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三 (17)
卷十三 (17)
1. 心胃痛及腹中痛
【茱萸丸】,治脾胃虛冷嘔逆。醋心腹悶不快。大效。
官桂(二兩),蓽茇,蓽澄茄(各一兩),厚朴(薑製),胡椒(各一兩),黑附子(炮去皮臍。半兩),乾薑(炮。一兩),吳茱萸(揀淨。三兩。好酒少許。洗焙)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米飲送下。日三服。
【高良薑湯】,治心腹㽲痛如刺。兩脅支滿而悶不可忍。
良薑(五錢),厚朴(薑製),當歸(炒),官桂(各二錢)
上㕮咀。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強人分作二服。弱人分作三服。一服痛定。止後服。對病增損。
白話文:
【茱萸丸】,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噁心嘔吐,以及胃部酸痛、胸腹悶脹不舒服,效果顯著。
藥材組成: 肉桂(二兩),蓽茇,蓽澄茄(各一兩),厚朴(用薑製過),胡椒(各一兩),黑附子(炮製後去除皮臍,半兩),乾薑(炮製過,一兩),吳茱萸(挑選乾淨,三兩,用少許好酒洗過後烘乾)。
做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溫熱的米湯送服,一天三次。
【高良薑湯】,治療心腹絞痛,像針刺一樣疼痛,兩脅脹滿、悶痛到難以忍受。
藥材組成: 高良薑(五錢),厚朴(用薑製過),當歸(炒過),肉桂(各二錢)。
做法: 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用一升水煎煮,取四合藥汁。身體強壯的人分兩次服用,身體虛弱的人分三次服用。服用一次,疼痛停止後,就停止服用。可根據病情增減藥量。
2. 胃脘當心而痛治驗
兩浙江淮都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年二十有五。體本豐肥。奉養膏粱。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及服寒涼藥。於至元庚辰秋。病瘧久不除。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送下。禁食熱物。瘧病不除。反添吐瀉。脾胃復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復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
屢易醫藥。未嘗有效。至冬還家。百般治療而不瘥。延至四月間。因勞役煩惱過度。前證大作。請予治之。具說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而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冗。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發作疼痛。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
少時易之。予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炅則已。炅者、熱也。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制此方。
【扶陽助胃湯】
乾薑(炮。一錢半),揀參,草豆蔻仁,甘草(炙),官桂,白芍藥(各一錢),陳皮,白朮,吳茱萸(各五分),黑附子(炮去皮。二錢),益智仁(五分。一方一錢)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三盞。生薑三片。棗子兩個。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三服大勢皆去。痛減過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餘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以還少丹服之。則喜飲食。添肌肉。潤皮膚。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乃胃之合穴也。亦助胃氣。
又引氣下行。春以芳香助脾。復以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懲忿窒欲。慎言語。節飲食。一年而平復。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散寒。故以為君。草豆寇仁、益智仁、辛甘大熱。治客寒犯胃為佐。脾不足者以甘補之。炙甘草甘溫。白朮、橘皮苦溫。補脾養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熱以退寒水。芍藥味酸以瀉木剋土。吳茱萸苦熱。泄厥氣上逆於胸中。以為使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兩浙和江淮地區的都漕運使崔君的長子雲卿的病情及治療過程。他二十五歲,身體原本豐腴肥胖,常食用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偶爾會出現熱症。朋友建議他吃些寒涼的食物並服用寒涼的藥物。然而,在至元庚辰年的秋季,他患上了瘧疾,久久未能痊癒。醫生用砒霜等藥物進行治療,讓他用新抽取的冷水送服,並且禁止他食用熱性食物。然而,瘧疾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新增了嘔吐和腹瀉的症狀,脾胃受到進一步的傷害,中氣更加虛弱。他開始感到腹部疼痛,腸鳴不止,且胃部的疼痛特別嚴重,令他難以忍受。
儘管更換了許多醫生,嘗試了各種藥物,但都無效。到了冬天,他回到家中,經過多種治療方法,但病情仍未見好轉。直到第二年四月,由於勞累和精神壓力過大,之前的症狀再次加重,於是尋求我的治療。在詳細瞭解他的病情後,我發現他脈象細弱,手腳稍微冰冷,臉色青黃無光澤,情緒低落,不願與人交談,食慾減退,稍微吃飽就感到心下悶脹,甚至會嘔吐酸水,疼痛發作時冷汗直流,呼吸急促,坐立不安,需要靠著東西才能坐穩。
根據《內經》的理論,中氣不足會導致排泄功能異常,腸鳴不止;下氣不足則可能引起萎縮、厥脫或心悸。寒氣侵入腸胃間,會突然感到劇烈的疼痛,只有暖熱才能緩解。因此,我認為只有使用甘辛大熱的藥物,纔能有效治療。於是,我開出了「扶陽助胃湯」的處方。
配方包括炮製乾薑1.5錢、選用人參1錢、草豆蔻仁1錢、炙甘草1錢、官桂1錢、白芍藥1錢、陳皮5分、白朮5分、吳茱萸5分、炮製去皮的黑附子2錢、益智仁5分(另一版本為1錢)。
將這些藥材切碎,一次煎煮,加入三碗水、三片生薑和兩個棗子,煎至一碗後去渣,溫熱服用,最好在飯前服用。服用三次後,病情大有改善,疼痛減輕超過一半。到了秋天,我先在他的中脘穴進行艾灸,每次灸七壯,共計三次,以增強胃氣。接著,再灸氣海穴一百壯以上,以激活元氣,滋養全身脈絡。同時,讓他服用還少丹,以增加食慾,增強肌肉,滋潤肌膚。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在他的三里穴進行艾灸,每次灸七壯,共計兩次,這是胃的合穴,可以增強胃氣,同時有助於引導氣下行。春季時,我使用芳香藥物協助調理脾臟,並以育氣湯加上白檀香來平衡治療。我囑咐他要控制憤怒,節制慾望,謹慎言語,節制飲食。經過一年的調理,他的病情終於恢復正常。
《內經》指出,如果體內寒氣過盛,應使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輔以苦溫的藥物。其中,附子和乾薑屬性辛熱,能溫中散寒,被用作主要成分。草豆蔻仁和益智仁性質辛甘大熱,用於對抗寒氣侵犯胃部,作為輔助成分。對於脾氣不足的情況,甘草性甘溫,白朮和陳皮苦溫,都能補脾養氣。當水勢挾帶木勢來侵襲脾土,導致急痛時,官桂的辛熱能退寒水,白芍藥的酸味能抑制木克土,吳茱萸的苦熱能抑制從胸中上逆的厥氣,作為引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