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三 (1)
卷三 (1)
1.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癸丑春。槀城令張君。年三十有餘。身體豐肥。精神康健。飲食倍於常人。太醫王彥寶曰。君肥盛如此。若不預服涼藥。恐生熱疾。張君從之。遂服三一承氣湯二兩。下利三十餘行。異日。覺陰陰腹痛。且不欲食。食而無味。心下痞滿。精神困倦。次添胸膈閉塞。時作如刀刺之痛。
稍多食則醋心腹脹。不能消化。以此告予。予曰。昔君剛強。飲啖如常。血氣周流。循其天度。十二臟之相使。各守所司。神氣衝和。身體太平。君自戕賊。沖氣敗亂而致病如此。雖悔何及。予遂以四君子湯甘溫之劑。補脾安胃。更加人參、黃耆、升麻。升陽補氣。戒以慎起居。
白話文:
癸丑年的春天,槀城縣令張君,年紀三十多歲,身體肥胖,精神健旺,食量比常人多一倍。太醫王彥寶說:「您如此肥胖,如果不提前服用涼性藥物,恐怕會生熱病。」張君聽從了他的建議,便服用了一劑重兩的三一承氣湯。服藥後,拉了三十多趟肚子,第二天就感到陰陰的腹痛,而且不想要吃東西,吃下去也沒有味道,胸口感到堵塞、滿脹,精神萎靡。接著胸膈之間也感到堵塞,時常像刀刺一樣疼痛。
稍稍多吃一點就胃酸泛酸,肚子脹,難以消化。他將這情況告訴我,我說:「以前您身體強健,飲食正常,血氣流通,遵循自然法則,十二臟腑互相協調,各司其職,精神充沛平和,身體十分健康。現在您自己戕害身體,沖氣失調而導致疾病。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我於是用甘溫的四君子湯來補脾安胃,再加入人參、黃耆、升麻來升陽補氣。並且告誡他要注意起居作息。
節飲食。服之月餘。胸中快利而痛止。病氣雖去。終不復正氣。未幾三旬中風而死。靈蘭秘典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啟玄子云。心不明。邪正一。邪正一。則損益不分。損益不分。則動之凶咎。陷身於羸瘠矣。
故形乃大傷。夫主不明。則委於左右。委於左右。則權勢妄行。權勢妄行。則吏不奉法。吏不奉法。則人民失所。而皆受枉曲矣。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本不獲安。國將何有。宗廟之主。安得不至於傾危乎。故曰戒之戒之。張君安危不察。損益不分。妄加治療以召其禍。可痛也哉。
此既往不可咎。後人當以此為明鑑。
白話文:
節制飲食,服藥一個多月後,胸部舒暢,疼痛消失。但即使病徵已退,體內的正氣仍然可能受到損害。不久,他在三旬內中風去世。《靈蘭祕典》提到,如果主心的智慧不足,那麼十二官就處於危險之中,身體會遭受嚴重傷害。若以這種方式養生,就會帶來災難。對於治理國家的人來說,這種行為等同於根基不穩,需警醒。啟玄子說,如果心智不明,那麼善惡難分,善惡難分,則容易招致災難,陷入瘦弱之境地。
所以,身體會遭受嚴重傷害。如果主心的智慧不足,就會交由旁邊的人處理,旁邊的人處理,就可能濫用權力。濫用權力,官員就不會遵守法律。官員不遵守法律,人民就會失去依靠,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且,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定,國家才能安定。如果根本無法得到安寧,國家又怎麼能存在?國家的領導人,怎能不處於危險之中呢。所以,必須警醒。張君在危機來臨時不能察覺,善惡不分,胡亂治療導致禍患,真是令人痛心啊。
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無法追究,後人應該從中吸取教訓。
2. 時氣傳染
總帥相公。年近七旬。戊午秋南征。過揚州。俘虜萬餘口。內選美色室女近笄年者四。置於左右。予因曰。總帥領十萬餘眾。深入敵境。非細務也。況年高氣弱。凡事宜慎。且新虜之人。驚憂氣蓄於內。加以飲食不節。多致疾病。近之則邪氣相傳。其害為大。總帥笑而不答。
其副帥時亦在坐。異日召予曰。我自十三歲從徵回鶻。此事飽經。汝之言深可信矣。至臘月中班師。值大雪三日。新掠人不禁凍餒。皆病頭疼咳嗽。腹痛自利。多致死亡者。逮春正月至汴。隨路多以禮物來賀。相公因痛飲數次。遂病。脈得沉細而弦。三四動而一止。其證頭疼。
咳嗽。自利腹痛。與新虜人病無異。其脈短澀。其氣已衰。病已劇矣。三日而卒。邪氣害人。其禍如此。內經云。乘年之虛。遇月之空。失時之和。因而感邪。其氣至骨。又曰。避邪如避矢石。錢仲陽亦曰。糞履不可近襁褓。嬰兒多生天吊驚風。亦猶正氣尚弱。不能勝邪故也。
由是觀之。聖賢之言。信不誣矣。
白話文:
總司令大人,年紀將近七十。戊午年秋季南征,經過揚州,俘虜了萬餘人。其中挑選了容貌姣好、年紀將近及笄的女子四個,放在身邊。我當時就說,總司令領著十萬多軍隊,深入敵境,可不是小事,何況您年紀大了,氣力衰弱,凡事都應該謹慎。而且新俘虜的人,驚恐憂慮,氣鬱在內,再加上飲食不節,很容易生病。靠近他們就會傳染邪氣,危害極大。總司令只是笑了笑,沒有回答。
他的副帥當時也在場,後來有一天叫我過去,說:「我從十三歲開始就跟著征討回鶻,對於這些事非常熟悉,你的話非常有道理。」到了臘月,軍隊回師,連下了三天大雪。新俘虜的人無法抵禦寒冷和飢餓,都得了頭痛、咳嗽、腹痛、腹瀉的病,很多人因此死亡。到了正月,回到汴京,沿途許多人送來禮物祝賀。總司令於是連續痛飲幾次,結果就病了。脈象沉細而弦,三四次跳動就停一次,症狀是頭痛、咳嗽、腹瀉、腹痛,跟新俘虜的人的病一模一樣。他的脈搏短促而澀,氣息已衰,病情非常嚴重,三天後就去世了。邪氣害人,禍害如此之大。
《內經》中說:「人到老年,元氣虛弱,遇上月圓之時,陽氣虛衰,失了時令的調和,就會感邪氣,邪氣深入骨髓。」又說:「避邪氣就像躲避箭石一樣。」錢仲陽也說:「糞便和鞋子不能靠近嬰兒,嬰兒很容易患天吊驚風,因為他們正氣還弱,不能抵抗邪氣。」
3. 戒妄下
真定鈔庫官李提舉。年逾四旬。體干魁梧。肌肉豐盛。其僚友師君告之曰。肥人多風證。君今如此。恐後致中風。搜風丸其藥推陳致新化痰。宜服之。李從其言。遂合一料。每日服之。至夜下五行。如是半月。覺氣短而促。至一月餘。添怠惰嗜臥。便白膿。小便不禁。足至膝冷。
腰背沉痛。飲食無味。仍不欲食。心胸痞滿。時有躁熱。健忘。恍惚不安。凡三易醫皆無效。因陳其由。請予治之。予曰。孫真人云。藥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藥本攻疾。無病不可餌。平人谷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
白話文:
真定鈔庫官李提舉,年過四十,身材高大魁梧,肌肉豐滿。他的同僚師君告訴他,胖子容易得風證,他現在這樣,恐怕以後會中風。建議他服用搜風丸,此藥能推陳致新,化痰,適合他服用。李提舉聽從建議,便配了一劑,每天服用。到了晚上,他排出五色便,這樣服藥半個月後,覺得呼吸急促,一個多月後,又感到疲倦嗜睡,大便排出膿液,小便失禁,腳踝至膝蓋冰冷,腰背疼痛,食慾不振,而且不想吃東西,心胸堵塞,時常感到燥熱,健忘,神志恍惚不安。他換了三個醫生,都無效,便把自己的情況告訴我。我說,孫真人說過,藥物的力量有偏向性,容易導致臟腑氣血不平衡。藥物本是攻治疾病,沒病不能吃藥。平常人吃下食物,經過胃,經脈運作,水進入經絡,就形成血。水份流失,就會導致營氣散失,食物消化,就會導致衛氣消失。營氣散失,衛氣消失,就會……
神無所依。君本身體康強。五臟安泰。妄以小毒之劑。日下數行。初服一日。且推陳下行。疏積已去。又何推焉。今飲食不為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灌溉五臟六腑。周身百脈。神將何依。故氣短而促者。真氣損也。怠惰嗜臥者。脾氣衰也。小便不禁者。膀胱不藏也。便下膿血者。
胃氣下脫也。足胻寒而逆者。陽氣微也。時有躁熱、心下虛痞者。胃氣不能上榮也。恍惚健忘者。神明亂也。金匱要略云。不當下而強下之。令人開腸洞泄便溺不禁而死。前證所生非天也。君自取之。治雖粗安。促君命期矣。李聞之。驚恐。汗浹於背。起謂予曰。妄下之過。
白話文:
你的身體原本康健,五臟安泰。你卻妄自服用一些小毒的藥劑,每天服用多次。剛開始服用的那一天,藥物或許還能推陳代謝,疏通積滯,但現在已經排出去了,又何必繼續服用呢?
現在你飲食不能滋養肌膚,水穀不能運化精微物質,灌溉五臟六腑,滋養周身百脈,你的精神將依附何處呢?所以你才會氣短促,因為真氣受損;你才會懶惰嗜睡,因為脾氣衰弱;你才會小便失禁,因為膀胱不能儲藏;你才會大便帶膿血,因為胃氣下墜;你才會足部冰冷逆寒,因為陽氣微弱;你才會時常躁熱,心下虛痞,因為胃氣不能上達;你才會恍惚健忘,因為神明失常。
《金匱要略》記載:「不應當瀉下卻強行瀉下,會導致腸道破裂,瀉泄失禁而死。你現在所患的病症,不是天生的,而是你自己造成的。雖然現在治療讓你暫時舒服了,卻加速了你的死亡。」
李某聽到這番話,嚇得一身冷汗,汗水浸透了背脊。他站起來對我說:「我服用瀉藥的過失,實在是太大了!」
悔將何及。雖然。君當盡心救其失。予以謂病勢過半。命將難痊。固辭而退。至秋疾甚作。醫以奪命散下之。躁熱喘滿而死。內經曰。誅罰無過。是謂大惑。如李君者。蓋內經所謂大惑之人也。衛生君子。可不戒哉。
白話文:
悔之晚矣。雖然如此,你還是應該竭盡全力去救治他的失誤。我曾告訴他,病勢已過半,命將難以痊癒。因此便辭別離開。到了秋天,病情加重,醫生用「奪命散」為他下瀉,結果他躁熱喘滿而亡。
《內經》說:「懲罰過度,就是大惑。」李君的遭遇,正是《內經》所說的「大惑之人」。
凡是注重養生之人,不可不引以為戒啊!
4. 輕易服藥戒
何秀才一女子病。其父謂予曰。年十三時。五月間。因傷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之。臍腹漸加冷疼、時發時止。今逾七八年不已。何也。答曰。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
其為冷痛。豈難知哉。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女子幼小。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求其本。當用溫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命醫。
白話文:
一位秀才家裡有一個女性病人。她父親告訴我,當她十三歲時,五月期間,因為吃了冷粉,腹部開始疼痛。於是她在市上的藥店買了神芎丸來服用。之後,她的肚臍周圍逐漸變得更加寒冷且疼痛,這種情況會時而發生,時而停止。現在已經超過七八年了,還是沒有好轉。為什麼呢?
我回答說,古人曾經提到,對於寒冷的問題應該使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這是因為在治療寒冷的疾病時,我們必須使用熱性的藥物。好的醫生不會改變他們的基本治療原則。
根據她所吃的東西和她所服用的藥物,都是冷性的,這兩者都對她的身體造成了影響。過度的寒冷會傷害到胃部。
她之所以會感到冷痛,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一般人對於胃和脾的消化系統來說,他們喜歡溫暖而害怕寒冷。尤其是一個小女孩,她的血液和氣息還很弱,無法承受寒冷的影響。因此,她的陽氣被封鎖,寒冷的毒素一直留在她的身體裡,久久不能消除。
在治療疾病時,我們必須先找出根本原因,然後使用能夠溫暖中樞,養護體氣的藥物來補救之前的錯誤。如果按照這樣的療法服用藥物,大約一個多月後,病情就會得到改善。唉,當康子(孔子的朋友)送藥給孔子時,孔子會鞠躬接受,但由於他當時尚未完全理解,所以他不敢立即服用。這就是對生命非常重視的表現。然而,對於常人來說,他們的生命就交給了醫生處理。
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於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不可不說其病源。如何氏女子。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鋪。發藥者亦不審其病源而以藥付之。
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圖困醫。二公之語。其有功於世大矣。
白話文:
醫生光靠把脈就能知道病因嗎?脈象只能反映身體的寒熱虛實,並不能直接顯示病灶。醫生必須了解病因,患者也必須如實告知病情,才能正確治療。像有些人病了不告訴醫生,就隨便買藥吃,結果拖了七八年還沒治好,都是因為沒有弄清楚病因。孫思邈和蘇東坡都強調診病前要先問清楚,這樣才能對症下藥,也才能讓醫生安心為病人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