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

1. 診脈入式

凡在左者皆克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臟腑五行自相剋制。脈所當然也。至如太過不及。當視本位及邪干自異爾。

兩手交義。則六脈五行。子母毒相生養。本心包絡與三焦二脈。皆系右尺。今脈訣以兩腎分兩尺。則遺失心心包絡一經矣。

右手太陰陽明金。生左尺足太陽少陰水。太陽少陰水。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生左關足厥陰少陽木。厥陰少陽木。生左寸手太陽少陰火。太陽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陰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陽火。手心主少陽火。生右關足太陰陽明土。足太陰陽明土。復生右寸手太陰陽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

白話文:

所有在左手的脈象,都會對應到右手脈象有所剋制。所有在右手的脈象,都會受到左手脈象的剋制。這是臟腑五行之間互相剋制的自然規律,脈象也是如此。至於脈象出現太過或不及的情形,則要觀察本臟腑的脈位以及外邪干擾的差異來判斷。

兩手脈象交叉對應,則六脈的五行屬性,會呈現母子相生相養的關係。原本心包絡和三焦兩條脈都屬於右手尺部,現在的脈學訣竅將兩腎分在兩手的尺部,就遺漏了心包絡這一經脈了。

右手的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五行屬金,會生出左手尺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五行屬水。足太陽膀胱經和少陰腎經,五行屬水,會生出左手關部的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五行屬木。足厥陰肝經和少陽膽經,五行屬木,會生出左手寸部的手太陽小腸經和少陰心經,五行屬火。手太陽小腸經和少陰心經,五行屬火,會連通到右手尺部的手心包經,五行屬火。手心包經,五行屬火,會生出右手關部的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五行屬土。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五行屬土,會再反過來生出右手寸部的手太陰肺經和陽明大腸經,五行屬金。以上都是五行之間母子互相更替生養的關係。

2. 歌曰

左手頭指火之子。五行造化豈虛偏若將兩腎脈分二。何獨三焦經獨專。水火相生滋養處。土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氣存斯理。不識天真道不傳。素問脈類五十餘種。後世類為二十四種。至如拒格者。素問謂陰勝

格陽。陽勝拒陰。非死脈也。皆宜詳審。

白話文:

[歌曰] 左手中的大拇指,對應著五行中的火之子。五行運轉變化,豈會虛假或有所偏頗?如果我們將雙腎的脈象分為兩種,為什麼獨獨三焦經脈卻要單獨專門研究呢?水與火相生,是彼此滋養的根本所在;土與金的涵養孕育,使萬物和諧圓滿。這些道理自然而然地存在於神氣之中,如果不能理解這其中的天然真理,那麼真正的道法也就無法傳承下去了。

《黃帝內經》中記載的脈象有五十多種,後世將其歸納為二十四種。例如"拒格"這種脈象,《黃帝內經》認為是陰氣過盛排斥陽氣,或是陽氣過盛抵抗陰氣,但這並不一定代表是死亡的脈象,都需要詳細審視判斷。

脈是人身造化機。要須指下識其微。浮洪動滑弦如緊。微澀濡虛緩類遲。覆溢代牢誠莫療。細芤實弱可扶持。短長促結沉伏別。寒熱參差必誤醫。

白話文:

脈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關鍵,必須在指尖下學會感知其微妙變化。浮、洪、動、滑、弦、緊等脈象各有特徵。微、澀、濡、虛、緩、遲等脈象也各有不同。若出現覆、溢、代、牢等脈象,往往難以治療。細、芤、實、弱等脈象則可適時調理。短、長、促、結、沉、伏等脈象需區分清楚。若未能正確辨別脈象中的寒、熱之別,必然會導致醫療上的誤診。

簡單來說,這段歌訣強調了脈診的重要性,並列舉了多種脈象及其可能的臨牀意義,提醒醫師需仔細辨識脈象,以免誤診。

3. 二十四種脈體

浮脈不足舉有餘。芤脈中空兩畔居。滑體如珠中有力。實形愊愊與長俱。弦如始按弓弦狀。緊若牽繩轉索初。洪舉按之皆極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為中風芤失血。滑吐實下分明別。弦為拘急緊為疼。洪大從來偏生熱。

浮為在表

為風。(應人迎)為氣。(應氣口)為熱。為痛。為嘔。為脹。為痞。為喘。為厥。為內結。為滿不食。浮大為鼻塞。浮緩為不仁浮大長。為風眩癲疾。浮滑疾。為宿食。浮滑為飲為走刺。浮大而澀。為宿食滯氣。浮短為肺傷諸氣。浮細而滑為傷飲。浮滑疾緊。為百合病。浮數。(大便堅小便數)浮緊為淋為癃閉。

芤為血

寸芤為吐血。微芤為衄血。關芤為大便出血。尺芤為下焦虛小便出血。

滑為吐

為滿。為咳。為熱。為伏痰。為宿食。為蓄血。為經閉。為鬼疰。為血氣俱實。滑散為癱緩。滑數為結熱。滑實為胃熱,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為病進。為泄利。滑而和為妊娠。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則陰中痛。大便亦然。

實為熱

為嘔。為痛。為氣塞。為喘咳。為大便不禁。實緊為陰不勝陽。為胃寒。為腰痛

弦為寒

為痛。為飲。為瘧。為水。為中虛。為厥逆。為拘急。為寒癖。弦緊為惡寒。為疝瘕為癖。雙弦脅急痛。弦為鉤。為脅下刺痛。弦長為積隨左右上下。緊為寒

為痛。為嗽。為喘。為滿。浮緊為肺有水。緊滑為蛔動。為宿食。為逆吐。緊急為遁屍。緊數為寒熱。

洪為脹

為滿。為瘡。為熱。為煩。洪實為癲。洪緊為癰疽。為喘急。亦為脹。洪大為祟。洪浮為陽邪來見。

微來如有又如。無沉舉都無按有餘。遲緩息間三度至。(訣云。緩脈一息四至。遲脈。一息三至也。)濡來散止細仍虛。伏須切骨沉相類。弱脈沉微指下圖。(診而細。沉按之乃得。舉之若無為弱。)澀脈如刀輕刮竹。分明八里坦如途。(脈澀體細而遲。往來難而散。)

遲寒緩結微為痞。澀因血少沉氣滯。伏為物聚濡氣虛。弱則筋痿須審記。

微為虛

為弱。為衄。為嘔。為泄。為亡汗。為拘急。微弱為少氣。為中寒。

沉為在裡

為實。為水。為寒。為喘。為癥。為瘕。沉弱為寒熱。沉滑為風水。為下重。沉細為少氣。臂不能舉。沉緊為上熱下冷,沉重而直前絕者為瘀血。沉重而中散。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徘徊絕者為遁屍。沉緊為懸飲。沉遲為痼冷。沉重為傷暑發熱

緩為在下

為風。為寒。為弱。為痹。為疼。為不仁。為虛。為氣不足。為眩暈。緩而滑為熱中。緩而遲。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澀為少血

為亡汗。熱氣不足。為逆冷。為下痢。為惡寒。為心痛。澀而緊為痹。為寒濕。澀細大寒。

遲為寒為痛

遲而澀。為癥瘕咽酸。遲而滑為脹。遲而緩為寒。

伏為霍亂

白話文:

二十四種脈體

浮脈不足,有力則有餘。芤脈空虛,兩側突出。滑脈如珠,有力流利。實脈飽滿,有力且長。弦脈像初拉弓弦的樣子。緊脈像拉緊的繩索。洪脈脈象很大,按壓也感受很明顯。以上七種表脈各有不同。

浮脈主表證,見於中風,芤脈主失血。滑脈主吐瀉,實脈主下焦實熱,弦脈主拘急疼痛,緊脈主疼痛,洪脈主發熱。

浮脈還可見於外感風寒,氣虛,發熱,疼痛,嘔吐,脹滿,痞塊,喘息,厥逆,內結,食慾不振,鼻塞,不仁,風眩,癲癇,宿食,飲邪,以及一些刺痛的症狀。浮脈大而澀則為宿食、氣滯;浮脈短則為肺傷及各種氣虛;浮脈細而滑則為傷寒飲邪;浮脈滑而緊則為百合病;浮脈數則大便秘結,小便頻數;浮脈緊則為淋證、癃閉。

芤脈主血虛,寸口芤脈主吐血,微芤脈主鼻出血,關脈芤脈主大便出血,尺脈芤脈主下焦虛寒導致的小便出血。

滑脈主吐瀉,脹滿,咳嗽,發熱,伏痰,宿食,蓄血,經閉,鬼疰,血氣俱實等。滑脈散漫則為癱瘓,滑脈數則為結熱,滑脈實則為胃熱;滑脈大小不勻則必吐,病情加重,或腹瀉。滑脈和緩則為妊娠,滑脈而浮,則腹痛,虛弱則陰部疼痛,大便亦然。

實脈主熱證,見於嘔吐,疼痛,氣機阻滯,喘咳,大便失禁等。實脈緊則為陰虛陽亢,胃寒,腰痛。

弦脈主寒證,見於疼痛,飲邪,瘧疾,水腫,中虛,厥逆,拘急,寒癖等。弦脈緊則為惡寒,疝氣,癖塊;雙弦脈脅肋部疼痛;弦脈長則為積聚,左右上下皆可見。緊脈主寒證,見於疼痛,咳嗽,喘息,脹滿等,浮緊脈則為肺積水;緊脈滑則為蛔蟲,宿食,逆嘔;緊脈急則為遁屍;緊脈數則為寒熱。

洪脈主脹滿,瘡瘍,發熱,煩躁等。洪脈實則為癲癇,洪脈緊則為癰疽,喘促,脹滿;洪脈大則為邪氣入侵;洪脈浮則為陽邪。

微脈似有似無,按之則稍有力。遲脈脈搏緩慢,一息三至。濡脈脈來散漫,細弱虛弱。伏脈深沉隱伏,需用力按壓才能摸到。弱脈沉微,似有似無。澀脈如刀刮竹,脈象不流利。

遲脈主寒證,緩脈主氣血瘀滯,微脈主虛證,伏脈主邪氣內聚,濡脈主氣虛,弱脈主筋骨痿弱。

微脈主虛證,見於虛弱,鼻出血,嘔吐,泄瀉,盜汗,拘急等,微弱脈則為氣虛,中寒。

沉脈主裡證,見於實證,水腫,寒證,喘息,癥瘕等,沉脈弱則為寒熱,沉脈滑則為風水,下肢沉重,沉脈細則為氣虛,手臂抬不起來,沉脈緊則為上熱下寒;沉脈重而直行則為瘀血,沉脈重而散漫則為寒飲導致的癥瘕;沉脈重而不達寸關,徘徊不定則為遁屍;沉脈緊則為懸飲;沉脈遲則為痼冷;沉脈重則為傷暑發熱。

緩脈主下焦病證,見於風寒,虛弱,痹證,疼痛,不仁,氣虛,眩暈等,緩脈滑則為熱證,緩脈遲則為虛寒相搏,食入寒涼則咽喉疼痛。

澀脈主血虛,見於汗多,熱氣不足,逆冷,下痢,惡寒,心痛等,澀脈緊則為痹證,寒濕,澀脈細則為大寒。

遲脈主寒證,疼痛。遲脈澀則為癥瘕,咽喉酸痛,遲脈滑則為脹滿,遲脈緩則為寒證。

伏脈主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