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一 (4)
卷一 (4)
1. 方成弗約之失
丁巳冬十月。予從軍回、至汴梁。有伶人李人愛謂予曰。大兒自今歲七月間。因勞役渴飲涼茶。及食冷飯。覺心下痞。請醫治之。醫投藥一服。下利兩行。其證遂減。不數日。又傷冷物。心腹復痞滿。添嘔吐噁心。飲食無味。且不飲食。四肢困倦。懶於言語。復請前醫診。視曰。
此病易為。更利幾行即快矣。遂以無憂散對。加牽牛末。白湯服。至夕。腹中雷鳴而作陣痛。少焉既吐又瀉。煩渴不止。飲冷無度。不復能禁。時發昏憒。再命前醫視之。診其脈。不能措手而退。頃之冷汗如洗。口鼻氣漸冷而卒矣。小人悔恨無及。敢以為問。予曰。未嘗親見。
不知所以然。既去。或曰。予親見之。果藥之罪歟而非歟。對曰。此非藥之罪。乃失其約量之過也。夫藥用之無據。反為氣賊。內經云。約方猶約囊也。囊滿弗約則輸泄。方成弗約則神與氣弗俱。故仲景以桂枝湯治外傷風邪。則曰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大承氣湯下大滿大實。
則曰得更衣止後服。不必盡劑。其慎如此。此為大戒。蓋得聖人約囊之旨也。治病必求其本。蓋李人以䤵優雜劇為戲。勞神損氣而其中疹然。因時暑熱。渴飲涼茶。脾胃氣弱。不能運化而作痞滿。以藥下之。是重困也。加以不慎。又損其陽。虛而復傷。傷而復下。陰爭於內。
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此仲景所謂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是則非失約量之過而何。故內經戒云。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下工。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方成弗約之失】
在丁巳年的冬天十月份,我從軍中歸來,到達汴梁這個地方。有一個名叫李人愛的藝人對我說,他的大兒子從今年的七月份開始,因爲工作勞累後喝了涼茶,又吃了冷飯,感覺胸口不舒服。他請了醫生來治療,醫生開了一劑藥,服用後出現了兩次腹瀉,病情有所減輕。但沒過幾天,他又不小心吃了些冷的東西,心腹再次感到脹滿,還增加了嘔吐噁心的症狀,對飲食失去了興趣,連喝水都不想喝,四肢感到疲憊無力,說話都懶得說。於是他們再次請來那位醫生診治。醫生看了後說,
“這病很容易處理,再腹瀉幾次就會好了。”於是他開了無優散,並加上牽牛子的粉末,讓他用白開水送服。到了晚上,他的肚子像打雷一樣響並且開始陣痛,不久就開始嘔吐和腹瀉,煩渴的感覺一直持續,喝冷飲也沒有限制,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爲。有時會突然失去意識。他們再次請那位醫生來看,醫生摸了他的脈搏,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就離開了。不久,他開始大量冒冷汗,口鼻的氣息逐漸變冷,最後去世了。他父親後悔莫及,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我說我沒有親眼看到,所以不知道原因。他離開後,有人告訴我,他親眼看到了全過程,真的是藥物造成的禍害嗎?我回答說,這不是藥物的問題,而是醫生沒有掌握好用藥的分寸所犯的錯誤。如果用藥沒有依據,反而可能成爲傷害身體的因素。《內經》中提到,就像裝滿東西的袋子,如果不綁緊,裏面的東西就會泄露出來。如果一個藥方沒有掌握好分寸,那麼藥效和氣力就不能協同作用。因此,張仲景使用桂枝湯來治療被風邪侵襲的病症時,會說如果服用一次後出汗,病情好轉,就可以停止後續的服藥,不必將整劑藥都吃完。使用大承氣湯治療嚴重的腸胃實熱時,會說如果病人排便順暢,就可以停止後續的服藥,不必將整劑藥都吃完。他就是這樣謹慎的。這就是聖人所說的“約囊”原則。治病一定要找到病因。李人愛的兒子是個演員,工作性質需要消耗大量的精神和體力,使他身體內部狀態不穩定。在夏季炎熱的時候,他喝了涼茶,導致脾胃氣虛,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從而造成胸口脹滿。醫生給他開了瀉藥,這隻會加重他的負擔。再加上他沒有注意,再次損傷了自己的陽氣。身體虛弱後再次受到傷害,傷害後再用瀉藥,導致陰氣在體內爭鬥,陽氣在外擾亂,體內的精氣沒有得到妥善的儲存,四肢冰冷,生命垂危。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如果不是醫生沒有掌握好用藥的分寸,那還能是什麼原因呢?因此,《內經》告誡我們,“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下工。”治療疾病時必須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