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補遺 (7)
補遺 (7)
1. 陰證
寒毒下利。臍下寒。腹脹滿。大便或黃白。或清黑、或有青谷。治用理中湯。或四逆湯。或白通湯。(二方見前)
【仲景理中湯】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病重者加附子。
白話文:
患者出現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瀉,臍下感到寒冷,腹部脹滿,大便顏色不正常,可能是黃白色、清黑色,或有像青色的穀物狀物。治療可以用理中湯、四逆湯或白通湯。這兩種藥方的配方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了。
藥材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製法
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一盞半,煎煮八分,去渣,稍微溫熱服用。空腹或飯前服用。病情嚴重者可以加附子。
2. 衄血
應汗不汗。內有瘀血。故鼻衄。治用活人書犀角地黃湯主之。
芍藥(三錢),生地黃(半兩),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之),牡丹皮(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有熱狂。加黃芩二兩。
白話文:
患者本該出汗卻出不了汗,體內有瘀血,因此出現鼻出血。治療應該使用《活人書》中的犀角地黃湯。
藥方如下:
芍藥(三錢),生地黃(半兩),犀角(一兩,若無,可用升麻代替),牡丹皮(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若患者出現發熱神志不清,可以再加入黃芩二兩。
3. 吐蛔
藏寒蛔上入膈。吐蛔。此胃寒乃胃虛寒。非實寒也。治用仲景理中丸。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細末。蜜丸。每服一兩作四丸。以沸湯研一丸溫服。日三四服。夜二服。
【仲景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炮),官桂,人參,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炒出汗),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
白話文:
如果體內寒氣積聚,蛔蟲就會上行進入膈膜,導致嘔吐蛔蟲。這種胃寒是胃氣虛弱導致的虛寒,而非實寒。可以用仲景的理中丸治療。理中丸由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组成,將以上四味藥材研成細末,用蜜做成丸劑,每次服用一兩,分成四丸,用沸水研磨一丸溫服,每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也可以使用仲景的烏梅丸,烏梅丸由烏梅(三百個)、細辛、附子(炮)、官桂、人參、黃柏(各六兩)、當歸、蜀椒(各四兩,炒至出汗)、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组成。
上用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搗成泥。余藥為細末。和勻。入熟蜜。杵二千下。丸如桐子大。米湯送下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白話文:
把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後去掉果核,然後將剩下的部分搗碎成泥狀;其他藥物研磨成細粉末,並與上述泥狀物混合均勻,加入熟透的蜂蜜並攪拌2000次,製成像梧桐樹種子大小的藥丸。每天服用三次,每次10顆,逐漸增加到每日20顆,用水煮過的米飯湯吞服。
4. 煩滿囊縮
此厥陰經證。其筋脈循陰器。絡舌本。厥陰經受病。其筋脈勁急。故舌卷囊縮者難治。治用當歸四逆湯。(方見前。與吳茱萸生薑湯同為一方)吳茱萸生薑湯。(可加當歸四逆。名曰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切),人參,
上用水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這是厥陰經的病症。其筋脈循行於陰器,並連接舌根。厥陰經受病,其筋脈就會變得緊繃僵硬,因此舌頭捲縮成囊狀的患者很難治癒。治療要用當歸四逆湯。(此方已在前面列出,與吳茱萸生薑湯為同一方)
吳茱萸生薑湯(可加入當歸四逆,名為當歸四逆;也可加入吳茱萸、生薑湯)
吳茱萸(二兩)、生薑(半斤切)、人參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代灸塗臍膏】
附子,馬蘭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吳茱萸(各等分)
上六味細末。用面一匙。藥一匙。或各半匙。生薑汁和煨成膏。攤紙上。圓三寸許。貼臍下關元、氣海。自曉至晚。其火力可代灸百壯。臍痛亦可貼之。
白話文:
代灸塗臍膏
配方:
- 附子、馬蘭子、蛇床子、木香、肉桂、吳茱萸 各等分
製法:
-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細末。
- 取麵粉一匙,藥末一匙,或各半匙,用生薑汁和勻,以文火煨成膏狀。
- 將膏藥攤在紙上,製成直徑約三寸的圓形。
- 貼於臍下關元、氣海穴位處。
用法:
- 早晨貼上,晚上取下。
- 此膏藥的效力相當於灸百壯,可溫暖經絡,驅寒止痛。
- 臍痛亦可貼之。
注釋:
- 藥材的用量、製法和用法可能因人而異,請依照醫囑使用。
- 此處的「灸百壯」是指灸法中使用艾條灸百次的效力,意指此膏藥的溫熱效力非常強。
5. 頭大
(此邪熱客心肺。上攻頭目為腫盛。俗云大頭天行病)
頭面腫盛。目不能關。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治用試效方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三錢),橘紅,玄參,生甘草,柴胡,桔梗(各二錢),黍黏子,馬勃,板藍根(各一錢),殭蠶(炒),升麻(各五分),連翹(一錢)
白話文:
藥方
- 黃芩、黃連(各半兩)
- 人參(三錢)
- 橘紅、玄參、生甘草、柴胡、桔梗(各二錢)
- 黍黏子、馬勃、板藍根(各一錢)
- 殭蠶(炒)、升麻(各五分)
- 連翹(一錢)
上十四味細末。半以湯調。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口噙化之。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或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如腫勢盛大。宜針刺之。
白話文:
將上述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取一半用湯調和,隨時服用。另外一半用蜜做成丸子,含在嘴裡慢慢融化。也可以加入防風、薄荷、川芎、當歸各適量,一起咀嚼。如果便秘,可以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促進排便。若腫脹嚴重,應當針刺治療。
6. 瘥後勞復
(此是病瘥已好。或因飲食或因動作而再病者。曰勞復)
瘥後又頭重目眩。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瘥後又自熱無汗。神氣不清爽。治用小柴胡湯。(方見前)
瘥後又身熱無汗。心下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則嘔。用三因橘皮湯。
橘皮(一兩半),甘草(炙。半兩),人參(二錢半),竹茹(半兩)
白話文:
如果病好了,但因為飲食或活動又再次生病,稱為勞復。
如果病好了之後又頭重目眩,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如果病好了之後又發熱但不出汗,精神不清爽,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
如果病好了之後又發熱不出汗,心口煩悶,骨節疼痛,頭昏眼花,怕冷,吃東西就吐,可以用三因橘皮湯治療,配方是橘皮一兩半,炙甘草半兩,人參二錢半,竹茹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瘥後面腫。或腰以下腫。治用索矩三和湯。
橘皮,厚朴,檳榔,白朮(各三兩),甘草(炙),紫蘇(各二兩。去粗梗),木通,海金沙(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八分。溫服。
如鼻上有汗出。必氣血和而自愈。
大病瘥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也。治用三因溫膽湯。
白話文:
每次取藥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加入生薑三片和棗子一枚,煎至七分,飯前服用。
如果病癒後出現面部腫脹,或腰部以下腫脹,可以使用索矩三和湯治療。
將橘皮、厚朴、檳榔、白朮(各三兩)、甘草(炙)、紫蘇(各二兩,去粗梗)、木通、海金沙(各一兩)一起研磨。每次取藥五錢,用一盞水煎煮,加入生薑三片,煎至八分,溫熱服用。
如果鼻子上出現汗水,表示氣血調和,自然會痊癒。
大病痊癒後,出現虛煩失眠,這是膽寒所致,可以使用三因溫膽湯治療。
半夏,枳實,竹茹(各二兩),橘皮(三兩),甘草(一兩),白茯苓(一兩)
上六味銼。每服酌量多少。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食前。溫服。
白話文:
「半夏、枳實、竹茹(各取二兩)、橘皮(取三兩)、甘草(取一兩)、白茯苓(取一兩)。以上六種藥物研磨後混合。每次服用的份量請根據自身情況酌情調整。用半杯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和一枚棗子,煎煮至剩下約七分的量,然後過濾掉藥渣。在餐前溫熱後服用。」
此處提到的方劑主要由六種中草藥組成,包括半夏、枳實、竹茹、橘皮、甘草和白茯苓。這些藥物需要研磨後混合使用。用量需根據個體情況自行調整,通常使用半杯半的水加上五片生薑和一枚棗子進行煎煮,最後在餐前將藥湯溫熱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