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補遺 (7)
補遺 (7)
1. 陰證
寒毒下利。臍下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湯。或四逆湯。或白通湯。(二方見前)
【仲景理中湯】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病重者加附子。
白話文:
這是關於寒毒導致的下痢。具體症狀包括肚臍下方感到寒冷,腹部脹滿,大便顏色可能為黃白色,也可能為清澈黑色,甚至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呈現青色。治療上可使用理中湯,或者四逆湯,又或者是白通湯。(這兩種藥方在前面已提及)
以下是仲景理中湯的詳細配方:
所需材料為人參,乾薑,炙過的甘草,以及白朮,這些材料的比例是相同的。
將上述材料研磨後,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入一盞半的水進行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然後濾掉藥材渣滓。趁溫熱時服用,最好是在空腹或是飯前服用。如果病情較重,可以在藥方中加入附子。
2. 衄血
應汗不汗。內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書犀角地黃湯主之。
芍藥(三錢),生地黃(半兩),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之),牡丹皮(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有熱狂。加黃芩二兩。
白話文:
[鼻出血]
應該出汗但不出汗,體內有瘀血,因此導致鼻子出血。治療上,採用《活人書》中的犀角地黃湯來處理。
藥方成分包括:芍藥(約9克),生地黃(約15克),犀角(約30克,如果找不到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牡丹皮(約30克)。
以上藥材混合後,每次服用約15克,用大約225毫升的水煎煮至剩下約180毫升。如果伴有熱性狂躁的情況,可以再加入黃芩約60克。
3. 吐蛔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虛寒。非實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細末。蜜丸。每服一兩作四丸。以沸湯研一丸溫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炮),官桂,人參,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炒出汗),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
上用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搗成泥。余藥為細末。和勻。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湯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嘔吐蛔蟲]
內容如下:
這是因爲體內寒氣聚集,導致蛔蟲上行進入膈肌,引發嘔吐蛔蟲的現象。這表明胃部有虛寒,並非真正的寒症。治療上建議使用張仲景的理中丸。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每次服用量爲一兩,分爲四丸,用熱水研碎一丸後溫服。白天可服用三到四次,晚上則兩次。
【張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炮)、官桂、人參、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炒出汗)、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
首先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去核後蒸搗成泥。其餘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後加入熟蜜,搗制兩千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日三次,每次服用十丸,以米湯送服。根據病情可逐漸增加至二十丸。
以上就是古代中醫對"嘔吐蛔蟲"病症的理解及治療方法。
4. 煩滿囊縮
此厥陰經證。其筋脈循陰器。絡舌本。厥陰經受病。其筋脈勁急。故舌卷囊縮者難治。治用當歸四逆湯。(方見前。與吳茱萸生薑湯同為一方)吳茱萸生薑湯。(可加當歸四逆。名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切),人參,
上用水煎。不拘時服。
【代灸塗臍膏】
附子,馬蘭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吳茱萸(各等分)
上六味細末。用面一匙。藥一匙。或各半匙。生薑汁和煨成膏。攤紙上。圓三寸許。貼臍下關元、氣海。自曉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壯。臍痛亦可貼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的一種病症,稱作「煩滿囊縮」,是厥陰經絡的疾病。由於其筋脈沿著生殖器官,連接舌根,所以當厥陰經受到影響,筋脈會變得緊繃,導致舌頭捲縮和睪丸收縮,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治療方式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這個方子在前面已經提過,與吳茱萸生薑湯合用)
吳茱萸生薑湯的配方如下: 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切片,人參適量, 用清水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另外有一個叫做「代灸塗臍膏」的藥膏。 成分有:附子、馬蘭子、蛇牀子、木香、肉桂、吳茱萸(各取等量) 以上六種材料研磨成細末,再加入一匙麵粉,一匙藥粉,或者各半匙,用生薑汁調和成膏狀。鋪在紙上,約三寸圓形大小,貼在肚臍下方的關元、氣海穴位上。從清晨到傍晚,這種藥膏的熱力可以替代灸療百次的效果,如果肚臘疼痛也可以貼上。
5. 頭大
(此邪熱客心肺。上攻頭目為腫盛。俗云大頭天行病)
頭面腫盛。目不能關。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治用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柴胡,桔梗(各二錢),黍黏子,馬勃,板藍根(各一錢),殭蠶(炒),升麻(各五分),連翹(一錢)
上十四味細末。半以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口噙化之。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如腫勢盛大。宜針刺之。
白話文:
(這是因為邪熱侵入心肺,向上衝擊頭部和眼睛導致嚴重的腫脹,俗稱為大頭天行病)
症狀包括頭臉部嚴重腫脹,眼睛無法閉合,呼吸急促,咽喉不適,舌頭乾燥,口腔燥熱。治療上,可以使用經過實驗證明有效的「普濟消毒飲」。
藥方成分包括:黃芩、黃連(各15克),人參(9克),橘紅、玄參、生甘草、柴胡、桔梗(各6克),黍黏子、馬勃、板藍根(各3克),炒過的殭蠶、升麻(各2.5克),連翹(3克)。
將以上十四種藥材磨成細粉,一半用熱水調勻隨時服用,另一半可加入蜂蜜製成丸狀含在口中使其融化。或者可以再添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等。如果大便較硬,可以再加入酒燉過的大黃1-2克來幫助排便。如果腫脹情況非常嚴重,可能需要進行針刺治療。
6. 瘥後勞復
(此是病瘥已好。或因飲食或因動作而再病者。曰勞復)
瘥後又頭重目眩。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瘥後又自熱無汗。神氣不清爽。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瘥後又身熱無汗。心下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則嘔。用三因橘皮湯。
橘皮(一兩半),甘草(炙。半兩),人參(二錢半),竹茹(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瘥後面腫。或腰以下腫。治用索矩三和湯。
橘皮,厚朴,檳榔,白朮(各三兩),甘草(炙),紫蘇(各二兩。去粗梗),木通,海金沙(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八分。溫服。
如鼻上有汗出。必氣血和而自愈。
大病瘥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也。治用三因溫膽湯。
半夏,枳實,竹茹(各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一兩),白茯苓(一兩)
上六味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溫服。
白話文:
[瘥後勞復]指的是病人在疾病痊癒後,因為飲食不當或是過度活動,導致病情再度出現的情況。
痊癒後如果再次出現頭痛、眼花的症狀,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該藥方詳情可參考先前說明)
痊癒後如果再次出現發燒無汗,精神不清醒的狀況,也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該藥方詳情可參考先前說明)
痊癒後如果再次出現全身發熱無汗,胸悶煩躁,關節疼痛,眼花,怕冷,吃東西就想吐的症狀,需使用三因橘皮湯。其成分為:橘皮(1兩半),甘草(半兩,炒熟),人參(2錢半),竹茹(半兩)。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取5錢,加1杯半的水,3片生薑,1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7分滿,飯前溫服。
痊癒後如果出現面部浮腫,或是腰部以下浮腫的症狀,需使用索矩三和湯。其成分為:橘皮,厚朴,檳榔,白朮(各3兩),甘草(炒熟,2兩),紫蘇(2兩,去粗梗),木通,海金沙(各1兩)。將以上材料切碎,每次取5錢,加1杯水,3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下8分滿,溫服。
若鼻子周圍有出汗,表示氣血和暢,病情會自然康復。
大病痊癒後如果出現虛弱、煩躁、失眠的症狀,這可能是膽寒的表現,需使用三因溫膽湯。其成分為:半夏,枳實,竹茹(各2兩),橘皮(3兩),甘草(1兩),白茯苓(1兩)。將以上6種藥材切碎,每次取適當份量,加1杯半的水,5片生薑,1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7分滿,去掉藥渣,飯前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