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三陰三陽標本分治一首(同前)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中濕土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陰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標本從。熱寒二氣相包裹。風從火齦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將火濕分。掣開軒岐無縫鎖。

白話文:

當少陽經脈跟隨其本身的特點時,會表現出像「相火」一樣的特性;而太陰經脈在中央的位置則呈現溼土的性質;厥陰經脈在其中部有如「火之家」一般;而陰明經脈在其中部則具有溼性的特徵。太陽和少陰兩種經脈都遵循著它們的基本原則,其中包含了熱、寒兩種不同的氣候因素。如果能夠區分清楚火和溼這兩個要素,就能夠破解古人的醫學謎題了。然而,在治療疾病的時候,對於出汗和利尿等方法要適度使用,不能過於急躁或放任不管。只要掌握了這些基本知識,就可以輕鬆地解決各種疾病的問題了。

2. 辨證用藥例略

一首。集見此事難知。元戎。保命等書。大抵醫之用藥。必本七方十劑。旋為增損。求合聖賢之旨。以自通變。今不得已而逐證具其方例。智者幸勿哂其拘執也。故附東垣先生立方本旨於後。可以求其旨趣為法。又如海藏云。凡治中風用藥。止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火艾為良。內經言針法多於用藥是也。其要並見針灸四書。資生等經。故不復贅云。

傷寒雜病殊非定。陰陽內外先明證。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面上惡寒如刀刮。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熱。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在中醫學中,治療疾病時,藥物使用原則基於七方十劑的概念,並根據病情的變化不斷調整,以符合古聖賢的醫學理論,應對不同的情況。因此,當遇到特定的診斷情況時,必須詳細列出其配方和應用規則。希望讀者不要嘲笑這種嚴格的遵循。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裡附上東垣先生創立方劑的初衷,以便尋求其意圖作為參考。另外,正如海藏所說,對於中風的治療,僅僅支持和緩解疾病是不夠的,要達到完全恢復健康的效果,使用溫火或艾灸是最佳選擇。這是因為內經中提到的針灸方法比藥物療法更為重要。這些重點在於針灸四書、資生等經典中都有詳細闡述,所以不再贅述。

陰證:症狀包括身體沈重、語音微弱、呼吸困難、眼睛模糊不清、鼻孔出氣不出氣、口鼻氣息寒冷、水漿難以吞嚥、臉部感到寒冷如同刀割。

陽證:症狀包括身體活動靈活、語音清晰、眼睛明亮、鼻孔呼吸正常、能進出自如、口鼻氣息都感到熱。

〔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傷風〕鼻中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

〔傷食〕口無味。液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

〔外傷〕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

〔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先有形也。

〔內外〕俱傷者。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發表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多液。此內外俱傷也。凡診則先捫手心背。手心熱則內傷。手背熱則外傷。次以脈別之。

證脈傷寒無所疑。攻裡解表須詳訂。

〔表〕實。麻黃。虛。桂枝。○表裡俱虛。汗之則愈。

白話文:

身體表面感到冷。這表示是屬陰經引起的症狀,稱為「陰證」。

身體表面感到熱。這表示是屬陽經引起的症狀,稱為「陽證」。

感冒時鼻子呼出的空氣粗糙,嘴巴閉著打不起來。這是因為肺部與天空相通。

飲食過量導致消化不良時,口中沒有味道,口水無法吞嚥下去,呼吸平穩。這是因為脾胃與大地相通。

外傷引起全身發燒的情況下,首先會影響到太陽經絡。這種情況是由外部侵入內部,首先是無形的病邪入侵。

內傷造成四肢不協調、胸腔左右都像被火烤一樣灼熱。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少陽經絡。這種情況是由內部傳播至外部,首先是具體可見的病症出現。

如果同時受了內傷和外傷,就會出現人迎穴和氣口穴都腫脹或者硬結,或者是摸起來都很堅硬的情況;此外還可能伴有頭皮發熱且畏寒怕冷、腹部不舒服以及口腔分泌物增多等症狀。這些都是內外兼傷的表現。一般來說,在進行診斷之前要先用手掌去觸摸手掌心和背部,如果手掌心溫暖就代表是內傷,如果是手掌背面溫暖就是外傷。接著再通過把脈來進一步確定病情。

針對感冒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攻擊體內的病毒(攻),二是解除體表的寒冷感(解表)三是調整體質(定)。其中對於表實型患者可以使用【麻黃】藥材進行治療;對於表虛型患者可以使用【桂枝】藥材進行治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表裡俱虛的話就不能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癒疾病。

腑臟之表。桂枝麻黃各半湯。

腑臟之裡。芍藥甘草附子湯。

〔里〕實。大承氣湯。虛四逆湯。

〔中〕實。調胃承氣湯。虛小建中湯。○表裡俱實。下之則愈。

六腑之表。承氣湯。五臟之裡。承氣抵當等湯。

〔表證當汗〕脈浮。宜急汗之。用麻黃湯。脈沉。宜緩汗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白話文:

器官表面的症狀:桂枝和麻黃各一半湯。

器官內部的症狀:芍藥、甘草和附子湯。

內部實證:使用大承氣湯;虛症則使用四逆湯。

中部實證:調胃承氣湯;虛症則使用小建中湯。如果內外都出現實證,則通過瀉下來治療。

六個臟器的外部症狀:使用承氣湯;五個內臟的內部症狀:使用承氣或當歸等湯劑。

對於表徵應該出汗的情況:脈搏浮起時應立即發汗,可以服用麻黃湯;脈搏下沈時應慢慢發汗,可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里證當下〕脈浮。宜緩下之。用小承氣湯。脈沉。宜急下之。用大承氣湯。

〔三陽〕證。汗則當急而下當緩。

〔三陰〕證。汗則當緩而下當急。

熱在表。黃芩。○寒在表。桂枝黃耆附子。

熱在裡。大黃。○寒在裡。乾薑。良薑。吳茱萸。附子。○傷寒中風。發表攻裡。本自不同。如麻黃湯。太陽經表藥也。五苓散。為太陽之裡藥也。六經皆有表裡藥也。因病有內外虛實邪氣深淺不同。亦不能拘。而隨病變為治也。如傷寒論方證及諸變病方。分見保命集中。桂枝湯二十八證。

白話文:

如果病症是「裏證」,應該使用通便的方法治療。若脈象浮動,適合慢慢通便,可以服用小承氣湯;若脈象下沈,適合快速通便,可以服用大承氣湯。

如果是「三陽」症狀,發汗時應迅速進行,通便時應慢慢地來。

如果是「三陰」症狀,發汗時應慢慢地進行,通便時應迅速地來。

如果熱癥出現在皮膚表面,可以用黃芩治療;如果冷癥出現在皮膚表面,可以用桂枝、黃芪和附子治療。

如果熱癥出現在腸胃等內部器官,可以用大黃治療;如果冷癥出現在腸胃等內部器官,可以用乾薑、良姜、吳茱萸和附子治療。

感冒或受涼引起的疾病,其表現形式和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例如,麻黃湯適用於太陽經皮膚疾病的治療,五苓散則用於太陽經內臟疾病的治療。每個經絡都有內外藥物可供選擇,並且根據病情的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論,要隨病情變化進行相應的治療。傷寒論中的處方以及各種變證的處方,在《保命集》中有詳細的記載。桂枝湯共有28種適應症狀。

方有一十四道。麻黃湯十證。方五道。變病四證。方三道。青龍湯五證。方二道。茈胡二十證。方五道。承氣湯一十七證。方三道。陷胸湯十二證。方三道。瀉心湯九證。方五道。抵當湯六證。方三道。梔子湯五證。方二道。發黃四證。方三道。五苓十五證。方七道。乾薑四逆十五證。

方七道。云岐子云。大抵脈為人之司命。故以脈為主。多從脈而少從證也。舉脈證交互二法。亦當臨時消息。從標本之化為法可也。詳見云岐子脈訣。

白話文:

有14種療法治療方法。 麻黃湯適用於10個症狀。 有5種治療方法。 變病有4個症狀。 有3種治療方法。 青龍湯適用於5個症狀。 有2種治療方法。 茜草適用於20個症狀。 有5種治療方法。 承氣湯適用於17個症狀。 有3種治療方法。 陷胸湯適用於12個症狀。 有3種治療方法。 瀉心湯適用於9個症狀。 有5種治療方法。 抵當湯適用於6個症狀。 有3種治療方法。 梔子湯適用於5個症狀。 有2種治療方法。 發黃有4個症狀。 有3種治療方法。 五苓適用於15個症狀。 有7種治療方法。 乾薑四逆適用於15個症狀。 有7種治療方法。 雲歧子說:“大多數時候,脈搏是人的生命指標。”因此,我們主要根據脈搏來診斷疾病。通常更多地依賴脈搏而不是症狀。 提出兩種交替使用的方法:一是根據脈搏和症狀進行判斷;二是根據病情發展情況進行判斷。 具體細節請參考《雲歧子脈訣》。

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桂枝湯豈應。

〔傷寒〕發汗之劑。各隨經用之。如太陽麻黃湯。少陽小柴胡湯。陽明葛根湯之類。止汗之劑。如太陰桂枝湯。少陰四逆湯之類。

〔雜病〕發汗之劑。隨病用之。如風證小續命湯。排風湯。風熱防風通聖散。痹氣寒濕不換金正氣散。五積散之類。更依傷寒法各分經用之。則無犯禁逆之害矣。○止汗之劑。如二建湯。麥煎散。知母茯苓湯之類。陽證忽得脈候弦。急宜和解莫犯禁。

白話文:

當你出汗時不能服用麻黃;沒有出汗時也不能使用桂枝湯。 《傷寒論》中的發汗藥物要根據不同的經絡來選擇使用,例如太陽經可用麻黃湯、少陽經可用小柴胡湯、陽明經可用葛根湯等。止汗藥物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選用,例如太陰經可用桂枝湯、少陰經可用四逆湯等。 病症引起的發汗藥物也需要根據病情來選擇使用,例如風邪可以用小續命湯或排風湯治療,風熱可以使用防風通聖散,寒溼癥狀可以用不換金正氣散或五積散等治療。在使用這些藥物時還要注意按照《傷寒論》的方法進行辨證施治,這樣才能避免違背禁忌而產生不良後果。 停止出汗的藥物包括二建湯、麥煎散、知母茯苓湯等。如果出現突然變得脈象弦硬的情況,應該及早調理身體,不要輕易地使用一些可能引起副作用的藥物。

如傷寒少陽證。脅痛。往來寒熱而嘔。或咳而耳聾。脈黃柏俱弦者。忌發汗。忌利小便。忌下。宜小柴胡湯。漬形而汗解也。謂不可犯經禁。

陰證如見脈沉遲。正陽回陰當用意。

用正陽散。附子乾薑之類。溫之。或灸之。

脈病當分何一經。如渴便從所制例。

太陽病渴。脈浮無汗者。用五苓散滑石之類。

陽明渴。脈長有汗者。白虎湯涼膈之類。

少陽渴。脈弦而嘔者。小茈胡加栝蔞根之類。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症中的少陽證,出現了肋骨疼痛、冷熱交替且伴有噁心的情況,或者咳嗽並且耳朵聽力下降,脈搏和黃柏一樣都呈弦狀的人,要避免出汗、排尿和使用強烈的藥物治療。可以服用小柴胡湯浸泡後讓身體自然地排出汗水,不要違反禁忌。

如果是陰性病症,例如脈搏深沈緩慢,表示正氣正在轉化為陰氣,需要注意。

可以用正陽散等含有附子和幹薑等成分的藥方進行溫暖調理,也可以通過艾灸的方式進行治療。

根據不同的脈象特徵,應該區分是哪一個經絡出了問題。比如說:

如果有口渴並沒有出過汗的太陽病患者,可以使用包含五苓散和滑石等成分的藥方;

如果有口渴而且經常流汗的陽明病患者,可以使用包括白虎湯和清胃散等成分的藥方;

如果有口渴、脈搏呈現弦狀且伴有嘔吐的少陽病患者,可以使用包括小紫胡加上栝萎根等成分的藥方。

太陰渴。脈細不欲飲。縱飲思湯不思水之類。

少陰渴。脈沉自利者。豬苓湯三黃湯之類。

厥陰渴。脈微引飲者。可少少與之。

結胸審用陷胸三。虛痞瀉心分五劑。

傷寒心下硬滿。狀若柔痓。宜大陷胸丸。頭痛項強反下之。心中懊憹。邪動於膈。故陽氣內陷。心下結硬。手不可近。宜大陷胸湯。如心下按之痛。脈浮而滑。表證未罷。宜小陷胸湯。

熱痞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陰陽不和而痞。附子瀉心湯。陰盛陽虛而痞。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生薑瀉心湯。選而隨證用之。非瀉心之熱。瀉心之痞也。

白話文:

太陰渴:脈搏細弱且不想喝水,即使想喝也是想要溫暖的液體而非冷水。 少陰渴:脈搏深沈並且有腹瀉的情況,可以使用豬苓湯或三黃湯等藥方治療。 厥陰渴:脈搏微弱但口渴難耐,可以少量給予水分。 結胸症候要仔細辨別是否為陷胸病,如果是虛弱型的痞癥則需服用五劑瀉心湯;如果心下硬滿像柔痙一樣,適合使用大陷胸丸;如果有頭痛、頸部僵硬以及胃部不舒服的情況,可能是邪氣侵入了食道導致陽氣陷入心下部位形成硬塊,這種情況適用大陷胸湯;如果心下按壓會疼痛,而且脈搏跳動快又有力,表示還有外感病症存在,可以用小陷胸湯來處理。 如果是因為腸胃積熱引起的痞癥,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是陰陽失調造成的痞癥,可用附子瀉心湯;如果是陰盛陽衰所引起的痞癥,可用半夏瀉心湯或者甘草瀉心湯;如果是因脾胃受損所致的痞癥,可用生薑瀉心湯。以上這些藥方都可以根據病情選擇使用,並不是單純為了清熱解毒或是消除痞癥。

四時腹痛證不同。海藏例其玄所秘。

中脘痛。太陰也。理中。建中。黃耆湯之類。

臍腹痛。少陰也。四逆。真武。附子湯之類。

少腹痛。厥陰也。當歸四逆湯。

重則正陽。回陽之類。

雜病腹痛。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

丸增損當歸丸。導氣湯之類。

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之類。

白話文:

四季腹部疼痛症狀不一,海貞按照規律探尋其中奧妙。 中脘部位(胃部)疼痛是太陰病症,可以使用理中、建中的方法治療,例如黃耆湯等。 臍腹部(肚臍周圍)疼痛是少陰病症,可以用四逆散、真武湯等方劑進行治療。 少腹部(下腹部)疼痛是厥陰病症,可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 症狀嚴重者可考慮用正陽或回陽的方法治療。 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可用四物苦楝湯和酒煮當歸進行治療。 也可以服用增加減少當歸丸的成分,或者喝導氣湯等方劑。 四季腹痛都可以嘗試芍藥甘草湯等方劑進行治療。

如腹不滿者加棗。若滿者不加。犯病禁也。脾虛滿。黃耆湯,芍藥停濕

如中滿勿食甘。二藥用甘引至滿所。脾實滿。平胃散,蒼朮,燥濕

如大便秘,實痞,厚朴,枳實

如大便利,虛痞,芍藥,陳皮

痞滿燥實四證全。急治可施大承氣。

太陽陽明。大承氣湯。如大滿。則胸腹脹滿。狀若合瓦。大實則不大便也。

痞滿燥實四證備則用之。

少陽陽明。小承氣湯。痞實滿者用之。

正陽陽明。調胃承氣湯。實而不滿。腹中轉失氣。有燥屎。不大便而譫語燥實堅,證見。可用仲景小承氣湯。雜病同此。名三物厚朴湯。

白話文:

如果腹部沒有飽足感就加上棗子;如果有飽足感就不必添加。這是一種禁忌症候,脾胃虛弱的人會出現這種情況。治療方法是服用黃芪和芍藥來消除溼氣。

如果肚子已經很飽了,不要吃甜的食物,因為兩種草藥中的糖分會導致更嚴重的腹脅脳滿。如果是脾胃強壯且腹脣脷脰部脛脹脹的情況,可以使用平胃散、蒼朮等藥物來乾燥溼氣。

如果排便困難或硬結,可以用厚朴和枳實進行治療。

如果排便正常但仍有腹脹的情況,可以使用芍藥和陳皮來進行調理。

如果同時出現腹脹、口乾舌燥以及大小便不通暢這四種症狀的話,應該立即採取措施,例如使用大承気湯進行治療。

太陽陽明病症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大承気湯進行治療。如果出現了胸部和腹部脹痛的症狀,並且形狀像瓦片一樣,則可能是由於大量積聚在體內導致的大實證。

如果同時存在上述四個症狀(即腹脹、口乾舌燥、大小便不通暢),則應採用大承気湯進行治療。

對於少陽陽明病症的人來說,可以使用小承気湯進行治療。而對於那些只有腹脹或者只是有些許不適感覺的人來說,也可以選擇調胃承気湯進行調整。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考慮使用張仲景的小承気湯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同樣適用於雜病患者,通常被稱爲“三物厚朴湯”。

大黃,芒硝,大實,燥屎

浮,手足陽明,大腸,胃

沉,手足太陰,肺,脾

痞,大滿,枳實,厚朴

大柴胡湯。治表復有里。或脈浮。或頭痛。或惡風。或惡寒。四證或有一二尚在者。過經不解是也。或譫語妄言。或直手揚視。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則里證已急。欲下之。則表證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藥加味。調和三陽。使不犯三陽禁忌。以芍藥下安太陰。令邪氣不內。以大黃去地道不通。以枳實去心下痞悶。或濕熱自利蒸。表裡證已急。通宜用之。

白話文:

大黃、芒硝可以治療實證和乾燥的大便。

脈象浮時,可能與手足陽明經絡有關,涉及大腸和胃;而脈象沈時,則可能與手足太陰經絡相關聯,並且涉及到肺部和脾臟。

如果出現胸悶或者腹部脹滿的情況,可以用枳殼和厚皮來緩解症狀。

大柴胡湯是一種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外感病的同時還伴有內熱的症狀。例如:脈搏浮動、頭痛、怕風、怕冷等四種病症之一或兩種仍然存在的情況下使用此藥方。此外,在病情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譫語妄言、手腳抽搐等症狀。想要通過出汗的方式進行治療的話,但是由於內部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症狀所以不能採用這種方法;同樣地也不能採取瀉下的方法因爲外部的症狀還沒有完全消失掉。因此我們選擇加入一些小柴胡中的藥物並調整陰陽平衡使其不會侵犯到其他三個部位(即太陽穴、少陽穴以及厥陰穴)。同時添加了芍藥可以幫助穩定太陰區域內的氣機並且防止邪氣侵入體內;另外再配上大黃能夠幫助排除腸道內的毒素從而改善便祕問題;最後再加上枳殼則有助於消除心臟下方所存在的阻塞現象或者是溼熱引起的腹瀉等問題。對於那些內外兼備而且情況緊急的人來說都應該考慮服用這種藥品來進行調理身體狀況。

三焦寒熱藥所宜。濕溫中暑法猶異。

上焦熱,梔子黃芩。上焦寒。陳皮厚朴藿香。中焦熱,黃連芍藥。中焦寒。白朮乾薑丁香。下焦熱,黃柏大黃。下焦寒。肉桂附子沉香。

有一身盡熱,有一身盡寒

地骨皮瀉腎火。總治熱在外。地為陰。骨為里。皮為表。

牡丹皮治胞中火。無汗之骨蒸。

白話文:

三焦的寒熱藥物應該分別使用。濕熱和中暑的處理方法也不一樣。

上焦有熱的話,用梔子和黃芩;如果上焦是寒的,則用陳皮、厚朴和藿香。中焦熱用黃連和芍藥;中焦寒則用白朮、乾薑和丁香。下焦熱的話,用黃柏和大黃;下焦寒則用肉桂、附子和沉香。

如果全身都是熱,或者全身都是寒。

地骨皮可以降腎火,通常用來治療外表的熱。地代表陰,骨是裡,皮則是表。

牡丹皮可以治療內部的火,尤其是無法出汗的情況。

知母瀉腎火。有汗之骨蒸。

如平旦發熱。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

如日晡潮熱。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

如瀉各經火熱。俱在主治本經氣血之藥。

(肺),氣石膏,血黃芩,(腎),氣知母,血黃柏

(肝),氣柴胡,血黃芩,(心),氣麥門冬血黃連

(脾),氣白芍藥血生地黃,(大腸)氣連翹血大黃

白話文:

知母可以清洩腎火,對有汗出的骨蒸病有效。 如果早上出現發熱,可能是熱邪侵入到陽明經脈,由肺氣主管,可以用白虎湯來清洩氣中的火邪。 如果下午四點左右出現潮熱,可能是熱邪侵入到少陰經脈,由腎氣主管,可以用地骨皮散來清洩血液中的火邪。 要清除各個經絡的火熱,都要使用能治療該經絡氣血的藥物。 對於肺經,氣虛要用石膏,血虛要用黃芩;對於腎經,氣虛要用知母,血虛要用黃柏; 對於肝經,氣虛要用柴胡,血虛要用黃芩;對於心經,氣虛要用麥門冬,血虛要用黃連; 對於脾經,氣虛要用白芍,血虛要用生地黃;對於大腸經,氣虛要用連翹,血虛要用大黃。

(小腸),氣赤苓茯血木通,(三焦)氣連翹血地骨皮

(膽),氣連翹,血柴胡,(胃),氣葛根,血大黃

(膀胱)氣滑石,血黃柏,(心包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

瀉各經之寒。俱有主治本經氣血之藥。

(肝),氣吳茱萸血當歸,(心),氣桂心,血當歸

(脾),氣吳茱萸血當歸,(肺),氣麻黃,血乾姜

(腎),氣細辛,血黑附子,(膽),氣生薑,血川芎

(胃),氣生薑,血吳茱萸,(大腸)氣白芷,血秦艽

白話文:

小腸:使用木通、赤苓和茯苓來治療熱症;三焦:使用連翹和地骨皮來治療熱症; 膽囊:使用連翹來治療熱症, 使用柴胡來補氣; 胃部: 用葛根來解毒, 大黃用來清腸; 膀胱:使用滑石和黃柏來利尿消炎; 心包絡:麥門冬用於滋陰潤燥, 牡丹皮可以涼血止痛。 瀉除各個經脈中的寒冷症狀。所有藥物都有主要針對各自經脈氣血的功效。 肝臟:吳茱萸可溫脾胃, 當歸能活血化瘀;心臟:桂心能夠溫暖身體, 當歸具有養血作用; 脾臟:吳茱萸可用於暖身健脾,當歸則有助於調節血液循環;肺部:麻黃可以幫助發汗, 乾薑可以散寒祛溼; 腎臟:細辛能夠舒緩疼痛, 黑附子對於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有一定的療效;膽囊:生薑可以促進消化, 川芎有益於血液流通. 胃部:生薑可以刺激食慾並幫助消化, 吳茱萸可以緩解噁心嘔吐的症狀;大腸:白芷可以消除脹氣, 秦艽有利於排便順暢.

(小腸)氣茴香,血玄胡,(三焦),氣黑附子血川芎

(膀胱)氣麻黃,血桂枝(心包絡),氣黑附子血川芎

(上焦熱),連翹飲子,清神散,涼膈散,犀角地黃湯

(中焦熱),小承氣湯,洗心散,調胃承氣湯,四順清涼飲

(下焦熱),大承氣湯,石韋散,八正散

白話文:

以下是對中醫古文中提到的一些草藥和方劑進行簡要說明:

  • 小腸:用茴香、玄胡等草藥治療。其中,茴香有助於暖胃止痛;玄胡則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 膀胱:用麻黃、桂枝等草藥治療。其中,麻黃有利尿消腫的功效;桂枝可溫經通脈,幫助血液循環。
  • 上焦熱:可用連翹飲子、清神散、涼膈散、犀角地黃湯等方劑來降火解毒。這些方劑中的成分包括蓮藕、薄荷葉、菊花、生石膏等等,具有清熱利濕的效果。
  • 中焦熱:可用小承氣湯、洗心散、調胃承氣湯、四順清涼飲等方劑來清熱燥溼。這些方劑中的成分包括芒硝、枳實、厚朴、甘草等等,可以清除脾胃積食,改善消化功能。
  • 下焦熱:可用大承氣湯、石韋散、八正散等方劑來清熱瀉火。這些方劑中的成分包括大黃、芒硝、滑石粉、木通等等,能夠快速排出身體內的毒素和廢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草藥或方劑之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諮詢並遵循其指示。此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症狀和健康狀況,因此在選擇草藥或方劑時應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上焦寒),桂附丸,鐵刷湯,胡椒理中湯

(中焦寒),二氣丹,大建中湯,附子理中丸

(下焦寒),還少丹,天真丹,八味丸

(氣分熱),柴胡飲子,白虎湯

(血分熱),清涼飲子,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上焦寒):使用桂枝、肉桂和附子等藥物組成的「桂附丸」或「鐵刷湯」;加入胡椒可以增強效果。 (中焦寒):使用「二氣丹」、「大建中湯」或是附子理中丸來治療。 (下焦寒):使用「還少丹」、「天真丹」或是「八味丸」進行調理。 (氣分熱):使用「柴胡飲子」或「白虎湯」降火解毒。 (血分熱):使用「清涼飲子」或「桃仁承氣湯」清除血液中的毒素。

以上是對古文中描述的不同症狀所使用的方劑的簡要說明。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應用這些方劑時,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及醫生指導進行調整。

(通治大熱),三黃丸,黃連解毒湯

(氣分寒),桂枝加芍湯人參新加湯桂枝加附湯

(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丹

(通治大寒)大已寒丸,四逆湯

熱蒸病有五蒸湯為主。隨各證虛實加減用之。方見醫壘元戎。

嘔吐血出於胃

實者犀角地黃,虛者小建中加黃連

衄涕血出於肺

白話文:

  1. 「通治大熱」:針對熱病,使用「三黃丸」和「黃連解毒湯」。

  2. 「氣分寒」:針對體內寒氣,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人參新加湯」和「桂枝加附子湯」。

  3. 「血分寒」:對於血寒的情況,可以使用「巴戟丸」和「神珠丹」。

  4. 「通治大寒」:對於大範圍的寒症,可以使用「大已寒丸」和「四逆湯」。

  5. 「熱蒸病有五蒸湯為主」:對於熱蒸病,主要使用「五蒸湯」,根據個別病情的虛實來調整使用方式。具體方法在《醫壘元戎》中有詳細記載。

  6. 「嘔吐血出於胃」:當出現胃出血時,實症可以使用「犀角地黃湯」,虛症則在「小建中湯」基礎上加入「黃連」。

  7. 「衄涕血出於肺」:當鼻血或咳嗽出血來源於肺部時,應對症治療。

請注意,這些是中醫古籍中的內容,若需要進行治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診斷和開方。

犀角,升麻,黃芩,芍藥,紫參,丹參,生地黃

咯唾血出於腎

天門冬,紫菀,知母,貝母,熟地黃,麥門冬,桔梗,遠志痰涎血出於脾

葛根,黃耆,黃連,芍藥,沉香,甘草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先血後便。此近血也。仲景赤小豆當歸散等方。痔漏下血及便血。子和淨固丸槐角丸。

白話文:

中醫古籍提到的藥物如下:

  1. 犀角、升麻、黃芩、芍藥、紫參、丹參、生地黃 - 這些藥物常被用來治療因腎虛導致的咯血。

  2. 天門冬、紫菀、知母、貝母、熟地黃、麥門冬、桔梗、遠志 - 這類藥物通常用於治療由脾虛引起的痰、涎、血癥狀。

  3. 葛根、黃耆、黃連、芍藥、沈香、甘草 - 這些藥物主要用於治療下血問題,特別是大便後出血的情況,稱為遠血;以及大便前出血的情況,稱為近血。

  4. 子和淨固丸、槐角丸 - 這兩種藥物被用於治療痔瘡或直腸疾病所導致的出血情況。

腑臟瘧法湯液圖。更有吐截亦可治。

心瘧令人煩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桂枝加黃芩湯。

肝瘧令人色蒼蒼然太息。其狀若死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

脾瘧令人寒。腹中痛。熱則腸中鳴。鳴已汗出。小建中湯。芍藥甘草湯。

肺瘧令人心寒。寒甚則熱。間善驚如有見者。桂枝加芍藥湯。

腎瘧令人洒洒腰脊痛宛轉。大便難。目眴眴然。手足寒。桂枝加當歸芍藥湯。太陽證。令人腰痛頭腫。寒從脊起。先寒後熱。熇熇然熱止。汗出難已。羌活加生地黃湯。小柴胡加桂湯。

白話文:

這裡是對各種器官引起的瘧疾治療方法和症狀的描述:

心瘧:讓人感到煩躁不安,非常想喝清涼水,但會有較多寒冷感而不是發燒。可以使用「桂枝加大黃芩湯」來治療。

肝瘡:讓人的臉色變得青紫無光,並且容易長嘆氣,好像快要死掉一樣。可以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來治療。

脾瘧:使人感覺到冷,腹部疼痛,發熱時就會出現腸道蠕動聲響,然後出汗。可用「小建中湯」、「芍葹甘草湯」等方劑進行治療。

肺瘧:使人心裡感到寒冷,嚴重的時候會出現發熱的情況,偶爾還會出現驚恐、看到幻覺的情形。「桂枝加芍葹湯」可以幫助治療這種病症。

腎瘧:讓人全身畏寒,腰部和脊椎部位疼痛,排便困難,眼睛閃爍不定,四肢冰冷。「桂枝加當歸芍葹湯」可以治療此病;如果同時伴有太陽經癥候(如腰痛、頭部腫脅),那麼應該用「羌活加生地黃湯」或者「小柴胡加桂湯」來治療。

少陽證。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小柴胡湯。

陽明證。令人先寒灑淅甚。久乃熱。熱去汗出。喜見日光火氣乃怏然。桂枝二白虎一湯。黃芩芍藥加桂枝湯。

太陰證。令人不藥。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熱。汗出。病至則善嘔。嘔已乃衰。小建中湯。異功散。

少陰證。令人嘔吐甚。多寒熱。熱多寒少。欲閉戶牖而處。其病難已。小柴胡加半夏湯。

厥陰證。令人腰痛。小腹滿。小便不利如癃狀。非癃也。數便意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湯。

白話文:

少陽證:此病使人身感疲憊,但寒熱程度均不嚴重,對見人感到不安,見到人會心神不寧。熱症較重時會大量出汗,適合使用小柴胡湯治療。

陽明證:此病初期有寒戰、發冷、身體顫抖的現象,過一段時間後逐漸發熱,發熱後出汗,喜歡在日光或火氣下感到舒適,適合使用桂枝二白虎一湯進行治療。

太陰證:此病患者無顯著病症,常長嘆息,對食物沒有興趣,常有寒熱交替,出汗,病情來臨時會感到噁心,噁心後病勢稍減,適合使用小建中湯和異功散進行治療。

少陰證:此病患者常出現噁心與嘔吐,伴隨多種寒熱交替,熱症比寒症多,有閉門不出的傾向,病狀難以痊癒,適合使用小柴胡湯加半夏進行治療。

厥陰證:此病患者腰部疼痛,小腹脹滿,小便困難但並非尿路梗阻,經常想上廁所但又害怕,腹部感覺不夠充實,腹部有壓抑感,適合使用四物玄胡苦楝附子湯進行治療。

上以上皆各經解表和解之劑也。

治濕熱燥脾之劑。寶監雙解飲子,局主常山飲,易簡七寶飲

人參養胃湯,嚴氏清脾湯,三因四獸飲

消瘧母之劑,仲景鱉甲煎丸,嚴氏鱉甲飲子

消食瘧之劑,三因紅丸子

吐瘧之劑,常山飲,藜蘆散

白話文:

以上的都是針對不同經絡解表和調理的藥方。 治療溼熱、乾燥脾胃的藥方有:《寶監》中的「雙解飲子」,《局主》中的「常山飲」,《易簡》中的「七寶飲」。 滋補胃部的人參養胃湯;嚴家的清脾湯;三因為代表的四獸飲。 消除癰腫的藥方有:張仲景的「鱉甲煎丸」;嚴家的「鱉甲飲子」。 消除食物引起的發燒的藥方有:三為代表的「紅丸子」。 引誘出癥狀的藥方有:「常山飲」、「藜蘆散」。

截瘧之劑,宣明辟邪丹,辰砂丹,寶鑑溫脾散

痰嗽從來本所殊。用藥要知方各備。

風之嗽,防風通聖散,大人參半夏丸

暑之嗽,白虎湯,洗心散,涼膈散

火之嗽,黃連解毒湯,三黃丸

濕之嗽,五苓散,桂苓甘露飲,白朮丸

燥之嗽,木香葶藶散,大黃連阿膠丸

白話文:

瘧疾治療的配方有:宣明闢邪丹、辰砂丹和寶鑒溫脾散。 咳嗽因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使用不同的草藥是必要的: 風寒引起的咳嗽可用防風通聖散或大人參半夏丸; 暑熱引起的咳嗽可用白虎湯、洗心散或涼膈散; 火氣引起的咳嗽可用黃連解毒湯或三黃丸; 溼氣引起的咳嗽可用五苓散、桂苓甘露飲或白朮丸; 乾燥引起的咳嗽可用木香葶藶散或大黃連阿膠丸。

寒之嗽,寧神散,寧肺散,桂枝湯

痰氣嗽,二陳湯,橘蘇飲,導痰湯,四七湯

肺熱嗽而自汗,人參清肺飲,知母茯苓湯

咳嗽素問論玄微。各隨臟腑圖湯液。

心嗽,桔梗湯,小腸失氣,芍藥甘草湯

肝嗽,小柴胡湯,膽嘔,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白話文:

寒冷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寧神散、寧肺散或桂枝湯。 有痰和氣喘的咳嗽,可以用二陳湯、橘蘇飲、導痰湯或四七湯治療。 如果咳嗽伴有自發性出汗且是因肺部過度炎癥引起,可考慮用人參清肺飲或知母茯苓湯。 《素問》中的論述提到,不同的器官會有不同的咳嗽症狀及相應的方劑:心咳可用桔梗湯;若小腸功能受阻則用芍藥甘草湯;肝咳可用小柴胡湯;膽胃不適可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脾嗽,升麻湯,胃吐,烏梅丸

肺嗽,麻黃湯,大腸遺失,赤石脂禹餘糧湯,桃花湯,不止可用豬苓湯

腎嗽,麻黃附子細辛湯,膀胱遺溺,苓茯甘草湯

久嗽不已。三焦受之。其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痰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痰飲有解表之劑,大青龍湯,參蘇飲,金沸草散

白話文:

脾咳嗽可以用升麻湯治療;胃嘔吐可以用烏梅丸治療。 肺咳嗽可以用麻黃湯治療;大腸遺失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或桃花湯治療;如果無法止住,則可以使用豬苓湯。 腎咳嗽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膀胱尿頻可以用苓茯甘草湯治療。 長期咳嗽不停會導致全身不適,表現爲腹部脹滿、食慾減退等症狀,並且可能導致鼻塞流涕和麪部水腫等氣喘症狀出現。 對於痰飲病,可以選擇具有發汗作用的大青龍湯、參蘇飲或者金沸草散進行治療。

治懸飲濕痰攻下之劑,十棗湯,三因控涎丹,三花神祐丸

治支飲脅滿者,金匱厚朴大黃湯

吐劑。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之類。並出三陽可吐藥例。古今吐法。以病在頭。或在胸中。但在上焦皆可用也。

治風痰之劑,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

白話文:

治療懸飲(一種疾病)和溼痰攻擊下的方劑有:十棗湯、控涎丹、三花神祐丸。 治療支飲引起的肋骨周圍腫脳的方劑有:厚朴大黃湯。 嘔吐劑包括:瓜蒂散、三聖散、稀涎散等,這些都是可以從三陽經脈排出的嘔吐藥物的例子。古往今來的嘔吐方法適用於病情在頭部或者胸部的情況,在上焦部位都可以使用。 治療風痰的方劑有:青州白丸子、天南星丸、玉壺丸、水煮金花丸。

治熱痰之劑,小陷胸湯,機要小黃丸,人參半夏丸

治寒痰之劑,清肺消飲丸,實鑑溫胃丸,溫中化痰丸

理氣降痰之劑,局方四七湯,指迷茯苓丸

降氣墜痰溫補之劑,蘇子降氣湯

降痰滋陰之劑,金匱順氣丸

中風風熱與傷風。對證設施無不遂。

白話文:

治療熱痰的藥物有小陷胸湯、小黃丸和人參半夏丸;治療寒痰的藥物有清肺消飲丸、實鑒溫胃丸和溫中化痰丸;調理氣息並降低痰液的藥物有局方四七湯和指迷茯苓丸;降低氣息、墜落痰液且具有溫補作用的藥物有蘇子降氣湯;降低痰液並且滋養陰部的藥物有金匱順氣丸。對於中風、風熱和傷風等疾病,只要符合症狀進行適當處理就能得到好的效果。

中風,發表之劑,寶鑑秦艽升麻湯,金匱續命湯,小續命湯排風湯

攻裡之劑,機要三化湯,子和搜風丸

發表攻裡之劑,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

調血養氣之劑,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天麻丸

理氣之劑,烏藥順氣散,八味順氣散

白話文:

中風病癥狀較輕時可用發表治療的方法,如「秦艽升麻湯」、「續命湯」、「小續命湯」、「排風湯」等。若病情嚴重需用到攻裡法則可使用「三化湯」或「搜風丸」。「防風通聖散」及「川芎石膏湯」是兼具發表與攻裡效果的方劑。「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以及「天麻丸」為調整血液、滋養氣息的方劑。「烏藥順氣散」及「八味順氣散」具有疏肝解鬱的效果。

理血之劑,六合湯,愈風湯

通關透肌骨之劑,至寶丹,牛黃清心丸

發明云。凡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腦牛雄等。皆入骨髓透肌骨之劑。使風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藏痰涎昏冒煩熱者宜用之。下痰鎮墜清神。

治痰通經去風之劑,青州白丸子,三生飲,省風湯

白話文:

理血之劑,六合湯,愈風湯 - 治療血液問題的藥方,有六合湯和愈風湯。

通關透肌骨之劑,至寶丹,牛黃清心丸 - 促進關節流通,穿透皮膚和骨頭的藥方,有至寶丹和牛黃清心丸。

發明雲。凡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得出。故用龍腦牛雄等。皆入骨髓透肌骨之劑。使風邪得以外出也。若中血脈中腑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恐引風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若中藏痰涎昏冒煩熱者宜用之。下痰鎮墜清神 - 這段描述了丹劑的作用,特別是在風邪進入骨髓時。龍腦、牛雄等藥物可以幫助風邪排出體外。對於血脈和臟腑中的疾病,初次使用龍麝和牛黃可能不適合,因為它們可能導致風邪深入骨髓,就像油滴在臉上無法清除一樣。然而,對於藏有痰涎、昏厥、煩熱的病症,可以使用這些藥物來清熱解毒。

治痰通經去風之劑,青州白丸子,三生飲,省風湯 - 治療痰液、通經絡、祛風的藥方,有青州白丸子、三生飲和省風湯。

風熱,天麻散,神芎散,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宣明仙術,芎散

傷風分六經用藥。可謂發諸家之本末。如足太陽經用桂枝湯。足陽明用杏子湯。足少陽用柴胡加桂湯。足太陰用桂枝芍藥湯。足少陰用桂附湯。足厥陰用八物湯。其方以桂枝三味。加以各經之藥。皆是辛溫解表之劑。與傷寒傳變相似。此六方以盡其變也。

白話文:

當出現風熱症狀時,可以使用天麻散、神芎散、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湯、宣明仙術和芎散等中草藥來治療。

如果受到外感風邪而引起感冒,根據不同的經絡進行對應治療:

  • 足太陽經:使用桂枝湯;
  • 足陽明經:使用杏子湯;
  • 足少陽經:使用柴胡加桂湯;
  • 足太陰經:使用桂枝芍藥湯;
  • 足少陰經:使用桂附湯;
  • 足厥陰經:使用八物湯。

這些方劑都是通過添加相應經絡所需的草藥,達到祛除風邪的效果,類似於傷寒病的轉化過程。以上六個方劑已經涵蓋了所有可能的情況。

辛平解表之劑,消風百解散,川芎茶調散,消風散

辛涼解表之劑,柴胡升麻湯

辛溫解表之劑,小續命湯

辛涼解表攻裡之劑,錢氏大青膏,防風通聖散

泄痢治之勿參差。升汗實腸分注利。

〔泄瀉〕

治濕之劑,胃苓湯,茯苓湯,五苓散,機要白朮芍藥湯

白話文:

以下是簡化的回答:

  • 辛平解表之劑:這些草藥可以幫助清除皮膚表面的病邪。

  • 消風百解散和川芎茶調散都是用來治療頭痛、發熱等症狀的。

  • 消風散則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喉嚨疼痛等症狀。

  • 辛涼解表之劑:這些草藥可以用來清熱解毒,對於夏天容易出現的暑熱病症有很好的效果。

  • 柴胡升麻湯是一種常見的夏季清熱解毒方子。

  • 辛溫解表之劑:這些草藥可用於治療冬天易患的寒冷疾病。

  • 小續命湯是一種常用的冬季暖身草藥配方。

  • 辛涼解表攻裡之劑:這些草藥可用於治療內火旺盛所導致的一些問題。

  • 錢氏大青膏和防風通聖散都是一些常用於治療口腔潰瘍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草藥配方。

  • 洩痢治之勿參差:在治療腹瀉時要注意不要混亂使用不同的方法或草藥。

  • 升汗實腸分注利: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治療腹瀉時,應該通過出汗等方式讓身體排出毒素,同時也要保持腸道健康。

  • 臥式洩瀉:這種情況下,患者通常會感到非常疲倦和虛弱,因此需要注意休息和營養補充。

  • 胃苓湯、茯苓湯、五苓散以及白朮芍藥湯都可以用作治療臥式洩瀉的方法之一。

治風之劑,神朮散,胃風湯,蒼朮防風湯,機要防風芍藥湯

治熱之劑,局方戊己丸

治暑之劑,來復丹,香薷飲,桂苓甘露飲

治寒之劑,白朮湯,理中湯,機要漿水散

治風寒之劑,本事麴芎丸

白話文:

治療風邪的藥物:神朮散、胃風湯、蒼朮防風湯和防風芍藥湯。 治療熱邪的藥物:局方戊己丸。 治療暑邪的藥物:來復丹、香薷飲和桂苓甘露飲。 治療寒邪的藥物:白朮湯、理中湯和漿水散。 治療風寒的藥物:本蓆麴芎丸。

止澀之劑,仲景桃花湯,實腸散,真人養臟湯

去積之劑,本事溫脾湯

升發之劑,東垣升陽除濕湯,益胃升陽湯,升陽除濕防風湯

調補脾胃之劑,錢氏白朮散,易簡白朮湯

〔滯下諸痢〕

治熱之劑,黃連阿膠丸,芍藥柏皮丸,導滯湯,仲景白頭翁湯

白話文:

停止排泄的藥物劑型,張仲景的桃花湯、實腸散和真人的養髒湯。 去除積滯的藥方,本草經中的溫脾湯。 提升陽氣的藥方,李東垣的昇陽除溼湯、益胃昇陽湯以及昇陽除溼防風湯。 調理脾胃的藥方,錢乙的白朮散和易簡白朮湯。治療腹瀉的各種情況: 治療熱症的藥方,黃連的阿膠丸、芍藥柏皮丸、導滯湯和張仲景的白頭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