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補遺 (9)
補遺 (9)
1. 似外感陽明中熱證
有天氣大熱時。勞役得病。或路途勞役。或田野中勞役。或身體怯弱。食少勞役。或長齋久素。胃氣久虛勞役。其病肌體壯熱。躁熱悶亂。大惡熱。渴飲水、此與陽明傷寒熱白虎湯證相似。鼻口中氣短促上喘。此乃脾胃久虛。元氣不足之證。身亦疼痛。至日西作。必譫語熱渴。
悶不止。脈洪大空虛。或微弱。白虎湯證其脈洪大有力。與此內傷中熱不同。治用清暑益氣湯。
人參,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半錢),黃耆(一錢半。少汗者減半錢),甘草(炙),黃柏(酒浸),葛根,青皮,當歸身,麥門冬(各三分),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五味子(九枚)
上十五味銼。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白話文:
在非常炎熱的天氣裡,有人因過度勞累而生病,無論是在路上奔波,或是田間工作,或是身體本來就虛弱且飲食不多,或是長期吃素食導致胃氣虛弱,這些人在勞累後會出現身體高熱、焦躁不安、極度怕熱、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這些症狀和陽明傷寒中的白虎湯證非常類似。他們可能會有呼吸急促、氣短的現象,這是脾胃長期虛弱,元氣不足的表現。他們也會感到身體疼痛,在傍晚時分,可能會出現說胡話、熱渴不止、胸悶等症狀,脈搏可能呈現洪大但虛弱,或輕微弱小的狀態。白虎湯證的脈象是洪大有力,和這種由內傷引起的中熱情況不一樣。治療上應使用清暑益氣湯。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白朮、陳皮、神麯、澤瀉各半錢,黃耆一錢半(如果出汗不多可減半錢),炙甘草、酒浸黃柏、葛根、青皮、當歸身、麥門冬各三分,蒼朮一錢半,升麻一錢,五味子九枚。
將以上十五種藥材研磨成粉,作為一份藥量。加入兩碗水煎煮至一碗,濾去藥渣,趁溫熱服用,最好在飯後一段時間服用。
2. 似外感惡風寒證
有因勞力坐臥陰涼處。後病表虛。不任風寒。少氣短促。懶言語聲。困弱無力。○此因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後因脫衣。或沐浴歇息於陰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不可同外感治。宜用補中益氣湯。(方見前)
白話文:
[類似外感畏風怕冷的症狀]
有些人因為勞動過後,在陰涼的地方休息,之後就出現了體表虛弱,不能抵擋風寒的情況。呼吸短促,說話聲音微弱,全身疲憊無力。
這是因為勞動過度,導致腎臟中的陰火亢進。之後在脫衣或洗澡後,在陰涼的地方休息,使得陰火無法順利運行,反而回到皮膚和腠理(皮膚毛孔),導致這些部位非常虛弱,缺乏陽氣,被風和陰涼所抑制。因此,出現了體表虛弱,不能承受風寒的症狀,看起來像外感風寒,但治療方法卻不同。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該藥方詳見前面介紹)
補充說明:「補中益氣湯」是中醫的一種藥方,主要功效是補益中氣、提升體力。
3. 似外感雜證
勞役形體。飲食失節。脾胃中州。變寒走痛而發黃。治用小建中湯。或大建中湯。或理中湯。(方見前)
【小建中湯】
芍藥(六兩),桂枝,甘草(各二兩),大棗(七個),生薑(三兩),膠飴(一升)
上㕮咀。以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入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類似外感的綜合症狀]
因為過度勞累身體,飲食沒有節制,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身體產生寒氣,引起疼痛並出現黃疸的症狀。治療時可使用小建中湯、大建中湯或理中湯。(這些藥方在前面已提及)
【小建中湯的成分】
芍藥(180克)、桂枝、甘草(各60克)、大棗(7顆)、生薑(90克)、膠飴(250毫升)
將上述藥材切碎。先用七公升的水煎煮至剩三公升,然後濾掉藥渣,加入膠飴後再用小火加熱至完全溶解。溫熱狀態下每次服用25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
4. 長夏濕熱胃困
有長夏五六月濕熱之時。人困倦。四肢不收。精神短少。胸滿短氣。肢節疼痛。氣促而喘。身熱而煩。或大便泄利而黃。或白泔色。或渴。或不渴。或不飲食。或小便頻數而黃。治用清暑益氣湯。(方見前)
【五苓散】,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少。或飲水即吐。亦宜服之。
澤瀉(二十五兩),白朮(十五兩),赤茯苓(去皮。十五兩),豬苓(去皮。十五兩),肉桂(去粗皮。十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拘時服。
【縮脾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利。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並宜服之。
縮砂仁,乾葛,烏梅肉,白扁豆(各二兩),草果(煨。去殼),甘草(炙。各四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不拘時。任意代熟水飲之。極妙。
【枇杷葉散】,治中暑伏熱。引飲太過。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枇杷葉(去毛。炙半兩),香薷(三分),白茅根,麥門冬(各一兩。去心)
丁香,甘草(炙),乾木瓜(各一兩),陳皮(去白焙。半兩),厚朴(去皮。薑汁炙。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拘時服。小兒亦可服。量歲數減少與之。
【桂苓甘露飲】,治伏暑引飲過度。肚腹膨脹。霍亂瀉利。並皆治之。
白朮,豬苓(去皮),白茯苓(去皮),滑石(研。各二兩),甘草(炙),寒水石(研),澤瀉(各一兩),肉桂(去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湯或冷水調下。不拘時服。入蜜少許亦好。
【黃連香薷湯】,治伏暑引飲。口燥咽乾。或吐或瀉。及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或食腥膾生冷過度。或起居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穀。致令真邪相干。腸胃虛弱。飲食變亂於腸胃之間。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黃連(四兩),香薷(一斤),白扁豆(微炒。半斤),厚朴(去皮。薑汁炙熟。半斤)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入酒少許。煎至一盞。沉冷。不拘時服。
【消暑十全飲】,消暑氣。進飲食。
人參,厚朴(薑製),白朮,香薷,木瓜,白扁豆,黃耆,陳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不拘時服。
【六和湯】,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輕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怠惰。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前產後。並宜服之。
半夏,杏仁,縮砂仁,人參,甘草(各一兩),赤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各二兩),香薷,厚朴(各四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不拘時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三斤),乾薑(四斤),杏仁(去皮尖炒。四斤),肉桂(去粗皮。四斤)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不拘時服。
【益元散】,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熱湯或冷水調下。如欲發汗。以蔥白、豆豉調湯下。不拘時服。
白話文:
[長夏濕熱胃困]
在炎熱潮濕的夏季,大約是五、六月份的時候,人們會感到疲憊乏力,四肢無力,精神不佳,胸悶氣短,關節痠痛,呼吸急促,身體發熱且易煩躁。有些人會有黃色的大便,或者米泔水般的顏色,也可能感到口渴,或完全不想喝水,食慾不振,小便頻繁且黃色。治療這種情況,可用清暑益氣湯。(該方劑詳情請參考前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中暑後的煩躁口渴,身體發熱,頭痛,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小便紅色且量少。如果喝水後馬上就吐,也適合服用此方。
成分包括:澤瀉(25兩),白朮(15兩),赤茯苓(去皮,15兩),豬苓(去皮,15兩),肉桂(去粗皮,10兩)。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熱水調和後服用,不限定時間。
【縮脾飲】,可以解除潛伏的熱氣,消除煩躁口渴,消暑解毒,止住嘔吐和腹瀉。霍亂後期,服用太多熱性藥物導致煩躁的人,都適合服用。
成分有:縮砂仁,乾葛,烏梅肉,白扁豆(各2兩),草果(炒,去殼),甘草(炒,各4兩)。
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5錢,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不限時間,可作為日常飲品,效果極佳。
【枇杷葉散】,適用於中暑後,過度飲水,脾胃受寒,飲食消化不良,胸悶,噁心,頭暈眼花,口乾舌燥,全身乏力,完全不想吃東西。或是因陰陽失調,導致霍亂,嘔吐腹瀉,肌肉抽搐,煩躁口渴。
成分包括:枇杷葉(去毛,烤,半兩),香薷(三分),白茅根,麥門冬(各一兩,去心)。
丁香,甘草(炒),乾木瓜(各一兩),陳皮(去白,烤,半兩),厚朴(去皮,薑汁炒,各半兩)。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溫水調和後服用。如果非常煩躁,可用新打的冷水調和。不限時間服用,小孩也可以服用,根據年齡調整劑量。
【桂苓甘露飲】,治療夏季過度飲水導致的腹部膨脹,霍亂引起的腹瀉,都能得到治療。
成分有:白朮,豬苓(去皮),白茯苓(去皮),滑石(研磨,各二兩),甘草(炒),寒水石(研磨),澤瀉(各一兩),肉桂(去皮,半兩)。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熱水或冷水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加入少量蜂蜜也有很好的效果。
【黃連香薷湯】,治療夏季過度飲水,口乾喉嚨乾,或是嘔吐或腹瀉。同時,對於臟腑冷熱調節失常,飲食不節制,或是食用過多生冷食物,生活作息不規律,睡在潮濕地面,或是吹風取涼,導致風寒進入三焦,影響脾胃,脾胃受寒,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正邪相爭,腸胃虛弱,飲食在腸胃間混亂,導致嘔吐和腹瀉,心腹疼痛,霍亂氣逆。有些人可能先嘔吐,有些人可能先腹瀉,有些人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有些人會發燒,頭痛,身體疼痛,再伴隨嘔吐和腹瀉,虛弱煩躁。有些人只嘔吐或腹瀉,心腹劇痛,或是肌肉抽搐,疼痛難忍,或是嘔吐但沒有東西吐出來,或是四肢冰冷,脈搏微弱,或是極度煩躁,昏厥,生命垂危。這副藥方都可以對症治療。
成分有:黃連(4兩),香薷(1斤),白扁豆(輕微炒,半斤),厚朴(去皮,薑汁炒熟,半斤)。
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5錢,加兩杯水,加入少量酒,煎煮至一杯,待冷卻後,不限時間服用。
【消暑十全飲】,幫助消暑,增加食慾。
成分有:人參,厚朴(薑製),白朮,香薷,木瓜,白扁豆,黃耆,陳皮,白茯苓,甘草(各等分)。
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5錢,加兩杯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一杯,不限時間服用。
【六和湯】,用於治療心脾調節失衡,氣血不暢,霍亂引起的肌肉抽搐,嘔吐和腹瀉,寒熱交替,痰喘咳嗽,胸悶,頭暈疼痛,四肢浮腫,嗜睡懶惰,小便紅色且排尿困難。同時,對於感冒後陰陽失調,中暑後的煩躁,或轉為痢疾,喝酒後的煩渴,食慾下降,婦女懷孕前後,都適合服用。
成分有:半夏,杏仁,縮砂仁,人參,甘草(各一兩),赤茯苓,藿香,木瓜,白扁豆(各二兩),香薷,厚朴(各四兩)。
以上材料切碎,每次服用5錢,加兩杯水,加入三片薑,一個棗,煎煮至一杯,不限時間服用。
【大順散】,用於治療中暑後的過度飲水,脾胃受濕,食物和水分不能有效區分,清濁混雜,陰陽失調,霍亂引起的嘔吐,臟腑功能失調。
成分有:甘草(3斤),乾薑(4斤),杏仁(去皮尖,炒,4斤),肉桂(去粗皮,4斤)。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熱水調和後服用,不限時間。
【益元散】,治療中暑後身體發熱,小便不順。此藥性質涼爽,可以清除胃部積聚的熱氣。
成分有:滑石(6兩),甘草(1兩)。
以上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熱水或冷水調和後服用。如果想要發汗,可以用蔥白、豆豉調湯送服,不限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