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承氣湯辨

仲景傷寒論云。寒邪外傷。傳而入里。里者。入胃是也。邪氣入胃。則變而為熱。胃中之氣鬱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實則瀉之。人所共知。如緩急輕重之劑。則臨時消息焉。若不惡寒反惡熱。譫語煩渴。腹滿而喘。手足濈然汗出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如邪氣入深。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與小承氣湯試之。若腹中轉失氣者。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不轉失氣者。必初硬而後溏。尚未可攻。攻之則腹滿不能食。若腹大滿不通者。亦以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大泄也。如發汗後不惡寒但熱者。胃實也。當和其胃氣。調胃承氣湯主之。成無己云。大熱結實者。

大承氣。小熱微結者小承氣。以熱不甚大。故於大承氣湯內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不減厚朴、枳實也。如不至大堅滿。邪氣盛而須攻下者。亦未可投大承氣湯。必以輕緩之劑攻之、於大承氣湯中去厚朴、枳實、加甘草。乃輕緩之劑也。若大承氣證。反用調胃承氣湯治之。則邪氣不散。

小承氣湯證。反用大承氣湯下之。則過傷正氣。而腹滿不能食。故有勿大泄之戒。此仲景所以分而治之。未嘗越聖人之制度。後之學者。以此三藥合而為一。且云通治三藥之證。及無問傷寒雜病內外一切所傷。一概治之。若依此說。與仲景之方。甚相違背。又失軒岐緩急之旨。

紅紫亂朱。迷惑眾聽。一唱百和。使病者暗受其弊。將何訴哉。有公心審是非者。於內經仲景方內求責。使藥證相對。以聖賢之心為心。則方之真偽。自可得而知矣。

白話文:

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提及,當寒邪從外部侵襲人體,逐步傳入體內,深入到裡層,這所謂的裡層,指的是進入胃部。當邪氣進入胃部,會轉化為熱,導致胃氣鬱滯,消化物無法順利排出,積聚形成實熱。對於這種實熱,我們通常會採取瀉下的治療方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具體使用什麼藥物,以及藥量的多少,必須根據病情的緊急程度和嚴重性來調整。

如果患者不再怕冷反而怕熱,出現譫妄、煩躁和口渴,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手腳大量出汗,這時就應該立即進行瀉下治療,使用大承氣湯。如果邪氣深入,可能形成乾燥的糞便,判斷方法是先使用小承氣湯,如果服藥後患者有放屁的情況,就表示有乾燥的糞便,可以進行攻下。反之,如果沒有放屁,可能是先硬後軟的糞便,還不到可以攻下的時候,若強行攻下,可能會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

對於腹部嚴重脹滿且排便不暢的患者,應使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胃氣,但不要讓患者大量瀉下。如果患者發汗後不再怕冷,只有熱感,這可能是胃部實熱,應該調和胃氣,使用調胃承氣湯。成無己提到,對於極度高熱和實熱的狀況,應使用大承氣湯;對於輕微熱象和微結的狀況,應使用小承氣湯,因為熱象並非非常嚴重,因此在大承氣湯中去掉芒硝,且因為結實並非堅固,所以不需要減少厚朴和枳實的份量。

如果患者的病情並非極度堅硬和脹滿,但邪氣旺盛需要攻下,還未到使用大承氣湯的程度,可以使用較溫和的藥物,即在大承氣湯中去掉厚朴、枳實,加入甘草。然而,如果大承氣湯適應症的患者,卻使用調胃承氣湯,邪氣不會消散;小承氣湯適應症的患者,卻使用大承氣湯,會過度傷害正氣,導致腹部脹滿,無法進食。因此,張仲景將這三種湯劑分開使用,遵守古聖先賢的原則。

然而,後世的一些學者,將這三種藥物混合使用,聲稱可以通治所有症狀,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都一律使用。這種做法與張仲景的處方理論背道而馳,也違背了黃帝內經中關於緊急和緩慢處理的原則,混淆視聽,導致病人受到無形的傷害,他們該向誰申訴呢?真正有公正之心的人,應當從內經和張仲景的處方中尋求真相,讓藥物和病症相對應,以聖賢的心態去理解,這樣才能辨別處方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