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鑑》~ 卷十三 (12)
卷十三 (12)
1. 疣瘤疥癬皴揭附
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威靈仙,苦參(各等分)
上為末。每用二錢。食前茶酒調下。日三服。忌發風物。甚妙。
【硫黃散】,治疥。
硫黃,川椒,石膏,白礬(各等分)
上為末。以生油調搽。神驗。
【狗脊膏】,治疥。
硫黃(半兩),雄黃(半兩),信(一錢),川烏,黑狗脊,白礬(各半兩),巴豆(二個)
上為末。先以油熬。次下黃蠟調勻。搽之效。
【柏脂膏】,治乾溼癬。
柏油(一斤),黃蠟(半斤),杏仁(四十五個。銼),朴硝(一抄)
上於鐵器內。熬老生蔥三根。一順攪五七沸。濾過。成膏。搽瘡(元顏和卿傳)
【祛濕散】,治乾溼癬。
蠶砂(四兩),薄荷(半兩)
上為末。生油調搽之。濕者干糝之。
【苦參丸】,治肺毒邪熱。頭面生瘡。生疥癬。並宜服之。
苦參(不以多少)
上為末。粟米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湯送下。
【玉粉散】,治熱汗浸漬成瘡。腫癢焮痛。
粟米粉(二兩),寒水石(煅),定粉(各一兩),白石脂,白龍骨,石膏(各半兩),滑石(八兩),蛤粉(九兩半)
上為末。再研極細。每用藥干搽汗處。
【七寶散】,治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已。
黃耆,當歸,防風,木通,荊芥穗,地骨皮(各三兩)
上為粗末。入白礬生末一兩勻。每用一兩。水三碗。煎五六沸。去渣。熱洗拭乾。避風少時。
先師東垣老人。路次方城北獨樹店客舍。有推江軸者。皮膚皴裂。不任其痛。兩手不能執轅。足不能履地。停轍止宿。因制此與之。即效。明日遂行。
【潤肌膏】,治手足皴澀。皮膚裂開。疼痛不能迎風入手。屢用屢效。故錄於此。
珠子瀝青(四兩),白黃蠟(八錢),乳香(二錢)
上於鐵鐺內。先下瀝青。隨手下黃蠟、乳香。次入麻油一二匙。俟瀝青熔開。微微熬動。放大淨水盆於其旁以攪藥。用鐵錍滴一二點於水中。試之如硬。少入油。看硬軟合宜。新綿濾於水中揉扯。以白為度。瓷器內盛。或油紙裹。每用。先火上炙裂口子熱。捻合藥亦火上炙軟。塗裂口上。用紙少許貼之。自然合矣。
白話文:
[疣瘤疥癬皴揭附]
[配方一] 蔓荊子、何首烏、荊芥穗、威靈仙、苦參,各取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二錢,在飯前用茶或酒調服,每天三次。服用期間忌吃會引發風邪的食物。這個方法效果很好。
[硫磺散],治療疥瘡。 硫磺、川椒、石膏、白礬,各取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油調和塗抹患處,效果神奇。
[狗脊膏],治療疥瘡。 硫磺(半兩)、雄黃(半兩)、信石(一錢)、川烏、黑狗脊、白礬(各半兩)、巴豆(兩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先用油熬煮,再加入黃蠟攪拌均勻。塗抹在患處,效果顯著。
[柏脂膏],治療乾癬和濕癬。 柏油(一斤)、黃蠟(半斤)、杏仁(四十五個,磨碎)、朴硝(一撮)。 將以上材料放入鐵器中,加入三根老薑,順時針攪拌五到七次,過濾後成膏狀。塗抹在患處。(元顏和卿傳授的配方)
[祛濕散],治療乾癬和濕癬。 蠶砂(四兩)、薄荷(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生油調和塗抹。如果患處潮濕,則直接撒上藥粉。
[苦參丸],治療肺部毒熱引起的頭面生瘡,以及疥癬,都適合服用。 苦參(不限劑量)。 將苦參研磨成粉末。用粟米飯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玉粉散],治療因熱汗浸泡引起的瘡,紅腫發癢疼痛。 粟米粉(二兩)、煅寒水石、定粉(各一兩)、白石脂、白龍骨、石膏(各半兩)、滑石(八兩)、蛤粉(九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每次將藥粉直接塗抹在出汗的部位。
[七寶散],治療因熱汗浸泡引起的瘡,癢痛不止。 黃耆、當歸、防風、木通、荊芥穗、地骨皮(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粉,加入白礬生粉一兩,攪拌均勻。每次取一兩,加三碗水煎煮五六次沸騰,去渣。用熱藥液清洗患處並擦乾,避免受風寒,稍作休息。 (這是先師東垣老人的方子。他在路過方城北邊獨樹店的客棧時,遇到一位推車的客人,他的皮膚皴裂,疼痛難忍,兩手無法握住車把,雙腳無法著地。於是為他製作了這個藥方,立刻見效,第二天就能夠繼續趕路了。)
[潤肌膏],治療手足皮膚粗糙乾澀、裂開,疼痛難以迎風,屢次使用都有效果。特此記錄下來。 珠子瀝青(四兩)、白黃蠟(八錢)、乳香(二錢)。 將以上材料放入鐵鍋內,先放入瀝青,接著放入黃蠟和乳香,然後加入一到二匙麻油。等瀝青融化後,輕微攪拌。取一碗清水放在旁邊用來試藥。用鐵勺滴一兩滴到水裡,如果凝固成硬塊,就少量加入麻油,直到軟硬度合適。用新棉布在水中揉捏至白色。裝入瓷器或用油紙包好。每次使用時,先用火烤裂口處至熱,然後將藥膏放在火上烤軟,塗在裂口上,再貼上少許紙。裂口自然就會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