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七 (5)
卷十七 (5)
1. 胞痹門(治小便不利。並溺附)
痹論云。胞痹者。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夫膀胱者。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今風寒濕邪氣。客於胞中。則氣不能化出。故胞滿而水道不通。其證小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以足太陽經。其直行者上交巔。入絡腦。下灌鼻竅。則清涕也。
【茯苓丸】,治胞痹。臍腹痛。小便不行。
防風(去蘆),細辛(去苗),赤茯苓(去皮),白朮,附子,澤瀉,官桂(各半兩),紫菀,栝蔞根,牛膝(酒浸),黃耆,芍藥,甘草(炙。各七錢五分),山藥,生地黃,半夏(湯泡),獨活,山茱萸(各二錢五分)
上十八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送下。食前。
【巴戟丸】,治胞痹。臍腹痛。小便不利。
巴戟(一兩半。去心),遠志(去心。三錢),桑螵蛸(麩炒黑),山藥,附子(炮。去皮臍),生地黃,續斷,杜仲(炙。各一兩),菟絲子(酒浸),石斛,鹿茸(酥炙),五味子,龍骨,官桂,山茱萸(各七錢半),肉蓯蓉(酒浸一兩)
上十六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空心食前服之。
【腎瀝湯】,治胞痹小腹急。小便不利。
杜仲(炒。去絲),桑螵蛸(炒),犀角屑,木通,五加皮,麥冬(去心),桔梗(各一兩),赤芍藥(五錢)
上八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羊腎一個切。竹瀝少許。同煎溫服。
【八正散】,治大人小兒心經邪熱。一切蘊毒。咽乾口燥。大渴引飲。心忪面熱。煩躁不寧。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及治小便赤澀。或癃閉不通。及熱淋、血淋。並宜服之。
瞿麥,萹蓄,車前子,滑石,山梔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黃(麵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之。
【石葦散】,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數。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便出砂石。並皆治之。
芍藥,白朮,滑石,葵子,瞿麥(各二兩),石葦(去毛),木通(各二兩),當歸(去蘆),甘草(炙),王不留行(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小麥湯調下。食前。日二三服。
【白花散】,治膀胱有熱。小便不通。(申顯卿傳)
朴硝(不以多少)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茴香湯調下。食前。
良法治小便不通。諸藥不效或轉胞至死危困。此法用之。小便自出而愈。用豬尿胞一個。底頭出一小眼子。翎筒通過。放在眼兒內。根底以細線系定。翎筒子口細杖子觀定。上用黃蠟封尿胞口。吹滿氣七分。系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頭。放了黃蠟。塞其翎筒。放在小便出里頭。放開翎筒根頭。手捻其氣。透於裡。小便即出。大有神效。
白話文:
胞痹門(治療小便不利及相關疾病)
古籍記載,胞痹是指小腹膀胱按壓時內部疼痛,小便澀滯,且有清涕(鼻涕)的症狀。膀胱是貯存津液的器官,氣化正常才能排尿。若風寒濕邪入侵胞宮(指下腹部),氣機阻滯,則導致膀胱充盈,水道不通,出現小腹膀胱按壓疼痛、小便澀滯等症狀。由於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頭部,故而出現清涕。
茯苓丸:治療胞痹、臍腹疼痛、小便不通。藥物組成包括防風、細辛、赤茯苓、白朮、附子、澤瀉、官桂、紫菀、栝蔞根、牛膝、黃耆、芍藥、甘草、山藥、生地黃、半夏、獨活、山茱萸。製成蜜丸,每次服用十丸,溫酒送服,飯前服用。
巴戟丸:治療胞痹、臍腹疼痛、小便不利。藥物組成包括巴戟天、遠志、桑螵蛸、山藥、附子、生地黃、續斷、杜仲、菟絲子、石斛、鹿茸、五味子、龍骨、官桂、山茱萸、肉蓯蓉。製成蜜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溫酒送服,空腹飯前服用。
腎瀝湯:治療胞痹、小腹脹痛、小便不利。藥物組成包括杜仲、桑螵蛸、犀角屑、木通、五加皮、麥冬、桔梗、赤芍藥。藥物粗粉,每次服用五錢,加水煎煮,另加羊腎一個及少許竹瀝同煎溫服。
八正散:治療大人小孩心經邪熱、蘊毒、口乾舌燥、煩躁、目赤、口舌生瘡等症狀,也治療小便赤澀、閉塞不通、熱淋、血淋等。藥物組成包括瞿麥、萹蓄、車前子、滑石、山梔子仁、甘草、木通、大黃。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加水煎服,飯後臨睡前服用,兒童需酌減劑量。
石葦散:治療腎氣不足、膀胱濕熱、水道不通、尿頻、臍腹急痛、尿液如豆汁狀或排出砂石等症狀。藥物組成包括芍藥、白朮、滑石、葵子、瞿麥、石葦、木通、當歸、甘草、王不留行。製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小麥湯調服,飯前服用,每日服用二到三次。
白花散:治療膀胱濕熱、小便不通。藥物組成只有朴硝,用量不拘,製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茴香湯調服,飯前服用。
此外,記載了一種治療小便不通的特殊方法:使用豬膀胱一個,在底部開一小孔,穿入翎管,用細線固定,用黃蠟封住膀胱口,吹入七分氣,再用手指捏住翎管根部,將膀胱置於尿道口,放開翎管,用手擠壓膀胱,幫助排尿。此法對於其他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