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7)
卷之五 (7)
1. 辨證用藥例略
攻裡之劑,機要三化湯,子和搜風丸
發表攻裡之劑,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
調血養氣之劑,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天麻丸
理氣之劑,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
理血之劑,六合湯,愈風湯
通關透肌骨之劑,至寶丹,牛黃清心丸
發明云。凡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腦牛雄等。皆入骨髓透肌骨之劑。使風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藏痰涎昏冒煩熱者宜用之。下痰鎮墜清神。
治痰通經去風之劑,青州白丸子,三生飲,省風湯
風熱,天麻散,神芎散,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宣明仙術,芎散
傷風分六經用藥。可謂發諸家之本末。如足太陽經用桂枝湯。足陽明用杏子湯。足少陽用柴胡加桂湯。足太陰用桂枝芍藥湯。足少陰用桂附湯。足厥陰用八物湯。其方以桂枝三味。加以各經之藥。皆是辛溫解表之劑。與傷寒傳變相似。此六方以盡其變也。
辛平解表之劑,消風百解散,川芎茶調散,消風散
辛涼解表之劑,柴胡升麻湯
辛溫解表之劑,小續命湯
辛涼解表攻裡之劑,錢氏大青膏,防風通聖散
泄痢治之勿參差。升汗實腸分注利。
〔泄瀉〕
治濕之劑,胃苓湯,茯苓湯,五苓散,機要白朮芍藥湯
治風之劑,神朮散,胃風湯,蒼朮防風湯,機要防風芍藥湯
治熱之劑,局方戊己丸
治暑之劑,來復丹,香薷飲,桂苓甘露飲
治寒之劑,白朮湯,理中湯,機要漿水散
治風寒之劑,本事麴芎丸
止澀之劑,仲景桃花湯,實腸散,真人養臟湯
去積之劑,本事溫脾湯
升發之劑,東垣升陽除濕湯,益胃升陽湯,升陽除濕防風湯
調補脾胃之劑,錢氏白朮散,易簡白朮湯
〔滯下諸痢〕
治熱之劑,黃連阿膠丸,芍藥柏皮丸,導滯湯,仲景白頭翁湯
白話文:
[辨證用藥例略]
攻下裡部病邪的藥方:
- 機要三化湯、子和搜風丸。
- 用於發散和攻下的藥方,有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
調和氣血、滋養身體的藥方:
- 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天麻丸。
調理氣機的藥方:
- 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
調理血分的藥方:
- 六合湯、愈風湯。
疏通關竅、透達肌肉骨骼的藥方:
- 至寶丹、牛黃清心丸。
古人說:
- 凡是使用丹劑,是因為風邪侵入骨髓,無法排出,所以使用龍腦、牛黃等藥物,它們都能深入骨髓、透達肌骨,使風邪得以排出。如果病邪侵犯的是血脈或腑臟,剛開始不適合使用麝香、牛黃等藥物,因為可能會引導風邪進入骨髓,就像油進入麵粉,難以清除。若是痰涎阻塞、昏迷、煩躁發熱的病症,則可以使用這些藥物,來化痰、鎮靜、清神。
治療痰濁、疏通經絡、祛除風邪的藥方:
- 青州白丸子、三生飲、省風湯。
治療風熱的藥方:
- 天麻散、神芎散、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宣明仙術、芎散。
關於外感風邪,根據六經不同病位用藥:
- 可以說是闡述了各家理論的本末。例如,足太陽經用桂枝湯,足陽明經用杏子湯,足少陽經用柴胡加桂湯,足太陰經用桂枝芍藥湯,足少陰經用桂附湯,足厥陰經用八物湯。這些藥方都是以桂枝湯的三味藥為基礎,再根據各經的病證加入不同的藥物,都是辛溫解表的藥方,與傷寒病的傳變相似。這六個藥方可以說是涵蓋了風邪變化的各種情況。
辛平解表的藥方:
- 消風百解散、川芎茶調散、消風散。
辛涼解表的藥方:
- 柴胡升麻湯。
辛溫解表的藥方:
- 小續命湯。
辛涼解表同時攻下的藥方:
- 錢氏大青膏、防風通聖散。
關於泄瀉的治療要點:
- 治療泄瀉要注意,不要有偏差。要區分是通過升提來止汗,還是通過收澀來固腸,並且要注意疏導和利小便。
[泄瀉]
治療濕邪的藥方:
- 胃苓湯、茯苓湯、五苓散、機要白朮芍藥湯。
治療風邪的藥方:
- 神朮散、胃風湯、蒼朮防風湯、機要防風芍藥湯。
治療熱邪的藥方:
- 局方戊己丸。
治療暑邪的藥方:
- 來復丹、香薷飲、桂苓甘露飲。
治療寒邪的藥方:
- 白朮湯、理中湯、機要漿水散。
治療風寒的藥方:
- 本事麴芎丸。
止瀉收澀的藥方:
- 仲景桃花湯、實腸散、真人養臟湯。
消除積滯的藥方:
- 本事溫脾湯。
升舉陽氣的藥方:
- 東垣升陽除濕湯、益胃升陽湯、升陽除濕防風湯。
調養脾胃的藥方:
- 錢氏白朮散、易簡白朮湯。
[滯下諸痢]
治療熱痢的藥方:
- 黃連阿膠丸、芍藥柏皮丸、導滯湯、仲景白頭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