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1)
1. 機要黃芩芍藥湯
巴豆膩粉下諸積。大黃。朴硝下諸熱。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下諸水。石蜜。郁李仁。豬羊血。下燥。當擇氣味。隨證選而用之。
欲求活要知方制。試舉元戎掌上看。
王海藏醫壘元戎。備見加減用藥例。今以六氣分方製法陳於下。臨證當審內外虛實。加減如元戎用之可也。
風製法,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辛。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散,消風散,排風散,小續命湯,防風湯
暑治法,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桂苓甘露飲,白虎湯,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湯,濕製法,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鹹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朮木香散,葶藶木香散,橘皮白朮散,桂苓白朮散,大橘皮湯,益元散
火製法,火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黃連解毒湯,涼膈散,諸承氣湯,八正散,調胃散,神芎丸,瀉心湯
燥製法,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辛潤之。以苦下之。
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
寒製法,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堅之。
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附子理中湯,大己寒丸,朮附湯
東垣立方本旨
夫脾胃虛者。因飲食勞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氣受邪。須用黃耆最多。人參甘草次之。脾胃若虛。肺氣先絕。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其元氣。人參以補之。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溫。以瀉火熱而補脾胃中元氣。若脾胃急痛。腹中急縮者宜多用之。
經云。急者緩之。白朮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胃中清氣在下。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黃耆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也。又緩帶脈之縮急。二味苦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清氣上升也。氣亂於胸中。為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又能助陽氣之升以散滯氣。
助諸甘辛為用也。脾胃氣虛。不能升浮。為陰火傷其生髮之氣。榮血大虧。陰火熾盛。是血中伏火日漸煎熬。血氣日減。心主血。血減則心無所養。致使心亂而煩。病名曰悗。悗者。心惑而煩悶不安也。故加辛甘微溫之劑生陽氣。陽旺則能生陰血。更以當歸和之。是名補中益氣湯。
或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消陰中之伏火。如煩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腎水旺而心火自降。如心氣浮亂。更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補中益氣湯加減例略。
如心下痞或痛中寒者加附子
痞而腹脹加枳實厚朴木香砂仁
痞而有痰脈緩加半夏黃連
心下痞不能食加生薑陳皮
心下痞劣悶者加芍藥黃連
頂痛腦痛加藁本細辛
嗌痛頷腫脈洪面赤加黃芩桔梗鼠黏子
腹中痛加白芍藥在寒時加益智豆蔻
頭痛加蔓荊子川芎
白話文:
用巴豆、膩粉來瀉下體內積聚的食物。用大黃、芒硝來瀉下體內的熱邪。用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來瀉下體內的水濕。用石蜜、郁李仁、豬羊血來潤燥。這些藥物的選擇,要根據藥物的氣味,並根據病情的不同來選用。
想要了解如何治病救人,就要了解藥方的配伍原則。現在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
王海藏先生的醫學著作中,詳細記錄了藥物的加減運用方法。現在我將根據六氣(風、暑、濕、火、燥、寒)來闡述藥方的配製方法。臨床診斷時,應該仔細辨別病人體內的虛實情況,然後像王海藏先生一樣靈活加減藥物。
針對風邪的治療原則:風邪侵入體內,要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再用甘辛的藥物來輔助。用甘味的藥來緩和藥性,用辛味的藥來疏散風邪。
可選用的藥方有:防風通聖散、防風天麻散、消風散、排風散、小續命湯、防風湯。
針對暑邪的治療原則:熱邪侵入體內,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再用甘苦的藥物來輔助。用酸味的藥來收斂藥性,用苦味的藥來發散熱邪。
可選用的藥方有:桂苓甘露飲、白虎湯、玉壺丸、益元散、玉露散、石膏湯。
針對濕邪的治療原則:濕邪侵入體內,要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再用鹹淡的藥物來輔助。用苦味的藥來燥濕,用淡味的藥來滲濕。
可選用的藥方有:白朮木香散、葶藶木香散、橘皮白朮散、桂苓白朮散、大橘皮湯、益元散。
針對火邪的治療原則:火邪侵入體內,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再用甘辛的藥物來輔助。用酸味的藥來收斂藥性,用苦味的藥來發散火邪。
可選用的藥方有:黃連解毒湯、涼膈散、各種承氣湯、八正散、調胃散、神芎丸、瀉心湯。
針對燥邪的治療原則:燥邪侵入體內,要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再用甘辛的藥物來輔助。用辛味的藥來潤燥,用苦味的藥來瀉下燥邪。
可選用的藥方有: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
針對寒邪的治療原則:寒邪侵入體內,要用甘熱的藥物來治療,再用苦辛的藥物來輔助。用辛味的藥來發散寒邪,用苦味的藥來堅固正氣。
可選用的藥方有:姜附湯、四逆湯、二薑湯、附子理中湯、大己寒丸、朮附湯。
李東垣先生的立方原則:
脾胃虛弱的人,往往因為飲食不當或過度勞累,導致心火旺盛而侵犯脾胃。其次是肺氣受到邪氣的侵襲。所以需要大量使用黃耆,其次是人參和甘草。如果脾胃虛弱,肺氣會先衰竭。因此,使用黃耆來增強皮膚毛孔的防禦能力,防止自汗、氣喘、氣短而損傷元氣。再用人參來補氣。心火侵犯脾胃,用炙甘草的甘溫藥性來瀉心火,同時補益脾胃的元氣。如果脾胃急痛,腹部抽搐,應該多用炙甘草。
經書上說,“急則緩之”。白朮味苦甘溫,可以消除胃中的熱邪,通利腰腹之間的血脈。胃中清氣下沉,可以用升麻、柴胡來引導它上升。引導黃耆、甘草的甘溫之氣上升,能夠補益衛氣,使其固守體表。同時也能緩解帶脈的收縮。這兩味藥性薄弱而平和,屬於陰中之陽,可以引導清氣上升。氣機紊亂在胸中,是因為清氣與濁氣互相干擾,可以用陳皮來調順氣機,也能夠幫助陽氣上升,來散開滯氣。
用這些甘溫辛散的藥物來輔助。脾胃氣虛,不能向上升發,這是因為陰火損傷了升發之氣,導致榮血大虧,陰火熾盛。這是血液中的伏火日漸煎熬,導致血氣日漸減少。心主血,血減少則心失所養,就會導致心神紊亂而煩躁,這種病叫做“悗”。“悗”的意思是心神迷惑而煩悶不安。所以要加入辛甘微溫的藥物來升發陽氣。陽氣旺盛,才能夠產生陰血。再用當歸來調和血脈。這個方子叫做補中益氣湯。
有時可以少量加入黃柏來滋養腎水,消除陰中的伏火。如果煩躁不安,可以少量加入生地黃來補腎水。腎水旺盛,心火自然會下降。如果心氣浮亂,可以再用朱砂安神丸來鎮固心神。以上是補中益氣湯的加減運用原則。
如果心下痞悶或疼痛,且體內有寒邪,可以加入附子。
如果痞悶,且腹脹,可以加入枳實、厚朴、木香、砂仁。
如果痞悶,且有痰,脈象遲緩,可以加入半夏、黃連。
如果心下痞悶,不能進食,可以加入生薑、陳皮。
如果心下痞悶,感覺虛弱,可以加入芍藥、黃連。
如果頭頂痛或腦痛,可以加入藁本、細辛。
如果咽喉疼痛,頜下腫脹,脈象洪大,面色赤紅,可以加入黃芩、桔梗、鼠黏子。
如果腹痛,可以加入白芍藥;如果體內有寒邪,可以加入益智、豆蔻。
如果頭痛,可以加入蔓荊子、川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