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十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 (2)

1. 泄痢論

【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疾雖除。更宜調和。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上三味㕮咀。作三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漿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自出。一身盡冷。脈微而弱。氣少不能語。甚者加吐。此為急病。

半夏(二兩。又泡),附子(炮),桂,乾薑(炮),甘草(炙。各五錢),良薑(二錢半)

上六味為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熱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一二服。太陽經傷動。傳太陰下痢為鶩溏。大腸不能禁固。卒然而下。下成小油光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此寒也。宜溫之。春夏宜桂枝湯。秋冬宜白朮湯。

【桂枝湯】

桂枝,白朮,芍藥(各五錢),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溫服。

【白朮湯】

白朮,芍藥(各三錢),乾薑(五錢。炮),甘草(炙。二錢)

上四味為粗散。如前煎。甚者去乾薑。加附子三錢。謂辛能發散也。

白話文:

[白朮黃芩湯]

之前服藥後痢疾雖然好了,但還需要進一步調理身體。

藥方組成:白朮(約30克)、黃芩(約21克)、甘草(約9克)。

將以上三種藥材稍微搗碎,分成三份。每份加水約240毫升,煎煮至約240毫升,溫熱服用。

[漿水散]

這個藥方是治療突然腹瀉如水,全身出汗不止,身體冰冷,脈搏微弱無力,氣虛到說不出話,嚴重時還會嘔吐的急症。

藥方組成:半夏(約60克,需要另外浸泡處理)、附子(炮製過,約15克)、桂枝(約15克)、乾薑(炮製過,約15克)、甘草(炙烤過,約15克)、良薑(約7.5克)。

將以上六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9到15克,用約480毫升的米漿水煎煮至約240毫升,連同藥渣一起趁熱服用。嚴重者可服用三到四次,輕微者服用一到兩次。這是因為太陽經受到損傷,傳導到太陰經,導致腹瀉像鴨子拉稀一樣,大腸無法約束,突然就排泄出來,排出的糞便像油一樣發亮,其中可能會有硬塊,想停止排泄但又繼續拉,想要結束但又結束不了,小便清澈而多,這是寒症的表現,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春夏適合使用桂枝湯,秋冬適合使用白朮湯。

[桂枝湯]

藥方組成:桂枝(約15克)、白朮(約15克)、芍藥(約15克)、甘草(炙烤過,約6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約15克,加水約240毫升,煎煮至約170毫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白朮湯]

藥方組成:白朮(約9克)、芍藥(約9克)、乾薑(炮製過,約15克)、甘草(炙烤過,約6克)。

將以上四種藥材混合成粗散劑,煎煮方法和前面一樣。嚴重時可以去掉乾薑,加入附子約9克,這是因為辛辣的藥材能幫助發散體內的寒氣。

2. 溢飲

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此無藥證。當灸大椎。

大椎一穴。一名大椎。在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留三呼。泄五吸。灸以年為壯。

白話文:

[溢飲]的情況是,水分過多進入到胃裡,這被稱作溢飲。會出現滑瀉的情況,而且病人會很渴想要喝水。但喝水後又會再次瀉出,瀉完後會更加口渴。這種情況並沒有對應的藥物治療方法,應該使用灸法來刺激大椎穴。

大椎穴,也同樣被叫做大椎,位置在第一節頸椎下方的凹陷處,這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匯的地方。針刺時,深度約為五分,保持三秒鐘,然後在五次呼吸的時間內緩慢抽出。若要使用灸法,則灸的次數與年齡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