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1)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齦蝕牙疳。

風熱所勝。蝕牙齦至快。俗言走馬牙疳。

蟲痛吐蛔。

小兒哭而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慢。目無精光。蟲痛也。

疳瘦解顱。

錢氏分五臟疳。筋疳骨疳之類。腎虛解顱也。

便青頰赤。

驚氣內感。脾氣不和。故瀉。色青。心熱上攻。故頰赤。

食土飲水。

食土者。胃氣不足也。身熱飲水。病在內。不飲水。熱在外也。

吐瀉青白。

瀉利青白色。穀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傷食。瀉黃紅赤黑者。脾胃熱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虛熱。不露睛者胃實熱。睡而嚏悸者。將發瘡疹也。

呵欠面黃。

呵欠而面赤者風熱。青者驚風。黃者脾虛。驚而睡者內熱。呵欠氣熱者。

傷風也。

呷牙咬齒。

手足陽明內熱為病。

瀉痢脫肛。

瀉痢久則肛門縱下。濕熱甚而緩縱也。

癰瘍癮疹。瘡痘發斑。

錢氏論。小兒受胎惡。發瘡疹。初欲發時。有五臟現證。呵欠頓悶者。肝也時發驚悸。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頰赤。噴嚏。肺也。惟腎在腑之下。不能食穢。胎毒不受。無候也。毒出歸一證。肝水泡。肺膿泡。心斑。脾疹也。

驚疳諸積。

如食積乳積之類。

大率為病。肝與脾經。

此二經病多。

脈治憑允。

小兒虎口色脈。如紫。傷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即中惡。黃脾病也。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日失精。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中脘痛者屬脾土。臍腹痛者屬少陰。

少腹小腹厥陰分。三部殊塗細酌斟。太陰中土主理中。少陰四逆真武同。厥陰宜當歸四逆。重則回陽霹靂攻。當汗不汗即生黃。當汗汗多因致痓。不當汗而若汗之。蓄血定應無改易。汗多或有變亡陽。陰證脈候須仔細。(並出此事難知)

傷寒咳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陰不內。便耎唯宜用瀉心。便硬尤宜大承氣。二藥神功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制。

白話文:

病機略一首

牙齦潰爛,牙齒像被蟲蛀蝕一樣:

多因風熱之邪侵入體內,導致牙齦快速潰爛,這種病俗稱「走馬牙疳」。

肚子裡有蟲而疼痛,甚至吐出蛔蟲:

小孩因為肚子裡有蟲,會哭鬧、坐立不安,不時用手按著心腹,有時會大叫,臉色可能青色或黃色,嘴唇無力,眼睛無神,這就是蟲痛的表現。

因為疳病而消瘦,頭骨縫合處沒有癒合:

錢乙將疳病分為五臟疳,如筋疳、骨疳等。腎虛也會導致頭骨縫合處無法癒合。

大便呈青色,臉頰赤紅:

這是因為受到驚嚇,導致氣機內亂,脾氣不調和,所以會腹瀉,大便顏色呈青色。心火上炎,導致臉頰赤紅。

喜歡吃泥土,喝大量的水:

吃泥土是因為胃氣不足。身體發熱又大量喝水,表示病在體內;若身體發熱但不喝水,表示熱在體表。

嘔吐或腹瀉,排出青白色物質:

腹瀉排出青白色且食物未消化的,是因胃寒;若排出乳汁未消化的,是因傷食。若腹瀉排出黃色、紅色、赤色或黑色物質,是因脾胃有熱毒。

昏睡且眼睛半睜:

睡覺時眼睛半睜開,表示胃虛有熱;若眼睛沒有睜開,表示胃實有熱。睡覺時打噴嚏或驚跳,表示將要發疹。

打哈欠且面色發黃:

打哈欠時面色發紅,是因風熱;面色發青,是因驚風;面色發黃,是因脾虛。受到驚嚇後入睡,表示體內有熱;打哈欠時氣息熱,表示是傷風。

磨牙咬牙:

這是因為手足陽明經有內熱所導致的疾病。

腹瀉日久導致脫肛:

腹瀉日久,肛門會鬆弛脫出,這是因為濕熱過盛導致肛門肌肉鬆弛。

長癰瘡、皮膚疹、水痘、發斑等:

錢乙認為,小孩可能因為在母胎裡就受到不良影響,而出現瘡疹。在瘡疹發作之初,會出現五臟相關的症狀:打哈欠、精神不振表示肝有問題;時常驚悸表示心有問題;忽冷忽熱、手腳冰冷表示脾有問題;面赤、腮部發紅、打噴嚏表示肺有問題。只有腎在五臟之下,不接觸污穢之物,因此胎毒不會影響到腎。毒發時,也會有對應的表現:肝起水泡,肺生膿泡,心長斑點,脾長疹子。

受到驚嚇、疳積、食積、乳積等各種積聚:

例如食積、乳積等。

總體來說,小兒疾病多與肝經和脾經有關:

這兩條經脈容易出現病變。

診斷與治療要謹慎:

觀察小兒虎口處的色脈,呈紫色,是傷風;呈紅色,是傷寒;呈青色,是驚嚇;呈白色,是疳病;呈黑色,是中惡;呈黃色,是脾病。

錢乙認為,不論男女,病情、飲食、居住環境、過度喜樂或悲傷、由樂轉苦、皆會損傷精氣。由富轉貧,精氣日漸衰損;由貴轉賤,即使不感染邪氣,疾病也會從內部產生,這稱為「脫營」,身體會逐漸消瘦,氣虛無精。好的醫生不應錯過任何細節,通過診脈、辨證施治,在疾病還很輕微的時候就加以治療。舉腹痛為例,講述陰證的治療方法。張元素認為,中脘疼痛屬脾土,臍腹疼痛屬少陰,少腹和小腹則屬於厥陰。三處疼痛的治療方法不同,需要仔細斟酌。太陰中土的病證宜用理中湯,少陰的病證宜用四逆湯和真武湯,厥陰的病證宜用當歸四逆湯,嚴重時要用回陽急救的藥方。不該出汗卻強行發汗,反而會出現黃疸;該發汗卻出汗過多,會導致抽搐。不該發汗而出現汗出,可能會導致蓄血,病情不會好轉。出汗過多,甚至會導致亡陽。陰證的脈象需要仔細辨別(這裡面很多難以理解的地方)。

傷寒咳嗽、呼吸困難、脈象散亂,表示病危,張仲景的說法是正確的。這些症狀的根源是氣機向下而走,咳嗽呼吸困難是因為陰氣不能內收。大便軟宜用瀉心湯,大便硬宜用大承氣湯。這兩種藥方的精妙之處,在於東垣和潔古的巧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