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仲景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表之時也。夫寒邪屬陰。身之外者屬陽。且夫各臟腑之經絡。亦屬陽也。蓋陽氣為衛。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此皆衛外而為固也。或煩勞過度。陽氣外損。不能衛固。陽為之虛。陽虛者陰必湊之。

故陰得以勝。邪氣勝則實。陰盛陽虛者此也。陰邪既盛。腠理致密。陽氣伏郁。不得通暢。所以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脊強。應解散而藥用麻黃者。本草云。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蓋麻黃能退寒邪。使陽氣伸越。作汗而解。故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裡氣和平而反下之。

中氣既虛。表邪乘虛而入。由是變證百出。故曰下之則死。外臺秘要云。表病里和。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張仲景曾說,當陰氣旺盛而陽氣不足的情況下,如果邪氣在體表,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能痊癒,但若使用瀉下的方式就會導致死亡。這是在講邪氣還停留在身體表面階段的情況。寒邪屬於陰性,身體外部屬於陽性,此外,各個臟腑的經絡也屬於陽性。因為陽氣有保護作用,保護氣的作用就是溫暖肌肉,滋潤皮毛,使肌膚緊緻,調節汗孔的開合,這些都是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擾的功能。若因過度勞累,陽氣在外損耗,無法起到保護作用,陽氣就會虛弱。陽氣虛弱,陰氣必然會乘機侵入。

因此,陰氣得以佔優勢。邪氣佔優勢就會實,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就是這種情況。陰邪既然旺盛,腠理就會變得緻密,陽氣被壓抑,無法順利流通,所以會出現發燒怕冷,頭痛,頸部僵硬,腰背疼痛等症狀。應該用散發邪氣的藥物,如麻黃,根據本草記載,輕型的藥物可以驅除實邪,如葛根、麻黃之類。因為麻黃能去除寒邪,使陽氣得以舒展,發汗後病就會好轉。所以說,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的情況下,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能痊癒。但如果裡氣平和,反而用瀉下的方式,就會使得中氣虛弱,表邪乘虛而入,各種病徵就會接踵而來,所以說用瀉下的方式就會導致死亡。《外臺祕要》中說,表病而裡氣平和的情況下,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能痊癒,用瀉下的方式就會導致死亡,正是這個意思。

2.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

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者。此言邪氣在裡之時也。夫寒邪始傷於表。不解而漸傳入於裡。變而為熱。人之身在裡者為陰。華佗云。一日在皮。二日在膚。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謂之入腑也。腑之為言聚也。若府庫而聚物焉。又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源。

邪氣入於胃而不復傳流水穀。水穀不消去。鬱而為實也。此陽盛陰虛者此也。故潮熱引飲。腹滿而喘。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宜大承氣湯下之則愈。潮熱者為實也。此外已解。可攻其里。而反汗之。表無陰邪。汗又助陽。陽實而又補。表裡俱熱。不死何待、外臺秘要云。

表和里病。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張仲景曾說,當身體處於陽氣過剩,陰氣不足的情況下,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轉,但如果用發汗的方法,病人可能會死亡。這是在描述邪氣已經深入到身體內部的情況。一般來說,寒邪最初會傷害身體表面,如果沒有及時清除,會慢慢傳入身體更深的地方,然後轉變成熱邪。我們身體的內臟部分,可以視為陰。

華佗曾解釋,邪氣進入人體的第一天會在皮層,第二天到達膚層,第三天到達肌肉層,第四天到達胸腔,第五天到達腹部,第六天則會進入胃部,一旦進入胃部,就表示邪氣已經深入腑臟。腑臟的意思是聚集,像倉庫一樣聚集各種物質,同時也是消化食物與產生營養的地方。

當邪氣進入胃部後,如果無法順利排出食物,就會導致食物積聚,形成實證。這就是所謂的陽盛陰虛的狀態。因此,病人會出現類似潮濕的高燒,口渴想喝水,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手腳大量出汗,排便困難且有譫妄的症狀。這種情況適合用大承氣湯來瀉下治療,因為潮濕的高燒表示身體有實證,這表示外部的邪氣已經被清除,可以開始攻擊身體內部的邪氣。但若在此時使用發汗的治療方式,由於身體表面並無陰邪,發汗反而會增加陽氣,讓原本已經過剩的陽氣更加旺盛,導致身體內部與外部都處於過熱的狀態,這樣的情況下,病人很難存活。

《外臺祕要》提到,當身體表面的狀況已經穩定,但內部仍有問題時,使用瀉下的治療方式會使病情好轉,但若使用發汗的方式,可能會導致病人死亡,這正是上述理論的具體表現。

3. 汗多亡陽

齊大哥十一月間。因感寒邪。頭項強。身體痛。自用靈砂丹四五粒並服以酒引下。遂大汗出。汗後身輕。至夜。前病復來。以前藥復汗。其病不愈。復以通聖散發汗。病添身體沉重足胻冷而惡寒。是日方命醫。醫者不究前治。又以五積散汗之。翌日。身重如石。不能反側。足胻如冰。

冷及腰背。頭汗如貫珠。出而不流。心胸躁熱。煩亂不安。喜飲冷。西瓜、梨柿冰水之物。常置左右。病至於此。命予治之。診得六脈如蛛絲。微微欲絕。予以死決之。主家曰。得汗多矣。焉能為害。予曰。夫寒邪中人者。陽氣不足之所致也。而感之有輕重。汗之者豈可失其宜哉。

仲景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汗者、助陽退陰之意也。且寒邪不能自出。必待陽氣泄。乃能出也。今以時月論之。大法夏月宜汗。此大法焉。然並以太過為戒。況冬三月閉藏之時。無擾乎陽。無泄皮膚。使氣亟奪。為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少陰不藏。此冬氣之應也。凡有觸冒。

宜微汗之。以平為期。邪退乃已。急當衣暖衣。居密室。服實表補衛氣之劑。雖有寒邪。弗能為害。此從權之治也。今非時而大發其汗。乃謂之逆。故仲景有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今本傷而汗。汗而復傷。傷而復汗。汗出數回。使氣亟奪。衛氣無守。陽泄於外。陰乘於內。

故經云。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不死何待。雖盧扁亦不能治之活也。是日。至夜將半。項強身體不仁。手足搐急。爪甲青而死矣。金匱要略云。不當汗而妄汗之。令人奪其津液枯槁而死。今當汗之。一過亦中絕其命。況不當汗而強汗之者乎。

白話文:

在十一月的時候,有個名叫齊大哥的人,他因為受了寒氣的侵襲,出現了頭頸僵硬和全身疼痛的症狀。他自己用了靈砂丹,大概吃了四到五粒,還搭配酒一起服用,結果開始大量出汗。汗出後,他感覺身體輕鬆了些,但到了晚上,之前的病狀又再度出現。他再次服用同樣的藥物,希望再讓自己出汗,但病情並沒有好轉。之後,他又使用了通聖散來發汗,反而導致病情加重,感到身體更加沉重,雙腿冰冷,而且更怕冷了。

隔天,他才請醫生來看診。然而,醫生沒有詳細瞭解先前的治療過程,就又開了五積散讓他發汗。第二天,他的病情急轉直下,覺得身體重得像石頭,連翻身都困難,雙腿冷得像冰一樣。不僅如此,他的腰部和背部也開始感到寒冷,額頭上汗水不斷滴落,但就是不會流下來。同時,他心裡感到焦躁和熱度,心情非常煩亂,無法安靜下來,甚至想要喝冷飲,像是西瓜、梨子、柿子等冰涼的東西,他都放在身邊。

病情發展到這種地步,終於有人請我來看診。我替他把脈,發現他的脈搏細弱得像蜘蛛絲一樣,幾乎要斷絕。我認為他已經病入膏肓,情況危急。他家裡的人說:「他出了那麼多汗,怎麼會有害呢?」我解釋道:「寒氣侵襲人體,是因為陽氣不足所導致的。感染的程度有輕有重,但是發汗治療時,難道可以不考慮適度嗎?」

根據醫聖張仲景的理論,陰氣旺盛而陽氣虛弱的情況下,發汗治療是可以見效的。發汗的意圖,其實是為了幫助提升陽氣,擊退陰氣。而且,寒氣本身無法自行排出,必須等到人體的陽氣充分運行,才能順利排出。現在,我們從季節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夏季適合發汗治療,這是基本原則。然而,即使在夏季,也要小心不要發汗過度。更何況,冬季三個月是人體藏精蓄銳的時期,應該避免擾動陽氣,不要讓皮膚過度排汗,以免消耗過多的元氣,這纔是養護臟腑的正確方法。如果違反這個原則,就會導致腎臟無法正常收藏,這是冬天應該注意的問題。凡是受到寒氣侵襲的人,應該進行微汗治療,直到病情穩定為止。一旦寒氣被驅逐,就可以停止治療。這時候,應該穿上保暖的衣服,住在密閉的房間裡,服用固表補衛的藥物。即使還有寒氣存在,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是臨時應變的治療方法。然而,現在卻在不適當的時間,讓人大量發汗,這就是違背自然法則的行為。因此,張仲景曾經說過:「一次錯誤的治療,可能延長病程;兩次錯誤的治療,可能縮短壽命。」現在,他先是受到寒氣侵襲,然後又大量發汗,接著再次受到寒氣侵襲,再發汗,這樣反覆多次,使得體力耗損過度,防衛系統崩潰,陽氣外洩,陰氣趁機入侵。

所以,古籍《黃帝內經》上說:「單純的陽氣無法維持生命,單純的陰氣也無法維持生命。」這樣下去,他遲早會死亡,就算古代名醫扁鵲和華佗也救不了他。就在那天深夜,他的頭頸僵硬,身體失去知覺,手腳抽搐,指甲呈現青色,最終去世了。《金匱要略》上說:「不應該發汗卻強制發汗,會讓人喪失津液,導致身體乾燥而死亡。」現在,即使是在適當的時候發汗,如果發汗過度,也會危及生命。何況是在不應該發汗的情況下,卻強制發汗呢?

4. 下多亡陰

真定趙客,乙丑歲六月間,客於他方。因乘困傷濕面,心下痞滿,躁熱時作,臥不得安,遂宿於寺中。僧以大毒食藥數丸,下十餘行,心痞稍減。越日困睡,為盜劫其財貨,心有所動,遂燥熱而渴,飲冷酒一大甌。是夜臍腹脹痛,僧再以前藥復下十餘行。病加困篤,四肢無力,燥熱身不停衣,喜飲冷水,米穀不化,痢下如爛魚腸腦,赤水相雜,全不思食,強食則嘔,痞甚於前,噫氣不絕,足胻冷,少腹不任其痛。請予治之。診其脈浮數八九至,按之空虛。予溯流而尋源,蓋暑天之熱已傷正氣,以有毒大熱之劑下之,一下之後,其所傷之物已去而無餘矣。遺巴豆之氣,流毒於腸胃之間,使嘔逆而不能食,胃氣轉傷而然。及下膿血無度,大肉陷下,皮毛枯槁,脾氣弱而衰也。舌上赤澀,口燥咽乾,津液不足,下多亡陰之所致也。陰既已亡,心火獨旺,故心胸燥熱,煩亂不安。經曰:「獨陽不生,獨陰不長。」天之由也,遂辭而退。後易他醫,醫至,不審其脈,不究其源,惟見痞滿,以枳殼丸下之,病添喘滿,利下不禁而死。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此之謂也。夫聖人治病,用藥有法,不可少越。內經云:「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如不盡行,復如法以穀肉果菜養之,無使過之,過則傷其正矣。記有之云:「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蓋慎之至也。彼僧非醫流,妄以大毒之劑下之太過,數日之間,使人殞身喪命,用藥之失,其禍若此。病之擇醫,可不謹乎?戒之。

白話文:

真實案例來自定州的一位趙姓旅客。在乙丑年六月期間,他在外地旅行,因疲憊加上受潮濕影響,導致胸口悶脹,時常感到焦躁和熱感,連睡覺都無法安穩。於是,他選擇在寺廟過夜。一位僧侶給了他幾粒含有劇毒的藥丸,服後他拉肚子十多次,胸口的悶脹稍微減輕。然而,隔天他因為極度疲倦而熟睡,財物被盜,心神受驚,隨即感到焦躁和口渴,他喝了一大杯冷酒。當晚,他的肚臍周圍和腹部劇烈疼痛,僧侶又給他之前那種藥,他又拉了十多次,病情更加嚴重,四肢無力。

他身體燥熱,不斷換衣服也無法緩解,只想喝冷水,食物完全無法消化,拉出的稀便像腐爛的魚腸,混著紅色的血液,完全沒有食慾,勉強吃一點就嘔吐,胸口的悶脹比之前更嚴重,一直打嗝,小腿冰冷,小腹痛得難以忍受。他找我來治療,診脈發現他的脈搏快速且虛弱。我追溯病因,發現是夏日高溫已傷害了他的正氣,僧侶又用劇毒且性熱的藥讓他拉肚子,一次下來,應該已經把受損的部分清除了,但巴豆的毒性仍殘留在腸胃,讓他嘔吐且無法進食,這是胃氣進一步受損的結果。

他無限制地排出膿血,肌肉萎縮,皮膚乾燥,脾氣虛弱,舌頭赤紅且乾燥,口腔和喉嚨乾燥,這是因為津液不足,這是拉肚子太多次,導致陰氣流失的結果。陰氣流失後,心火旺盛,所以心臟和胸部感到燥熱,心神煩亂不安。經典中有提到,單獨的陽氣無法生長,單獨的陰氣無法成長,這是自然界的規律。因此,我婉拒治療並離開。

後來他找了其他醫生,那位醫生未詳細診斷他的脈象,也未探究病因,只看到他胸口悶脹,就給他服用以枳殼為主的藥丸,病情反而加重,呼吸困難,不停拉肚子,最後不幸去世。《金匱要略》有提到,不該用瀉藥卻強制使用,會讓人腸胃功能紊亂,大小便失禁而死亡,這就是最好的例子。聖人治病,用藥都有方法,不能有絲毫偏差。

《內經》提到,用劇毒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六成的病氣;用毒性較小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七成的病氣;用普通藥物治病,只能去除八成的病氣;用無毒的藥物治病,只能去除九成的病氣。如果病情未完全好轉,應依規定用穀物、肉類、水果和蔬菜調理,不要過量,過量會傷害正氣。古書有記載,若醫生不是三代傳承,不應服用他的藥,這是最小心謹慎的做法。那位僧侶不是專業醫生,胡亂用劇毒藥物,幾天內就讓人喪命,用藥失誤的災難就是如此嚴重。病人在選擇醫生時,能不小心謹慎嗎?以此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