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八 (13)
卷十八 (13)
1. 䐜脹治驗
範郎中夫人。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嘔。暮不能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黃帝針經五亂篇云。清氣在陰。濁氣在陽。亂於胸中。是以大悗。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返作病之逆從也。
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䐜脹尤甚。又云。臟寒生滿病。大抵陽主運化精微。聚而不散。故為脹滿。先灸中脘穴。乃胃之募。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次以此方助之。
【木香順氣湯】
蒼朮,吳茱萸(各五分。湯洗),木香,厚朴(薑製),陳皮,姜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湯泡),升麻,草豆蔻(各二分。麵裹煨)
上十五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生冷硬物及怒氣。數日良愈。論曰。內經云。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分。故以為君。生薑、半夏、豆蔻、益智辛甘大溫。消散大寒。故以為臣。
厚朴、木香、蒼朮、青皮辛苦大溫。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以苦泄之。吳茱萸。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使也。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
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白話文:
【䐜脹治驗】
範郎中的夫人,在中統五年八月二十日,因為過度勞累且飲食不規律,加上憂慮思慮導致情緒鬱結,出現了心腹脹滿的病症。早晨吃東西就會嘔吐,晚上則完全無法進食,兩側肋骨下會有刺痛感。診斷她的脈象呈現弦而細的特徵。根據《黃帝針經》中的「五亂篇」,提到清氣在下,濁氣在上,如果這種平衡在胸中被擾亂,就會產生胸悶的感覺。《內經》也有記載,清氣如果在下,就會產生飧泄,濁氣如果在上,就會形成䐜脹,這正是陰陽反常的表現。
到了夜晚,應該下降的濁氣卻未能順利下降,使得䐜脹的症狀更加嚴重。另一種說法是,臟腑受寒會導致脹滿的病症。大體而言,陽氣主要負責運化精微物質,若這些物質聚積不散,就會形成脹滿的情況。首先,使用灸療於中脘穴,這是胃部的募穴,可以引發胃中生髮之氣向上運行,再配合以下藥方輔助治療。
【木香順氣湯】
藥材包括蒼朮、吳茱萸(各五分,需用湯水清洗)、木香、厚朴(薑製)、陳皮、姜屑(各三分)、當歸、益智仁、白茯苓(去皮)、澤瀉、柴胡、青皮、半夏(湯泡)、升麻、草豆蔻(各二分,需用麵粉包裹後烘烤)。
以上十五種藥材,切碎後混合成一份藥劑,加入兩碗水煎煮至一碗水量,去除殘渣後趁熱服用,最好在飯前服用,避免食用生冷硬物,以及控制情緒,避免生氣。幾天後,病情應會有明顯好轉。
根據《內經》所言,對於滯留的病症要促使其流通,對於凝結的病症要使其散開。柴胡和升麻性質苦平,能通行於少陽和陽明兩條經絡,發散清氣,促進陽氣運行,因此作為主藥。生薑、半夏、豆蔻、益智仁具有辛甘大溫的特性,能消除大寒,因此作為輔藥。
厚朴、木香、蒼朮、青皮具有辛苦大溫的特性,能通順滯氣;當歸、陳皮、人參具有辛甘溫的特性,能調和營衛,滋養中氣。對於不下降的濁氣,可以使用苦味藥材來排泄,吳茱萸就是這樣的一種藥材。茯苓和澤瀉的氣味淡薄,能引導濁陰之氣自上而下,因此作為輔助藥材。藥材的氣味相互配合,既能散開也能排泄,上調下順,
讓清濁之氣各安其位,達到治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