣損也。怠惰嗜臥者。脾氣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膿血者。
胃氣下脫也。足胻寒而逆者。陽氣微也。時有躁熱、心下虛痞者。胃氣不能上榮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亂也。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證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雖粗安。促君命期矣。李聞之。驚恐。汗浹於背。起謂予曰。妄下之過。
悔將何及。雖然。君當盡心救其失。予以謂病勢過半。命將難痊。固辭而退。至秋疾甚作。醫以奪命散下之。躁熱喘滿而死。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如李君者。蓋內經所謂大惑之人也。衛生君子。可不戒哉。
白話文:
真實案例來自定州的一位李姓提舉官,他年過四十,身材魁梧壯碩。他的同僚與朋友告訴他,體態豐腴的人容易受到風濕困擾,現在他這樣的情況,以後可能會中風。他們建議他服用搜風丸,此藥可以推陳出新,化痰祛風,對他來說非常適合。李先生聽從了他們的建議,開始每天服用此藥。但到了夜晚,他開始頻繁排便,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個月。他開始感覺呼吸急促,一個月後,他變得非常疲倦,喜歡躺著,甚至出現了便血和無法控制小便的情況,雙腳到膝蓋都感到冰冷。
此外,他還感到腰背沉重疼痛,對食物失去興趣,甚至不想吃東西,心胸憋悶,時常感到燥熱,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他先後找了三位醫生,但都沒有改善病情。他向我陳述了這一切,請求我治療。我說,孫真人曾說過,藥物有其偏性,可能使人的臟腑功能失調,若無病就不要輕易服藥。健康人攝入食物,血液才能正常循環,水分進入血管,才會形成血液。水分流失,營養就會散失,食物消化不良,防禦系統就會衰弱。營養和防禦系統一旦喪失,生命就失去了依託。
你本身身體健康,五臟安好,卻無端服用有毒性的藥物,導致每天多次排便。初服藥時,藥物的確能幫助排舊更新,但當體內的廢物已經清除,再繼續服用又有何益?現在你的飲食無法滋養身體,水和食物無法轉化為精華,灌溉五臟六腑,全身的脈絡,生命如何得到支撐?所以你呼吸困難,是因為真氣受損;你疲倦嗜睡,是因為脾氣衰弱;你無法控制小便,是因為膀胱功能失調;你便血,是因為胃氣下瀉;你雙腿冰冷,是因為陽氣微弱;你燥熱,心悸,是因為胃氣無法上達;你記憶力衰退,精神恍惚,是因為神志混亂。
《金匱要略》提到,若不應該下瀉卻強行下瀉,會導致腸胃功能失調,大小便失禁,最終可能致死。你之所以生病,並非天意,而是你自己的選擇。即使現在病情稍微穩定,但你的壽命恐怕已不長。李先生聽到這些,驚恐萬分,冷汗直流,他起身對我說,這是因為他無端下瀉的錯誤,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然而,他希望我能盡力挽救他的錯誤。我認為,他的病情已經過半,生命可能難以挽回,因此婉拒了他的請求。到了秋天,他的病情急轉直下,醫生用奪命散下瀉,結果他躁熱喘息,最終死亡。
《黃帝內經》說,過度懲罰,就是最大的迷惑。像李先生這樣的人,正是《黃帝內經》所說的大惑之人。我們這些注重健康的人,豈能不以此為鑒?
5. 輕易服藥戒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謂予曰。年十三時。五月間。因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答曰。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
其為冷痛。豈難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女子幼小。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當用溫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醫。
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於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說其病源。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發藥者亦不審其病源而以藥付之。
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圖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白話文:
有個姓何的秀才,他的女兒生病了。他父親告訴我說,女兒在十三歲那年的五月,因為吃了冷食,肚子開始痛。於是她去市集的藥店買了神芎丸來吃,結果肚臍周圍的腹部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冷越來越疼,時好時壞,到現在已經七八年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答他,古人說過,寒症要用熱療法來治療,即使是高明的醫生,也不能忽視這個原則。根據她吃的東西是冷的,而她吃的藥也是性質偏寒的,兩種寒性重疊,對她的胃造成了傷害。
造成她的冷痛,這不是很明顯的道理嗎?人的脾胃本來就喜歡溫暖,不喜歡寒冷,更何況是小女孩,血氣還未完全成熟,無法承受寒涼。所以她的陽氣被抑制,寒毒滯留在體內,久久無法消除。治病必須先找到病因,應該使用溫暖中焦,滋養氣血的藥物,來補救之前的錯誤。服用一個多月後,病情才會好轉。
唉,孔子在接受康子送的藥時,都是恭敬地接受,因為他不知道藥效,不敢隨便服用,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啊。然而,普通人去看醫生時,只是靜默地讓醫生把脈,以為這樣就能知道病情。脈搏是人體血氣在經絡中的運行表現,熱症時脈搏會加快,寒症時脈搏會減慢,實證時脈搏有力,虛證時脈搏無力。但是,對於具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病,脈搏怎麼可能區分出來呢?醫生必須詳細瞭解病因,而病人也必須告訴醫生病因。就像何秀才的女兒,沒有告訴醫生她的病因,而是直接去藥店買藥,而賣藥的人也沒有詳細詢問病因就賣藥給她。
導致她七八年的病痛,都是因為忽略了這個道理。孫思邈曾說,看病前先問病因,是最準確的。蘇東坡也曾說,不要只希望病快好,卻困擾了醫生。這兩位先生的話,對於社會的貢獻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