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辨證用藥例略
三焦寒熱藥所宜。濕溫中暑法猶異。
上焦熱,梔子黃芩。上焦寒。陳皮厚朴藿香。中焦熱,黃連芍藥。中焦寒。白朮乾薑丁香。下焦熱,黃柏大黃。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
有一身盡熱,有一身盡寒
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無汗之骨蒸。
知母瀉腎火。有汗之骨蒸。
如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
如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
如瀉各經火熱。俱在主治本經氣血之藥。
(肺),氣石膏,血黃芩,(腎),氣知母,血黃柏
(肝),氣柴胡,血黃芩,(心),氣麥門冬血黃連
(脾),氣白芍藥血生地黃,(大腸)氣連翹血大黃
(小腸),氣赤苓茯血木通,(三焦)氣連翹血地骨皮
(膽),氣連翹,血柴胡,(胃),氣葛根,血大黃
(膀胱)氣滑石,血黃柏,(心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瀉各經之寒。俱有主治本經氣血之藥。
(肝),氣吳茱萸血當歸,(心),氣桂心,血當歸
(脾),氣吳茱萸血當歸,(肺),氣麻黃,血乾姜
(腎),氣細辛,血黑附子,(膽),氣生薑,血川芎
(胃),氣生薑,血吳茱萸,(大腸)氣白芷,血秦艽
(小腸)氣茴香,血玄胡,(三焦),氣黑附子血川芎
(膀胱)氣麻黃,血桂枝(心包絡),氣黑附子血川芎
(上焦熱),連翹飲子,清神散,涼膈散,犀角地黃湯
(中焦熱),小承氣湯,洗心散,調胃承氣湯,四順清涼飲
(下焦熱),大承氣湯,石韋散,八正散
(上焦寒),桂附丸,鐵刷湯,胡椒理中湯
(中焦寒),二氣丹,大建中湯,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還少丹,天真丹,八味丸
(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分熱),清涼飲子,桃仁承氣湯
(通治大熱),三黃丸,黃連解毒湯
(氣分寒),桂枝加芍湯人參新加湯桂枝加附湯
(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丹
(通治大寒)大已寒丸,四逆湯
熱蒸病有五蒸湯為主。隨各證虛實加減用之。方見醫壘元戎。
嘔吐血出於胃
實者犀角地黃,虛者小建中加黃連
衄涕血出於肺
犀角,升麻,黃芩,芍藥,紫參,丹參,生地黃
咯唾血出於腎
天門冬,紫菀,知母,貝母,熟地黃,麥門冬,桔梗,遠志痰涎血出於脾
葛根,黃耆,黃連,芍藥,沉香,甘草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先血後便。此近血也。仲景赤小豆當歸散等方。痔漏下血及便血。子和淨固丸槐角丸。
腑臟瘧法湯液圖。更有吐截亦可治。
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桂枝加黃芩湯。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
脾瘧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
白話文:
辨證用藥例略
治療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寒熱病症,用藥原則各有不同。濕溫病和中暑的治療方法也有差異。
上焦有熱,宜用梔子、黃芩;上焦有寒,宜用陳皮、厚朴、藿香。 中焦有熱,宜用黃連、芍藥;中焦有寒,宜用白朮、乾薑、丁香。 下焦有熱,宜用黃柏、大黃;下焦有寒,宜用肉桂、附子、沉香。
人體可能有全身發熱,也可能有全身發冷的狀況。
地骨皮能瀉腎火,主要治療熱在體表的病症,因為地屬陰,骨屬裡,皮屬表。 牡丹皮能治療胞中(子宮)的火熱,以及無汗的骨蒸(體內發熱)症狀。 知母能瀉腎火,主要治療有汗的骨蒸症狀。
如果早上發熱,熱在陽氣運行的部位,是肺氣主導,所以用白虎湯來瀉肺氣中的火。 如果午後發熱(潮熱),熱在陰氣運行的部位,是腎氣主導,所以用地骨皮散來瀉腎血中的火。
如果要瀉各經的火熱,應使用能治療本經氣血的藥物。 肺經的氣分熱,用石膏;血分熱,用黃芩。 腎經的氣分熱,用知母;血分熱,用黃柏。 肝經的氣分熱,用柴胡;血分熱,用黃芩。 心經的氣分熱,用麥門冬;血分熱,用黃連。 脾經的氣分熱,用白芍藥;血分熱,用生地黃。 大腸經的氣分熱,用連翹;血分熱,用大黃。 小腸經的氣分熱,用赤苓、茯苓;血分熱,用木通。 三焦經的氣分熱,用連翹;血分熱,用地骨皮。 膽經的氣分熱,用連翹;血分熱,用柴胡。 胃經的氣分熱,用葛根;血分熱,用大黃。 膀胱經的氣分熱,用滑石;血分熱,用黃柏。 心包絡的氣分熱,用麥門冬;血分熱,用牡丹皮。
如果要瀉各經的寒邪,應使用能治療本經氣血的藥物。 肝經的氣分寒,用吳茱萸;血分寒,用當歸。 心經的氣分寒,用桂心;血分寒,用當歸。 脾經的氣分寒,用吳茱萸;血分寒,用當歸。 肺經的氣分寒,用麻黃;血分寒,用乾薑。 腎經的氣分寒,用細辛;血分寒,用黑附子。 膽經的氣分寒,用生薑;血分寒,用川芎。 胃經的氣分寒,用生薑;血分寒,用吳茱萸。 大腸經的氣分寒,用白芷;血分寒,用秦艽。 小腸經的氣分寒,用茴香;血分寒,用玄胡。 三焦經的氣分寒,用黑附子;血分寒,用川芎。 膀胱經的氣分寒,用麻黃;血分寒,用桂枝。 心包絡的氣分寒,用黑附子;血分寒,用川芎。
上焦有熱,可用連翹飲子、清神散、涼膈散、犀角地黃湯。 中焦有熱,可用小承氣湯、洗心散、調胃承氣湯、四順清涼飲。 下焦有熱,可用大承氣湯、石韋散、八正散。 上焦有寒,可用桂附丸、鐵刷湯、胡椒理中湯。 中焦有寒,可用二氣丹、大建中湯、附子理中丸。 下焦有寒,可用還少丹、天真丹、八味丸。 氣分有熱,可用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分有熱,可用清涼飲子、桃仁承氣湯。 治療各種大熱病症,可用三黃丸、黃連解毒湯。 氣分有寒,可用桂枝加芍藥湯、人參新加湯、桂枝加附子湯。 血分有寒,可用巴戟丸、神珠丹。 治療各種大寒病症,可用大已寒丸、四逆湯。
熱蒸病症可以用五蒸湯為主,根據各證的虛實情況加減藥物。藥方可參考《醫壘元戎》這本書。
嘔吐出血是胃的問題,屬於實證的用犀角地黃湯,屬於虛證的用小建中湯加黃連。 鼻出血是肺的問題,可用犀角、升麻、黃芩、芍藥、紫參、丹參、生地黃。 咯血是腎的問題,可用天門冬、紫菀、知母、貝母、熟地黃、麥門冬、桔梗、遠志。 吐痰帶血是脾的問題,可用葛根、黃耆、黃連、芍藥、沉香、甘草。
下血,如果先排便後出血,是遠血(病位較深);如果先出血後排便,是近血(病位較淺)。可以用張仲景的赤小豆當歸散等方子。痔瘡出血和便血可以用朱丹溪的淨固丸、槐角丸。
臟腑瘧疾的治療方法和湯液圖已經詳細記載,也可以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 心瘧會令人心煩,非常想喝水,但怕冷多於發熱,可用桂枝加黃芩湯。 肝瘧會令人面色蒼白,嘆息不斷,如同將死一般,可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 脾瘧會令人發冷,腹痛,發熱時腸鳴,腸鳴後會出汗,可用小建中湯或芍藥甘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