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0)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經過作痛。虛中有熱。
經水行過而腹中作痛者。血虛有熱也。
行而痛者。血實之設。
將行而作痛乃血實。
如不及期。血熱乃結。過期血少。閉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熱故。熱極則黑。調榮降火。
婦人經水。如行不依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須調血養血。清陽降火。有寒者溫之。
調理妊娠。清熱養血。
妊娠有正氣不足。寒熱不調。陰陽不得升降。故病有發風痹。忽悶不識人而眩倒者。為子癇證。有胎氣上逼而脹滿或疼者為子懸。身忽如水腫多於足腫者為子腫。小便澀者為子淋。煩悶者為子煩。腹大甚者胎有水氣。或發寒熱。或胎漏下血。或動為轉胞及不能言語之類。皆胎氣不足。治須順氣清熱養血也。
一當產後。如無惡阻。大補氣血。
惡阻者。如惡露不盡。血上搶心腹痛之類。治可下去其敗血。如虛汗不止。遍身疼痛。或虛煩。小便不禁。玉門不閉。蓐勞血虛而暈之類。皆虛甚也。皆當大補血益氣。
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產後如中風傷寒六氣為病之類。雖正治。亦須兼補其氣血。經言切不可犯禁。謂汗下利小便也。
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隨病為治。生有胎惡。月里生驚。生赤生嘔。生黃不便。臍風撮口。
受胎毒甚者。則發驚搐。生赤則如丹塗肌肉。邪氣上而嘔吐。母受濕熱。傳胎而發黃。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臍風多在生下半月內有此證。蓋受胎惡之甚也。
變蒸發熱。
小兒變蒸。乃長經脈及腑臟智意也。
風癇癲癇。
錢氏分五癇。有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其狀各不同。
急慢驚風。
如身熱面赤。即發搐搦。目睛上視。牙關緊急者。陽證為有餘。如因吐利。或吐不瀉。日漸困而色黃。脾虛冷發驚。不甚搐搦。目微上視。手足動者。陰證為不足也。
瘛瘲驚愕。
驚風熱甚。則手足戰掉。攣瘈驚恐愕然也。
驚悸昏冒。
驚則心悸不寧。熱甚則昏昧。
暴喘吐哯。
有喘甚者。俗言馬脾風。吐乳食為哯。
腹脹鼻齁嗽。
脹有寒脹。熱脹。脾脹之類。傷風寒為嗽者多。或為乳食鹽物所傷而發齁喘。
中惡天吊。
有中惡氣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視。搦身直強宮瞪之類為天吊。
鵝口重舌。
白屑滿舌為鵝口。舌下附腫如舌而短為重舌。心脾熱甚也。
木舌弄舌。舌脹大為木舌。脾熱甚。舌絡緊。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氣不足。遇人客或物。則忤而驚。脾臟冷而痛。多夜啼。
膿耳鼻疳。
耳內生瘡。膿耳汁出。三焦氣熱病也。鼻內有瘡生疳。
眉煉丹流。
眉骨上生瘡。太陽經風熱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塗丹。血熱甚也。
陰腫便濁。
睪丸發腫。肝經熱勝也。小便或白濁亦濁。
舌爛口臭。
心熱下陷。風自盛也。胃熱則口臭。
白話文:
病機概要
月經來時腹痛,如果是空虛又有熱的狀況,那是因為血虛而有熱。 如果是月經來時才開始疼痛,那是因為血實。 將要來月經時才開始疼痛,也是因為血實。 如果月經沒按時來,表示有血熱導致瘀滯;如果月經過期,則可能是血少、閉經或血枯。月經顏色淡表示痰多,紫表示有熱,熱到極致就會變成黑色。治療應調養氣血,降低火氣。
婦女的月經,如果不按時來,且沒有懷孕,都是以上所說的病因導致。治療必須調和血液、滋養血液,清除陽氣的熱,並降火。如果有寒,則要用溫熱藥物。
懷孕期間的調理,應清除熱邪、滋養血液。 懷孕時,如果正氣不足、寒熱不調、陰陽升降失常,就會出現風痹、突然昏厥、意識不清等情況,稱為「子癇」。如果胎氣上衝導致腹脹或疼痛,稱為「子懸」。如果身體突然浮腫,而且腳部腫脹更明顯,稱為「子腫」。如果小便不順暢,稱為「子淋」。如果煩躁不安,稱為「子煩」。如果腹部異常腫大,表示胎兒有羊水過多的情況。或者出現發冷發熱、胎漏下血、胎動不安、或轉胞(小便困難)、不能說話等症狀,都是因為胎氣不足所致。治療需要順氣、清熱、養血。
生產後,如果沒有惡露不盡的情況,應該大補氣血。所謂的惡阻,是指惡露沒有排乾淨、惡血上衝導致心腹疼痛等情況。治療應將惡血排出。如果虛汗不止、全身疼痛、或虛煩、小便失禁、陰道鬆弛、或因為產後勞累、血虛而頭暈,都是因為虛弱至極所致,都應當大補血益氣。
即使有其他雜症,也應以以上原則治療。 產後如果有中風、傷寒等外感疾病,雖然要對症治療,但同時也要補養氣血。古籍有說,絕對不可以犯禁,指的是不可使用發汗、利小便的藥物。
一般來說,小孩子穿太暖容易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要根據病情來治療。剛出生時可能會有胎毒,滿月時容易受到驚嚇,或出現皮膚發紅、嘔吐、黃疸、大便不順等情況,或者臍風抽搐。
如果胎毒很嚴重,就會出現驚厥抽搐。如果皮膚發紅,就像塗了丹砂一樣。邪氣上攻會導致嘔吐。如果母親受了濕熱,就會傳給胎兒導致黃疸。有些嬰兒出生後很久都無法排便。臍風多發生在出生半個月內,也是因為胎毒太嚴重所致。
變蒸發熱: 嬰兒的變蒸是為了成長經脈、臟腑和智慧的過程。
癲癇: 錢乙將癲癇分為五種,各有不同的症狀。
急慢驚風:如果發燒、臉色發紅、隨即抽搐、眼睛上翻、牙關緊閉,這是陽證,表示有餘。如果是因為嘔吐、腹瀉、或不吐不瀉、逐漸虛弱、臉色發黃,這是脾虛寒冷導致的驚風,抽搐不很嚴重,眼睛微微上翻,手腳稍微動一下,這是陰證,表示不足。
瘛瘲驚愕: 驚風發熱嚴重時,手腳會顫抖、抽搐,並感到驚恐。
驚悸昏迷: 受驚時會心悸不安,發熱嚴重時會昏迷。
喘急嘔吐: 呼吸急促,俗稱「馬脾風」,吐奶或食物稱為「哯」。
腹脹鼻塞咳嗽: 腹脹有寒脹、熱脹、脾脹等不同情況。感冒咳嗽較多,或因食用奶類、食物、鹽類引起鼻塞、氣喘。
中惡天吊: 突然發病,眼睛直直向上看,身體僵硬,像要抽搐的狀況,稱為「天吊」。
鵝口重舌: 舌頭上布滿白色屑屑是鵝口瘡,舌頭下方腫脹像另一條舌頭且短小,稱為重舌,是心脾熱太盛的表現。
木舌弄舌: 舌頭腫大是木舌,脾熱太盛。舌頭上的筋絡緊繃,導致舌頭不停亂動是弄舌。
客忤夜啼: 心氣不足,遇到陌生人或物品會受到驚嚇。脾臟寒冷疼痛,容易在夜裡哭鬧。
膿耳鼻疳: 耳朵內長瘡流膿,是三焦氣熱所致。鼻子內長瘡生疳。
眉煉丹流: 眉骨上長瘡,是太陽經風熱所致。「丹流」俗稱「火焰丹」,肌肉上像塗了丹砂,表示血熱嚴重。
陰腫便濁: 睪丸腫大是肝經熱盛的表現。小便混濁或呈白色。
舌爛口臭: 心火下陷,風邪因而增盛。胃熱則會口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