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8)
卷之四 (8)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咳不定,為湧水證。
脾熱移肝,則血溢為驚衄證。膽受胃熱,鼻中血妄行為衄,或血汙不止。膽移熱於腦,腦熱滲下,則濁涕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腎熱移脾,則傳為虛腸澼,死不治。膀胱本熱則為癃,病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縻證。大腸移熱於胃,則善食而瘦。胃熱移膽,俱為食㑊證。腎寒移脾,則癰腫少氣。腸有積熱,則津液壅滯、腹痛而便澀,為虙瘕證。病幾治例,見宣明論。
間藏者存。傳其所生。
經云:「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傳其所生,故有病雖重必生。」
七傳者死,傳其所勝爾。如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火受水之傳一也;肺金復受火之傳再也。自心而始,以次相傳,至肺之再,是七傳也。故七傳者死;一臟不受再傷也。
五臟有積。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大如覆杯,或有頭足;久則變病,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心積伏粱,病起臍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痞氣,其在胃脘,覆大如盤;久而不愈,四肢不舉,乃發黃疸,雖食而瘦。肺積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熱,喘發肺癰。腎積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狀,下上無時;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經云:「積者,一臟因受勝己之邪,而傳干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復還於勝己者不肯受,因結為積也。」
有食積,則酸心腹滿;酒積,目黃口乾;氣積,噫氣痞寒;涎積,咽如拽鋸;痰積,涕唾稠黏;癖積,兩脅刺痛;水積,足脛脹滿;血積,打撲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積之類。
在六腑為聚,鼓脹、發蠱。
有腹脹、寒脹、熱脹、氣脹、大熱脹、水腫而脹;甚則為蠱。夫脹者,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也。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鼓脹。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為蠱病。
中滿、郁痞。
經云:「臟寒生滿病。如太陰所至為中滿,為蓄滿。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消;無陽則不能生化也。」如脹之類郁:如氣不能消散升降,為結聚而痞悶也。心下滿而不痛為虛痞;積飲隔滯為實痞也。
開提其氣,升降是宜。
此治鬱閉痞滿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為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脹,胃所生。胃氣之虛,虛極變病,五亂互作。
五亂互作:五臟五行之氣不和,更相傳變為病也。
東垣所論,王道之學。
東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論;一虛一實。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不和;故一虛一實,乃氣血之並也。見<素問·調經論>:五實五虛。
白話文:
有時候全身都腫脹,按壓肚子感覺不紮實,快走時肚子裡會發出水聲,或咳嗽不止,這是湧水證。脾臟的熱氣傳到肝臟,就會導致血溢出來變成驚恐或流鼻血的症狀。膽受胃熱影響,鼻血會胡亂流出不止,或膽的熱氣傳到腦部,腦部發熱向下滲透,就會導致鼻涕流不停,久了就變成流鼻血的疾病。腎臟的熱氣傳到脾臟,就會變成虛弱的腸道痢疾,這種病難以治癒。膀胱本身有熱就會導致小便不暢,或尿中帶血。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順暢,向上影響會變成口糜證(口腔潰瘍)。大腸的熱氣傳到胃,就會變得非常能吃卻很消瘦。胃的熱氣傳到膽,也會導致食慾不振。腎臟的寒氣傳到脾臟,就會出現癰腫、氣短的症狀。腸道有積熱,就會導致津液壅塞、腹痛及大便乾澀,這是虙瘕證。疾病的治療方法,可參考宣明論。病邪潛藏在體內的,可能還能存活,但如果傳遞到它所生的臟腑,就會比較麻煩。
經典說,假設心臟有病傳到脾臟,脾臟再傳到肺,肺再傳到腎,腎再傳到肝,肝再傳回心臟,這是傳遞到它所生的臟腑,所以有的病雖然嚴重,但還可以存活。
如果傳遞到它所剋制的臟腑,就會死亡,也就是所謂的七傳而死。例如心臟有病傳到肺,肺傳到肝,肝傳到脾,脾傳到腎,腎傳到心,這是火受到水的傳遞(心屬火,腎屬水)為一,肺金又受到火的傳遞為二。從心臟開始,依次傳遞,傳到肺臟第二次,就是七傳,所以七傳就會死亡,因為一個臟腑不能承受兩次傷害,這就是傳遞到它所剋制的一方。
五臟如果積聚了病邪,肝臟的病邪叫做肥氣,在左脅下,像倒扣的杯子那麼大,有的會有頭和腳,久了就會變成疾病,導致咳嗽、瘧疾,連年不斷。心臟的病邪叫做伏粱,病從肚臍上開始,像手臂那麼大,向上到心下,如果久治不癒,會使人煩躁不安。脾臟的病邪叫做痞氣,在胃脘處,像倒扣的盤子那麼大,久治不癒,會導致四肢無力,甚至出現黃疸,雖然能吃但卻消瘦。肺臟的病邪叫做息賁,在右脅下,像倒扣的杯子那麼大,如果久治不癒,會導致忽冷忽熱,喘息甚至肺癰。腎臟的病邪叫做奔豚,從下腹開始,向上到心下,像小豬亂竄一樣,上下不定。如果久治不癒,會導致喘逆、骨骼痿軟、氣短。經典說,積聚的產生,是因為一個臟腑受到勝過自己的邪氣,傳遞到自己所勝的臟腑,剛好處於旺盛的時期,拒絕接受,又返回到勝過自己的那個臟腑,而不肯接受,因此就結成積聚了。有食積,就會感到胃酸、腹脹。酒積,就會眼睛發黃、口乾。氣積,就會打嗝、腹部痞悶發冷。涎積,就會感到咽喉像被鋸子拉一樣難受。痰積,就會流出濃稠的鼻涕和唾液。癖積,就會感到兩脅刺痛。水積,就會感到腳和腿腫脹。血積,就會出現跌打損傷的瘀血。以及吃各種食物所累積的,都屬於這種情況。這些病邪在六腑就叫做聚,會導致腹部脹滿、發出鼓聲,嚴重就會變成蠱病。
有腹脹,分為寒脹、熱脹、氣脹、大熱脹、水腫脹,嚴重就會變成蠱病。腹脹是因為脾胃的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和控制水穀,積聚而不能散開,就形成腹脹。有心腹脹滿,早上吃的東西到了晚上都消化不了,導致胃氣上逆不散的叫做鼓脹。有小腹劇烈疼痛、大小便失禁、尿液出現白色液體,也叫做蠱病。中焦痞塞不通。
經典說,臟腑寒冷會產生腹滿的疾病,比如太陰經所影響的會導致中焦脹滿,或積蓄脹滿。濕土的變化,脾濕過盛,就會導致腹脹,吃東西難以消化,沒有陽氣就不能生化。像腹脹這種情況如果沒有消散,氣機不能正常升降,就會結聚成為痞悶的感覺。心下滿但不痛是虛痞,積飲阻滯是實痞。
開通疏導氣機,使之升降是適宜的治療方法,這是治療鬱閉痞滿的主要方法。
人身體的根本,在於脾胃。頭痛耳鳴、九竅不通暢,都是因為胃部脹氣所引起的。胃氣虛弱到極點就會產生病變,五種紊亂會相互作用。五臟五行的氣不和諧,就會互相傳變而成為疾病。
這是東垣的觀點,是王道的學問。東垣先生認為,脾胃的盛衰論,一虛一實。氣亂在衛分,血逆在經脈,血氣不調和,所以就一虛一實,是氣血並病的表現。可參考素問調經論,五實五虛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