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4)

1. 傷寒汗吐下禁例略(三首集見傷寒論)

咽喉閉燥莫發汗。淋家若治同斯斷。瘡家發汗瘡即愈。猶畏表虛作痙變。汗多又發必恍惚。亡血發之自寒慄。榮氣微或衄吐人。不可汗此奪血證。陰陽俱虛本不宜。陽盛陰虛汗之忌。心之悸者汗不須。津液和時形自漬。太陽少陽病合作。頭項強痛或眩悶。時又結胸心下痞。法刺大椎汗卻未。

脈弦而細雖頭疼。發熱只屬少陽經。法當下之不可汗。汗則譫煩悸不寧。上下左右有動氣。如若發之他病至。諸脈得數微弱動。濡弱弦微上下易。嗽極煩吐似瘧形。有寒無熱虛而慄。厥而脈緊本少陰。不可汗此諸病勢。咳而遺溲諸厥逆。又有病之微汗出。類中風熱更頭疼。汗藥施之恐增劇。

白話文:

喉嚨乾燥不要用出汗療法治療;尿路感染的人治療要停止;皮膚疾病患者使用出汗療法治療會痊癒,但也要小心身體虛弱引起痙攣變化;大量出汗後可能會感到迷糊;失血癥狀不能使用出汗療法治療;血液循環差或者出血、嘔吐的人也不能使用出汗療法治療;陰陽兩虛的情況下不適合使用出汗療法治療;陽氣旺盛陰氣虛弱的情況也禁止使用出汗療法治療;心跳加速的情況下不用使用出汗療法治療;如果口渴、肌肉疼痛等情況出現,可以考慮同時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如果有頭部僵硬、眼睛模糊等症狀,可能是胸部問題,需要用針灸治療大椎穴;脈搏跳動快且弱,可能屬於少陽經,應該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而不是出汗療法治療;其他一些病症例如咳嗽、小便失禁等等都不適合使用出汗療法治療。

心中懊憹自宜吐。太陽脈細吐之誤。寸脈微浮胸痞硬。氣上衝咽吐可用。少陽中風耳自聾。目赤心煩吐不中。胸中實則可越之。膈上有寒越又禁。食留上脘支厥冷。吐法施之氣自順。中風痰實猶可施。嘔吐咯血吐還忌。此其大法春所宜。中病則止不盡劑。

陽虛陰盛下勿用。外證未罷猶為禁。太陽陽明喘而滿。只可汗而逆自定。下於汗後脈浮者。此為施早轉逆甚。結胸臟結實可攻。臟結無熱未可同。結胸煩躁脈浮大。此其危殆難所通。病先解表後攻痞。攻之早者協熱利。嘔多心滿合面紅。諸病陽明下不中。溏而不滿勿大推。微和胃者小承氣。

汗出溲行下非閉。可下宜行蜜道劑。里證赤澀脈弦遲。勿以下之為可治。諸虛脈弱反寸關。四肢厥逆攻亦難。動氣咽塞下虛極。慎勿下攻誠定式。

白話文:

當心中感到沮喪、鬱悶時,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來舒緩情緒。如果太陽經脈出現細脈的情況,就不要輕易地進行催吐。如果脈搏在胸部微微浮起且有脅痛感,可以考慮使用催吐方法。如果氣息向上竄升並導致咽喉疼痛,也可以使用催吐方法。如果是少陽經受風邪侵襲,會造成耳朵聽力下降或眼睛發炎等症狀,這種情況下不宜使用催吐方法。如果胸腔內充滿了實邪,可以用催吐方法排出;但如果肺部有寒冷的現象,就不適合使用催吐方法。如果有食物停留在上腹部,並且伴有肢端冰冷的情況,可以使用催吐方法使氣流通暢。對於中風患者而言,如果痰液較重,仍然可以使用催吐方法;但是如果已經開始嘔吐或者咳出血來,就不能再使用催吐方法了。這是春天適用的一般原則,只要病情得到控制就可以停止使用藥物。

如果身體屬性偏寒、偏虛的人,不能夠使用催吐方法。此外,在外部病症沒有完全消除之前也不能使用催吐方法。如果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受到影響,就會引起呼吸困難以及腹脳脅痛等症狀,這時候只能通過出汗的方式來治療,這樣才能讓疾病穩定下來。在服用退燒藥物之後,如果發現脈搏浮起,說明服藥過早反而加重了疾病的程度。如果患有結胸、臟腑結實等病症,可以使用攻下的方式來治療;但是如果是臟腑結熱的情況,則不適合採用這種方法治療。如果病人出現煩躁不安、脈搏浮大的情況,並且難以溝通交流的話,說明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很難治癒。只有當症狀緩解之後才能夠進行下一步的治療措施。首先應該通過發散風邪來解除表面的症狀,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是否要繼續採取其他治療方法。對於嘔吐頻繁並且感覺飽脹的人來說,不應該輕易嘗試使用瀉藥來進行治療。腹瀉但沒有明顯不適的情況下,可以選擇使用一些溫和的藥物來調理腸胃功能。排尿正常並不代表膀胱堵塞不通暢,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也應該考慮使用導洩劑來進行治療。如果內臟出現了紅腫現象,並伴隨著脈搏遲緩等症狀時,就應該避免使用瀉藥來進行治療。各種虛證都可能出現虛弱無力的現象,並且四肢也會變得冰涼起來,這種情況下即使想要攻擊也十分困難。喉嚨乾燥吞嚥困難是由於身體極度虛弱導致的一種表現形式,此時千萬不可貿然使用瀉藥來進行治療。

2. 針法(一首以下並出針經)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按揉令氣散。陷穴故教深。持針安穴上。令他嗽一聲。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

先以揉按令其氣散。次掏穴定力。重此最好。右手持針。安於穴上。隨令患者嗽一聲。左右用針轉入天部。皮膚之間也。少時左右進至人部。肌肉之間也。再少時進至地部。筋骨之間也。凡穴當一寸許。如此作三次進之。大抵疼痛實瀉。麻痹虛補。經云。針法手如握虎。如待貴人。

凡取穴手指。前哲又有八法。彈而怒之。迎而奪之。使經氣腹滿。令邪氣散而正氣行也。循而捫之。隨而濟之。撫摩上下。見動脈之處。攝而按之。推而納之。以手指加力按所針之穴。使邪氣泄而易散。病者不知其針。爪而下之。切而散之。方寸既見。其穴端正。使針易入不瘥。

白話文:

以下是對該古文中醫理論的簡要概述:

  1. 平針法:在進行針灸治療之前,應先讓病人張開嘴,然後把針放在穴位上,並要求病人咳嗽一下。接著,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情,分別刺入天、人、地三部分(即皮膚、肌肉和筋骨)。每次進針約為一英吋長度,共需做三次。對於疼痛或癱瘓等症狀,一般採取放血療法治療;對於麻木等症狀,則採用補益方法。
  2. 取穴指法:為了正確找到穴位,可以使用「八法」中的某些技巧。例如,可以用手指輕拍患處,使其發炎生熱;也可以沿著經絡按摩,尋找活躍的血管位置等等。這些技術有助於提高準確性,減少誤差。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任何治療之前都應該徵求專業醫生的意見,並且遵循相關的安全措施。此外,本文僅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導原則,具體操作還需要考慮到個案的情況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

病人亦不知其痛。

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出針吹出氣。搖動大其門。

凡出針不可猛出。必須作兩三次。徐徐轉而出之。則無血。若猛出者。必見血也。有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左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是蝦蟆兒上邊也。從肩至肘。正在當中。凡刺之道。必須知禁忌。經云。毋刺渾渾之脈。熇熇之熱。

白話文:

病患不知道疼痛。 治療時一定要跟著經絡來施針,讓患者呼氣多次,隨著呼吸向左旋轉,使能量回到天地和人的平衡狀態。等到氣息平靜後,用手指輕敲幾次並加熱敷布。拔針時嘴巴會吸入空氣,迅速關閉口腔。如果想要排出能量,就要在對應經絡的位置插入針灸,插針時需向右旋轉,按照順序進入天地和人的位置。再次插針時仍然需要保持吸氣,依照法規要求停止插針。拔針時吹出口中的空氣,大幅度地擺動手臂。 任何時候都不要猛烈地拔針,必須分為一到三次慢慢地拔出來,這樣纔不會出血。如果猛地拔出,一定會看到血液流出。如果有昏厥的情況發生,可以使用「奪命穴位」進行急救。男性在左手、女性在右手,先取出左臂上的針灸,然後再取出右臂上的針灸。女性也是同樣的操作方式。這個穴位位於手腕上方,靠近肌肉與骨骼之間凹陷的地方,也就是「蝦蟆」上面的位置。從肩膀到肘部,正好處於中央部位。所有的針灸療程都需要知道禁制規定。古籍中有提到:「千萬不要刺激強烈跳動的血管或高燒發熱的症狀。」

漉漉之汗。如大風大雨。嚴寒盛暑。卑濕煩躁。便黑吐血。暴然失聽。失明。失意。失便溺。失神。及七情五傷醉飽。皆不可刺。乘車馬遠來。亦候氣。血定。然後刺之。

白話文:

出汗很多,像大風大雨一樣,遇到寒冷或炎熱、潮溼和焦慮的情況,排泄物變黑色並嘔吐出血,突然失去聽力、視力、記憶、大小便功能以及精神狀態,以及受到七種情緒和酒精、飲食過量等五個因素影響而受損的人,都不可以進行針灸治療。如果乘坐長途交通工具到達診所,也需要等待身體穩定後再進行針灸治療。

3. 大乙人神(一首)

立春艮上起天留。戊寅己丑左足求。春分左脅倉門震。乙卯日見定為仇。立春戊辰己巳巽。陰絡宮中左手愁。夏至上天丙午日。正值膺喉離首頭。立秋玄委宮右手。戊申己未坤上游。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還尋右脅謀。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冬至坎方臨葉蟄。壬子腰尻下竅流。五臟六腑並臍腹。招遙諸戊己中州。潰治癰疽當須避。犯其天忌疾難瘳。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中的「五行生剋」理論和「四時八節」的概念。

立春:在春天的第一個節氣——立春之時,艮卦代表山,位於北方,因此在此時要從北面開始治療疾病;

春分:在春季的第二個節氣——春分之時,震卦代表雷,位於東方,因此在此時要從東面開始治療疾病;

夏至:在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夏至之時,離卦代表火,位於南方,因此在此時要從南面開始治療疾病;

秋分:在秋季的第二個節氣——秋分之時, 兌卦代表澤, 位於西方, 因此在此時要從西面開始治療疾病;

冬至: 在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冬至的時候, 坎卦代表水, 位於北方, 因此在此時要從北面開始治療疾病.

以上是對該文本的一種可能的理解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傳統中醫學說的一部分,並不具有科學依據,不能作為診斷或治療疾病的唯一標準。如果您有任何健康問題,請務必向專業醫生求助。

4. 血忌(一首)

行針須明血忌。正丑三寅二未。四申五卯六酉。七辰八戌九巳。十亥十一月午。臘子更逢日閉。

白話文:

在進行針灸時必須清楚知道血液禁忌。在農曆一月初三是醜日、初四是寅日、六月底是未日、七月是申日、四月是卯日、六月是酉日、七月是辰日、八月是戌日、九月是巳日、十月是亥日、十一月是午日、十二月是子日,在這些日子和時間裡,要特別小心不要刺到血管或引起出血。此外,如果遇到冬至(即「日閉」),也要避免進行針灸治療。

5. 逐年尻神

(一首上古尻神法一歲起宮二歲來加辰逐年飛九宮)

坤踝尻神震齒牙。巽頭口乳並無瘥。中宮正作肩尻位。乾背那堪面目遮。兌宮手膊難砭灸。艮項腰間艾莫加。離宮膝肋針難下。坎肘都來肚腳家。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上古尻神法」,它涉及到人體的不同部位和穴位,以及如何進行治療。

簡而言之:

  • 坤:小腿後方的肌肉;
  • 腰臀部的神經;
  • 震:門牙或犬牙;
  • 巽:頭、嘴、乳房等部位;
  • 中宮:肩膀和腰部的位置;
  • 乾:背部及面部;
  • 兌:手臂和手腕;
  • 艮:頸椎、腰部和腹部;
  • 離:膝蓋和肋骨;
  • 坎:肘部和腿部下方。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傳統中醫的概念,與當代西醫有所不同,因此在使用時應謹慎考慮其適用性和效果。此外,在進行任何治療之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尋求意見。

6. 逐日人神(一首)

初一十一二十一晷。足拇鼻柱手小指。初二十二二十二。外踝髮際外踝位。初三十三二十三。股內牙齒足及肝。初四十四二十四右。腰間胃脘陽明手。初五十五二十五並。口內遍身足陽明。初六十六二十六同。手掌胸前又在胸。初七十七二十七。內踝氣衝及在膝。初八十八二十八辰。

腕內股內更在陰。初九十九並二十九。在尻在足膝脛後。初十二十三十日。腰背內踝足跗覓。

白話文:

初一到十一、二十一天:拇指、鼻子和手指的小指;

第二天至第十二天、第二十二天:外部腳踝、頭髮邊緣以及外部腳踝的位置;

第三天至第十三天、第二十三天:大腿內部、牙齒、腳部和肝臟;

第四天至第十四個、第二十四天:腰部中間、胃部中部、陽明經脈的手部;

第五天至第十五個、第二十五天:口腔內側、全身下肢陽明經脈;

第六天至第十六個、第二十六天:手掌心、胸部前面以及胸部位置;

第七天至第十七個、第二十七天:內外踝骨、氣衝穴位以及膝蓋部位;

第八天至第十八個、第二十八天:手腕內部、大腿內部以及陰部區域;

第九天至第十九屆、第二十九天:臀部、腿部後方以及小腿後面;

第一天至第十一個、三十天:背部、內外踝骨以及腳底尋找。

7. 禁針穴(一首)

禁針穴道要先明。腦戶囟會及神庭。絡卻玉腕角孫穴。顱囟承泣隨承靈。神道靈臺膻中忌。水分神關並會陰。橫骨氣衝手五里。箕門承筋並青靈。更加臂上三陽絡。二十二穴不可針。孕女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倫。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外有云門並鳩尾。缺盆客主人莫深。肩井深時人悶到。三里急補人還平。

白話文:

這些是中醫古文中提到的一些穴位,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針刺治療之前,必須清楚瞭解每個穴位的位置和作用;其中一些穴位如腦戶、囟會、神庭等不適合用來針刺;另外還有二十幾個穴位也不能使用針刺療法;懷孕婦女不能對合谷和三陰交兩個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如果對石門這個穴位進行針刺或艾灸可能會影響女性的生育能力;此外,雲門、鳩尾、缺盆、客主、肩井和足三里的深度也需要謹慎控制,以免造成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