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三陰三陽標本分治一首(同前)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中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陰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熱寒二氣相包裹。風從火齦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掣開軒岐無縫鎖。

白話文:

少陽病的根本原因是身體內的相火過旺。太陰病的主因是體內濕氣過重,就像土被水浸濕一樣。厥陰病的特徵是體內火氣旺盛。陽明病的根源也是體內濕氣,可以說濕氣就是其本源。太陽和少陰病的標本,是體內熱氣和寒氣互相包裹纏繞。對於風邪引起的火熱,應當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病情包含了燥和濕兩種特性,則應該採用下法來治療。如果能夠分辨出萬病之中的火氣和濕氣,就能像拆開無縫的鎖頭一樣,解開黃帝內經中的深奧理論了。

2. 辨證用藥例略

[一首。]集見此事難知,元戎、保命等書。大抵醫之用藥,必本七方十劑,旋為增損,求合聖賢之旨,以自通變。今不得已而逐證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執也。故附東垣先生立方本旨於後,可以求其旨趣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風用藥,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為良。內經言針法多於用藥是也。其要並見針灸四書、資生等經,故不復贅云。

傷寒雜病殊非定,陰陽內外先明證。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面上惡寒如刀刮。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熱。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

〔傷食〕口無味,液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

〔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

〔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內外〕俱傷者,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發表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內外俱傷也。凡診則先捫手心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傷;次以脈別之。

證脈傷寒無所疑,攻裡解表須詳訂。

〔表〕實:麻黃湯;虛:桂枝湯。表裡俱虛,汗之則愈。

腑臟之表:桂枝麻黃各半湯。

腑臟之裡:芍藥甘草附子湯。

〔里〕實:大承氣湯;虛:四逆湯。

〔中〕實:調胃承氣湯;虛:小建中湯。表裡俱實,下之則愈。

六腑之表:承氣湯。五臟之裡:承氣抵當等湯。

〔表證當汗〕脈浮,宜急汗之,用麻黃湯;脈沉,宜緩汗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里證當下〕脈浮,宜緩下之,用小承氣湯;脈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氣湯。

〔三陽〕證:汗則當急而下當緩。

〔三陰〕證:汗則當緩而下當急。

熱在表:黃芩;寒在表:桂枝、黃耆、附子。

熱在裡:大黃;寒在裡:乾薑、良薑、吳茱萸、附子。傷寒中風,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如麻黃湯,太陽經表藥也;五苓散,為太陽之裡藥也;六經皆有表裡藥也。因病有內外虛實邪氣深淺不同,亦不能拘,而隨病變為治也。如傷寒論方證及諸變病方,分見保命集中。桂枝湯二十八證,方有一十四道;麻黃湯十證,方五道;葛根湯四證,方三道;青龍湯五證,方二道;茈胡二十證,方五道;承氣湯一十七證,方三道;陷胸湯十二證,方三道;瀉心湯九證,方五道;抵當湯六證,方三道;梔子湯五證,方二道;發黃四證,方三道;五苓十五證,方七道;乾薑四逆十五證,方七道。

云岐子云:大抵脈為人之司命,故以脈為主,多從脈而少從證也。舉脈證交互二法,亦當臨時消息,從標本之化為法可也。詳見云岐子脈訣。

白話文:

辨證用藥例略

這篇文章彙集了《元戎》、《保命》等醫書的內容,說明用藥必須以七方十劑為基礎,再根據實際情況增減,力求符合古聖先賢的醫理,並靈活變通。由於不得已才逐一列舉方劑的例子,聰明人請不要嘲笑其拘泥。因此,附上東垣先生(李東垣)立方的本意在後面,可以以此為法則。又如《海藏》所說,治療中風,只能扶持病情,要取得完全療效,艾灸是最好的方法。《內經》也說針灸比用藥更多,其要領都記載在《針灸四書》、《資生》等醫籍中,在此就不再贅述了。

傷寒雜病的診斷並非一成不變,必須先分辨陰陽、內外之證。

陰證:身體沉重,說話聲音小,呼吸困難,眼睛呆滯,鼻子吸氣呼氣都不順暢,出入之氣冰冷,喝不下水,臉上惡寒像刀刮一樣。

陽證:身體輕微活動,說話聲音正常,眼睛明亮,鼻子呼吸通暢,出入之氣都溫熱。

若身體表面感覺涼,則知道病在陰經,稱為陰證。

若身體表面感覺熱,則知道病在陽經,稱為陽證。

傷風:鼻子呼出的氣粗,嘴巴閉不上,肺氣通於天。

傷食:口中無味,津液不調,鼻息均勻,脾氣通於地。

外傷:全身發熱,先從太陽經開始,由外而內,先無形狀。

內傷:手足不協調,兩脅部灼熱,先從少陽經開始,由內而外,先有形狀。

內外兼傷:人迎脈和氣口都盛,或按壓都堅實,大發熱惡寒,腹部不適,口水多,這是內外兼傷。診斷時先摸手心和手背,手心熱是內傷,手背熱是外傷,然後再根據脈象辨別。

診斷脈象就能知道傷寒的病症,攻裡解表需要仔細判斷。

表證:實證用麻黃湯,虛證用桂枝湯。表裡俱虛,發汗則愈。腑臟的表證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腑臟的裡證用芍藥甘草附子湯。

裡證:實證用大承氣湯,虛證用四逆湯。

中間證:實證用調胃承氣湯,虛證用小建中湯。表裡俱實,瀉下則愈。六腑的表證用承氣湯,五臟的裡證用承氣、抵當等湯。

表證應該發汗:脈浮則應迅速發汗,用麻黃湯;脈沉則應緩慢發汗,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裡證應該瀉下:脈浮則應緩慢瀉下,用小承氣湯;脈沉則應迅速瀉下,用大承氣湯。

三陽證:發汗應迅速,瀉下應緩慢。

三陰證:發汗應緩慢,瀉下應迅速。

熱在表證:用黃芩。寒在表證:用桂枝、黃耆、附子。熱在裡證:用大黃。寒在裡證:用乾薑、良薑、吳茱萸、附子。傷寒中風,發表與攻裡的方法不同,例如麻黃湯是太陽經表證的藥物,五苓散是太陽經裡證的藥物,六經都有表裡之分,病因有內外虛實、邪氣深淺的不同,不能拘泥,而應根據病情變化來治療。傷寒論的方證及各種變證的方劑,詳見《保命集》。桂枝湯有二十八種證候,十四個方劑;麻黃湯有十種證候,五個方劑;葛根湯有四種證候,三個方劑;青龍湯有五種證候,兩個方劑;茈胡湯有二十種證候,五個方劑;承氣湯有十七種證候,三個方劑;陷胸湯有十二種證候,三個方劑;瀉心湯有九種證候,五個方劑;抵當湯有六種證候,三個方劑;梔子湯有五種證候,兩個方劑;發黃湯有四種證候,三個方劑;五苓散有十五種證候,七個方劑;乾薑四逆湯有十五種證候,七個方劑。

岐伯說:脈是人的生命之主,所以以脈為主,多從脈象,少從證候。脈象和證候兩種方法要互相參照,也要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運用,遵循標本兼治的法則即可。詳細內容見《岐伯脈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