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九 (8)
卷十九 (8)
1. 癖積疳瘦
【聖效透肌散】,治小兒奶癖、食癖。時發寒熱、咳嗽。脅下堅硬結塊。
桑皮,荊芥(各三錢),雄黃(研),粉霜(研。各二錢半),蒺藜,當歸,硇砂(研),豆蔻,穿山甲(炮。各二錢),輕粉(一字半研),海金砂(一字)
上十一味。除研藥外。余揀淨為末。入研藥和勻。令將獨科蒜去皮。研如泥。入頭醋和如稀糊。調藥如膏。約癖積大小。攤在紙上貼病處。用新綿一葉覆之。以三襜緊繫。待一二時辰。覺疼痛無妨。只待口鼻內蒜香為度。其效不可具述。癖消為度。趙黃姑十三歲。癖積甚大。
以至危篤。予以此貼之。得效如神。中脘一穴。章門二穴。專治小兒癖氣久不消者。中脘從𩩲骭下。取病兒四指頭是。章門在大橫骨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舉臂取之。各灸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禹講師用灸之經驗。脾俞二穴。治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
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痰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飲不多。漸漸黃瘦。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可灸七壯。若黃疸者。可灸三壯。
白話文:
【聖效透肌散】,治療小孩因喝奶或飲食不當引起的癖積、食積等問題,症狀有時發冷發熱、咳嗽,肋骨下方出現堅硬的腫塊。
藥材包含:桑白皮、荊芥(各三錢),雄黃(研磨)、粉霜(研磨,各二錢半),蒺藜、當歸、硇砂(研磨)、豆蔻、炮製過的穿山甲(各二錢),輕粉(一字半,研磨),海金砂(一字)。
將以上十一味藥材,除了研磨的藥粉外,其他藥材都揀選乾淨,磨成粉末。再將所有藥粉混合均勻。然後,將獨頭蒜去皮,搗成泥狀,加入少許醋調成稀糊。將藥粉加入蒜泥糊中調成膏狀。根據癖積的大小,將藥膏攤在紙上,貼在患處。上面再覆蓋一片新的棉花,用三層布條緊緊繫住。等候一到兩個時辰,感覺到疼痛沒有關係,只要口鼻內聞到蒜味就表示藥效發揮作用。其效果非常好,無法用言語形容。直到癖積消退為止。有個叫趙黃姑的十三歲女孩,癖積很大,病情非常危急,我用這個藥膏貼敷,效果非常神奇。
另外,中脘穴(一個穴位)、章門穴(兩個穴位),專門治療小孩的癖氣久久不消的情況。中脘穴的位置,從脛骨下方,取小孩四指寬的距離就是。章門穴的位置,在大橫骨外側,與肚臍平行的肋骨末端,讓小孩躺下、彎曲上腳,舉起手臂就可以取穴。每個穴位灸七壯。肚臍後方的脊椎中間部位,灸十四壯。禹講師有艾灸的經驗,他認為脾俞穴(兩個穴位)可以治療小孩肋骨下方脹滿、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的情況,也能治療痃癖積聚、腹痛不愛吃飯、痰瘧寒熱,還能治療腹脹連帶背痛、食慾不振、漸漸消瘦的情形。這個穴位在第十一椎骨下方兩旁,各距離一寸五分,可以灸七壯。如果是黃疸,可以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