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2)
卷之四 (2)
1.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感因形動。虛而感入。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陰正陽。急可溫中。
治例見陰證要略。
傷寒所致。痓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頸項強。腰脊反張。口噤面赤。瘛瘲如癇。有汗柔痓。無汗名剛。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肝氣乘脾。故泄利。
夏傷於暑。秋必痢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時中寒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亦先夏至曰為病溫。後夏至曰為病暑。溫暑之病。皆本於傷寒也。古人言感四時乖戾之氣通謂之傷寒。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微。渴乃中暍。
傷寒論中暍證者三無治法。唯東垣清暑益氣之法至允。宜擴充之。
春時病溫。溫疫溫毒。溫瘧風溫。脈證分異。五種疾因。
溫疫病。如傳染一家盡病是也。溫毒或發斑致痙。為病至重。有寒熱往來者為溫瘧。風溫多頭疼身熱常自汗之類。
中濕風濕。暑成濕溫。三種可別。濕熱可分。
以上三證。皆自表而之裡。中濕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風濕則一身盡痛。或熱。濕溫則發熱頭痛如傷寒狀。濕熱有自里而之表。發黃是也。亦有寒濕病。則肌膚不仁。或痛為痹也。寒痰腳氣。食積勞煩。要知四證。乃似傷寒。
此四形證。類似傷寒。診視宜分別。
傷寒之病。見中風脈。中風之病。得傷寒脈。大小青龍。治例必識。調衛調榮。斯須兩得。
桂枝湯則發衛之邪。麻黃湯者。並榮衛而治之。至於青龍湯。治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仲景云。汗出惡風者服之。則筋惕肉瞤。故此證尤難用。必須形證諦當。方可行之。
瘧本傷暑。或痰有食。老瘧瘧母。
有風暑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瘧有癖塊者為瘧母。
久則羸疲。
謂病如凌虐人之狀。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
五臟六腑瘧。有圖在後治例中。如但熱而不寒為癉瘧。先熱而後寒為溫瘧。先寒而後熱為寒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連歲不已。脅下有積。是為痎瘧。猶老瘧也。
嗽多感寒。當分六氣。
經云。風嗽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甚則喘。熱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氣。壅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燥嗽則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枯。細瘡燥癢。大便澀。唾稠黏。寒嗽者。因形寒飲冷。坐臥濕地。
或胃冷風寒感之。喘急而嗽。濕嗽者。脛重。或腫。或腹大。或喘。飲發於中。喘咳有聲也。亦有五臟之咳。久不已。乃移於六腑。又有氣嗽痰嗽勞嗽之類。
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隨本治。
白話文:
病邪的產生,是因為身體活動時,虛弱的狀態讓邪氣入侵。所謂的「厥」,是指身體的陰陽之氣無法順利銜接,導致手腳冰冷。
治療時要消除陰邪,扶持陽氣,緊急情況可以溫暖中焦。
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陰證要略》。
傷寒引起的疾病有兩種:痓病。發熱惡寒、頭頸僵硬、腰背反張、口噤面赤、抽搐像癲癇一樣。有汗的稱為柔痓,無汗的稱為剛痓。春天受風邪,夏天容易發生腹瀉。
這是因為肝氣侵犯脾臟,所以會導致腹瀉。
夏天受暑邪,秋天容易發生痢疾和瘧疾。秋天受濕邪,冬天容易咳嗽。冬天受寒邪,春天容易發生溫病。
冬天感受寒邪立刻發病的是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發病,寒邪會潛藏在皮膚肌肉中,到了春天會轉變成溫病,到了夏天則轉變成暑病。暑病比溫病更加嚴重。在夏至之前發生的病稱為溫病,夏至之後發生的病稱為暑病。溫病和暑病都是從傷寒演變而來的。古人說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都稱為傷寒。
夏天發熱、出汗、怕冷、身體沉重、脈搏微弱、口渴,這是中暑。
《傷寒論》裡記載的中暑證有三種,卻沒有說明治療方法,只有東垣的清暑益氣的方法最為恰當,應該要加以推廣。
春天發生的溫病,包括溫疫、溫毒、溫瘧、風溫,它們的脈象和症狀各有不同,有五種不同的致病原因。
溫疫的特點是會傳染,例如一家人都會生病。溫毒可能導致發斑甚至抽搐,病情非常嚴重。溫瘧的特點是寒熱交替。風溫多見頭痛、發熱、常常自己出汗。
中濕、風濕、暑濕形成的濕溫,這三種可以區分。濕熱也可以區分。
以上三種病,都是從體表慢慢侵入到體內。中濕可能小便不順暢,反而大便次數增多。風濕的特點是全身疼痛,或者發熱。濕溫的特點是發熱頭痛,症狀像傷寒。濕熱有從裡向外發的,會導致黃疸。也有寒濕病,會導致皮膚麻木,或者疼痛,形成痹症。還有寒痰、腳氣、食積、勞累煩躁等,要了解這四種情況,它們都和傷寒相似。
這四種病證和傷寒相似,診斷時要注意區分。
傷寒的病,可能會出現中風的脈象。中風的病,可能會出現傷寒的脈象。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的治療方法必須要了解。調和衛氣和營氣,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桂枝湯是發散衛氣的邪氣,麻黃湯則是同時治療營氣和衛氣的邪氣。至於青龍湯,是用來治療傷寒出現風脈,傷風出現寒脈的情況。《傷寒論》說,如果患者出汗怕風,吃了青龍湯,會導致肌肉顫抖,所以這個方子很難使用,必須在症狀和脈象都正確時才能使用。
瘧疾本來是因暑邪引起的,也有因為痰或食物積滯引起的。長期的瘧疾會形成瘧母。
瘧疾有因為風暑引起的,也有因為飲食引起的,還有因為痰引起的。久病瘧疾在腹部會有腫塊,稱為瘧母。
久病會導致身體虛弱。
所謂瘧疾就像凌虐人一樣,如果長期不好,會讓人消瘦。
隔兩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已經一年。隔一天發作一次的,病程已經半年。每天發作一次的,屬於新病。連續發作兩天,停一天,這是氣血都生病了。可以用截斷的方法,也可以根據發病的經絡來治療。
五臟六腑的瘧疾,治療方法在後面的例子中會有圖解。只有熱而不寒的稱為癉瘧。先熱後寒的稱為溫瘧。先寒後熱的稱為寒瘧。夏天受暑,汗出不暢,秋天就會形成風瘧,連續多年不好,肋下有積塊,這就是痎瘧,也就是老瘧。
咳嗽多是因為感受寒邪,要區分六氣。
醫書上說,風嗽的特點是白天晚上都咳嗽,沒有規律,出汗頭痛,痰液不利,嚴重時會氣喘。熱嗽的特點是咳嗽急促,面色潮紅,手足冰冷。火嗽的特點是咳嗽氣喘,吐血,嚴重時七竅出血。燥嗽的特點是氣機壅滯不暢,全身關節疼痛,頭面出汗,忽冷忽熱,皮膚乾燥,有小瘡,乾燥瘙癢,大便乾澀,痰液黏稠。寒嗽是因為身體受寒,喝冷飲,坐在潮濕的地方。
或者是胃部受寒風侵襲,會導致喘急咳嗽。濕嗽的特點是腿部沉重,或者腫脹,或者腹部脹大,或者氣喘,這是因為飲邪在體內,咳嗽時有聲音。還有五臟的咳嗽,如果長期不好,會傳到六腑。還有氣嗽、痰嗽、勞嗽等。
六氣是病本,標是外在症狀,這是疾病的關鍵。風熱和寒邪引起的咳嗽,要根據情況治療。暑燥要清肺金,濕要利水。有聲音沒有痰的,要治咳。有痰咳嗽少的,要化痰。痰液可以降泄,咳嗽要根據病因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