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八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八 (12)

1. 灸婦人崩漏及諸疾

血海二穴,乃足太陰脾經,在膝臏上內臁白肉際二寸中,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其脈緩者是也,可灸三壯。

陰谷二穴,乃足少陰腎之經,在足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取之,主女子如妊娠,赤白帶下,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如蠱,及治膝痛如錐刺,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小腹急引陰痛,股內臁痛。

會陰一穴,在兩陰間,主女子不月,可灸三壯。

氣衝二穴,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主婦人月水不利,難產,子上衝心,痛不得息,可灸七壯,炷如小麥大。

水泉二穴,在內踝下,主婦人月事不利,利即多,心下滿,目䀮䀮不能遠視,腹中痛,可灸五壯。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主婦人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惡露不止,繞臍㽲痛。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者宛宛中,灸七壯,主婦人不月,及不調勻,赤白帶下,氣轉連背引痛不可忍。

氣門二穴,在臍下三寸兩傍各三寸,灸五十壯,治婦人產後惡露不止,及諸淋,炷如小麥大。

石關二穴,在心下二寸兩傍各五寸,灸五十壯,主產後兩脅急痛不可忍。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主女子月事不調,帶下,及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疼,灸百壯。

關元一穴,在臍下三寸,主婦人帶下癥瘕,因產惡露不止,斷產絕下經冷,可灸百壯。

足下廉二穴,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內,舉足取之,主乳癰喉痹,胻腫足跗不收,可灸三壯。

承漿一穴,在唇下,灸五壯,主婦人卒口噤,語音不出,風癇之疾。

凡婦人產後氣血俱虛,灸臍下一寸至四寸各百壯,炷如大麥大,元氣自生。

白話文:

【灸治婦女崩漏及其他疾病】

血海穴有兩個位置,位於足太陰脾經,在膝蓋上方內側的白肉邊緣兩寸處。主要治療女性月經失調、惡性出血,以及腹部脹氣等症狀,脈搏緩慢時適用。可以施灸三次。

陰谷穴也有兩個位置,位於足少陰腎經,在腳內側大筋下方小筋上方,用手按壓可以感受到。彎曲膝蓋即可找到此穴。主要治療女性類似懷孕的症狀,如白帶和紅帶下流不止,以及腹部脹滿呼吸困難,小便黃色如同中毒。同時也能治療膝蓋疼痛如針刺,無法屈伸,舌頭無力垂下,煩躁尿難,小腹緊縮引起陰部疼痛,大腿內側疼痛。會陰穴在兩腿間的陰部,主要治療女性月經不調,可以施灸三次。

氣衝穴有兩個位置,在鼠蹊部上方一寸處,動脈搏動處。主要治療女性月經不順,難產,子宮上沖心臟,劇烈疼痛無法呼吸。可以施灸七次,灸炷大小如小麥。

水泉穴有兩個位置,在內踝骨下方,主要治療女性月經不順或過多,胸悶,眼睛無法遠視,腹部疼痛。可以施灸五次。

氣海穴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處,主要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白帶和紅帶下流,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疼痛。帶脈穴在肋骨下陷處,主要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白帶和紅帶下流,背部連接的疼痛。

氣門穴有兩個位置,在肚臍下方三寸兩側各三寸處。可以施灸五十次,治療女性產後惡露不止,各種尿道炎症。灸炷大小如小麥。

石關穴有兩個位置,在心臟下方二寸兩側各五寸處。可以施灸五十次,主要治療產後兩側肋骨疼痛難忍。

陰交穴在肚臍下方一寸處,主要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白帶,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冰冷疼痛。可以施灸一百次。

關元穴在肚臍下方三寸處,主要治療女性白帶和紅帶下流,產後惡露不止,月經寒冷。可以施灸一百次。

足三里穴有兩個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小腿外側,抬腳即可找到。主要治療乳腺炎,咽喉炎,小腿腫脹,腳踝無法活動。可以施灸三次。

承漿穴在下脣下方,可以施灸五次,主要治療女性突然閉口不語,聲音發不出,風癇等疾病。

對於產後氣血兩虛的女性,可以在肚臍下方一寸到四寸的位置各施灸一百次,灸炷大小如大麥,能促進元氣恢復。

2. 中氣不足治驗

佚庵劉尚書第五子太常少卿叔謙之內李氏。中統三年春。欲歸寧父母不得。情動於中。又因勞役。四肢困倦。躁熱惡寒。時作疼痛。不欲食。食即嘔吐。氣弱短促、怠惰嗜臥。醫作傷寒治之。解表發汗。次日傳變。又以大小柴胡之類治之。至十餘日之後。病證愈劇。病家云。

前藥無效。莫非他病否。醫曰。此傷寒六經傳變。至再經傳盡。當得汗而愈。翌日。見爪甲微青黑色。足脛至腰如冰冷。目上視而睹不轉睛。咽溢不利。小腹冷。氣上衝心而痛。嘔吐不止。氣短欲絕。召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細而微。不見傷寒之證。此屬中氣不足。妄作傷寒治之。

發表攻裡。中氣愈損。壞證明矣。太夫人泣下避席曰。病固危困。君盡心救治。予以辛熱之藥。㕮咀一兩。作一服。至夜藥熟而不能飲。續續灌下一口。飲至半夜。稍有呻吟之聲。身體漸溫。忽索粥飲。至旦食粥兩次。又煎一服。投之。至日高。眾醫皆至。診之曰。脈生證回矣。

眾喜而退。後越三日。太夫人曰。病人大便不利。或以用脾約丸潤之可乎。予曰。前證用大辛熱之劑。陽生陰退而愈。若以大黃之劑下之。恐寒不協。轉生他證。眾以為不然。遂用脾約丸二十丸潤之。至夜下利而行。翌日面色微青。精神困弱。嘔吐復作。予再以辛熱前藥溫之而愈矣。

故制此方。

【溫中益氣湯】

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各五錢),草豆蔻,甘草(炙。各三錢),益智仁,白芍藥,丁香,藿香,白朮(各二錢),人參,陳皮,吳茱萸(各一錢半),當歸(一錢)

上十三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病勢大者。服一兩重。

論曰。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甘溫。附子、乾薑大辛熱。助陽退陰。故以為君。丁香、藿香、豆蔻、益智、茱萸辛熱。溫中止吐。用以為臣。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白芍藥、炙。甘草苦甘溫。補中益氣。和血脈協力。用以為佐使矣。

白話文:

[中氣不足治療案例]

佚庵劉尚書的第五個兒子,太常少卿叔謙的內眷李氏,在中統三年的春天,想要回家探望父母卻未能成行,心中鬱悶,再加上勞累過度,導致四肢疲憊不堪,出現了燥熱怕冷的症狀,時常感到全身疼痛,沒有食慾,吃東西就嘔吐,呼吸短淺乏力,常常感到疲倦想睡覺。醫生誤以為是感冒,進行解表發汗的治療。隔天病情轉變,醫生又使用大小柴胡湯這類藥物進行治療。然而,十多天後,病情反而加重。

病人家屬表示,之前的藥物似乎沒有任何效果,難道是其他疾病嗎?醫生解釋,這是感冒引發的六經病變,等到再次病變到極限,應該會出汗而痊癒。然而,第二天,發現她的指甲呈現淡青色,從腳踝到腰部冰涼,眼睛向上看但無法轉動,吞嚥困難,小腹冰冷,氣往上沖心臟而痛,嘔吐不止,呼吸短促到近乎窒息。我們被請來治療,診斷其脈搏沉細微弱,並無感冒的徵兆,這是中氣不足的症狀,卻被誤診為感冒進行治療。

過度發汗和內攻的治療方式,讓中氣更加衰弱,病情惡化已明確無誤。太夫人流淚起身說,病況確實危急,請我們盡力救治。我們使用辛熱的藥材,研磨成粉,作為一劑藥。到了夜晚,藥煮好了但她無法飲用,只能慢慢灌入一口。直到半夜,終於聽到她發出呻吟的聲音,身體逐漸回暖,突然想喝粥。到了早上,她已經可以吃兩次粥,我們又煎了一劑藥給她服用。到了中午,所有醫生都來看診,表示脈象和病徵已經好轉。

幾天後,太夫人表示,病人排便不順,是否可以使用脾約丸來潤腸呢?我們回答,之前使用大辛熱的藥物,陽氣生發,陰氣消退而病情好轉,如果使用大黃之類的藥物來通便,可能寒氣不協調,轉而產生其他病症。其他人並不認為如此,於是使用了二十粒脾約丸來潤腸。到了夜晚,開始下痢,隔天臉色微微泛青,精神疲憊,嘔吐再次發生。我們再次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溫暖身體,終於病情再次好轉。

因此,我們制定了這個方子:

【溫中益氣湯】

炮附子(去皮臍),炮乾薑(各五錢),草豆蔻,炙甘草(各三錢),益智仁,白芍藥,丁香,藿香,白朮(各二錢),人參,陳皮,吳茱萸(各一錢半),當歸(一錢)

以上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去渣,飯前溫服。病情嚴重者,可以服用一兩。

根據內經記載,內部寒氣過盛,應使用辛熱的藥物治療,輔以苦甘溫的藥物。炮附子和炮乾薑都是大辛熱的藥物,能助陽氣退陰氣,所以作為主藥。丁香、藿香、豆蔻、益智、茱萸都是辛熱的藥物,能溫中止吐,所以作為輔藥。人參、當歸、白朮、陳皮、白芍藥、炙甘草等苦甘溫的藥物,能補中益氣,和血脈協力,所以作為佐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