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6)
卷之四 (6)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諸惡毒腫生瘡,大而淺者為癰,小而根深者為疽也。有發腦者,生頭上,初如黍米,四畔焮赤腫硬,遍耳項,或發成癰也。如腦疽者,初如黃枳實,破後如盞底,深寸許。發背者,發於背俞,亦搭背之類,熱毒內聚,血氣不行,結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癰,或腸痛,或有著骨上生者,為附骨癰,貼骨癰也。
或諸惡瘡,有面露瘡,作膿窠如香瓣類;髭鬚瘡則有膿窠;金腮瘡能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瘡在頭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髮際瘡初生如黃米大,或癢或痛;咽漏瘡者,生結喉上,如癰腫,破後有眼子;綠唇瘡;徹耳瘡;鼻疳瘡,能侵蝕鼻柱也;睛漏瘡,生目大眥,必出膿汁,有孔子;頤頦瘡,又名獨骨瘡,生腮後者是也;玉枕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後有筋頭;粉鈴瘡繞項赤爛,多汁;天柱瘡,生脊大椎上,如錢大,赤色,出黃汁不止;婦人為小兒吮乳所吹腫者,為吹乳,或熱毒而成;乳頭烈有乳癰、乳崖、乳核,亦名乳癧。
有乳汁不出,蓄積內結成癰名妒也。有魚眼瘡、臁瘡、透掌漏瘡、反花瘡,破則肉反於外;浸淫瘡生於身,初生微癢,後有水出;下注瘡生於腳膝間,膿水不絕,連年不愈,水毒焮腫,因傷於濕,肌肉不仁成瘡也。冷瘡者,因經年不愈而成;熱瘡初發,赤根白頭瘭汁出,甚者腐為膿血,或痛或癢。月蝕瘡小兒生於兩耳上,及竅旁者是,或云小兒指月而生,此未必然,蓋風濕熱毒也。凍爛腫瘡者,因寒,氣血凝聚不流,則皮肉不溫,成聚焮赤腫痛而成瘡也;俗謂之凍爛瘑瘡者,赤根白頭,相對並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浸淫癢痛,抓之汁出。有漆瘡者,中漆毒也。
有灸瘡,因為火艾過多,焮毒不依六俞,及食毒不慎房室,腫痛久不瘥者;瘻瘡者,瘡久膿潰不止,《內經》謂陷脈為瘻也。有熱腫、毒腫、氣腫、風腫、瘡腫。小而出膿血者為癤。受風濕而肌膚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為癬為疥。熱毒菀於四肢而腫為結陽,筋骨熱甚,爪甲成瘡而脫落,名伐指。丹毒者,熱毒之氣,暴發於皮膚,其色如塗丹之赤,流移不定,暈入腹即死。痱瘡者,《經》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俗謂之痱子。有惡脈者,其狀赤絡忽起,蘢蓯而聚,若死蟮之狀。有留氣上結如核,多生於耳旁,此留氣結核及為瘰癧。有馬刀挾癭瘡;螻蛄瘡,則走串;櫻桃瘡者,有如顆粒高起,紅赤。若其狀若下垂瘡、便毒、天疱瘡、無名惡腫之類。故《經》云:“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以上瘡論治例,並出《聖濟總錄》。
瘡瘍恁脈,治乃不惑。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躁熱發腫,退熱涼榮;眩運動搖,痛而脈弦,降痰去風;氣澀衛滯,燥渴脈澀,補血瀉氣;食少惡寒,脈緊細者,宜瀉寒水。辨經部分,詳審為治。
白話文:
病機大概來說,就是身體的氣血運行不順暢,氣血沒有依照正常的途徑運行,反而逆行到肌肉的紋理之間,就會產生癰腫。
各種惡性的腫毒,生出來的瘡,如果又大又淺的就叫做癰,小而根部很深的就叫做疽。有一種長在頭部的,剛開始像小米粒一樣大,周圍紅腫發硬,會蔓延到耳朵和脖子,有時也會發展成癰。如果像腦疽那樣,剛開始像黃枳實一樣,破了之後像碗底一樣,深約一寸。長在背部的,會在背部的穴位,也像是趴在背上的樣子,這是因為熱毒積聚在體內,氣血不通暢,凝結而成。有時候會形成胃脘雍,或是肺癰,或是腸痛,有時也會長在骨頭上,叫做附骨癰,也就是貼骨癰。
或是各種惡瘡,有的會長在臉上,形成像蜂窩一樣的膿包,像香瓣一樣。長在鬍鬚處的瘡也會有膿包。金腮瘡能侵蝕穿透腮頰,剛開始像米粒或豆子一樣大。鬈毛瘡長在頭皮裡,剛開始像葡萄一樣,疼痛不止。髮際瘡剛開始像黃米一樣大,有時會癢或痛。咽漏瘡長在喉結上方,像癰腫一樣,破了之後會有小孔。綠唇瘡、徹耳瘡、鼻疳瘡,會侵蝕鼻柱。睛漏瘡長在眼睛的內眥,一定會流出膿汁,並有小孔。頤頦瘡又名獨骨瘡,長在腮部後面的就是。玉枕瘡長在枕骨上,像癰一樣,破了之後會有筋頭。粉鈴瘡繞著脖子紅腫潰爛,有很多汁液。天柱瘡長在脊椎大椎穴上,像錢幣一樣大,紅色,會不斷流出黃色的汁液。婦女因為小孩子吸吮乳汁而腫脹的,叫做吹乳,或是因為熱毒而形成。乳頭破裂會有乳癰、乳崖、乳核,也叫做乳癧。
有時乳汁出不來,積存在裡面形成癰,叫做妒。還有魚眼瘡、臁瘡、透掌漏瘡、反花瘡,破了之後肉會翻出來。浸淫瘡長在身上,剛開始微微發癢,之後會流出水液。下注瘡長在腳或膝蓋之間,膿水不斷,多年不好。水毒引起的紅腫,因為受到濕氣的傷害,肌肉麻木而形成瘡。冷瘡是因為經年不癒而形成的。熱瘡剛開始發作,瘡根是紅色的,頂端是白色的,會流出瘭汁,嚴重的話會腐爛成膿血,有時會痛或癢。月蝕瘡長在小孩子的兩耳上,或是耳孔旁邊。有人說是因為小孩指月而生,這不一定,多半是因為風濕熱毒。凍爛腫瘡是因為寒冷,氣血凝聚不流通,皮膚肌肉不溫暖,形成紅腫疼痛的瘡。俗稱凍爛瘑瘡,瘡根紅色,頂端白色,相對並排生長,像小豆或茱萸子一樣,浸淫又癢又痛,抓了之後會流出汁液。還有漆瘡,是因為中了漆的毒。
還有灸瘡,是因為艾灸過多,熱毒不按照穴位走,或是因為飲食不慎、房事不節制,導致腫痛久不癒合。瘻瘡是指瘡很久膿液潰爛不止,《內經》說脈陷下去就是瘻。有熱腫、毒腫、氣腫、風腫、瘡腫,小的瘡而出膿血的叫做癤。受到風濕,在肌肉中產生浸淫,或是搔抓後流出汁液,或是出現白屑的,就是癬或疥。熱毒擴散到四肢而腫脹的叫做結陽,筋骨很熱,指甲或趾甲形成瘡而脫落的,叫做伐指。丹毒是指熱毒之氣突然在皮膚上爆發,顏色像塗了丹砂一樣紅,會四處流動,蔓延到腹部就會死。痱瘡,《經》上說汗出遇濕就會產生痤痱,俗稱痱子。有惡脈,形狀像紅色的絲絡突然出現,叢聚在一起,像死蚯蚓的樣子。有留氣上結如核,多長在耳朵旁邊,這種留氣結核也就是瘰癧。有馬刀挾癭瘡。
螻蛄瘡會到處亂竄。櫻桃瘡則像顆粒一樣高起,紅色的,有時像下垂的瘡。還有便毒天疱瘡,無名惡腫等等。所以《經》上說,營氣逆亂就會造成血瘀,血瘀就會積熱成膿。以上是關於瘡的論治例子,都出自《聖濟總錄》。
如果能依照脈象來辨別瘡瘍,治療就不會迷惑。如果身體沉重,脈象緩慢,就是濕氣太重,要祛濕。如果身體發熱,脈象洪大,是因為煩躁發熱導致腫脹,要退熱涼血。如果眩暈搖晃,疼痛而且脈象弦急,要降痰祛風。如果氣機阻滯,氣澀而且衛氣不暢,如果又乾燥口渴,脈象澀滯,要補血瀉氣。如果食慾不佳,怕冷,脈象緊細,就要瀉寒水。要辨明病變屬於哪個經絡,仔細審查之後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