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補遺 (6)

回本書目錄

補遺 (6)

1. 陰證

身涼。額上手背有冷汗。治用四逆湯加人參。(方見前)

白話文:

身體感覺冰涼,額頭和手背上會出現冷汗。治療時應使用四逆湯加上人參。(該處方在前面已有提及)

2. 結胸

(邪氣乘虛。結於心中。硬滿而痛。手不可按。其痛連臍腹堅硬。名曰大結胸。若按之心中痛。此名小結胸)

心胸高起。大痛。手不可按。治用輕者枳實理中丸。重者大陷胸丸治之。

【活人書枳實理中丸】

茯苓,人參(各二兩),枳實(麩炒。十六枚),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勻。每一兩作四丸。熱湯化下一丸。

【仲景大陷胸丸】

大黃(三兩),葶藶(炒),杏仁(炒。去皮尖),芒硝(各七錢半)

上以前二味為末。研杏仁、芒硝如泥。和藥末。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別杵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大匙。

水二盞。煎至七分。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以下為度。但甘遂性猛。宜詳虛實斟酌用之。按之心中痛。脈浮滑者。治用仲景小陷胸湯。

黃連(二錢半),半夏(六錢),栝蔞實(大者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以水三盞。先煎栝蔞實至一盞半。去渣。入前藥二味。煎至一盞。分作二服。利下黃涎即安。

白話文:

[結胸]

(當邪氣趁虛而入,凝結在心臟部位,會造成該處硬且滿脹並感到疼痛,甚至手無法按壓。這種痛感會連及到肚臍周圍和腹部,使其也變得堅硬,我們稱之為「大結胸」。如果按壓心臟部位會感到痛,這種情況則被命名為「小結胸」)

心臟和胸部會有明顯隆起,伴隨劇烈疼痛,手無法按壓。治療方面,較輕微的情況可以使用「枳實理中丸」,而嚴重的情況則應使用「大陷胸丸」來治療。

【活人書枳實理中丸】

茯苓,人參(各二兩),炒過的枳實(十六顆),白朮,炮製過的乾薑,炙過的甘草(各二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加入煉蜜調和均勻。每一份一兩可做成四顆藥丸。每次服用一顆,以熱湯送服。

【仲景大陷胸丸】

大黃(三兩),炒過的葶藶,炒過並去除皮尖的杏仁,芒硝(各七錢半)

將前兩種藥材磨成粉末,將杏仁、芒硝研磨成泥,再與藥末混合,搓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顆,另外再研磨甘遂末一錢,加入一大匙的白蜜。

用兩杯水煎煮至剩七分,一次喝完。一般來說,一夜後就會排便。如果沒有排便,可再次服用,直到排便為止。但甘遂的性質猛烈,應該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適量使用。如果按壓心臟部位會感到痛,且脈象浮滑,則應使用仲景的小陷胸湯。

黃連(二錢半),半夏(六錢),大的栝蔞實(取其中四分之一)

將水倒入三杯,先煎煮栝蔞實至剩一杯半,去渣,再加入黃連和半夏兩種藥材,煎煮至剩一杯。分兩次服用,排泄出黃色的涎液後即可康復。

3. 心下痞

(邪氣乘虛。滯於心下。滿而不痛曰痞)

心下滿而不痛者。治用半夏瀉心湯。或生薑瀉心湯。或枳實理中丸。(方見前)

【仲景半夏瀉心湯】

半夏(一兩半),黃芩,人參,甘草,乾薑(各二兩),黃連(一兩),棗子(十二枚。擘破)

上銼。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仲景生薑瀉心湯】

生薑(四兩),甘草(炙),人參,黃芩(冬三兩),乾薑,黃連(各一兩),半夏(半升),棗子(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痞滿。心煩。腹鳴下利。治用生薑瀉心湯。(方見前)

白話文:

【心下痞】

(當邪氣趁虛而入,滯留在心下的位置,造成脹滿但不痛的情況,這種症狀被稱為痞)

如果感到心下脹滿但並不疼痛,治療上會使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或是枳實理中丸。(藥方詳見先前介紹)

【仲景半夏瀉心湯】

藥材:半夏(1兩半)、黃芩、人參、甘草、乾薑(各2兩)、黃連(1兩)、棗子(12枚,需掰開)

以上藥材切碎後,加入一斗的水煮至剩下六升,去掉藥渣後,再熬煮至剩三升。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仲景生薑瀉心湯】

藥材:生薑(4兩)、甘草(炒過)、人參、黃芩(冬季時3兩)、乾薑、黃連(各1兩)、半夏(半升)、棗子(12枚)

以上八種藥材,加入一斗的水煮至剩下六升,去掉藥渣後,再熬煮至剩三升。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對於心下有痞滿感,同時伴有心煩、腹鳴以及下痢的症狀,可用生薑瀉心湯治療。(藥方如前述)

4.

(有物有聲。名曰嘔。乾嘔則無物)

白話文:

翻譯後的內容為:「如果既有聲音又有吐出物,這被稱為嘔吐。而乾嘔指的是隻有嘔吐的動作和聲音,但實際上並沒有吐出東西。」

5. 陽證

嘔而發熱。或寒熱。或潮熱者。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白話文:

如果出現噁心嘔吐並且伴有發熱的症狀,或者有時冷時熱,或是像潮水般定期發作的熱度,這種情況下,治療會使用小柴胡湯。(該藥方請參閱先前資料)

在這裡,「陽證」指的是中醫學上的一種病證類型,一般來說,有著發熱、躁動等特徵的疾病被歸為陽證。"小柴胡湯"是中醫方劑中的一種,常被用於治療伴隨有發熱、嘔吐等症狀的疾病。

6. 陰證

嘔而身微熱。或厥。或煩。小便利。脈弱者。治用四逆湯。(出此事難知。方見前)

白話文:

內容翻譯為:患者出現噁心嘔吐且身體有微熱的症狀,可能伴有四肢冰冷或精神煩躁的情況,但小便排出順利,且脈搏顯得較弱。對於這種情況,治療時可以使用四逆湯。(此資訊來源於『此事難知』一書,四逆湯的具體配方先前已提及)

7.

(有物無聲名曰吐)

白話文:

(當有東西從胃裡出來,但沒有聲音的現象,我們稱之為吐。)

8. 陽證

吐而身熱或不熱者。治用小半夏加茯苓湯。或小半夏加橘皮湯。或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活人書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五兩),生薑(八兩),茯苓(三兩),白朮,陳皮,甘草(各二兩)

上銼。水煎服。

【活人書小半夏加橘皮湯】

半夏(一兩),陳皮(半兩),白朮,茯苓,甘草(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仲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對於陽證的情況]

如果患者出現嘔吐且身體發熱,或者即使沒有發燒的情況下。治療上可以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小半夏加橘皮湯」或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活人書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湯配方】

需要半夏五兩,生薑八兩,茯苓三兩,白朮、陳皮和甘草各需二兩。

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活人書中的小半夏加橘皮湯配方】

半夏需一兩,陳皮半兩,白朮、茯苓、甘草也各需半兩。

同樣地,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入兩杯水,放入十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剩八分滿。然後去除渣滓,趁溫熱時服用。

【張仲景的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配方】

乾薑、黃芩、黃連和人參各需三兩。

將所有藥材切碎,每次服用時取五錢,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八分滿。然後去除渣滓,趁溫熱時服用。

9. 陰證

吐而手足寒或煩躁。治用四逆湯。(方見前)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且手腳冰冷,或是有煩躁的症狀,這在中醫上被歸類為「陰證」。對於這種情況的治療,會使用一種名為四逆湯的藥方。此藥方的詳細內容之前已有介紹過。

10. 下利或下膿血

11. 陽證

脅熱下利。臍下熱。大便赤黃。或有腸垢者。治用仲景黃芩湯。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二盞。棗子三枚。煎至八分。服。如嘔。加半夏、生薑。

熱毒入胃。下利膿血。治用仲景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阿膠(三兩),雞子黃(二個)

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入膠煬盡小冷。納雞黃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無芍藥、雞子黃。有梔子仁半兩。

白話文:

如果出現脅部發熱,並且有下痢的情況,或是肚臍下方感到熱感,大便呈現赤黃色,甚至有腸垢的現象,可以使用張仲景的黃芩湯來治療。

藥方為:黃芩30克,芍藥20克,甘草20克。

以上藥材研磨混合,每次服用約15克,用兩杯水與三顆棗子一起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水量後服用。若伴有嘔吐症狀,可再加入半夏和生薑。

若是熱毒侵入胃部,導致下痢且帶有膿血,則適用張仲景的黃連阿膠湯來治療。

藥方為:黃連60克,黃芩15克,芍藥30克,阿膠45克,雞蛋黃兩個。

先用五升水煮前三種藥材,煮至剩兩升後濾去渣,然後加入阿膠待其溶解,稍微冷卻後再加入雞蛋黃,使藥汁與雞蛋黃充分融合,溫服七合,每日三次。另一種配方不包含芍藥和雞蛋黃,而加入半兩梔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