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望聞審切例一首(出脈訣)

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轉旋。望聞審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備全。第一看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謙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腳間疼。叉手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但起不眠痰夾熱。貪眠虛冷使之然。

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前。第二應聲清與濁。鑑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三問病因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

飲食少多宜冷熱。更兼多少不同論。飲食稍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乃屬臟中寒。尿色赤黃真內熱。尿清定是冷相干。切脈是居為四末。浮沉遲數病之端。四事略陳通梗概。舉隅善反一同看。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中醫診斷的四大原則:望、聞、問、切,並詳細闡述了每一項的具體應用。

在醫學領域,理論和方法非常微妙而深奧,關鍵在於醫生心中要有靈活的思維。診斷過程中的望、聞、審(問)、切四個步驟,缺一不可,否則診斷結果會有偏差。

首先,觀察病人的精神面貌和臉色,注意他們的皮膚是否潤澤或乾枯,身材是否肥胖或消瘦,以及他們的活動狀態和睡眠情況。皮膚潤澤表示健康,乾枯則顯示病態;肥胖可能意味著實證,消瘦則通常代表虛弱,這是自古以來的常識。通過病人的姿態,如彎腰可知腰部疼痛,皺眉可能是頭痛或頭暈。手不能抬高,可能有肩背疼痛;走路困難,可能是腳部疼痛。雙手按胸表示胸痛,按住肚臍周圍可能腹部疼痛。病人如果夜裡難以入睡,可能是痰火旺盛;如果嗜睡,可能是虛弱或寒症所致。

面壁蜷縮多表示身體寒冷,仰臥伸展則可能是受熱煎熬。若臉色、眼睛、皮膚發黃,可能是脾臟濕熱;嘴脣青紫、臉色發黑,表明體內寒冷。其次,聽病人的聲音,分辨其清晰或混濁,判斷他們的真實言語和胡言亂語。聲音混濁可能痰多,聲音清晰則可能源自體內寒涼。言語真誠不一定代表實熱,胡言亂語且大喊大叫的,可能有深層的熱症。如果病人自稱見到鬼怪,且有越過牆壁的行為,可能是胸膈部位有痰,這被認為是癲狂的症狀。另外,如果病情持續已久,突然聲音消失,可能預示生命垂危。

第三,詢問病程持續多久,白天排便次數,飲食的多少及冷熱偏好。飲食順暢較易治療,若無法進食,治療將變得困難。喜好冷飲可能心內有熱,偏好溫熱食物可能臟腑有寒。尿液顏色赤黃顯示內熱,尿色清澈則表明可能有寒症。最後,切脈是診斷的最後一步,脈象的浮沉、遲速是疾病徵兆的關鍵。以上四點簡略概述了診斷的基本要點,舉一反三,深入理解,才能全面掌握診斷技巧。

2. 察病輕重一首(出圖經本草)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真脈。其孰能知。未病之病。

白話文:

凡是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查明病因。再進一步觀察疾病的徵兆。如果五臟功能尚未虛弱,六腑運作也未衰竭,血液循環正常,精神狀態穩定,服用藥物後病人多半會康復。然而,如果疾病已經嚴重,可能只能達到一半的療效。當病情已到晚期,生命很可能就難以保住。除非是高明的醫生,能從聲音和麪色來判斷病情,甚至能通過脈象來辨別真實的健康狀況,否則誰能知道那些尚未發作的潛在疾病呢。

這段古文強調了早期診斷和預防的重要性,以及高明醫生對於病情判斷的關鍵作用。

3.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匱金鑰)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包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商議。惡寒表熱小膀溫。發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裡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

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直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承乃制。別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求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

爭奈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從來以來,肝和膽的病症都是從火熱的角度去治療。對於三焦和包絡的病症,處理方法也沒有不同。脾胃的問題常常要從濕氣方面尋找原因。肺與大腸的疾病,通常也是因為濕氣引起的。而腎、膀胱和心的小腸的病症,其治療方法則需根據當時的寒熱情況來決定。如果病人感到惡寒,表面有熱,但膀胱卻是溫的,或者發熱,表面卻冷,心腎卻非常熱,這些都需要仔細斟酌。

人體的十二經絡,最重要的就是四條屬於火的經絡,四條屬於濕的經絡。剩下的四條經絡,在寒熱的狀態下,需要在攻裡(內治)和解表(外治)之間細心判斷。如果是裡熱或裡寒,應採取越竭(強烈的治療方式)。如果是表熱或表寒,則應採取汗釋(緩和的治療方式)。濕氣和寒氣一樣,火氣和熱氣一樣,寒熱到最後,其實是沒有兩種說法的。

將六分分為火、熱、寒,其中寒熱夾雜的情況會讓人舌頭直打轉。熱和寒相互抵抗,病情就會變得複雜。當寒氣過盛,就需要用熱來平衡,反之亦然。辨別寒脈和熱脈,找出真正的病因,這是治療的關鍵。不要專門去治療風和燥,只要治好了火,風和燥自然就會消失。該解表的時候就不要攻裡,該攻裡的時候就不要解表。如果表裡都有問題,那麼就要先後分別,看哪一個更嚴重。治療濕氣,就像決堤的河水,這個方法是最清楚明確的。我們應該感謝黃帝和岐伯對後世的恩惠。

然而,有些人就像是醯雞(一種只看到自己井底大的天空的青蛙),總是嘲笑天空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