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醫學指南總訣二首
(並出玉匱金鑰)
不讀本草。焉知藥性。專泥藥性。決不識病。假饒識病。未必得法。識病得法。工中之甲。能窮素問。病受何氣。便知用藥當擇何味。
不誦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不通五運六氣。檢遍方書何濟。經絡明。認得標。運氣明。認得本。求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
白話文:
(這些內容出自《玉匱金鑰》)
如果不研究《本草》,怎麼會知道藥物的特性呢?如果只是一味地依賴藥物特性,肯定無法精確診斷疾病。就算能辨識出疾病,也未必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只有在能辨識疾病且找到正確療法的人,才能算是醫術高超。若能深入理解《黃帝內經·素問》,就能瞭解疾病是由哪種氣所導致,進而知道該選擇什麼藥物來治療。
如果不熟揹人體的十二經絡,一開始診斷就可能出錯。如果不懂得五行運轉和六氣變化,就算看遍所有醫方典籍也無濟於事。只要明白經絡的作用,就能掌握疾病的表面症狀;理解了五行運轉和六氣變化,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根源。如果能找出表面症狀,同時又抓到了疾病的根本,治療一千個人,也不會有一個受到傷害。
3. 本草第一
4. 藥本五味一首
(集次見內經至真大論諸篇)
酸為木化氣本溫。能收能澀味肝經。苦因火化氣終熱。能燥能堅心臟丁。甘始土生氣化濕。能開緩摻從脾行。辛自金生氣帶燥。能散潤濡通肺竅。咸從水化氣生寒。下走軟堅足腎導。淡之其為五行本。運用須知造化要。
白話文:
酸味是由木所化,其本質是溫和的,能收斂和固澀,主要影響肝臟。 苦味源於火的轉化,氣性終究是熱的,能燥濕、固實,作用在心臟。 甜味起始於土地,有濕潤之氣,能開胃緩急,配合脾臟運作。 辛辣來自金屬,帶有燥性,能散寒、潤澤,疏通肺部。 鹹味由水轉化,氣性生寒,能向下行走,軟化堅硬,引導腎臟功能。 淡味則是五行的根本,使用時必須瞭解自然運作的重要性。
5. 藥性指掌九十首
(集次見東垣珍珠囊,增六十三味。)
羌活苦溫散表風。利支節排巨陽癰。更除新舊風寒濕。手足太陽表裡通。升麻苦除陽明風。引石膏能治齒疼。挾諸藥行四經分。升陽氣於至陰中。柴胡苦寒除脅疼。更安潮熱往來生。在臟調經內主血。在肌主氣上行經。白芷辛溫去面風。陽明經藥引能通。治及痹疼膚燥癢。止足陽明頭痛攻。
防風甘辛氣本溫。明晴亦療腦門疼。以其氣味能泄肺。以全體用治諸風。當歸甘辛頭止血。身還養血潤於中。稍能破血流而下。全用能調榮氣充。獨活苦甘風可除。更安頸項自難舒。療風寒濕痹痿足。腎經藥引得斯歟。木香味苦氣微溫。和胃行肝氣有功。調和諸氣為神妙。瀉肺無斯治不中。
檳榔苦辛氣性溫。滯氣攻開又殺蟲。墜諸藥性若鐵石。治後重時如馬奔。吳茱萸味苦辛熱。除咽嗌塞寒氣噎。脾胃停冷冷閉胸。心腹作痛而不歇。藿香葉甘氣本溫。溫中快氣治心疼。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除嘔逆攻。川芎氣溫味本辛。上行頭角清陽經。止頭痛能行血室。養新生血有神靈。
黃連味苦氣寒沉。主治便澼混雜紅。消痞瀉心除目病。療瘡瘍腫有深功。黃芩苦味枯飄者。瀉肺除風熱在肌。堅者大腸除熱用。膀胱得助化源宜。大黃味苦氣寒沉。瘀血消之結熱分。奪土滌腸通鬱滯。令名因是號將軍。黃柏苦寒調痿厥。下焦伏火大能除。上安虛噦蛔蟲出。下腹消疼補腎虛。
玄明粉有酸辛味。宿垢留腸用此蠲。軟積開痰消癖瘕。大除胃熱保神全。白朮利水味甘溫。去濕強脾健胃經。佐黃芩可安胎氣。君枳實能消痞膨。人參甘溫能止渴。甚生津液又和中。肺寒可服熱猶忌。定魄安魂至有功。黃耆甘溫益元氣。溫內分而實腠理。補三焦更托諸瘡。虛勞自汗服即止。
甘草甘平生瀉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諸藥毒無爭競。養血通經更有功。半夏辛溫治濕痰。大和脾胃吐能安。寒痰更有腸鳴者。痰厥頭疼並速餐。陳皮味苦性辛溫。留白和脾健胃經。去白消痰能泄氣。膈開痰熱氣須憑。青皮苦寒攻滯氣。削堅積治下宜良。厥陰經藥斯能引。下食安脾得此強。
枳殼微寒味苦酸。消心下痞化痰涎。胃中宿食兼壅氣。去逐仍消積聚堅。枳實苦酸能削積。胸中虛痞又能除。心間宿水宜斯逐。日久稠痰亦可祛。桔梗微溫味辛苦。止咽痛治肺之癰。寬胸利鼻無壅塞。引藥須知入肺中。知母苦寒除腎火。能蠲有汗之骨蒸。補虛可療陽明熱。益腎滋源化氣徵。
藁本微溫味苦辛。治頭痛於巔頂中。太陽寒客能消散。婦女陰寒痛可通。生地黃寒甘苦味。瘀血衄血皆搗餐。涼血瀉脾之濕熱。清心乃治五心煩。熟地黃溫味甘苦。封填骨髓滋腎陰。療傷寒後脛股痛。除新產罷腹臍疼。五味酸溫滋腎水。更收肺耗散之金。消煩止渴生津液。益氣充虛乃壯陰。
白話文:
藥性指掌九十首
羌活味苦性溫,能發散表邪風寒,利關節,排解陽明經的癰腫,又能去除新舊風寒濕邪,通行手足太陽經表裡。升麻味苦,能去除陽明經的風邪,配合石膏能治療牙痛,能引導其他藥物通行四經,提升陽氣於至陰之處。柴胡味苦性寒,能去除脅肋疼痛,又能安撫潮熱往來,在臟腑中調和經血,在肌肉中疏通氣血,上行經絡。白芷味辛性溫,能去除面部風邪,是陽明經藥物的引導藥物,能治療痹痛、皮膚乾燥瘙癢,以及足陽明經頭痛。
防風味甘辛性溫,能治療頭痛,其氣味能宣泄肺氣,全身都能用於治療各種風邪。當歸味甘辛,其根部能止血,其莖葉能養血潤燥,略能活血化瘀,全草能調和營氣,使之充盈。獨活味苦甘,能去除風邪,又能緩解頸項疼痛,治療風寒濕邪導致的痹症和痿證,是腎經藥物的引導藥物。木香味苦性微溫,能和胃理氣,調和諸氣,有神奇的療效,瀉肺氣方面若沒有它則治療不當。
檳榔味苦辛性溫,能攻破滯氣,殺蟲,能加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治療後重症如奔馬一般。吳茱萸味苦辛性熱,能去除咽喉阻塞及寒邪氣滯,治療脾胃停滯、胸悶、心腹疼痛不止。藿香葉味甘性溫,能溫中理氣,治療心痛,開胃進食,止霍亂,除嘔逆。川芎性溫味辛,上行於頭部的陽經,能止頭痛,行血,養新生血液。
黃連味苦性寒,能治療大便混濁帶血,消痞,瀉心火,治療眼病,治療瘡瘍腫毒。黃芩味苦,枯萎的能瀉肺除風熱,堅硬的能治療大腸熱,能幫助膀胱,利於化源。大黃味苦性寒,能消除瘀血和熱邪,通利腸道,瀉下通便,故稱將軍。黃柏味苦性寒,能治療痿厥,能去除下焦伏火,上能治療虛噦、蛔蟲,下能治療腹痛,補益腎虛。
玄明粉味酸辛,能治療宿便積滯,軟堅散結,消痰,除胃熱,保全元氣。白朮味甘性溫,能利水,健脾胃,配合黃芩能安胎,配合枳實能消痞。人參味甘性溫,能止渴,生津液,和中,治療肺寒,但熱證忌用,能定魄安魂。黃耆味甘性溫,能益元氣,溫補內臟,固表,治療諸瘡,治療虛勞盜汗。
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熱,炙甘草能健脾胃,和中,解毒,養血,通經。半夏味辛性溫,能治療濕痰,和中,安胃,治療寒痰引起的腸鳴,痰厥頭痛。陳皮味苦辛性溫,留白能健脾胃,去白能消痰泄氣,治療膈痰熱。青皮味苦性寒,能攻破氣滯,治療堅積,是厥陰經的引導藥物,能治療飲食停滯,健脾胃。
枳殼味苦酸性微寒,能消痞,化痰涎,治療胃中宿食,以及氣滯,消除積聚。枳實味苦酸,能消除胸中痞滿,治療心間積水,以及陳舊痰飲。桔梗味苦辛性微溫,能治療咽痛,治療肺癰,寬胸利鼻,能引導藥物入肺。知母味苦性寒,能治療腎火,治療骨蒸勞熱,治療陽明熱證,滋陰益腎。
藁本味苦辛性微溫,治療巔頂頭痛,能驅散太陽經的寒邪,治療婦女陰寒疼痛。生地黃味甘苦性寒,能治療瘀血,鼻出血,能清熱涼血,治療脾胃濕熱,清心,治療五心煩熱。熟地黃味甘苦性溫,能滋陰補腎,治療傷寒後脛股疼痛,治療產後腹痛。五味子味酸性溫,能滋養腎水,收斂肺氣,止渴生津,益氣,壯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