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3)
卷之四 (3)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有聲無痰為咳。當治其本。
喘有氣虛。或因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
亦有熱甚而喘。腹脹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類。
痢本濕熱。
或暑暍鬱於下焦。或熱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魚腦。濁水。黃膿。血沫之類。
後重不利。
裡急後重也。治可通散。
或發散。或下。
勿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
因澀藥之過。病少減則不能止。成休息痢。
瀉泄多濕。熱食氣虛。(此四證例)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鶩泄飧濡滑泄。
溏則便尚稠鶩如鴨糞溏也。飧則米穀不化。濡或糞若水。滑則大便不禁。
滲秘闌門。澀實對證。
闌門為分水之道。在小腸下口也。如以上證候分治。
疸乃濕熱。𨠭麯相似。
有食積。亦發黃疸病也。因濕熱相𨠭出黃。
消渴熱因。
渴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漸瘦者。名消中。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腎消。其燥熱一也。
水腫氣致。
水腫治之。利小便者謂潔淨府。順氣而發散其表。謂開鬼門。木氣鬱為病。或陰虛或濕熱。或濕勝。皆宜分治。
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治可。
有氣虛頭痛。心煩頭痛。濕熱風動頭痛。足少陽經少壅為偏頭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犯大寒則厥逆頭痛。風湊於上成巔頂痛。或痰厥頭痛。六經頭痛者。太陽經則惡風。少陽則往來寒熱。陽明自汗發熱惡寒。太陰則痰盛體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陰則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
厥陰則項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腦齒亦痛。名曰腦風。有眉骨痛。亦曰眉稜痛。
頭眩眩運。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要痛濕熱。本或腎虛。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濕痛者多。風熱痛者少。大抵腰者腎之府。腎氣虛。則邪氣客之為痛矣。經云。諸經腰痛。太陽則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少陽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顧。陽明腰痛。
不可以顧。如有見者善悲。足少陽腰痛引脊內廉。厥陰則腰中如張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陽散行之解脈。腰痛者。帶脈腰痛。同陰之脈。足少陽之別絡為腰痛。陽維之脈腰痛。衡絡之脈。乃太陽之外絡為腰痛。足太陽會陰之腰痛。陰維飛陽之脈腰痛。陰蹺昌陽之脈腰痛。
太陰別脈散脈為腰痛。少陽肉裡之脈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閃挫實痛。又不同論。以上濕熱腎虛瘀血。皆當求本。
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氣鬱。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白話文:
咳嗽若只有聲音而沒有痰,應該從根本原因去治療。
喘氣可能是因為氣虛,也可能是因為痰液壅塞,或是氣機逆亂,或是倚靠呼吸。
也可能是因為熱邪過盛導致喘氣,或是腹脹導致喘氣,或是咳嗽劇烈導致喘氣,或是水邪侵犯肺部導致喘氣等情況。
痢疾的根本原因是濕熱。
有時候是暑熱鬱積在下焦,有時候是因為熱邪過盛導致食慾不振,稱為噤口痢。有時候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腹痛、下血,
或是像豆漿、魚腦、濁水、黃膿、血沫等樣子的糞便,
排便時有裡急後重的感覺。
所謂裡急後重,就是想排便卻又排不出來的感覺。治療可以用疏通、散開的方式,
或是用發散、或是用瀉下的方法。
不要馬上用收澀藥物止瀉,以免濕熱無法消除,變成休息痢。
因為使用收澀藥物過度,病況稍微減輕就停止用藥,就會變成休息痢。
腹瀉多半是濕邪引起的,若是熱性腹瀉,或是因飲食不當而氣虛引起的腹瀉。(這四種是腹瀉的例子)例如脾虛引起的腹瀉,會出現腹脹、嘔吐、無法控制的腹瀉;腸道引起的腹瀉,會出現疼痛;瘕積引起的腹瀉,會出現排便困難(小便不暢),伴隨裡急後重、陰莖疼痛。胃部引起的腹瀉,糞便顏色發黃,食物無法消化。太素將腹瀉分為五種(五種不同的腹瀉類型):溏瀉、鴨糞樣腹瀉、完穀不化的腹瀉、水樣腹瀉、滑脫不禁的腹瀉。
溏瀉,大便還是比較稠的;鴨糞樣腹瀉,像鴨子的大便一樣稀;完穀不化的腹瀉,食物無法消化就排出;水樣腹瀉,大便像水一樣;滑脫不禁的腹瀉,大便無法控制。
滲濕、固澀、通便,都要針對不同的情況對症下藥。
闌門是區分清濁的地方,在小腸的下出口。應該根據以上不同的腹瀉情況進行治療。
黃疸也是因為濕熱引起的,跟麴的顏色很像。
有時候因為食物積滯也會引發黃疸病,因為濕熱內蘊而使身體發黃。
消渴是因為熱邪引起的。
經常口渴、飲水多、小便也多,稱為消渴。如果飲食量多但不太口渴,小便次數多且逐漸消瘦,稱為消中。如果口渴一直要喝水,腿腳消瘦,小便有油脂,稱為腎消。它們的本質都是燥熱。
水腫是因為氣機失調引起的。
治療水腫,用利小便的方法,稱為疏通潔淨府;用順氣發散的方法,稱為開啟鬼門。木氣鬱結會導致疾病,有可能是陰虛,有可能是濕熱,有可能是濕邪過盛,都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自汗是因為陽氣虧虛,盜汗是因為陰虛。東垣先生有相關的治療方法,可以對症使用。頭風、頭痛,多數是因為痰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血虛或者熱邪引起的,要根據經絡進行治療。
有因為氣虛引起的頭痛、心煩引起的頭痛、濕熱風動引起的頭痛,足少陽經脈壅滯引起的偏頭痛。真正的頭痛會導致整個腦部疼痛,嚴重時會引發厥逆性頭痛。風邪侵襲頭部會形成巔頂痛,或是痰厥頭痛。六經頭痛中,太陽經的頭痛會怕風;少陽經的頭痛會有寒熱往來;陽明經的頭痛會自汗、發熱、怕冷;太陰經的頭痛會痰多、身體沉重,或是腹痛、痰積;少陰經的頭痛會經脈不通暢,導致足部冰冷、氣機上逆,形成寒厥;
厥陰經的頭痛會連帶脖子疼痛,或是吐痰沫,四肢冰冷。大寒侵犯腦部也會導致牙痛,稱為腦風。眉骨痛,也稱為眉稜痛。
頭暈目眩,多半是火邪積聚而生痰,也有可能是本身氣虛,治療時要先處理痰。頭痛大多是濕熱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腎虛,或是兼有瘀血。腰痛多半是因為寒濕引起的,風熱引起的較少。腰部是腎臟的府邸,腎氣虛弱,邪氣就會侵入而導致疼痛。經脈中提到,各種經脈的腰痛,太陽經的腰痛會連帶頸部、背部、臀部,感覺背部像背負重物;少陽經的腰痛,像是針刺皮膚,無法俯仰轉頭;陽明經的腰痛,無法轉頭,會感到悲傷;足少陽經的腰痛,會連帶脊椎內側;厥陰經的腰痛,腰部像是弓弦拉緊,令人沉默寡言。太陽經脈有散行的分支,也會導致腰痛。帶脈的腰痛與同陰脈有關。足少陽經的別絡也會導致腰痛。陽維脈會引起腰痛。橫絡脈,是太陽經的外絡,也會引起腰痛。足太陽經與陰部交會處也會引起腰痛。陰維脈和飛揚脈會引起腰痛。陰蹺脈和昌陽脈會引起腰痛。
太陰經的別脈和散脈會引起腰痛。少陽經的肉里脈也會引起腰痛。它們的病因各有不同。如果是閃挫扭傷導致的實性疼痛,又另當別論。以上提到的濕熱、腎虛、瘀血等情況,都要找出根本原因來治療。
脅痛多半是因為氣機不暢,或是肝火旺盛,或是體內有死血,或是痰液流注。
也有可能是因為感受寒氣導致氣機鬱結。病因多種多樣,一定要仔細辨別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