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二 (5)
卷之二 (5)
1. 方脈舉要
促結俱止。促數結遲。代止不然。止難回之。三脈皆止。當審毫釐。牢比弦緊。轉益堅勁。動則動搖。厥厥不定。細如一線。小而有力。弦大虛芤。脈曰改革。渙漫不收。其脈為散。急疾曰數。數則易見。即脈求病。病無不明。病參之脈。可決死生。然有應病。有不相應。此最宜詳。
不可執定。人安脈病。是曰行屍。人病脈和。可保無危。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危降痰。風未可疏。寒中太陽。浮緊而澀。及傳而變。名狀難悉。陽明則長。少陽則弦。太陰入里。遲沉必兼。及入少陰。其脈遂緊。厥陰熱深。脈伏厥冷。
在陽發汗。次利小便。表解里病。其脈實堅。此其大略。治法之正。至於大法。自有仲景。傷寒有五。脈非一端。陰陽俱盛。緊澀者寒。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此名中風。勿用寒藥。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此非風寒。乃濕溫脈。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成風濕。陽脈洪數。
陰脈實大。更遇濕熱。變為溫毒。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濕氣。變為濕溫。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變為溫瘧。病同異名。同脈異經。
滑氏曰。傷寒例。言濕疫。而無濕溫。叔和言濕溫。而無溫疫。此亦異耳。
陰陽俱盛。病熱之極。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惟有濕病。脈散諸經。各隨所主。不可指名。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或澀或細。或濡或緩。是皆中濕。可得而斷。瘧脈自弦。弦遲自寒。弦數多熱。隨時變遷。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腳氣之脈。
其狀曰四。浮弦為風。濡弱濕氣。遲澀因寒。洪數熱鬱。風汗濕溫。熱下寒熨。腰痛之脈。皆沉而弦。兼浮者風。兼緊者寒。濡細則濕。實則閃肭。指下既明。治斯不忒。尺脈虛弱。緩澀而緊。病惟足痛。或時痿痹。澀則無血。厥寒為甚。尺微無陰。下利逆冷。熱厥脈伏。時或而數。
便必秘難。治不可錯。疝脈弦急。積聚在裡。牢急者生。弱急者死。沉遲浮澀。疝瘕寒痛。痛甚則伏。或細或動。風寒暑濕。氣鬱生涎。下虛上實。此暈而眩。風浮寒緊。濕細暑虛。涎弦而滑。虛脈則無。治眩暈法。尤當審諦。先理痰氣。次隨證治。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
澀數死斷。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或伏。痰飲停結。咳嗽所因。浮風緊寒。數熱細濕。房勞澀難。右關濡者。飲食傷脾。左關弦短。疲極肝衰。浮短肺傷。法當咳嗽。五臟之嗽。各視本部。浮緊虛寒。沉數實熱。洪滑多痰。弦澀少血。形勝脈細。不足以息。沉小伏匿。皆是死脈。
惟有浮大。而嗽者生。外證內脈。參考稱停。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沉弦細動。皆是痛證。心痛在寸。腹痛在關。下部在尺。脈象顯然。心中驚悸。脈必代結。飲食之悸。沉伏動滑。癲癇之脈。浮洪大長。滑大堅疾。痰蓄心狂。乍大乍小。
白話文:
促脈、結脈都停止。促脈數而結脈遲緩。代脈是間歇停止,但不是完全停止。停止的脈象很難恢復。三種脈都停止,要仔細分辨其細微差異。牢脈像弦脈但更緊,轉而更加堅硬。動脈則跳動搖擺,忽有忽無,不穩定。細脈像一根線,小而有力。弦脈大而空虛,這脈象叫做變革。渙散不收斂的脈,叫做散脈。急促的脈叫做數脈,數脈容易觀察。從脈象去求病因,沒有不明白的。把病症對照脈象,可以決定生死。然而有脈象符合病情的,也有不符合的,這點最需要詳細了解,不可固執認定。人平安但脈象有病,是將死之人。人有病但脈象平和,可以保證沒有危險。
中風的脈象是浮脈,兼有滑脈,還有痰氣。如果脈象是沉而滑,不要當作風邪來治療。有時脈浮有時脈沉,而且脈微弱虛,要扶正祛邪,降痰,不要輕易疏散風邪。寒邪侵犯太陽經,脈象是浮緊而澀。等到病情傳變,脈象就難以描述了。陽明經的脈象是長脈,少陽經的脈象是弦脈。太陰經的病邪入裡,脈象一定是遲脈兼沉脈。等病邪進入少陰經,脈象就變緊。厥陰經熱邪深入,脈象是伏脈,而且四肢冰冷。
病在陽經,要發汗。其次要利小便。表證解除,裡證的病就會好。脈象是實而堅硬,這是一個大概的原則,治療的正確方法。至於更詳細的法則,可以參考醫聖張仲景的著作。傷寒的類型有五種,脈象不只一種。陰陽兩盛,脈象是緊而澀,這是寒症。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這叫做中風,不要用寒涼的藥物。陽脈濡而弱,陰脈小而急,這不是風寒,而是濕溫的脈象。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又遇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濕。陽脈洪大而數,陰脈實大,又遇到濕熱,就會變成溫毒。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又遇到濕氣,就會變成濕溫。陰陽兩盛,又再次感受寒邪,就會變成溫瘧。病症名稱不同,但脈象可能相同,只是對應的經絡不同。
滑氏說,傷寒的醫案中提到濕疫,但沒有提到濕溫。叔和說,有濕溫,但沒有提到溫疫,這也是不同的地方。
陰陽兩盛,是熱病到極點。浮取脈是滑脈,沉取脈是散而澀,只有濕病才會這樣。脈象散亂在各經,各自跟隨所屬的經絡,無法明確指明。暑邪損傷人體的氣,所以脈象虛弱。脈象弦而細,空虛遲緩,體狀不飽滿,或是澀,或是細,或是濡,或是緩,這些都是中濕,可以做出判斷。瘧疾的脈象是弦脈,弦脈遲緩是寒症,弦脈數是熱症,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風、寒、濕三種邪氣合起來,就會形成痹症,脈象是浮澀而緊,三種脈象都具備。腳氣病的脈象,有四種情況。浮而弦是風邪,濡而弱是濕氣,遲而澀是寒邪,洪而數是熱鬱。用發汗治療風邪,溫熱治療濕邪,用熱敷治療寒邪。腰痛的脈象,都是沉而弦。兼有浮脈是風邪,兼有緊脈是寒邪,濡而細是濕邪,實脈是跌打損傷。手指下的脈象已經很清楚,治療就不會出錯。尺脈虛弱,緩澀而緊,是腳痛或痿痹。澀脈是血虛,寒氣就更加嚴重。尺脈微弱,陰氣不足,會出現下利和四肢冰冷。熱厥的脈象是伏脈,有時會數脈。大便一定困難。治療不能錯誤。疝氣的脈象是弦而急。是腹腔內有積聚。牢脈急是生機,弱脈急是死兆。脈沉遲、浮澀是疝氣造成的寒痛。痛到極點會出現伏脈,或者細脈,或者動脈。風、寒、暑、濕,氣鬱生痰,下虛上實,就會頭暈目眩。風邪是浮脈,寒邪是緊脈,濕邪是細脈,暑邪是虛脈,痰是弦而滑。虛脈則沒有脈象。治療眩暈的方法,尤其要仔細審查,先要調理痰氣,再根據具體情況治療。脈滑數是嘔吐,脈代是霍亂。脈微滑是還有生機,脈澀數則是死兆。單弦是飲邪,或者是沉弦滑脈,或者是結脈,或者是伏脈,都是痰飲停滯引起的咳嗽。浮脈是風邪,緊脈是寒邪,數脈是熱邪,細脈是濕邪。房事勞累會出現澀脈難診。右關脈濡,是飲食傷脾。左關脈弦而短,是疲勞過度肝衰。浮而短是肺傷,應該會咳嗽。五臟的咳嗽,各自觀察對應部位的脈象。浮而緊是虛寒,沉而數是實熱,洪而滑是痰多,弦而澀是血少。形體強壯脈細,是氣血不足。脈沉小而伏匿,都是死脈。只有浮大而咳嗽的脈象,還有生機。外在症狀對應內在脈象,相互參照。下手診脈沉,就知道是氣病。脈沉到極點就是伏脈,澀弱難治。或者沉滑,是氣兼痰飲。沉弦細動,都是疼痛的表現。心痛在寸脈,腹痛在關脈,下部疼痛在尺脈,脈象明顯。心中驚悸,脈一定是代脈或結脈。飲食引起的驚悸,脈是沉伏動滑。癲癇的脈象,是浮洪大長,滑大而堅疾,這是痰積在心造成的癲狂,脈象時大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