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2)
1. 以上三病例並傷寒法(出陰證略例)
傷寒一日在太陽,頭頸項痛腰脊強。
太陽傳陽明,為巡經傳。少陽名曰越經傳。傳太陰名誤下傳。傳少陰名表傳裡。傳厥陰名巡經得度傳。
二日陽明傳已受,身熱目疼鼻乾候。三日少陽胸脅疼耳聾,俱病在表經。三陽經絡或一病,未入於臟,實汗證。
經大略言之,三陽亦有入腑者。入腑則宜下。四日陽極傳太陰,腹滿嗌乾脈近沉。五日少陰傳向里,口燥舌乾渴不已。六日病經循厥陰,煩滿囊縮熱劇深。三陰已病即當下。
三陰亦有在經者,在經則宜汗之溫之。
若重感之未易瀉,何知病為兩感寒?太陽病與少陰連,頭痛口乾煩滿渴,榮衛不通腑臟熱。陽明即與太陰病,腹滿身熱食不進,譫語傳見二日中。三日少陽與厥陰,耳聾囊縮更乃厥。水漿不入不知人,五臟已傷六腑閉,榮衛不行委和滯。凡此之際宜切思,溫吐汗下須仔細。其不兩感病傳者,
七日太陽病且愈,以下一日退一經。六經病愈藏脈通,至十二日大邪盡,病人神爽血氣平。若感異氣變他病,大法當如治壞證。表之表者大發汗,表之裡者下且緩,里之裡者下即通,里之表者潤漬同。適當盡脈陰陽理,表裡因之勿妄攻。
白話文:
[對於以下三個病例,我們應依照傷寒的治療方法(出自陰證略例)]
感染風寒的第一天,病症會出現在太陽經,表現為頭部、頸部及後背疼痛,腰背僵硬。
如果太陽經的病傳到陽明經,這被稱為巡經傳。傳到少陽經被稱為越經傳。傳到太陰經,被視為誤下傳。傳到少陰經,被稱為表傳裡。傳到厥陰經,被稱為巡經得度傳。
第二天,陽明經的病已經開始,表現為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第三天,少陽經的病會影響胸部和側腹部疼痛,以及耳朵聽力下降,所有這些症狀都顯示病仍在經絡層面。如果三條陽經的任何一個出現問題,但尚未影響內臟,實際上是出汗的症狀。
大體來說,三陽經也會有進入腑的情況,一旦進入腑,就應該用下法。第四天,陽極轉陰,病傳到太陰經,可能出現腹脹、喉嚨乾燥,脈象接近沉脈。第五天,少陰經的病開始侵入內臟,可能出現口乾舌燥,持續口渴。第六天,病經循環到厥陰經,可能出現煩躁、下體收縮,高燒嚴重。如果三陰經的病已經發生,應該立即使用下法。
然而,三陰經也有在經絡層面的情況,如果在經絡層面,就應該使用出汗或溫補的方法。
如果再次感染,病情不會輕易得到緩解。如何知道這是兩感寒?太陽經的病和少陰經相連,可能出現頭痛、口乾、煩躁和口渴。如果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可能出現腹脹、身體發熱、不能進食,而且會出現譫語,在前兩天就能看到。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相連,可能出現聽力下降、下體收縮和四肢厥冷。如果水和食物無法攝入,人會失去意識。如果五臟受到傷害,六腑閉塞,營養和衛氣無法運行,身體會出現淤滯。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謹慎思考,溫補、催吐、出汗和下法都需要仔細使用。
如果沒有兩感的情況,病傳到第七天,太陽經的病應該會好轉。從第二天起,每天病情會從一經退出。當六經的病都好了,臟器和脈絡都會恢復正常。到了第十二天,大邪應該完全消失,病人精神爽朗,血氣平和。如果再次感染異常病氣,導致其他疾病,應該按照處理病情惡化的原則來治療。對於表證的表證,應該大量出汗。對於表證的裡證,應該緩慢地下。對於裡證的裡證,應該立即下。對於裡證的表證,應該用濕潤的方法。恰當的治療要根據脈象和陰陽理論,不要隨意攻擊表證或裡證。
2. 傷寒證候(一首集次見傷寒百證歌)
傷寒之候。悉須審別。證傳唯六。
足三陰三陽為六經證。
經常有九。
六經外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證也。
陽表陰里。
表為陽。里為陰也。
傳變兩感。
傳為次第傳經。變為不傳經而成異證者。陰陽俱病曰兩感又曰雙傳。
謂表裡證俱也。
病有壞異。
有失於治之誤為壞證者。有形證相應。服藥間病忽變異。是災怪也。
合病並病
二陽俱病為合病。若二陽先俱病。後一陽自病曰並病也。
一病百合。
病有首尾。只有一經者。如百脈一宗俱病曰百合病。
辨風與暑濕溫痙暍
六證與傷寒不同。
寒本陰邪。鬱而變熱。怫結轉盛。手經冤熱。
傷寒只病足經。如不大便。煩躁發喘。斑證衄血之類。皆手經之冤熱病也。又守真云。陽邪為病傳手經。陰邪為病傳足經。
表裡虛實。
謂表虛里實。表實裡虛。
表裡寒熱。
有外寒內熱。外熱內寒者。
表裡停水。
表有水則多熱。或咳或利。里有水則脅下痞。或硬。身涼汗出脅痛。
寒熱發厥。
有寒厥熱厥證。
陽證陽毒。
三陽獨盛。陰虛暴絕也。
陰證陰毒。
三陰病深。陷而陽絕也。
陽證似陰。
陰證見而脈沉滑有力。
陰證似陽。
陽證見而脈沉微。
陽盛拒陰。陰盛格陽。陰陽偏盛。陽結陰結。
陽熱之邪。偏結於內。陰氣不能相雜。故其證能食。不大便。此為內實。名曰陽結。陰寒之邪。偏結於內。陽氣不能相雜。故其證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
陰易陽易。
男子病新瘥。而婦人與之交。病曰陽易。婦人新病瘥。而男子與之交。病曰陰易也。
發熱潮熱。
熱動復止。而熱不常。或日晡發熱。皆為潮熱。
惡風惡寒。
傷風則惡風。如惡寒發熱者。病在陽。只惡寒。病在陰。如汗後惡寒者。表虛也。
往來寒熱。
或寒或熱。休作有時也。
汗後熱在。
汗後復熱。多內實。或他經熱在。
下之仍熱。
有表證未盡。或陰微而復熱。
結胸與痞。
按之心下痛為小結胸。不按自痛為大結胸。按之不痛。胸中氣結。或滿為痞也。
臟結蛔厥。
大便閉為臟結。胃中虛冷。因成蛔厥。吐長蟲也。
發黃發狂。
有蓄血發黃。太陽傳本也。有結胸發黃。下之早。太陽陽明本也。有濕熱發黃。陽明與太陰也。有寒濕發黃。少陽與太陰也。肝熱者狂。心熱者顛。
發癍癮疹。
有下早。有失下。或胃熱極而發。皆陽明熱甚入於手太陰。斑則紅點暈。癮疹起疙瘩也。
發喘咳逆。
氣逆則喘。難布息也。里病失於下。則咳逆。
衄血證諦。
鼻出血曰衄。熱結下焦為蓄血失血證諦。
唾膿咯血。
重亡津液。熱在上焦。肺痿而吐膿血也。
譫語鄭聲。
實則譫語。虛則鄭聲。
煩躁發渴。
火入於肺成煩。火入於腎成躁。少陰證多渴咳水也。六經皆有渴證。
心中懊憹。
反覆顛倒不安。心亂如有所失也。
白話文:
傷寒證候的表現需要仔細辨別,其傳變規律主要分為六經。
六經指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經常出現的證候有九種。
除了六經的病證之外,還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合病證候。
陽證屬表,陰證屬裡;表證屬陽,裡證屬陰。
疾病的傳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依次傳經,一種是不傳經而產生不同的證候。陰陽兩者皆病稱為「兩感」或「雙傳」,也就是表裡證候同時存在。
疾病的變化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治療失誤造成的壞證;另一種是原本症狀相符,服藥後病情突然變化,這是由於災禍或怪異因素引起的。
合病和並病:兩種陽經同時生病稱為「合病」;如果兩種陽經先同時生病,後來一種陽經單獨生病,則稱為「並病」。
百合病:疾病的發展有首尾之分,只有一經受病的稱為百合病,如同百脈之病皆歸於一宗。
風、暑、濕、溫、痙、霍亂這六種疾病與傷寒不同。
傷寒本質上是陰邪,積聚而化為熱,鬱結加重,手太陰經就會出現冤熱。
傷寒只侵犯足三經,如果出現大便不通、煩躁、氣喘、斑疹、鼻出血等症狀,則為手經冤熱。守真先生也說過,陽邪致病則傳至手經,陰邪致病則傳至足經。
表裡虛實:指表虛裡實、表實裡虛。
表裡寒熱:指外寒內熱、外熱內寒。
表裡停水:表有水濕則多熱,可能咳嗽或腹瀉;裡有水濕則脅下痞塊,或硬,身體發涼,出汗,脅肋疼痛。
寒熱厥逆:指寒厥和熱厥。
陽證和陽毒:三陽經獨盛,陰虛而突然衰竭。
陰證和陰毒:三陰經病深,病情危重,陽氣衰竭。
陽證似陰:雖然是陽證,卻出現陰證的症狀,脈象沉滑有力。
陰證似陽:雖然是陰證,卻出現陽證的症狀,脈象沉微。
陽盛拒陰,陰盛格陽:陰陽偏盛,陽結陰結。陽熱之邪鬱結於內,陰氣不能與之相混,因此能吃東西,不大便,這是內實,稱為「陽結」。陰寒之邪鬱結於內,陽氣不能與之相混,因此不能吃東西,身體沉重,大便反而堅硬,稱為「陰結」。
陰易和陽易:男子疾病初癒,而與女子交合,稱為「陽易」;女子疾病初癒,而與男子交合,稱為「陰易」。
發熱和潮熱:發熱反覆停止,熱度不恆定,或者午後發熱,都稱為潮熱。
惡風和惡寒:傷風則惡風;如惡寒發熱,病在陽;只惡寒,病在陰;汗後惡寒,則是表虛。
往來寒熱:寒熱交替出現,有規律的間歇。
汗後仍熱:出汗後仍然發熱,多為內實,或者其他經脈仍有熱邪。
下瀉後仍熱:表證未盡,或者陰邪較盛而導致再次發熱。
結胸與痞:按壓胸部疼痛為小結胸;不按也疼痛為大結胸;按壓不痛,胸中氣機鬱結,或胸部滿悶為痞。
臟結與蛔厥:大便不通為臟結;胃中虛寒,導致蛔厥,嘔吐蛔蟲。
發黃與發狂:蓄血導致發黃,是太陽經傳變的結果;結胸導致發黃,下瀉過早,是太陽陽明經的病理;濕熱導致發黃,是陽明與太陰經的病理;寒濕導致發黃,是少陽與太陰經的病理;肝熱則發狂;心熱則神志錯亂。
發斑疹與癮疹:有的下瀉早,有的下瀉晚,或者胃熱極盛而發病,都是陽明熱邪侵犯手太陰經的結果。斑疹是紅色的點狀疹,癮疹是隆起的疙瘩。
發喘與咳嗽:氣逆則喘,呼吸困難;裡證失於下瀉則咳嗽。
鼻出血:鼻出血稱為衄血,熱邪結聚下焦,導致蓄血或失血。
唾膿、咯血:嚴重損傷津液,熱邪在上焦,肺受損而吐膿血。
譫語和鄭聲:實證則譫語;虛證則鄭聲(一種低微的聲音)。
煩躁與發渴:火邪入肺則煩,火邪入腎則躁;少陰經證候多見口渴咳嗽。六經都有口渴的症狀。
心中懊惱:反复不安,心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