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六 (3)
卷十六 (3)
1. 濡泄
內經云。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泄。夫脾為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今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
【對金飲子】
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麵裹煨。五錢)
上相合作四服。水一盞半。姜三片。棗兩個。煎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上都七月間。史丞相有此疾。三服而愈)
白話文:
【濡泄】
《黃帝內經》提到,濕氣過重會導致濡泄。《甲乙經》則說,當寒氣侵襲下焦部位,也會引起濡泄。脾臟在人體五臟中屬極度的陰性,它本性上是不喜歡寒濕的。現在如果寒濕之氣侵入脾臟,脾臟就無法輔助胃部運作,使其不能正常消化食物。這導致身體內的清濁物質無法分離,水分進入腸道,虛弱的脾臟無法控制,因此排泄物就像水一樣,隨著氣流下降,這就是所謂的濡泄。治療方法應該是去除濕氣和促進小便。對金飲子可以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式。
【對金飲子】
成分: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五錢(需用麪包裹後再烤製)。
以上成分合在一起可做為四次服用的劑量。每次使用一盞半的水,加入三片薑和兩個棗子,煎煮到剩下一大盞,然後去掉殘渣,溫熱時在飯前服用。(在上都的七月間,史丞相曾經得過這種病,服用三次後就痊癒了)。
2. 飧泄
內經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入胃中。則為腸風飧泄。夫脾胃、土也。其氣衝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謂之飧泄。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加減木香散主之。
【加減木香散】
木香,良薑,升麻(去腐),人參(去蘆),檳榔(各二錢半),神麯(炒。二錢),肉豆蔻,吳茱萸(泡),縮砂仁,乾薑(炮),陳皮(各半錢)
上十一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宜加白朮。
白話文:
[餐後立即腹瀉]
根據《黃帝內經》所說,如果身體的清氣位於下部,就會產生餐後立即腹瀉的情況。另外提到,如果長時間的風邪進入胃中,也會導致腸風和餐後立即腹瀉。脾胃是身體中的土元素,它們的功能是調節身體的平衡,進行食物的消化吸收。現在如果清氣向下流動而無法上升,風邪長時間影響到胃,這就是木元素侵犯了土元素。因此,脾胃的調和功能失常,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造成食物未經消化就排出,這就是餐後立即腹瀉。有時候,過量飲食也會傷害腸胃,導致食物無法消化,這通常被稱為水穀痢疾。對於這種情況,治療的方法應該是提升脾胃功能,並消除風邪,使用加減木香散來治療。
【加減木香散】
藥材包含:木香、高良薑、升麻(去除腐朽部分)、人參(去除蘆頭)、檳榔(各2.5錢)、神麯(炒熟,2錢)、肉豆蔻、吳茱萸(泡製)、縮砂仁、乾薑(炮製)、陳皮(各0.5錢)
將上述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時,取4錢藥粉,加入1.5杯水,煮至剩下1杯,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最好在飯前服用。若需要,可增加白朮的份量。
3. 痢疾
內經曰。膿血稠黏。皆屬於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而亡津液。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也。然青白為寒。赤黃為熱。宜須兩審。治熱以堅中丸、豆蔻香連丸。治寒以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宜止滑。宜養臟湯。
病氣大退。正氣未復。當補脾。且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若補養其脾。胃氣足。自然能飲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喜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嘔逆噁心。則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無傷。則胃氣和平矣。
【堅中丸】,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去須),黃柏,赤茯苓(去皮),澤瀉,白朮(各一兩),陳皮,肉豆蔻,人參,白芍藥,官桂,半夏曲(各半兩)
上十一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純陽真人養臟湯】,治下痢赤白。
人參,當歸,白朮(各六錢),官桂,甘草(各八錢),肉豆蔻(半兩),木香(一兩六錢),訶子(一兩二錢),白芍藥(一兩六錢),罌粟殼(三兩六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食前溫服。
【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並皆治之。
御米殼(蜜水浸濕炒黃。六兩),乳香(研),肉豆蔻,縮砂(各一兩半),當歸,白芍藥,木香,丁香,訶子皮,藿香,黃連(去須),青皮(去白。各一兩),乾薑(炮。半兩),甘草(炙),厚朴(薑製),陳皮(各一兩),枳實(麩炒。半兩)
上十七味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棗一枚擘開。煎至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丁巳年八月。從軍過鄧。時值霖雨。民多痢疾。遂得白朮安胃散、聖餅子。於高仲寬處傳之。用之多效。故錄於此。
【白朮安胃散】,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裡急後重。窘痛。日夜無度。及治小腸氣痛。婦人臍下虛冷。併產後兒枕塊痛。亦治產後虛弱。寒熱不止者。
御米殼(三兩。去頂帶。蜜拌炒),茯苓(去皮),車前子,白朮(各一兩),烏梅肉,五味子(各半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之。
【聖餅子】,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久不愈者。
定粉,密陀僧,舶上硫黃(各三錢),黃丹(二錢),輕粉(少許)
上五味為末。入白麵四錢匕。滴水丸如指頭大。捻成餅。陰乾。食前溫漿水磨下。大便黑色為效。
【南白膠香散】,治脾胃虛寒。滑腸久瀉。臍腹疼痛無休止時。
白話文:
痢疾
《內經》說,大便出現膿血稠黏,都屬於火熱症。太陰經主司大便的排泄,少陰經主司痢疾。痢疾初期是先瀉泄,喪失津液,體內燥熱,而腎臟怕乾燥,位於下焦血分,因此受到邪氣侵襲,便排出膿血。然而,大便青白屬寒,赤黃屬熱,必須仔細辨別。治療熱證,可用堅中丸、豆蔻香連丸;治療寒證,可用白膠香散。如果寒熱夾雜,以熱為主,可用水煮木香膏。如果大便虛滑頻數,應該止瀉,可用養臟湯。
疾病症狀好轉後,正氣尚未恢復,應該補益脾胃。即使瀉痢停止,但脾胃虛弱,難以承受飲食,不能一概使用攻伐之劑。如果能補養脾胃,胃氣充足,自然就能進食。此時可用錢氏方中異功散。如果嗜食飲食過度,損傷脾胃,出現心腹痞滿、嘔逆噁心等症狀,則不拘泥於此法,應當使用橘皮枳朮丸,一劑見效就不要再服。如果飲食調節得當,沒有損傷脾胃,則胃氣就會平和。
堅中丸,主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組成:黃連(去須)、黃柏、赤茯苓(去皮)、澤瀉、白朮(各一兩)、陳皮、肉豆蔻、人參、白芍藥、官桂、半夏曲(各半兩)
用法:上十一味藥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米飲送服,飯前服用。
純陽真人養臟湯,主治下痢赤白。
組成:人參、當歸、白朮(各六錢)、官桂、甘草(各八錢)、肉豆蔻(半兩)、木香(一兩六錢)、訶子(一兩二錢)、白芍藥(一兩六錢)、罌粟殼(三兩六錢)
用法:上藥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飯前溫服。
水煮木香膏,主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不止,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便時裡急後重,或下赤白,或便膿血,皆可治療。
組成:御米殼(蜜水浸濕炒黃,六兩)、乳香(研磨)、肉豆蔻、縮砂(各一兩半)、當歸、白芍藥、木香、丁香、訶子皮、藿香、黃連(去須)、青皮(去白,各一兩)、乾薑(炮製,半兩)、甘草(炙)、厚朴(薑製)、陳皮(各一兩)、枳實(麩炒,半兩)
用法:上十七味藥磨成細粉,煉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加水一盞,棗一枚掰開,煎至七分,和渣,稍熱,飯前服用。
丁巳年八月,從軍經過鄧州,正值連日陰雨,百姓多患痢疾,於是從高仲寬處得到白朮安胃散和聖餅子方劑,使用後療效顯著,故記錄於此。
白朮安胃散,主治一切瀉痢,無論膿血混雜、裡急後重、腹痛不止,以及治療小腸氣痛,婦女臍下虛冷,產後惡露不淨,以及產後虛弱,寒熱不止。
組成:御米殼(三兩,去頂帶,蜜拌炒)、茯苓(去皮)、車前子、白朮(各一兩)、烏梅肉、五味子(各半兩)
用法:上六味藥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腹溫服。
聖餅子,主治瀉痢赤白,臍腹絞痛,久治不癒。
組成:澱粉、密陀僧、舶上硫黃(各三錢)、黃丹(二錢)、輕粉(少許)
用法:上五味藥磨成粉末,加入白麵四錢,滴水做成指頭大小的丸劑,捏成餅狀,陰乾。飯前用溫漿水磨碎服用,大便變黑為有效。
南白膠香散,主治脾胃虛寒,滑腸久瀉,臍腹疼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