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五郁一首(集見內經至元正紀大論)

木鬱達之謂吐越。火鬱發之乃汗泄。奪土下利令無壅。金泄滲利解表同。水鬱折其充逆爾。治之大體須明此。

白話文:

當木氣過盛時需要用吐法來疏導;當火氣過盛時需要用出汗的方式來排洩;如果土氣過盛則可以用拉肚子的方法來疏通;當金氣和水分都過剩時,可以使用瀉下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治療疾病的大致原則就是這樣了。

2. 三法一首(集見內經至真大論篇)

法無定體。應變而施。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備三法焉。初中與末。乃更變權。初治之道。猛峻可先。緣病新感。大劑急蠲。中治之道。寬猛濟兼。緣病少久。得中藥然。去邪養正。罔或不痊。未治之道。藥必寬緩。性味平善。廣服必安。此其大法。所用之體。制君臣佐。各使其宜。

主病為君。佐君為臣。應臣為使。適大小制。各安其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者下之。摩之浴之。薄者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沒有固定的形態,要根據病情變化來使用;使用的藥物不必拘泥於特定的配方,只要適合病情就可以使用。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分為初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在每個階段都可以靈活地改變治療方法。在早期治療時,可以用猛烈的方式進行治療,因為疾病剛開始感染,需要用強力的藥品快速消除病症。在中期治療時,應該採用柔和且有力的治療方式,因為疾病的時間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需要適當的藥材才能達到效果。去除邪氣並增強身體正氣,這樣就能夠完全康復。到了晚期治療時,使用的藥物必須是溫和舒緩的,味道平淡善良,大量服用也安全可靠。這些都是基本的大原則,而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考慮到每種草藥之間的作用關係。主要治療疾病的草藥被稱為“君”,輔助君草藥的是“臣”草藥,“臣”的作用就是幫助君草藥發揮更好的療效。“臣”的對象則是“使”草藥,它們的作用是在配合其他草藥的情況下,讓整個配伍更加穩定。如果某個草藥太小或者太大,就需要調整它的份量,使之能夠保持良好的狀態。冷性的草藥要用熱性的草藥來調節,反之亦然。輕度的症狀可以用相反的草藥來抑制,嚴重的症狀就要順著它的方向來處理。硬實的東西可以用軟化的方法來解決,外來的因素也要清除掉。疲倦的人需要用溫暖的草藥來滋補,凝固的東西需要用分散的方法來化解。停留下來的東西也需要讓它流動起來,乾燥的地方則需要用溼潤的方式來調節。緊急的情況需要用緩慢的方式來處理,散發出去的能量則需要用收斂的方式來控制。受損的身體部位需要用溫暖的方式來修復,懶惰的部分則需要用運動來激活。驚恐的狀態需要用平靜的心態來進行調整。位置較高的部分需要用降低的位置來進行治療,按摩和浸泡也是很好的治療方法。薄弱的部分需要用強盜的方式來解決,打開並釋放出來也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所有這些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應用。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反治之謂。熱因寒用。寒因熱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其病之氣。惟標與本。先受為本。次者為標。或為兼證。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全。不知標本。

是謂妄行。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經病為標。病氣為本。受病經絡。臟腑為標。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神亡命失。

白話文:

當病情出現相反的情況時,就使用相對應的方法治療;而當病情出現相同的情況時,就要找出原因並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看似矛盾但實際上有效的手段來達到療效,例如:用冷物去處理發燒、用熱物去處理寒冷等。對於疾病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找到病因及病症的根本所在,這樣纔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明確地辨別出疾病的原因以及根本所在,那麼所採取的治療方法就會變得毫無效果甚至會加重病情。因此,在治療疾病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症狀及其變化,並且根據這些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成功地治癒患者身上的各種疾病。

3. 五治一首(集見此事難知)

夫抑火升水。養陰退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漬形為汗。潤腸為下。溫經散寒。補中益氣。調經破血。痛隨利減。風從汗出。發表攻裡。斂表滲泄。雙解獨攻。應變從權。治由有五。其細味之。和取從折。屬其備兮。如假小熱。以涼和之。和之不已。次用取之。為熱勢大。

寒藥以取。取之不已。更用從之。因熱既甚。從以溫藥。從之不已。以法折之。為恐沖逆。味隨所為。寒因熱用。或更發之。折之不已。求屬衰之。求屬之法。同氣同聲。法制之體。五治所因。經言不分。邪僻內作。工不能禁。此之謂也。

白話文:

要抑制火氣上升水分、滋養陰涼降低陽熱、流動溼氣潤澤乾燥、推動陳舊產生新鮮、浸泡身體出汗、滋潤腸道排便、溫暖經絡驅除寒冷、補強中心增強氣息、調整月經破裂血液、疼痛隨著緩解減少、風從汗水散發出來、發表攻擊內部、收斂表面滲透洩漏、雙方面解決單獨進攻、應變隨情況權衡處理、治療方法共有五個原則、仔細品味其中的道理、和諧取得妥協、屬於準備充分的情況、如果出現輕微發熱症狀,則使用清涼藥物進行調和;若調和效果不佳,則繼續採用其他治療方法,因爲熱度較大時則需使用冷藥來消除熱量;若持續不減,則可嘗試溫和藥物來進行調理;若擔心病情惡化,則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口味;在炎熱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寒冷的方法或者進一步激發體內的能量;尋找虛弱的地方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尋求相應的方式包括相同的聲音和相同的氣質等;制定法律制度的原則是基於五行理論;中醫經典中的言論如果不區分清楚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醫生也無法阻止這種情況發生。這就是所說的含義。

4. 七方一首(集見儒門事親本內經至真大論篇)

七方之法為繩墨。大小緩急奇偶復。小方劑少飲須徐。大方劑兼宜頓服。戀膈味薄自緩遲。攻下氣厚乃峻促。奇謂單奇只一法。偶方相合如配匹。復重並制三四方。病謂寒溫反佐術。劑和六合實類聚。各據方隅更審悉。大抵處方要在合宜而用。不可務取品味。數多過制。越此反不為效矣。

本草云。三百六十五種內。相須者止二十種。其單行者七十一。相使者九十。畏者七十八。相惡者六十。相反者十八。相殺者二十六。是以丹溪先生曰。余以某藥治某病。某藥監某藥。某藥為引經。其意則得之矣。

白話文:

以下是對該段古文中醫理論的簡要解讀: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七方」(即七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的概念及其應用。「七方」包括:小方、大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和複方等。其中,小方是指使用少量藥物的小型配方;大方是指使用大量藥物的大型配方;緩方是適用於慢性疾病的療程較長的方案;急方是適用於急性疾病或病情危急時使用的快速療程;奇方是一種獨特的方法,通常指單一成分的藥物;偶方是由兩種或多種相互配合的藥物組成的配方;複方是在一個配方中同時包含三到四個不同功效的藥物。 在選擇和使用這些方法時,需要注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進行調整。例如,在服用小方時應慢慢喝,而在服用大方時應該一次全部服用。此外,還需考慮患者身體狀況的因素,比如胃腸道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最後,作者提到了《神農本草》中的觀點,指出在 365 種藥材中有 20 種互相依賴的藥材,71 種可以單獨使用的藥材,90 種與其他藥材搭配效果更好的藥材,78 種會產生不良反應的藥材,60 種會導致副作用的藥材,18 種會引起嚴重問題的藥材以及 26 種能夠消除某些毒性的藥材。因此,作者強調在開方時必須謹慎地考慮每種藥物的功效及可能帶來的危害,並且遵循適當的比例和規律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5. 十劑一首(集見儒門事親)

十劑補瀉宣與通。滑澀燥濕重輕倫。瀉為泄實治閉滿。補即能調虛損人。宣非瀉劑乃越吐。通因開流輕義勻。滑知養竅濡結燥。澀以酸同收斂因。燥攻水液寒清冷。濕潤乾枯涸揭皴。重當鎮墜抑而減。輕為熏揚泄汗陳。十劑由來三法中。發汗燥澀輕可惀。下本重濕通滑瀉。吐唯宣劑旨須論。三法用之猶有補。驅邪扶正益天真。

白話文:

十種藥物,有補益、瀉下、宣散和通利的差別,這些差異又可以分為滑利、燥滯、輕重等類型。瀉下的藥物用於治療實證,如腹滿、便祕等症狀;補益的藥物則用於治療虛弱的人體,調整身體的機能。宣散並不是瀉下的藥物,而是用於治療嘔吐的藥物;通利則是通過開導的方式來促進流通,其使用原則要輕柔且均勻。滑利的藥物用於養護孔竅、潤澤凝結的部位;澀性的藥物則以酸味為主,具有收斂的特性。燥性藥物用於攻擊過多的水分和寒涼的氣體;濕性藥物則用於滋潤乾燥、枯竭的部位。重用藥物用於鎮壓、抑制過度的動力,並適當減少用量;輕用的藥物則用於蒸騰、揚起,或者排出汗液和排除過量的水分。十種藥物的使用,都是在這三個基本方法(發汗、燥滯、滑利)中進行選擇。發汗的藥物用於排出過多的體液;燥滯的藥物用於清除過多的水分;滑利的藥物用於潤澤凝結的部位;宣散的藥物用於治療嘔吐;通利的藥物用於促進流通。這三個基本方法在使用時,仍然可以加入補益的元素,以達到驅除邪氣、扶助正氣、保養真元的效果。

6. 望聞審切例一首(出脈訣)

醫門理法至微玄。大要胸中有轉旋。望聞審切四件事。缺一偏枯不備全。第一看他神氣色。潤枯肥瘦起和眠。活潤死枯肥是實。瘦為虛弱古今傳。謙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行艱苦腳間疼。叉手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但起不眠痰夾熱。貪眠虛冷使之然。

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黑冷同前。第二應聲清與濁。鑑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更有病因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三問病因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

白話文:

以下是對該古文中醫理論的簡潔概述:

  1. 胸懷有轉旋:指醫生在診治病人時要有靈活性和判斷力。
  2. 四事:望、聞、問、切是中醫診療的基本方法,缺少任何一個都可能導致治療不足或偏差。
  3. 神氣色: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面部表情以及皮膚顏色等,可以初步瞭解病情。
  4. 潤枯肥瘦:潤是指健康,枯則表示疾病;肥胖代表實症(如痰積),消瘦代表虛弱。
  5. 其它身體特徵:例如腰部疼痛、頭痛、肩膀背部疼痛、步履困難、胸部疼痛等等。
  6. 音聲:聲音的清晰度和強度可反映疾病的程度和類型。
  7. 便溺:詢問病人的排泄情況也是重要的診斷手段之一。

以上就是這段古文的主要內容,希望能夠幫助您理解其中的意思。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或者需要進一步的信息,請隨時告訴我!

飲食少多宜冷熱。更兼多少不同論。飲食稍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乃屬臟中寒。尿色赤黃真內熱。尿清定是冷相干。切脈是居為四末。浮沉遲數病之端。四事略陳通梗概。舉隅善反一同看。

白話文:

吃飯要適量、不要過多或太少,而且要注意食物的冷熱程度。稍微吃得太多或者太冷太熱都比較容易治療,但如果完全不吃就非常困難了。喜歡吃冷的食物表示心中有熱氣;喜歡吃暖和的食物則可能是身體內部有寒冷的情況。如果小便呈現深紅色或是淡黃色就是真的有內熱;如果小便是清澈的就是因為受到寒冷影響。把脈可以知道疾病的起始點,包括浮沈、快慢等症狀。這四種情況只是大約概括病情,希望你能夠從這些例子中得到啟發並一起思考。

7. 察病輕重一首(出圖經本草)

凡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於真脈。其孰能知。未病之病。

白話文:

如果想要治療疾病,首先要瞭解疾病的根源和病情的變化。如果五臟還沒有衰弱、六腑還沒有枯竭、血液循環還沒有混亂、精氣神還沒有分散,服用藥物一定可以存活下來。但如果疾病已經形成,可能只能得到一半的效果;如果疾病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生命就可能會受到威脅。只有聰明且有經驗的醫生,纔能夠從聲音和麪色等方面來判斷病情,並找到真正的病因。因此,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就要預防它,這纔是最重要的。

8. 水火分治一首(出玉匱金鑰)

肝膽由來從火治。三焦包絡都無異。脾胃常將濕處求。肺與大腸同濕類。腎與膀胱心小腸。寒熱臨時旋商議。惡寒表熱小膀溫。發熱表寒心腎熾。十二經。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裡熱裡寒宜越竭。表熱表寒宜汗釋。濕同寒。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

六分分來火熱寒。寒熱中停直浪舌。熱寒格拒病機深。亢則害。承乃制。別緊寒。數熱脈。正邪標本求之真妙訣。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當解表時莫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內外分多少。治濕無過似決川。此個筌蹄最分曉。感謝軒岐萬世恩。

爭奈醯雞笑天小。

白話文:

以下是對該古文中醫理論的簡要概述:

  1. 肝和膽在治療上通常涉及到火氣。
  2. 三焦和包絡沒有太大差異。
  3. 治療脾胃問題主要關注溼氣。
  4. 肺和大腸也容易受到溼氣影響。
  5. 腎、膀胱以及心和小腸之間存在聯繫。
  6. 寒熱症狀需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評估。
  7. 小便不暢可能是因為寒冷引起的。
  8. 發燒可能表示心臟和腎臟功能旺盛。
  9. 十二經脈中最重要的是四條屬於火氣的經脈和四條涉及溼氣的經脈。
  10. 四條經脈可能存在熱或冷的情況,應仔細考慮是攻擊內部還是外部。
  11. 如果內部出現熱或冷,應該通過排泄的方式解決;如果表面出現熱或冷,應該透過出汗方式解除。
  12. 溼氣加上寒冷或者火氣加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13. 六種情況下分別處理火氣、寒冷和熱度。
  14. 當寒熱程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病情就會變得嚴重。
  15. 高興和低落之間存在著平衡關係。
  16. 正確地辨識病因和病症是非常重要的。
  17. 不要治療風和乾燥,而是在治療火氣時可以消除這些症狀。
  18. 解除表證時不要攻擊內部,反之亦然。
  19. 表裏兼顧,視情況決定先後次序。
  20. 治療溼氣最好的方法就像決堤一樣迅速清除它們。
  21. 感謝前人留下的寶貴知識。
  22. 只是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喻為醋酒)值得一笑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