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八 (9)
卷十八 (9)
1. 崩漏帶下
【膠艾湯】,治衝任虛損。月水過多。及妊娠胎動不安。腹痛下墜。
阿膠,川芎,甘草(炙。各二兩),當歸,艾葉(制炒。各三兩),白芍藥,熟地黃(各四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酒六分。煎至八分。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甚者連夜並服。
【伏龍肝散】,治經血崩下。
伏龍肝,赤石脂(各一兩),熟地黃,艾葉(微炒。各二兩),甘草,肉桂(各半兩),當歸,乾薑(各七錢半),川芎(三兩),麥門冬(一兩半)
上十味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棗三個擘破。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丁香膠艾湯】,治崩漏走下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過度。及飲食不節所得。經隔少時。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按之。無力。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厚衣被以御其寒。白帶白滑之物多。間有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不多。右尺時洪微也。屋漏水暴下多者。夫如屋漏水者。黑物多而赤物少。合而成也。急弦脈見。是寒多。洪脈時見。乃熱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脈時出者、命門包絡之火少也。
阿膠(六分炮),當歸身(一錢二分),生艾末(一錢),川芎,丁香末,熟地黃(各四分),白芍藥(三分)
上七味㕮咀。作一服。水五盞。先煎五味。作二盞。去渣。入膠艾。再煎至一盞。空心食前熱服。
【柴胡調經湯】,治經水不止。鮮紅。項筋急。脊骨強。腦痛。不思飲食。
羌活(五分),蒼朮(一錢),柴胡(七分),藁本,獨活,升麻(各五分),當歸,葛根,甘草(炙。三分),紅花(少許)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稍熱服。取微汗立止。
【涼血地黃湯】,治婦人血崩不止。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柴胡,防風(各三分),黃柏,知母,黃連,藁本,川芎,升麻,羌活(各二分),生地黃,當歸尾(各五分),黃芩,細辛,甘草(炙),荊芥穗,蔓荊子(各一分),紅花(少許)
上十七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
【益胃升陽湯】,治血脫益氣。古人之良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用諸甘劑。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身內。穀氣為寶。
白朮(三錢),黃耆,甘草(炙。各二錢),人參(一錢半),陳皮,當歸身(各一錢),炒曲(一錢半),柴胡,升麻,生黃芩(各半錢)
上十味㕮咀。每服三錢或五錢。視食加減之。如吃食少。已定三錢內更減之。不可令勝食氣。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無時。○黃芩。夏月每服中少加。秋冬去之。○如腹中痛。每服加芍藥三分。去皮中桂少許。○如渴或口乾。加葛根二分。
白話文:
崩漏帶下
【膠艾湯】治療衝任虛損、月經量過多、懷孕胎動不安、腹痛下墜。藥方:阿膠、川芎、炙甘草各二兩,當歸、制炒艾葉各三兩,白芍藥、熟地黃各四兩。將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酒六分,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空腹飯前服用,一日三次,病情嚴重者可連夜服用。
【伏龍肝散】治療經血崩漏不止。藥方:伏龍肝、赤石脂各一兩,熟地黃、微炒艾葉各二兩,甘草、肉桂各半兩,當歸、乾薑各七錢半,川芎三兩,麥門冬一兩半。將藥材磨碎,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盞半,放入三個掰碎的棗子,煎煮至七分,飯前溫服。
【丁香膠艾湯】治療崩漏不止,因心氣不足、勞累過度及飲食不節而引起。經期間隔時間較短,脈象兩尺部位皆弦緊而洪大,按之無力,患者自覺臍下冰冷,需要蓋厚被保暖,白帶量多且滑膩,偶爾有如屋漏般的水樣白帶,間或少量鮮血,右尺脈時而洪大,時而微弱。如屋漏般大量白帶下流者,多為黑色分泌物,紅色較少,是寒熱夾雜的症狀。急弦脈象表明寒證較重,洪脈偶現則表明熱證較輕。急弦脈象代表北方寒水較多,洪脈偶現代表命門及包絡的火氣不足。藥方:炮製阿膠六分,當歸身一錢二分,生艾末一錢,川芎、丁香末、熟地黃各四分,白芍藥三分。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量為一劑,加水五盞,先煎煮除阿膠與艾葉外的五味藥材,煎煮至兩盞,去渣,加入阿膠和艾葉末,再煎煮至一盞,空腹飯前溫服。
【柴胡調經湯】治療經血不止,鮮紅色,伴隨項筋僵硬、脊柱強直、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藥方:羌活五分,蒼朮一錢,柴胡七分,藁本、獨活、升麻各五分,當歸、葛根、炙甘草各三分,紅花少許。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量為一劑,加水四盞,煎煮至一盞,去渣,空腹溫服,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止血。
【涼血地黃湯】治療婦女崩漏不止,因腎水陰虛,無法制約包絡的相火,導致血溢而出。藥方:柴胡、防風各三分,黃柏、知母、黃連、藁本、川芎、升麻、羌活各二分,生地黃、當歸尾各五分,黃芩、細辛、炙甘草、荊芥穗、蔓荊子各一分,紅花少許。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量為一劑,加水二盞,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空腹飯前服用。
【益胃升陽湯】治療失血後氣虛,為古方良方,先補益胃氣以助生髮之氣,故曰陽生陰長,以甘味藥材為主,為首要之務。世人多認為是補氣,不知甘味藥材能生血,此乃陽生陰長之理,故先調理胃氣。人體內穀氣為寶。藥方:白朮三錢,黃耆、炙甘草各二錢,人參一錢半,陳皮、當歸身各一錢,炒麥芽一錢半,柴胡、升麻、生黃芩各半錢。將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依據食量調整,食量少則減量,不可超過食量,每次服用加水二盞,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無特殊時間限制。黃芩,夏季服用時可少加,秋冬則去除。若腹痛,每次服用可加芍藥三分,去皮桂枝少許。若口渴或口乾,加葛根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