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0)
1. 機要黃芩芍藥湯
五志所過。非藥可治者。五勝為宜。
憂勝怒。肝屬木。在志為怒。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怒傷肝。故以所勝者制之。
恐勝喜。心屬火。在志為喜。過節則反自傷。故曰喜傷心。故以所勝者制之。
怒勝思。脾屬土。在志為思。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思傷脾。故以所勝者制之。
喜勝憂。肺屬金。在志為憂。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憂傷肺。故以所勝者制之。
思勝恐。腎屬水。在志為恐。過節則反自傷。故曰恐傷腎。故以所勝者制之。
六郁隨丹溪越鞠丸加減用之。
〔氣〕香附,蒼朮,撫芎
〔濕〕蒼朮,撫芎,白朮
〔痰〕海石,香附,栝蔞,半夏
〔熱〕香附,撫芎,青黛,蒼朮,山梔
〔血〕桃仁,香附,紅花,撫芎,青黛
〔食〕蒼朮,神麯,香附,山楂,針砂
氣鬱。乃因憂愁思慮甚多所成。
局方分心氣飲,木香分氣飲,七氣湯,鹽煎散,蟠蔥散之類
氣虛氣弱者,陳皮,黃耆,人參
氣實氣結者,青皮,厚朴,木香,沉香
熱脹。及中滿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寶鑑中滿分消丸。
寒脹。及中滿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脈沉虛弱者。宜中滿分消丸。
大實腹滿。大小承氣湯選用之。
虛脹。則升降其氣。陳皮。厚朴。升麻。柴胡之類。
水氣實滿宣明神金散。十棗湯之類。
十二經中但有瘡。皆血結氣聚。必用連翹於諸托裡散內。出瘡毒。消瘡腫。黍黏子。
瘡出膈以上。須用防風上節。羌活。桔梗。
瘡出身中以下。須用灑水各半煎藥。
瘡堅而潰者。昆布。廣朮。三稜。
瘡痛者。黃芩。知母。黃連。
瘡出而嘔吐者。半夏。生薑。
瘡出而渴悶者。黃連。
大便燥結而常難者。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瘡。須用黃芩。
中焦有瘡。用黃連。
下焦有瘡。用黃柏。知母。防風。瘡藥中用皂角針者。以其能引藥直達入瘡也。
疔瘡惡腫。初起甚者。有用毒藥攻。如穿山甲。蟾酥。枯礬。全蠍。乳香。信石。輕粉。蝸牛。蜈蚣之類也。
必先歲氣分時令。三法隨宜大意完。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隨四時用之。為去病之藥。不可犯時禁。〔春〕防風。升麻。〔夏〕黃芩。知母。白芍藥。〔秋〕澤瀉。茯苓。〔冬〕桂姜。
三法藥
吐劑如瓜蒂。銅綠。齏汁。滄鹽。可以吐痰。梔子。豆豉。吐傷寒懊憹。黃連。黃芩。吐風熱。苦參。藜蘆。吐中風。常山吐瘧。木香。厚朴。吐氣鬱。當隨證用用之。
汗劑如桂枝。麻黃。五積敗毒。皆發汗辛熱之藥也。升麻。葛根。解肌逼毒。皆辛溫之汗藥也。大小柴胡飲子。若寒之汗藥也。通聖當歸飲子。皆辛涼之汗藥也。通聖當歸飲子。皆辛涼之汗藥也。故外寒內熱。宜辛涼。外熱內寒。宜辛溫之類。下劑如枳實。檳榔。杏仁。下氣之痞滯也。
白話文:
機要黃芩芍藥湯
情緒過度造成的傷害,不一定能用藥物治療,應該用相剋的原則來處理。
憂愁可以壓制憤怒。肝臟屬木,在情緒上表現為憤怒,過度發怒反而會傷害肝臟,所以說怒傷肝,因此要用能克制憤怒的情緒來治療。
恐懼可以壓制喜悅。心臟屬火,在情緒上表現為喜悅,過度喜悅反而會傷害心臟,所以說喜傷心,因此要用能克制喜悅的情緒來治療。
憤怒可以壓制思慮。脾臟屬土,在情緒上表現為思慮,過度思慮反而會傷害脾臟,所以說思傷脾,因此要用能克制思慮的情緒來治療。
喜悅可以壓制憂愁。肺臟屬金,在情緒上表現為憂愁,過度憂愁反而會傷害肺臟,所以說憂傷肺,因此要用能克制憂愁的情緒來治療。
思慮可以壓制恐懼。腎臟屬水,在情緒上表現為恐懼,過度恐懼反而會傷害腎臟,所以說恐傷腎,因此要用能克制恐懼的情緒來治療。
六種鬱結的情況,可以根據丹溪越鞠丸的基礎上加減藥物來治療。
氣鬱的藥物:香附、蒼朮、川芎。
濕鬱的藥物:蒼朮、川芎、白朮。
痰鬱的藥物:海石、香附、瓜蔞、半夏。
熱鬱的藥物:香附、川芎、青黛、蒼朮、山梔子。
血鬱的藥物:桃仁、香附、紅花、川芎、青黛。
食積的藥物:蒼朮、神麴、香附、山楂、針砂。
氣鬱通常是因為過多的憂愁思慮而造成。
醫書《局方》中有分心氣飲、木香分氣飲、七氣湯、鹽煎散、蟠蔥散等方劑可以用來治療氣鬱。
氣虛氣弱的人,可以用陳皮、黃耆、人參來補氣。
氣實氣滯的人,可以用青皮、厚朴、木香、沉香來行氣。
熱引起的脹滿,以及腹部脹滿鼓脹,氣脹、水氣脹、大熱脹,可以用《寶鑑》中的中滿分消丸。
寒引起的脹滿,以及腹部脹滿寒疝,大小便不通,陰部躁動、腳不能收縮、四肢冰冷、吃下東西就吐出來、下半身虛弱而腹部脹滿、腹部寒冷、心下痞悶、脈象沉細虛弱的,可以用中滿分消丸。
腹部脹滿且屬實證的,可以選擇用大、小承氣湯。
虛弱引起的腹脹,要用升降氣機的藥物,例如陳皮、厚朴、升麻、柴胡之類的藥物。
水氣引起的實證脹滿,可以用宣明神金散、十棗湯之類的藥物。
身體十二經絡只要有瘡,都是因為氣血凝結所造成的,一定要在各種托裡散中加入連翹,以排除瘡毒,消除瘡腫。黍黏子也可以用。
瘡長在膈膜以上的部位,要用防風、羌活、桔梗等藥物。
瘡長在身體中下部的部位,要用藥渣和藥湯各半煎藥來洗。
瘡堅硬不破潰的,可以用昆布、莪朮、三稜。
瘡痛的,可以用黃芩、知母、黃連。
瘡長出來後出現嘔吐的,可以用半夏、生薑。
瘡長出來後口渴心煩的,可以用黃連。
大便乾燥難解的,可以用桃仁、麻子仁、郁李仁。
上焦有瘡的,要用黃芩。
中焦有瘡的,要用黃連。
下焦有瘡的,要用黃柏、知母、防風。瘡藥中加入皂角刺,是因為它能引導藥力直達瘡處。
疔瘡惡腫,初期嚴重時,可以用毒藥來攻,例如穿山甲、蟾酥、枯礬、全蠍、乳香、信石、輕粉、蝸牛、蜈蚣之類的藥物。
一定要先了解當年的氣候和時令,根據情況使用適合的三種治療方法。
一定要先順應當年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規律,根據四季來使用藥物,才能有效去除疾病,不可以違背時令的禁忌。春天要用防風、升麻,夏天要用黃芩、知母、白芍,秋天要用澤瀉、茯苓,冬天要用桂枝、乾薑。
三種治療方法用藥:
催吐的藥物,例如瓜蒂、銅綠、韭菜汁、滄鹽,可以吐痰。梔子、豆豉,可以吐傷寒引起的胸悶煩躁。黃連、黃芩,可以吐風熱。苦參、藜蘆,可以吐中風。常山,可以吐瘧疾。木香、厚朴,可以吐氣鬱。應該根據具體症狀來使用。
發汗的藥物,例如桂枝、麻黃、五積敗毒散,都是發汗辛熱的藥物。升麻、葛根,可以解肌逼毒,也是辛溫的發汗藥物。大小柴胡飲子,是寒性的發汗藥物。通聖、當歸飲子,是辛涼的發汗藥物。所以外寒內熱,要用辛涼的藥物。外熱內寒,要用辛溫的藥物。
瀉下的藥物,例如枳實、檳榔、杏仁,可以去除腹部氣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