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5)
1. 陰虛本病(一首集見格致餘論)
夫天地物,各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則變,陰動則合,而生五行,各稟其性。惟人得備,形氣所受。天地氣生,陽氣為氣,陰氣為血。身中之神,元氣之根。根於內者,名曰神機,根於外者,名曰氣立。與天地參,氣正而通,氣交之中,隨天地氣,升降浮沉。陽實陰虛,氣常有餘,血常不足。所與天地,日月四時,虛盈並同。陰平陽秘,形志以寧。陽本在外,為陰之衛,陰本在內,為陽之守。性或物感,精神外馳,嗜欲無節,陰氣耗散,陽無所附,遂致病作。惡寒非寒,惡熱非熱,證類實邪,此陰虛熱。熱乃火動,有君相別。相火所謂,龍雷天火。君火所謂,人火暑熱。故火乃二,備於六氣,以名而言,形氣相生,配於五行,命曰君火。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謂之相火。天以此火,而為陽氣,以生萬物。人以此火,以生一身。道氣衝和,助我元氣。元氣不足,相火獨盛,火與元氣,不能兩立,一勝一負,乃致陰虛。陰虛火動,五亂俱施,金危木盛,土困水微,迭相為制,母子背違,陽強不密,陰氣乃離。腑臟經絡,偏實偏虛,遂失其正,邪悉由矣。虛邪外入,實邪內起,取經治正,補瀉所宜。肝主司瀉,腎主藏閉。肝為相火,有瀉無補,有補無瀉。腎為真水,水火變病,虛實所以。夏月陽極,其已陰虛,水少火多,陽實陰虛,虛甚傷暑。冬月陰極,其本陽虛,水多火少,陰實陽虛,虛甚傷寒。病未傳變,初治責虛,傷寒助陽,清暑益氣。虛者十補,勿一泄之。除邪養正,平則守常。陽動陰靜,五行之幾,根本化源,由乎土水。水為物元,土為物母。人能自存,益其根本,遍相濟養,是謂和平。生化不已,交互克伐,變亂失常,鬱而無伸,甚而無制,造化息矣。病雖為邪,造化之道,在其中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如下:
宇宙萬物,各自都是一個完整的太極系統,活動產生陽,靜止產生陰。陽氣活動會產生變化,陰氣活動會產生聚合,進而生成了五行,各自承襲了其特性。唯有人類,集五行之大成。我們的身體與氣息,皆是由天地間的氣息孕育而生。陽氣構成了我們的氣息,陰氣構成了我們的血液。身中的神明,是元氣的根本。在內的根源,被稱為神機;在外的根源,被稱為氣立。人類與天地並列,氣息純正且流暢。在天地氣息交匯的中心,我們跟隨著天地的氣息,進行著上升、下降、浮動、下沉等運動。通常來說,我們的氣息是過剩的,血液是不足的。這和天地、日月、四季的盈虧同步。陰平陽祕,形體與心志就能安寧。陽氣本來就在外,作為陰氣的防護;陰氣本來就在內,作為陽氣的守護。但若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精神外散,慾望無度,陰氣就會消耗散失,陽氣也就失去了依附,導致疾病發生。患者感覺寒冷不是因為真正的寒冷,感覺熱也不是因為真正的熱,症狀看似實邪,實際上是陰虛所致的熱症。這種熱症是因為火氣的活動,可以區分為君火和相火。相火又稱為龍雷天火;君火則又稱為人火暑熱。因此,火氣可分為兩種,包含在六氣之中。從名稱上來說,火氣與形體、氣息相互產生,配合五行,被稱為君火。從位置上來說,火氣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活動而顯現,被稱為相火。天用這種火氣,作為陽氣,以生育萬物。人用這種火氣,以生育自身。當道氣與和氣充足時,有助於我們的元氣。然而,當元氣不足時,相火就會獨自旺盛。火氣與元氣,不能同時存在,一方強盛,另一方就會衰弱。
這就導致了陰虛,陰虛時,火氣活動,五臟功能混亂。金臟危急,木臟旺盛,土臟受困,水臟衰微,彼此之間互相抑制,母子之間背道而馳。陽氣過強,不能保持祕密,陰氣就會離去。腑臟、經絡,有的實,有的虛,於是失去了平衡,邪氣就會乘虛而入。虛邪從外入侵,實邪從內生起。治療應根據經典,選擇適合的補瀉方法。肝臟主管排瀉,腎臟主管藏閉。肝臟是相火的來源,只有排瀉,沒有補充;腎臟是真水的來源,水火的疾病,就是虛實的來源。
夏季陽氣達到頂點,如果已經陰虛,水份減少,火氣增多,陽氣過剩,陰氣不足。陰虛過度,容易受到暑熱的傷害。冬季陰氣達到頂點,如果本來就陽虛,水份增多,火氣減少,陰氣過剩,陽氣不足。陰虛過度,容易受到寒冷的傷害。疾病在尚未傳染變化的初期,治療應該針對虛弱的部分。對於感受寒冷的,要幫助提升陽氣;對於感受暑熱的,要增強氣力。對於虛弱的人,應該補十次,不要一次洩掉。去除邪氣,養護正氣,當身體處於平衡狀態時,就應當保持常態。陽氣活動,陰氣靜止,這是五行的基本原則。生命的根源和轉化的來源,都來自於土和水。水是萬物的起源,土是萬物的母親。人如果能夠自我保存,增強自己的根基,全面地滋養自己,就可以達到和平。如果生命活動不斷,交互剋制,就會變得混亂失常,鬱悶無法舒展,過度無法控制,造化就會停止。疾病雖然由邪氣引起,但造化的道理,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