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下多亡陰

真定趙客,乙丑歲六月間,客於他方。因乘困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臥不得安,遂宿於寺中。僧以大毒食藥數丸,下十餘行,心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財貨,心有所動,遂燥熱而渴,飲冷酒一大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燥熱身不停衣,喜飲冷水,米穀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八九至,按之空虛。予溯流而尋源,蓋暑天之熱已傷正氣,以有毒大熱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而無餘矣。遺巴豆之氣,流毒於腸胃之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也。舌上赤澀,口燥咽乾,津液不足,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心火獨旺,故心胸燥熱,煩亂不安。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由也,遂辭而退。後易他醫,醫至,不審其脈,不究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此之謂也。夫聖人治病,用藥有法,不可少越。內經云:「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如不盡行,復如法以穀肉果菜養之,無使過之,過則傷其正矣。記有之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蓋慎之至也。彼僧非醫流,妄以大毒之劑下之太過,數日之間,使人殞身喪命,用藥之失,其禍若此。病之擇醫,可不謹乎?戒之。

白話文:

真實案例來自定州的一位趙姓旅客。在乙丑年六月期間,他在外地旅行,因疲憊加上受潮濕影響,導致胸口悶脹,時常感到焦躁和熱感,連睡覺都無法安穩。於是,他選擇在寺廟過夜。一位僧侶給了他幾粒含有劇毒的藥丸,服後他拉肚子十多次,胸口的悶脹稍微減輕。然而,隔天他因為極度疲倦而熟睡,財物被盜,心神受驚,隨即感到焦躁和口渴,他喝了一大杯冷酒。當晚,他的肚臍周圍和腹部劇烈疼痛,僧侶又給他之前那種藥,他又拉了十多次,病情更加嚴重,四肢無力。

他身體燥熱,不斷換衣服也無法緩解,只想喝冷水,食物完全無法消化,拉出的稀便像腐爛的魚腸,混著紅色的血液,完全沒有食慾,勉強吃一點就嘔吐,胸口的悶脹比之前更嚴重,一直打嗝,小腿冰冷,小腹痛得難以忍受。他找我來治療,診脈發現他的脈搏快速且虛弱。我追溯病因,發現是夏日高溫已傷害了他的正氣,僧侶又用劇毒且性熱的藥讓他拉肚子,一次下來,應該已經把受損的部分清除了,但巴豆的毒性仍殘留在腸胃,讓他嘔吐且無法進食,這是胃氣進一步受損的結果。

他無限制地排出膿血,肌肉萎縮,皮膚乾燥,脾氣虛弱,舌頭赤紅且乾燥,口腔和喉嚨乾燥,這是因為津液不足,這是拉肚子太多次,導致陰氣流失的結果。陰氣流失後,心火旺盛,所以心臟和胸部感到燥熱,心神煩亂不安。經典中有提到,單獨的陽氣無法生長,單獨的陰氣無法成長,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因此,我婉拒治療並離開。

後來他找了其他醫生,那位醫生未詳細診斷他的脈象,也未探究病因,只看到他胸口悶脹,就給他服用以枳殼為主的藥丸,病情反而加重,呼吸困難,不停拉肚子,最後不幸去世。《金匱要略》有提到,不該用瀉藥卻強制使用,會讓人腸胃功能紊亂,大小便失禁而死亡,這就是最好的例子。聖人治病,用藥都有方法,不能有絲毫偏差。

《內經》提到,用劇毒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六成的病氣;用毒性較小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七成的病氣;用普通藥物治病,只能去除八成的病氣;用無毒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九成的病氣。如果病情未完全好轉,應依規定用穀物、肉類、水果和蔬菜調理,不要過量,過量會傷害正氣。古書有記載,若醫生不是三代傳承,不應服用他的藥,這是最小心謹慎的做法。那位僧侶不是專業醫生,胡亂用劇毒藥物,幾天內就讓人喪命,用藥失誤的災難就是如此嚴重。病人在選擇醫生時,能不小心謹慎嗎?以此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