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5)
卷之四 (5)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不降,清氣不升為病。
陰火之動,發為喉痹。
心主與三焦氣熱一也,一陰一陽,內結為喉痹。
陽水變病,飧泄乃是。
即清氣在下生瀉痢也。
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生癰腫,及為痿厥。
大小腸膀胱之脈為三陽結,謂之隔也。
二陽之病,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陽明之脈為二陽結,則為消;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一陽發病,少氣嗽泄。
三焦之脈不利,乃上為咳,下為泄利。
心火不寧,其動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氣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陰俱寒,結氣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舉。
脾肺肝脈為病。
二陰一陽,脹滿善氣。
心腎膽脈俱逆,故下虛上盛為病。
二陽一陰,病發風厥。
肝膽心主之脈變病。
結陽肢腫。
諸陽脈不行,陰府留結成熱,為四肢腫滿。
結陰便血。
陰氣內結,不得通行,血氣無宗,滲入腸,則下血也。
榮虛衛寒,病乃肉苛;腎虛身冷,名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虛則氣實,肌肉不仁,致乃𤸷重。腎虛,風寒濕客之,則節攣腰痛。如人身寒,湯火厚衣不能熱,是腎脂枯不長,虛而身冷。
寒客在上,胃寒腸熱,水穀不化,痞脹而泄。熱氣居上,腸寒胃熱,消穀善飢,腹脹便澀。蘊熱怫鬱,乃生諸風。風寒與濕,合而成痹。
經云:風寒濕合疾為行痹;獨陽勝者為痛痹;濕勝者為著痹;在血脈之中,乃周於身為周痹。小腹上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者,為胞痹。如多飲不得溲,時脹痛飧泄,食不消,或氣喘者,為腸痹。陽氣多,陰氣少,肌內熱,上如鼠行,熻然而悶,為熱痹。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為寒痹。濕勝則痹多汗;筋攣節痛不可行為筋痹;骨痛不可舉而痠疼者為骨痹。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則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肝痹者,夜臥則驚,數小便。腎痹則善脹,行踵不前,頭不舉。脾痹者,四肢怠墮,發咳嘔汁。
上為大。寒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此五者,則又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屈,逢熱則縱也。膏粱之變,饒生大疔。
言飲食膏粱厚味之人,臟腑蘊積熱毒,或服金石之藥,毒氣傷血,血結成諸瘡腫也。如疔瘡有發蛇眼疔者,則有兩個。麻子疔,則如麻子。臍疔,多生臍上者是。刀鐮疔者,因受傷成瘡。茱萸疔,內凹外起。水泡疔,極癢透骨,搔則快然。紅絲疔者,瘡邊有紅絡直上如線。火疔極紅,三日大發腫。墨疔者,如黑泡。櫻桃疔,如櫻桃之狀。浮漚疔,半低半高。脅疔,生脅上者是。爛疔,則瘡水流到處便成瘡。雌疔者,或又有一個在他處,以水噀之則見。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類。
白話文:
濁氣上升,就會產生腹脹。清氣下陷,就會產生消化不良而腹瀉。
濁氣無法下降,清氣無法上升,就會生病。
體內陰火妄動,就會引發喉嚨腫痛。
心臟功能與三焦的氣熱是相同的。陰陽失調,在內部凝結就會形成喉嚨腫痛。
陽氣停滯導致水液代謝失常,就會發生消化不良而腹瀉。
這就是清氣下陷導致腹瀉痢疾。
三陽經脈的病邪結聚,就會發熱或發冷,向下發展則會產生癰腫,甚至導致肢體痿軟無力或昏厥。
小腸、大腸、膀胱的經脈,屬於三陽經脈病邪凝結,這種情況就稱為「隔」。
二陽經脈的病變,會影響心臟和脾臟,導致男子精液減少,女子月經不調。
手和足的陽明經脈病邪凝結,就會導致消渴症(多飲多食多尿),影響心臟則血脈運行不暢,影響脾臟則消化功能失調。一陽經脈發病,會出現氣短咳嗽和腹瀉。
三焦的經脈運行不暢,向上就會導致咳嗽,向下就會導致腹瀉。
心火不安寧,其跳動就像被抽動一樣。
心臟跳動不穩定,胸中會產生刺痛,感覺堵塞,向上可能導致咳嗽,向下可能導致腹瀉。
三陰經脈都呈現寒象,導致氣機凝結而化為水濕,肢體會痿軟無力,四肢抬不起來。
脾、肺、肝的經脈出現病變。
二陰經脈和一陽經脈失調,會產生脹滿,並頻頻打嗝。
心、腎、膽的經脈氣機都逆亂,所以會出現下虛上盛的病症。
二陽經脈和一陰經脈失調,會引發類似中風的厥證。
肝、膽、心主經脈出現病變。
陽氣鬱結,會導致肢體腫脹。
各條陽經的氣血運行不暢,陰經的邪氣留滯凝結成熱,就會導致四肢腫脹滿悶。
陰氣凝結,就會導致大便出血。
體內陰氣凝結,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血氣失去依附,滲入腸道,就會產生便血。
營血虛弱,衛氣偏寒,就會導致肌肉麻木。腎氣虛弱,身體發冷,就稱為骨痹。肌肉麻木沒有知覺,骨痹會導致腰痛。
血虛則會導致氣盛,肌肉會麻木沒有知覺,進而導致肢體沉重。腎虛,加上風寒濕邪侵襲,就會導致關節攣縮、腰痛。如果身體怕冷,即使用熱水燙或穿厚衣服也不能暖和,這是因為腎精枯竭無法滋養身體,屬於虛寒。
寒邪客於上焦,會導致胃寒腸熱,消化不良,出現腹脹和腹瀉。熱邪居於上焦,會導致腸寒胃熱,容易飢餓,腹脹和大便乾結。熱氣鬱積在體內,就會產生各種風邪。風寒和濕邪結合,就形成了痹證。
經書上說,風寒濕結合產生的疾病稱為行痹,單獨陽邪偏盛則稱為痛痹,濕邪偏盛則稱為著痹。病邪在血脈中,周遊全身的稱為周痹。小腹按壓時內痛,像用熱水澆過一樣,小便澀滯,鼻涕清稀的,稱為胞痹。如果喝很多水卻無法小便,時常感到脹痛、腹瀉,消化不良,或氣喘的,稱為腸痹。陽氣偏盛,陰氣偏少,導致肌肉內部發熱,感覺像有老鼠在皮膚下爬行,煩悶不安的稱為熱痹。陽氣虛少,陰氣偏盛,會導致寒痹。濕邪偏盛,則痹證會伴隨多汗,筋脈攣縮,關節疼痛無法活動,稱為筋痹。骨頭疼痛,無法舉起且痠疼的稱為骨痹。凡是痹證侵襲五臟的,如果侵襲肺臟,會出現煩悶、喘息和嘔吐;侵襲心臟,會導致脈象不通暢,心悸不安,呼吸急促,咽喉乾燥;侵襲肝臟,會在晚上睡覺時驚醒,頻繁小便;侵襲腎臟,會感到腹脹,走路時腳跟難以前進,頭抬不起來;侵襲脾臟,會導致四肢倦怠無力,咳嗽並嘔吐酸水。
上為大綱,寒痹侵襲到骨頭則會感到沉重,侵襲到脈絡則血脈凝滯不暢,侵襲到筋則筋脈攣縮無法伸展,侵襲到肌肉則感覺麻木沒有知覺,侵襲到皮膚則感覺寒冷。這五種情況,反而不會感到疼痛。凡是痹證,遇到寒冷則會收縮,遇到溫熱則會舒張。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會容易長大疔瘡。
這裡說的是經常吃肥甘厚味食物的人,臟腑內會積聚熱毒,或者服用金石藥物,毒氣會損傷血液,血液凝結形成各種瘡腫。例如疔瘡,有長得像蛇眼的蛇眼疔,一般會長兩個;有長得像麻子的麻子疔;有長在肚臍上的臍疔;有因受傷而形成的刀鐮疔;有內部凹陷外部隆起的茱萸疔;有極癢、抓撓後會感到舒服的水泡疔;有瘡邊紅線向上延伸的紅絲疔;有顏色極紅的火疔,發作三天後會腫脹;有顏色像黑泡的墨疔;有形狀像櫻桃的櫻桃疔;有半低半高的浮漚疔;有長在脅部的脅疔;有瘡水流到哪裡就在哪裡生瘡的爛疔;有時會出現另一個在其他部位,用水噴灑後才會顯現出來的雌疔;有顏色黑如豆子且堅硬的石疔,以及每天新增三顆六顆的疔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