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古方名實辨

仲景以小柴胡治少陽證:口苦舌乾、往來寒熱而嘔。蓋柴胡味苦平,行少陽經;黃芩味苦寒為佐,治發熱口苦;生薑辛溫,半夏辛熱,治發寒而嘔;人參甘溫,安胃和中;大棗甘平溫,和陰陽,調榮衛,生津液,使半表半裡之邪而自解矣。

大承氣湯治陽明本實:痞滿燥實。枳實苦微寒,泄痞;厚朴苦溫,除滿;芒硝辛寒,潤燥。邪入於腑而作熱實,以大黃苦寒下之。酒製者,為因用。熱散氣升而作汗解矣,因以承氣名之。

錢仲陽以升麻湯治小兒寒暄不時,陽明經受邪: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及瘡疹未發,發而不勻。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散外邪;甘草甘溫、芍藥酸微寒,調和中氣,拒邪不能傷其里。

白朮散治小兒陽明本虛,陰陽不和,吐利後而亡津液,虛熱口乾。人參、甘草、白朮,甘溫,和中補胃;藿香、木香辛溫芳馨,可以助脾;茯苓甘平,分陰陽而導其濕;葛根甘平,倍於眾藥,其氣輕浮,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液而解肌熱。

局方中四物湯,調榮養衛,益氣滋血。當歸辛溫;熟地黃甘溫,能滋血;川芎辛溫;白芍藥味酸微寒,能養氣。蓋血為榮,氣為衛;四物相合,故有調益滋養之實。

黃耆建中湯治面色痿黃,臍腹急痛。脾胃不足者,肝木乘之也。木勝其中,土走於外,故痿黃見於面。《難經》曰:「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黃耆、甘草,甘溫,能補脾土;芍藥之酸,能瀉肝木。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作臍腹急痛。官桂辛熱,散其寒水;生薑、大棗、飴糖,辛甘大溫,益氣緩中,又與脾胃行其津液,以養四臟。建脾制水,補子瀉鬼,使四臟各安其氣,必清必淨,則病氣衰去。建中之名,亦不誣矣。

上數方,藥證相對,名實相輔,可垂法於世。近世用雙解散,治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殆無此理。且如風邪傷衛,必自汗而惡風;寒邪傷榮,必無汗而惡寒。又云:傷寒傷風,其證不同;中暑自汗,必身熱而氣虛;中濕自汗,必體疼而沉重。且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一往一來,未有齊至者也。飢則損氣,飽則傷胃;勞則氣耗,逸則氣滯。其證不同,治法亦異。蓋勞者溫之,損者補之,逸者行之,內傷者消導之。今內外八邪,一方治之,有此理乎?

《內經》云:「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內者內治,外者外治。」故仲景云:「且除其表,又攻其里。」言仍似是,其理實違,其是之謂歟?如搜風丸、祛風丸,有搜風祛風之名,無搜風祛風之實;百解散亦此類也。諺云:「看方三年,無病可醫;療病三年,無藥可用。」此亦名實不相輔故也。

噫!去聖逾遠,其術晻昧;人自為法,無可考證。昔在聖人,垂好生之德,著《本草》,作《內經》;仲景遵而行之以立方,號群方之祖。後之學者,以仲景之心為心,庶得制方之旨。

白話文:

[古方名實辨]

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少陽證狀,症狀包括口苦、舌乾、寒熱交錯且伴隨嘔吐。柴胡味苦性平,主要作用於少陽經絡。黃芩味苦性寒,作為輔助,專門治療發熱和口苦。生薑味辛性溫,半夏味辛性熱,這兩者主要治療發冷和嘔吐。人參味甘性溫,能夠安撫胃部和調和中焦。大棗味甘性平溫,有助於調節陰陽平衡,調和營衛,促進體液生成。這些藥材能夠幫助解決半表半裡的邪氣,使其自然消解。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絡實證,症狀包括痞滿、燥實。枳實味苦微寒,用於疏解痞滿。厚朴味苦性溫,用於消除痞滿。芒硝味辛性寒,用於潤滑乾燥。當邪氣進入腑臟產生熱實,使用大黃味苦性寒來通便。酒製的藥材用於引導藥效。熱氣散去,氣機上升,身體會自然出汗解熱。因此,此方被稱為「承氣」。

錢仲陽使用升麻湯來治療兒童因天氣變化不定導致的陽明經絡受邪,症狀包括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無法睡覺,以及皮膚疹子尚未發出,或發出但不均勻。升麻味苦性平,葛根味甘性平,兩者共同作用於疏散外邪。甘草味甘性溫,芍藥味酸微寒,兩者調和中氣,防止邪氣傷害體內。白朮散用於治療兒童陽明經絡虛弱,陰陽失調,嘔吐、腹瀉後津液流失,虛熱導致口乾。人參、甘草、白朮味甘性溫,有助於調和中焦和補充胃部能量。藿香、木香味辛性溫且芳香,有助於提升脾臟功能。茯苓味甘性平,能夠調節陰陽,引導濕氣排出。葛根用量較其他藥材多,氣質輕盈,能夠鼓勵胃氣向上運行,生成津液並解肌熱。

四物湯,用於調節營養,滋養血液。當歸味辛性溫,熟地黃味甘性溫,能滋養血液。川芎味辛性溫,白芍藥味酸微寒,能滋養氣血。血液為營,氣為衛,四種藥材相互配合,因此具有調節滋養的效果。

黃耆建中湯用於治療面色萎黃、肚臍周圍急痛,這是因為脾胃功能不足,肝臟能量過剩所致。肝臟能量過剩,脾胃能量外流,因此臉色呈現萎黃。難經提到,在平穩狀態下,這種症狀不易察覺,只有在衰退時才會顯現。黃耆、甘草味甘性溫,能補充脾臟能量。芍藥味酸,能抑制肝臟能量。水分攜帶肝臟能量,也會來侵擾脾胃,因此造成肚臍周圍急痛。官桂味辛性熱,能夠散去寒水。生薑、大棗、飴糖味辛甘大溫,能夠提升氣力和緩解中焦。這些藥材與脾胃一起運行津液,滋養其他四臟。通過強健脾胃、控制水分、補充孩子、抑制敵人,讓四臟各自安於其位,保持清潔,疾病就會減輕。這個方名「建中」,確實符合事實。

以上這些方劑,藥材和證狀相對應,名稱和實際效果相輔相成,可以作為世人的法則。然而近世使用雙解散來治療風、寒、暑、濕、飢餓、飽食、勞動、休息等問題,這並沒有道理。例如,風邪傷害衛氣,必然會導致自汗和畏風。寒邪傷害營氣,必然會導致無汗和畏寒。再者,風邪和寒邪的證狀不同。中暑導致自汗,必然伴隨著身體發熱和氣虛。中濕導致自汗,必然伴隨著身體疼痛和沉重感。四季的氣候變化,會傷害五臟,但通常不會同時發生。飢餓會損傷氣力,飽食會傷害胃部,勞動會消耗氣力,休息會導致氣滯。這些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一般來說,勞累者需要溫暖,損傷者需要補充,休息者需要活動,內傷者需要消化。現在卻用一個方劑來治療內外八邪,這合理嗎?內經提到,調節氣機的方劑,必須區分陰陽。內在問題需要內治,外在問題需要外治。因此,張仲景說:「先除去表層,再處理內部。」表面上看起來合理,實際上卻違背了原則。這就是所謂的「是」嗎?

例如搜風丸、祛風丸,有搜風和祛風的名稱,但實際上並沒有搜風和祛風的效果。百解散也是屬於這種情況。俗話說,看方三年,卻沒有疾病可以治療;治療三年,卻沒有藥材可用。這也是因為名稱和實際效果不相輔相成的緣故。唉!距離聖賢越來越遠,技術也越來越晦澀。人們各自制定規則,無法考證。過去的聖賢,留下對生命的慈悲,編撰本草,創作內經。張仲景遵循這些理論,創立方劑,被稱為方劑的始祖。後代學習者應該以張仲景的心態為核心,才能掌握創立方劑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