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小學》~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五運主病一首(集見原病式)

諸風掉眩乃肝木。痛癢瘡瘍心火屬。濕腫滿本脾土經。氣膹郁痿肺金伏。寒之收引腎水鄉。五運主病樞要目。

白話文:

所有的頭暈、搖晃和眼花是因為肝臟(木)引起的;疼痛、瘙癢和潰瘍是由於心臟(火)的原因造成的;溼疹、浮腫和腹部脅肋部不適與脾胃有關(土);呼吸困難、胸悶和咳嗽等症狀則可能由肺部問題引起(金);寒冷導致身體收縮並影響到腎臟功能(水)。以上這些都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基本原理所描述的主要疾病特徵。

2. 六氣為病(六道同前)

諸暴強直。支痛裡急。縮腝戾。本足厥陰。肝膽二經。風木之氣。

諸病喘嘔及吐酸。暴注下迫轉筋難。小便渾濁血溢泄。瘤氣結核瘍疹斑。癰疽吐下霍亂證。膹郁腫脹鼻塞干。鼽衄淋秘身發熱。惡寒戰慄驚惑間。笑悲譫妄衄衊汙。腹脹鼓之有聲和。少陰君火手二經。真心小腸氣之過。痓與強直積飲殢。霍亂中滿諸膈痞。體重吐下胕腫痿。肉如泥之按不起。太陰濕土二足經。脾與從中胃之氣。

諸熱瞀瘈筋惕惕。悸動搦搐瘛瘲極。暴喑冒昧躁擾狂。罵詈驚駭氣上逆。腑腫疼酸嚏嘔瘡。喉痹耳鳴聾欲閉。嘔湧溢食下不能。目眯不明瞤瘈翳。或禁慄之如喪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陽相火手二經。心包絡與三焦氣。諸澀枯涸閉。幹勁揭皴起。陽明之燥。金肺與大腸氣。上下水液出澄冷。

白話文:

所有突然出現僵硬、肌肉疼痛、腹部緊張的情況,都是由肝臟和膽囊這兩個經脈中的風木之氣引起的。各種疾病導致呼吸困難、嘔吐以及反流性胃炎等症狀,還有急性拉肚子、排尿不順、抽筋困難、小便混濁、出血、皮膚問題(例如:疣子、紅斑)、潰瘍、感染、嘔吐、霍亂等病症,都可能伴隨著胸悶、鼻子不通暢、打噴嚏、流鼻涕、排便不順、身體發燒、怕冷、顫抖、恐懼、困惑、喜怒無常、咳血、污物排出、腹部膨脅且能聽到聲音等情況,這些都是由於心臟和小腸經脈中的真火所造成的。痙攣和僵硬、聚飲困擾、霍亂、飽嗝、胸部阻滯、身體沈重、嘔吐、浮腫、萎靡不振、肌肉像爛泥一樣軟弱無力等等,這些都是因為脾臟和胃部經脈中的溼土所致。所有的高溫昏迷、肌肉收縮、心跳加速、抓握、震顫、抽搐、癱瘓、失語、頭暈眼花、情緒激動、胡言亂語、口臭、口腔潰瘍、咽喉堵塞、耳朵嗡嗡作響、眼睛模糊不清、眼皮跳動、或者害怕得像是失去了靈魂一般、突發性的疾病、死亡、急性拉肚子等等,這些都是由於心臟和小腸經脈中的相火導致的。各種乾燥的情況,包括皮膚粗糙、脫屑、角質層增厚等症狀,則是由陽明經脈中的燥氣引起,涉及到肺臟和大腸的功能失調。

癥瘕㿗疝堅痞病。腹滿急痛利白清。食已不飢吐利腥。屈伸不便與厥逆。厥逆禁固太陽經。腎與膀胱為寒水。陰陽標本六氣里。

白話文:

病症包括硬塊、疝氣和胃部疼痛。腹部脹大、急性腹痛、排便白色液體。吃東西後沒有食慾且嘔吐並排出有異味物質。身體彎曲或伸展不方便以及四肢冰冷。四肢冰冷禁止使用太陽經絡治療法。腎臟和膀胱是屬於寒冷的水元素。在陰陽、標準和原因中有六種能量。

3. 病機略一首(集次見凡例)

病本十形。風寒燥濕。暑火二分。

春溫。君火之氣。夏熱。相火之氣。

內傷外傷。內積外積。六氣四因。病機以明。

內傷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謂留飲。闢食。飢飽。勞傷宿食。霍亂。非恐。喜怒。想慕。憂結之類。外傷者。不因氣動而疾生於外。謂瘴氣。賊寇蟲蛇。蠱毒。蜚食。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捶撲之類。內積者。因氣動而內成。謂積聚。癥瘕。瘤氣。癭起。癲癇之類。外積者。因氣動而外成。謂癰疽。瘡瘍之類。六氣為見病之下。

氣固形實。形虛中風。

風中府者。面加五色。有表證脈浮而惡風惡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後。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側。皆易治。中藏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昏。大小便閉結。皆難治。經云。風中腑臟之俞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為腦風。入系頭為目風。飲酒中風為漏風。

白話文:

疾病的根源有十種形式:風、寒、燥、濕、暑和火兩部分。春天是暖和的季節,代表的是君主之火的能量;夏天則是炎熱的季候,象徵著副手之火的力量。 疾病可以分成內部受損和外部受損兩大類型。內部受損是指沒有因為情緒波動而在身體內部產生病症的情況,例如長期喝酒、吃太多或者太少的食物、過度疲倦導致消化不良等等。外部受損指的是沒有因為情緒波動而在身體外面產生病症的情況,包括了受到病毒、細菌感染、被動物咬傷、中毒等情況。 疾病也可以根據其原因來區分,總共有六個因素和四個病因。其中,六個因素分別是風、寒、燥、濕、暑和火;四個病因則包含了長時間累積在身體內的毒素、腫瘤、囊腫以及神經系統方面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的氣質穩定且身體強壯,那麼他就不容易生病。但如果他的身體較弱或是已經受到了風邪侵襲, 更多... (49字)

入房汗出中之為首風。久風入中為腹風餐泄。外在腠理為泄風之類。久干於榮衛。則肌肉不仁。手足戰掉。

或為寒熱。或為熱中。(證多目黃)或為寒中。(目自泣下)或為厲風。(皮膚瘍潰為㿗病)或為偏枯。半身不遂。(左癱右瘓)此率多痰。或屬血虛。

血虛少。則血不養筋。筋不束骨。

在左死血。在右屬痰。痰壅盛者。口眼喎斜。不能言語。皆用吐法。

治法以發散順氣。祛痰清熱。疏風吐下之類。更以傷中感三證別辨為治乃妙。

氣虛卒倒。降痰益氣。火熱而甚。燥熱潮熱。隨經治之。陰虛補虛。

陰虛火動亦發熱。

勿驟涼治。

白話文:

當進入房間時出汗是因為頭部受了風邪。長期受到風邪侵襲會導致腹部出現風邪引起的腹瀉症狀。如果風邪停留在肌表層次,就會引起像腸胃炎一樣的病症。長時間影響到人體的營衛系統,就會造成身體麻木、四肢顫抖等症狀。

有時候可能會感到寒冷或者發燒;有時候可能還會出現肝臟問題(如眼睛變黃),或者是脾虛(例如經常流淚)。這些情況大多與痰有關,也可能是血液不足所造成的。

如果血液量過低,就無法滋潤和保護骨骼。如果是左側的血管阻塞,那麼就是由於瘀血所致;若是右邊的話,那就是由痰液堆積所引致的。痰液堆積嚴重的人通常會出現嘴歪眼斜的情況,甚至連說話都困難。因此,在治療上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來進行處理。

治療方法包括疏散行氣、化痰清熱以及疏通風邪等等。此外,對於因損傷中焦部位或是感受其他疾病所產生的不同症狀也需要分別對應不同的療法治療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如果患者突然昏厥,應該要先降低痰液並增強元氣。如果有高溫且持續不斷地發熱,就需要根據經絡的位置進行相應的治療。另外,如果患者的陰陽失衡,就要通過補充精氣神的方式來調節其平衡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急著用冷藥物來治療病情。

虛熱勿用涼寒藥為治。

輕可降散。實則可瀉。重者難療。從治可施。

此治熱之例。如寒涼藥正治。熱不退。加熱劑從而治之。

中寒感寒。陰毒陰逆。四肢厥冷。腹痛唇青。

經云。痛有不可按者。有按之無益者。乃寒氣客經脈之中。與正氣相搏。則脈滿。故痛而不可按。寒氣客於俠脊之脈。深按不能及。故按之無益。重中於寒。則痛久不能止。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血氣散。故按之而痛止。寒氣客於衝脈。

則脈不通氣因之故喘動應乎。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泣則血虛。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心背而痛。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厥氣客於陰股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

白話文:

當身體出現虛弱和發燒的情況時,不要使用清涼或寒冷的草藥來治療。輕微的症狀可以通過分散的方式解決,嚴重的症狀較難治療,但也可以考慮進行對症治療。這是一種治療熱病的方法,例如如果使用的是清涼草藥作為主要治療方法,但是熱度沒有下降,那麼就應該增加溫暖的草藥來進一步治療。如果人體感到寒冷並感染了感冒病毒,並且手腳冰冷、腹部疼痛且嘴脣呈藍色,根據古籍中的記載:「有些疼痛是無法用手去按摩緩解的,也有些疼痛即使按摩也毫無效果,這是因為寒邪侵入到經脈中,與正常的人體能量相互抗爭,導致血液循環受阻,所以會產生疼痛而且無法按摩緩解。」同樣地,如果寒邪侵入到背部的神經系統,就會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進而出現貧血和疼痛的問題;由於這個部位的能量通道連接到心臟,因此也會引起胸悶和後背疼痛。此外,如果寒邪侵入到血管中,就會使血液凝固,使得腰部和下腹部都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引起性器官周圍區域的疼痛。最後,如果寒邪侵入到小腸和內臟組織之間以及血管內部,就會讓血液流動受阻,無法進入大的血管中。

氣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積。寒氣客於五臟。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如死狀。不知人。氣復反則生。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寒氣正少腹。故痛而不得大小便。病亦名曰疝中。謂不因氣動。偶然當而為病。

感因形動。虛而感入。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而手足逆冷是也。

退陰正陽。急可溫中。

治例見陰證要略。

傷寒所致。痓病有二。發熱惡寒。頭頸項強。腰脊反張。口噤面赤。瘛瘲如癇。有汗柔痓。無汗名剛。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肝氣乘脾。故泄利。

白話文:

如果氣無法流暢地運行,就會形成堆積。寒氣停留在內臟,會導致四肢冰冷、上吐下瀉。陰氣耗盡,陽氣還沒有進入身體,所以突然感到劇烈疼痛,甚至昏迷不醒。但如果氣能夠恢復正常,就能活下來。寒氣在胃和腸道裡停留,會引起腹部疼痛並伴隨噁心。寒氣在小腸裡停留,會造成拉肚子和腹痛。寒氣集中在子宮或膀胱等部位,也會引發疼痛並且影響排尿和排便的功能。這種病症也被稱作「疝」。「疝」是指不是因為情緒波動而是偶爾發生的一種疾病。 受到寒冷刺激時,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容易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治療的方法就是用一些暖身的食物或者藥物來增強體質。 對於感冒引起的痙攣症候羣,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發燒怕冷、脖子僵硬、腰部背部彎曲、嘴巴緊閉、臉色潮紅;另一類是有汗液排出但肌肉抽搐像癲癇一樣。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易患消化不良之疾。 肝氣侵犯脾胃,會導致拉肚子和腹瀉。

夏傷於暑。秋必痢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時中寒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亦先夏至曰為病溫。後夏至曰為病暑。溫暑之病。皆本於傷寒也。古人言感四時乖戾之氣通謂之傷寒。

夏月身熱。汗出惡寒。身重脈微。渴乃中暍。

傷寒論中暍證者三無治法。唯東垣清暑益氣之法至允。宜擴充之。

春時病溫。溫疫溫毒。溫瘧風溫。脈證分異。五種疾因。

溫疫病。如傳染一家盡病是也。溫毒或發斑致痙。為病至重。有寒熱往來者為溫瘧。風溫多頭疼身熱常自汗之類。

白話文:

夏天受了暑熱,在秋天可能會得痢疾和瘧疾;秋天受了溼氣,在冬天可能會得咳嗽;冬天受了寒冷,在春天可能會得溫病。如果在冬季受到冷凍立即生病就是感冒,如果不馬上生病,寒毒就會儲存在皮膚肌肉裡,到春季就變成溫病,到了夏季又會轉化成為暑病。這都是因為熱比溫度更嚴重的原因。如果是在夏至前患病就被稱作患了溫病,而在夏至之後才患病則被稱作暑病。不管是溫病還是暑病都源於感冒。古時候的人說感染四季不合規律的空氣統一叫做感冒。

夏日身體感到燥熱、出汗但怕冷、身體沈重且脈搏細弱、口渴就是中暑症狀。

《傷寒論》中的中暑病症有三個沒有治療方法,只有李杲提出的清暑益氣的方法最恰當,應該進一步推廣使用。

春天的時候容易得到溫病、瘟疫、溫毒、瘧疾以及風溫等疾病,這些疾病的病因各不相同,可以分成五個不同的原因。

瘟疫病是指一個家庭全部人都得了這種病的情況。溫毒可能是出現紅疹或者導致抽搐,病情非常嚴重。有寒熱交替現象的是瘧疾。風溫大多數情況下會引起頭痛、身體發燒並且經常流汗等等症狀。

中濕風濕。暑成濕溫。三種可別。濕熱可分。

以上三證。皆自表而之裡。中濕或小便不利。大便反快。風濕則一身盡痛。或熱。濕溫則發熱頭痛如傷寒狀。濕熱有自里而之表。發黃是也。亦有寒濕病。則肌膚不仁。或痛為痹也。寒痰腳氣。食積勞煩。要知四證。乃似傷寒。

此四形證。類似傷寒。診視宜分別。

傷寒之病。見中風脈。中風之病。得傷寒脈。大小青龍。治例必識。調衛調榮。斯須兩得。

桂枝湯則發衛之邪。麻黃湯者。並榮衛而治之。至於青龍湯。治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仲景云。汗出惡風者服之。則筋惕肉瞤。故此證尤難用。必須形證諦當。方可行之。

白話文:

中醫學中,有「中濕」、「風濕」及「暑成濕溫」三種疾病,這三種病症各有其特徵,可以區分。其中「濕熱」又可以進一步區分。這三種病症,都從表面影響到內在,「中濕」可能表現為小便不順暢,但大便卻快速;「風濕」則會導致全身疼痛,可能伴有熱感;「暑成濕溫」則會引起發熱和頭痛,類似於傷寒的症狀。「濕熱」也可能從內到外影響,例如出現黃疸。此外,還有可能出現「寒濕病」,導致皮膚麻木或疼痛,或是因為寒氣、痰濕、腳氣、食積和勞累而引起的病症。這四種病症都類似於傷寒,診斷時需細心分辨。

這四種病症類似於傷寒,治療時應當細心分辨。

在治療傷寒時,要注意中風的脈象,如果發現中風的脈象,也要考慮是否有可能轉變為傷寒。使用「大小青龍湯」等藥方時,需要明確知道該如何調理體內的衛氣和營血。調理好後,可以迅速獲得療效。

「桂枝湯」適用於治療衛氣的問題,而「麻黃湯」則同時治療衛氣和營血。至於「青龍湯」,則是針對傷寒時出現風脈或風寒脈的病症。張仲景曾提到,對於出汗且怕風的人,可以使用這種藥方,但可能會引起筋肉震顫的副作用,因此這種情況下使用這種藥方尤其困難,必須根據具體的症狀和體徵來決定是否適合使用。

瘧本傷暑。或痰有食。老瘧瘧母。

有風暑為病。或食致。或痰病。久瘧有癖塊者為瘧母。

久則羸疲。

謂病如凌虐人之狀。久不已。令人瘦也。

三日一發。病經一歲。間日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新病所以。連二日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或用截法。或隨經治。

五臟六腑瘧。有圖在後治例中。如但熱而不寒為癉瘧。先熱而後寒為溫瘧。先寒而後熱為寒瘧。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連歲不已。脅下有積。是為痎瘧。猶老瘧也。

嗽多感寒。當分六氣。

經云。風嗽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甚則喘。熱嗽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火嗽者。咳喘上氣。壅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燥嗽則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枯。細瘡燥癢。大便澀。唾稠黏。寒嗽者。因形寒飲冷。坐臥濕地。

白話文:

瘧疾原本是由於受到暑邪所引起的疾病,或者是因為痰和食物導致的老年瘧疾。 有些由風暑引起疾病的患者,或者由於吃東西過量、或是患有痰病的人,長期患有的瘧疾會形成一個叫做“瘧母”的結石。 長期患病使人變得虛弱不堪。 病情像欺負人的樣子一樣持續不斷,讓人消瘦下去。 如果每三天才發作一次,那麼這個病情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如果每隔一天就發作一次,那表示這個人得病已有半年的時間了;如果是每天都在發作的新病症狀,那就代表他的身體狀況非常不好,可能需要用一些切斷病毒的方法治療,也可以根據症狀進行對應的治療方法。 各個器官的瘧疾都有相應的圖片放在後續的治療原則之中。例如只有高燒沒有寒冷的情況就是癟瘧;先是感到高燒然後再轉變到寒冷的就是溫瘧;反之,首先是感覺到寒冷之後再出現高燒的是寒瘧。夏天的時候出汗不順利,在秋天就會變成風瘧,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會一直延續好幾個月都不見好轉。 膽囊下方如果有堆積物的話,那就是痌瘧,也就是老年性瘧疾的一種表現形式。 咳嗽大多數都是因為感冒所引發的,要區分不同的病因可以從六氣方面入手。 中醫認為:咳嗽伴隨著夜間無法入睡、流汗、頭痛以及口中有粘液等症狀,嚴重時還有可能會呼吸困難、臉色紅腫、四肢冰冷等等。 溫熱型的咳嗽通常伴有著快速且劇烈的呼吸及咳嗽聲響,同時面部也會泛起一片片的紅斑,手掌腳掌都會冰涼起來。 火熱型的咳嗽主要表現在喉嚨堵塞、嘔吐並帶有血液流出,甚至還有七孔出血的可能性。 乾燥型的咳嗽主要是呼吸道阻塞不通暢,全身各部位都容易疼痛難忍,並且經常會出現頭部冒汗、忽冷忽熱、皮膚乾燥瘙癢、排泄物乾硬不易排出等症狀。 寒冷型的咳嗽通常是因為穿得太少、喝太多冷水、睡覺的地方太溼等原因造成的。

或胃冷風寒感之。喘急而嗽。濕嗽者。脛重。或腫。或腹大。或喘。飲發於中。喘咳有聲也。亦有五臟之咳。久不已。乃移於六腑。又有氣嗽痰嗽勞嗽之類。

六本一標。病機所秘。風熱與寒。隨證治之。暑燥清金。濕則利水。有聲無痰。有痰咳少。痰可降蠲。咳隨本治。

有聲無痰為咳。當治其本。

喘有氣虛。或因痰壅。或因氣逆或倚息使。

亦有熱甚而喘。腹脹而喘。咳甚而喘。水乘肺而喘之類。

痢本濕熱。

或暑暍鬱於下焦。或熱甚而不食。欲云噤口痢。或因食致。腹痛下血。

或如豆汁。魚腦。濁水。黃膿。血沫之類。

後重不利。

白話文:

如果有人感到呼吸困難和咳嗽是因爲吃了太多生冷食物或者感冒了。溼咳的人會感覺腿沈重、腫脹、腹部變大或是氣短。這種症狀是由於體內的水分過多導致的。也有因爲內臟問題引起的咳嗽,長期不愈的話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器官上。還有像氣咳、痰咳以及勞咳等不同類型的咳嗽。

治療疾病時要根據病情來選擇治療方法,風熱與寒冷的症狀需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夏天干燥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肺部健康,體內水分多的情況下則應該通過排尿的方式排出多餘的水分。如果有聲音但是沒有痰就是乾咳,這時候就要從源頭上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沒有聲音但有很多痰則是痰咳,可以通過藥物等方式減少痰量並緩解咳嗽症狀。

只有聲音卻沒有痰的情況叫做乾咳,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找到病因然後對症下藥纔能有效解決問題。哮喘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可能是身體虛弱或者是被痰堵住了呼吸道等等情況都可能導致出現這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劇烈運動後會出現胸悶等症狀從而引發哮喘發作的現象發生。此外還有一些人會在吃東西之後感覺到肚子不舒服甚至還會伴隨著出血等情況的發生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對待這些病症以免造成更大的傷害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痛苦折磨!

裡急後重也。治可通散。

或發散。或下。

勿便澀住。濕熱未消。成休息痢。

因澀藥之過。病少減則不能止。成休息痢。

瀉泄多濕。熱食氣虛。(此四證例)如本脾泄。脹而嘔吐。洞泄不禁。腸泄則疼。瘕泄不便。(小便不利)後重莖痛。胃泄色黃。食飲不化。太素分五。(五等泄)溏泄鶩泄飧濡滑泄。

溏則便尚稠鶩如鴨糞溏也。飧則米穀不化。濡或糞若水。滑則大便不禁。

滲秘闌門。澀實對證。

闌門為分水之道。在小腸下口也。如以上證候分治。

疸乃濕熱。𨠭麯相似。

有食積。亦發黃疸病也。因濕熱相𨠭出黃。

消渴熱因。

白話文:

內急後重的情況,治療可以用通散的方法。可以發散風寒,也可以用下法。避免使用收縮性藥物導致排便困難,如果濕熱還沒有消除,可能會形成休息痢疾。如果因為使用收縮性藥物過度,病情稍微減輕卻無法停止,也會形成休息痢疾。腹瀉多伴有濕氣,食用熱性食物會導致氣虛。這四種病症,如果原本是脾虛導致的洩瀉,會表現為腹脹、嘔吐、腸道不停止地洩瀉、腸疼、腹部疼痛且排便困難(小便不利)、後重感、陰部疼痛、胃部洩瀉顏色黃、飲食不消化。按照《太素》的理論,可以將洩瀉分為五等:溏洩、鶩洩、飧洩、濡洩、滑洩。溏洩是指大便雖稠但如鴨糞一般;飧洩是指米穀不消化;濡洩則是大便像水一樣;滑洩則是大便失禁。瀉瀉時小便不利是因為水分滲入了體內。闌門是分水的通道,在小腸的出口處。根據上述的症狀進行分別治療。黃疸是由於濕熱和濕氣混雜造成的。有食積也可能會引起黃疸病,這是因為濕熱混雜而出現黃色。消渴是因為熱症引起的。

渴飲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消渴。若飲食多而不甚渴。小便數而漸瘦者。名消中。渴而飲水不絕。腿消瘦。小便有脂液者。名腎消。其燥熱一也。

水腫氣致。

水腫治之。利小便者謂潔淨府。順氣而發散其表。謂開鬼門。木氣鬱為病。或陰虛或濕熱。或濕勝。皆宜分治。

自汗陽虧。盜汗陰虛。東垣有法。對證可施。頭風頭痛。有痰者多。血虛與熱。分經治可。

有氣虛頭痛。心煩頭痛。濕熱風動頭痛。足少陽經少壅為偏頭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犯大寒則厥逆頭痛。風湊於上成巔頂痛。或痰厥頭痛。六經頭痛者。太陽經則惡風。少陽則往來寒熱。陽明自汗發熱惡寒。太陰則痰盛體重。或腹痛。或痰癖。少陰則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

白話文:

如果喝水很多但尿量也很大的人,叫做“消渴”。如果是吃得多但是不太口渴、尿量頻繁並且逐漸變瘦的人,叫做“消中”。如果非常口渴並不斷飲水,並且腿部變得很瘦弱,而且尿中有脂肪的情況出現,則稱爲“腎消”,它們都是因爲乾燥和熱氣導致的問題。水腫是由於氣體引起的。治療水腫的方法包括通過排泄來清潔身體內部(即潔淨府),以及順從體內的氣流進行發散表面的症狀(即開鬼門)。肝部鬱結會導致疾病發生,或者陰虛、溼熱過勝等狀況都需要分別處理。出汗過多是因爲陽虧;夜間盜汗則表示陰虛。東垣有一些治療方法可以對症下藥。頭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頭部有痰或者是血液不足或是發熱等等問題。有些人的頭痛可能是由氣血虛弱引起,有些人則是因爲空氣溼度高、風動等原因造成頭痛。腳踝附近的疼痛可能與膽經有關,這種情況下可能會產生一側性的頭痛症狀。真正的頭痛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整個大腦都感到痛苦。在寒冷天氣裏容易引發腦部不適及頭痛等症狀。頭頂部位的疼痛通常是由於空氣流動造成的壓力過大所導致的。有時也會因爲喉嚨腫脹而導致頭痛。根據中醫理論,太陽經脈會讓人感覺怕冷,少陽經脈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陽明經脈會有大量汗水排出、體溫升高、畏寒等情況出現。脾臟功能失調時可能出現咳嗽咳痰現象嚴重體重增加等問題。肚子疼也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之一。另外還有些人會在腰部感覺到冰冷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寒厥”了。

厥陰則項亦痛。或痰唾涎沫厥冷也。有大寒犯腦齒亦痛。名曰腦風。有眉骨痛。亦曰眉稜痛。

頭眩眩運。火積其痰。或本氣虛。治痰為先。要痛濕熱。本或腎虛。或兼瘀血。腰痛有寒濕痛者多。風熱痛者少。大抵腰者腎之府。腎氣虛。則邪氣客之為痛矣。經云。諸經腰痛。太陽則引項脊尻。背如重狀。少陽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反顧。陽明腰痛。

不可以顧。如有見者善悲。足少陽腰痛引脊內廉。厥陰則腰中如張弓弦。其病令人言。默默不慧。有太陽散行之解脈。腰痛者。帶脈腰痛。同陰之脈。足少陽之別絡為腰痛。陽維之脈腰痛。衡絡之脈。乃太陽之外絡為腰痛。足太陽會陰之腰痛。陰維飛陽之脈腰痛。陰蹺昌陽之脈腰痛。

白話文:

當出現厥陰症時,脖子也會疼痛,或者喉嚨裡有很多痰和口水,身體感到寒冷。如果受到極大的寒氣侵襲,可能會導致牙齒疼痛,這被稱作「腦風」。眉毛周圍的骨骼也可能會疼痛,也被叫做「眉稜痛」。

頭暈目眩、走路搖晃不定可能是因為肝火旺盛或是本身氣虛所造成的,治療應該從清除痰液開始。如果是因溼熱而引起的疼痛,可能與腎虛有關,或者是血液淤堵所致。腰部疼痛大多是由於寒溼引起,很少是因為風熱造成。總而言之,腰部是腎臟所在的地方,如果腎氣不足,就容易讓邪氣入侵,進而出現疼痛的情況。古籍中有提到:「各種經脈都可能引起腰部疼痛,例如太陽經脈會延伸到頸部、背部等部位;少陽經脈會像用針紮在皮膚上一樣疼,讓人無法自由地前後轉動頭部;陽明經脈會使人不能向後看,看到的人常常會感傷不已。」

足少陽經脈引起的腰部疼痛會連帶著脊椎兩側的肌肉一起受累;厥陰經脈則會使腰部感覺像是拉緊了弓箭繩索一般僵硬,這種情況還會影響人的語言能力,使得人變得沈默寡言、反應遲鈍。太陽經脈中的分支也有助於緩解腰部疼痛;帶脈也是引起腰部疼痛的原因之一,它和其他陰性經脈相聯結。足少陽經脈的一個分支可以幫助減輕腰部疼痛;陽維經脈也可以引起腰部疼痛,它是太陽經脈外層的一部分。足太陽經脈通過會陰穴也能夠引起腰部疼痛;陰維經脈和飛陽經脈都能夠引起腰部疼痛;陰蹻經脈和昌陽經脈也都能夠引起腰部疼痛。

太陰別脈散脈為腰痛。少陽肉裡之脈為腰痛。其本各不同也。如閃挫實痛。又不同論。以上濕熱腎虛瘀血。皆當求本。

脅痛多氣。或肝火盛。或有死血。或痰流注。

或感寒氣鬱。病多不同。必察其本。

勞瘵陰虛。

陰虛則陽無所附。火熾血涸。成勞瘵之類。

癲狂陽熾。

心熱極則病癲。肝熱極則病狂。

嘔吐咯衄。

謂口吐。或嘔或咯唾血也。衄。謂鼻中出血。

氣虛脈洪。火載血上。錯經妄行。溺血便血。病同所因。夢遺精滑。濕熱之乘。或腎氣虛脫。

便濁本熱。

小便渾濁也。

有痰或虛。

痰結氣鬱。或腎氣不足。膀胱熱甚而濁。

白話文:

太陰別脈和散脈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少陽肉裡的脈動也是腰痛的可能原因,但兩者的原因有所不同。如果腰痛是由於閃擊導致的實質疼痛,則需另外評估。

濕熱、腎虛、瘀血等問題都應該尋求根本原因來治療。脅痛通常與氣滯有關,可能是由於肝火旺盛、死血阻塞、或是痰液聚集所致。若感受寒氣,病情可能多樣化,必須詳細診察其根本原因。

勞損導致陰虛的情況下,體內陽氣失去依附,火勢旺盛、血液乾涸,可能引發勞損相關的疾病。

癲狂常見於心火過旺導致的病症,以及肝火過旺引發的病症。

嘔吐、咯血、鼻出血等症狀,表明胃腸道功能失調或血液循環異常。

氣虛導致脈搏洪大,可能是由於火氣上沖、經絡錯亂、尿血、便血等問題,夢遺、精液滑出,可能由於濕熱侵襲或腎氣不足。

小便混濁表示存在熱性或腎虛的問題。

痰多或虛弱的狀況,可能是因為痰液積聚、氣機不暢或腎氣不足,加上膀胱熱度加重,導致尿液混濁。

白濁屬衛。赤濁屬榮。

白者氣熱。赤血熱也。

熱極成淋。氣滯不通。

謂小便淋瀝。有淋下痛甚者。成沙石淋也。

血虛驚悸。氣虛耳聾。

經云。邪氣盛則實。精奪則虛。血不足則心虛而驚悸。氣不足則耳無精榮。故聾。

噦因胃病。

嘔吐噦俱屬胃。胃者。總司物盛滿而上溢也。吐或有物無聲。為血病。有聲無物。為氣病。有聲有物。血氣俱病也。如膈噎皆本於熱。經云。三陽結則為膈。或有傷酒食。或因氣鬱。或胃感風寒。皆為病吐。故有十膈五噎之分。但十膈例不能以盡病情。如血逆乾槁之類。學者自宜推格。

疝本肝經。

白話文:

白色混濁屬於衛氣系統,紅色混濁屬於榮氣系統。 白色的表示熱氣過重,紅色的是血液過於炎熱。 熱度過高會形成尿道炎(淋),氣體滯留不暢通。 意思是小便時會有疼痛的感覺,並且可能會出現結石的情況。 如果血液缺乏會導致驚恐和心跳加速的症狀;如果氣體不夠充足,則耳朵無法得到充足的營養供應,因此會出現聽力下降的現象。 嘔吐是因爲胃部出現了問題。 嘔吐、噁心都與胃有關聯,因爲胃是負責食物消化並向上排出的地方。如果沒有東西但是發出聲音,可能是由於血液循環的問題導致的;如果有聲音卻沒有東西出來,可能是因爲氣體循環出現問題了;如果有聲有色的東西一起出來的話,那麼就是氣血兩方面都有問題的表現。例如喉嚨阻塞都是由熱量過多引起的疾病症狀之一。經書上有記載說:“三個陽結在一起就會造成咽喉堵塞。”有些人是因爲飲酒過度或者吃太多油膩的食物而導致這種情況發生;還有些人則是因爲情緒壓抑或者是受到風寒的影響纔會引發這種病症從而引起嘔吐現象的發生等等情況都會有所區別所以並不能一概而論地將所有病例歸爲一類進行治療處理。比如有些人的血管倒流乾燥等症狀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判斷才能得出正確的治療方法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狀態。

經云。厥陰脈滑為狐疝。少陽脈滑為肺風疝。太陰脈滑為脾風疝。陽明脈滑為心風疝。太陽脈滑為腎風疝。少陰脈滑為肝風疝。雖他脈中皆言風疝者。本足肝經之氣也。亦有疝瘕。厥疝。㿗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之類。皆厥陰發病。所謂本一標諸也。

痿唯濕熱。氣弱少榮。

經云。痿者多主於肺。肺氣熱葉焦也。大經空虛為脈痿。思想無窮。入房太甚。宗筋縱而為筋痿。或傷於濕。發痹不仁為肉痿。勞役而大渴。渴則陽氣內伐。熱舍於腎則髓空。為骨痿之類。

厥多痰氣。虛熱所乘。

經云。陽氣衰於下為寒厥。陰氣衰於下為熱厥。或令人腹滿。或暴厥不知人。或至半日遠一日。乃醒而知人也。如六經厥者。太陽則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不可以運。

白話文:

古文中說:「厥陰脈滑為狐疝、少陽脈滑為肺風疝、太陰脈滑爲脾風疝、陽明脈滑爲心風疝、太陽脈滑爲腎風疝、少陰脈滑爲肝風疝」等,這些都是指各種不同類型的疝氣病症。其中提到的“風疝”,主要是由肝臟經絡中的氣體引起的。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疾病,例如疝瘕、厥疝、㿗疝、寒疝、水疝、筋疝、血疝和氣疝等等,這些都與厥陰經有關聯。「痿唯溼熱,氣弱少榮」是指萎縮症主要與肺部有關,因為肺部受到過度加熱導致肺葉乾燥。“痿”通常指的是肌肉無力或者萎縮的症狀。另外,“痿”的原因可能包括肺部過熱導致肺葉乾燥(即所謂的“肺氣熱葉焦”),也可能是因爲身體內部的大血管變得虛弱而導致血液流動受阻(即所謂“大經空虛爲脈痿”)。還有一種情況是由於過度勞累後出現口乾舌燥的情況,並且體內陽氣內斂導致腎臟功能下降從而引起骨骼軟化等症狀(即所謂“勞役而大渴,渴則陽氣內伐,熱捨於腎,則髓空,爲骨痿之類”。)最後一種情況則是因爲體內的水分過多並且無法排出體外造成水腫症狀(即所謂“傷於溼,發痹不仁爲肉痿”)。總的來說,“痿”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疾病類型,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爲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太陰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莖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之類是也。

手麻氣虛。手木濕痰。或死血病。

有感風濕。手膊或痛或木者。

霍亂吐瀉。感風濕暍。

病則揮霍撩亂而吐瀉。或風甚則轉筋。或有乾霍亂者不吐瀉也。

心痛脾疼。陰寒之設。

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頭汗出。有大實心痛者。因氣而實。卒然發痛也。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而不渴。有寒厥而暴痛者。其真心痛。手足青至節者即死。中脘痛者。亦屬脾疼之類。氣熱煩勞。令人煎厥。

白話文:

太陰經的病症,會導致腹部感到飽滿和脹滿,大便困難,不想吃東西,進食後會嘔吐,難以平躺。少陰經的病症,會出現口乾、尿液顏色紅赤、腹部飽滿、心痛的症狀。厥陰經的病症,則會出現小腹腫脹、疼痛、腹部飽滿、尿道不通、喜歡蜷曲膝蓋等現象。

手部麻木,體質虛弱,或者患有死血病。

有受到風濕侵襲的症狀,手部可能會疼痛或僵硬。

霍亂引起嘔吐和腹瀉,也是由風濕所引發的病症。

身體出現忽而嘔吐忽而腹瀉的情況,或者風邪過盛時會導致肌肉抽搐。有時候乾霍亂(腹瀉)也可能不會出現嘔吐。

心痛和脾疼是陰寒所引起的症狀。

有熱厥(熱毒積聚於體內)引起的心痛,身體會出現熱症狀,腳底卻冰冷,心痛嚴重時會使人煩躁並嘔吐,額頭會冒汗。有大實心痛(由於氣血壅塞引起的心痛),是突然發作的。寒厥(寒毒積聚於體內)引起的心痛,手指和腳趾會逆向發冷,全身出汗但不感到口渴。有寒厥而突然心痛的,如果手腳青紫到關節處,可能表示病情危急,預示死亡。中脘(胃的中央部位)疼痛,也屬於脾疼的一種,由於氣熱、煩躁、勞累,導致體內熱毒上升,使人感到煩躁。

煎厥則氣逆。目盲耳閉。

氣逆大甚。使人薄厥。

因大怒傷肝。肝氣逆。胸中不和。甚則嘔血衄血也。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不降。清氣不升為病。

陰火之動。發為喉痹。

心主與三焦氣熱一也。一陰一陽。內結為喉痹。

陽水變病。飧泄乃是。

即清氣在下生瀉痢也。

三陽病結。乃發寒熱。下生癰腫。及為痿厥。

大小腸膀胱之脈為三陽結。謂之隔也。

二陽之病。病發心脾。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手足陽明之脈為二陽結。則為消。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一陽發病。少氣嗽泄。

白話文:

當人有「煎厥」症狀時,會出現氣逆、眼睛看不清楚或耳朵聽不到的情況。如果氣逆非常嚴重,還可能導致突然昏倒。若因為太過憤怒而損傷了肝臟,就會使肝氣逆轉,造成胸部不舒服,甚至吐出血來或是鼻出血。「濁氣」停留在上面,就容易產生腹脅脳脣脹大的現象;相反地,「清氣」沈降到下面,則易引起拉肚子或稀便的情形。「濁氣」不能下降、「清氣」無法上升,就是生病的原因之一。陰虛火旺的人容易得咽喉炎。心經和三焦經之間的氣是熱性的,而且是一種陰陽相合的狀態,若是內部阻塞不通,就有可能引發咽喉炎。如果是陽性疾病的變化所引起的疾病,如慢性胃炎等,也可能表現出拉肚子或稀便的症狀。如果三陽經(小腸、大腸、膀胱)中的任何一個受到影響,都可能會發生寒熱交加、腹部腫脹以及四肢無力、昏迷不醒等情況。大小腸和膀胱這三個部位都是屬於三陽經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其中有一個地方堵塞,就被稱作「隔絕」。另外,如果第二陽經(也就是手足陽明經)受到了影響,那麼男性可能會出現精子數量減少的問題,女性則可能是停經。手足陽明經被認為是第二陽經,如果它出了問題,就會對血液循環和消化系統造成不良影響,例如血液流通不暢或者食物沒有完全消化等等。最後,第一陽經(肺經)如果有問題,也會讓人感到呼吸困難並且經常咳嗽,同時還有拉肚子或稀便的症狀。

三焦之脈不利。乃上為咳。下為泄利。

心火不寧。其動若掣。

心掣不定。胸中刺氣痞壅。上若咳。下若泄利也。

三陰俱寒。結氣化水。痿易不足。四肢不舉。

脾肺肝脈為病。

二陰一陽。脹滿善氣。

心腎膽脈俱逆。故下虛上盛為病。

二陽一陰。病發風厥。

肝膽心主之脈變病。

結陽肢腫。

諸陽脈不行。陰府留結成熱。為四肢腫滿。

結陰便血。

陰氣內結。不得通行。血氣無宗。滲入腸。則下血也。

榮虛衛寒。病乃肉苛。腎虛身冷。名為骨痹。肉苛不仁。骨痹腰痛。

血虛則氣實。肌肉不仁。致乃𤸷重。腎虛。風寒濕客之。則節攣腰痛。如人身寒。湯火厚衣不能熱。是腎脂枯不長。虛而身冷。

白話文:

【三焦的脈象不通暢。這導致上部咳嗽,下部消化不良或洩瀉。】

【心火不安定,動搖不定。心動搖不定會導致胸中刺痛,氣體堵塞,上部可能出現咳嗽,下部可能出現洩瀉。】

【三陰經都寒冷,凝結的氣體轉化為水,萎縮容易不足,四肢無法抬舉。】

【脾、肺、肝的脈象有問題。】

【兩條陰經和一條陽經,導致腹部脹滿,呼吸急促。】

【心、腎、膽的脈象逆轉,因此下部虛弱,上部強盛,導致疾病。】

【兩條陽經和一條陰經,引發風厥症狀。】

【肝、膽、心主的脈象發生變化,導致身體腫脹。】

【所有陽脈不通暢,陰道積聚形成熱度,導致四肢腫脹。】

【陰性氣質內聚,不能流通,血液和氣息沒有根據,滲透到腸道,導致出血。】

【榮養虛弱,衛護寒冷,疾病導致肌肉萎縮。腎虛體溫下降,稱為骨痹。肌肉萎縮失去知覺,骨痹導致腰部疼痛。】

【血液虛弱,氣體變得充實,肌肉失去知覺,導致沈重感。腎虛,風寒濕邪侵入,導致關節緊縮,腰痛。就像人體寒冷,湯火加厚衣物也不能使體溫升高,這是因為腎脂枯竭不增長,虛弱導致體溫下降。】

寒客在上。胃寒腸熱。水穀不化。痞脹而泄。熱氣居上。腸寒胃熱。消穀善飢。腹脹便澀。蘊熱怫鬱。乃生諸風。風寒與濕。合而成痹。

經云。風寒濕合疾為行痹。獨陽勝者為痛痹。濕勝者為著痹。在血脈之中。乃周於身為周痹。小腹上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者為胞痹。如多飲不得溲。時脹痛飧泄。食不消。或氣喘者。為腸痹。陽氣多。陰氣少。肌內熱。上如鼠行。熻然而悶為熱痹。陽氣少。

陰氣多。與病相益為寒痹。濕勝則痹多汗。筋攣節痛不可行為筋痹。骨痛不可舉而痠疼者為骨痹。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則煩滿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肝。痹者。夜臥則驚。數小便。腎痹則善脹。行踵不前。頭不舉。脾痹者。四肢怠墮。發咳嘔汁。

白話文:

當寒冷侵入人體上部,就會出現胃冷、腸熱的情況;如果食物和水分不能被消化吸收,會導致腹部癥結、腹瀉等症狀。相反地,如果熱氣集中在身體上方,就會造成腸道受涼、胃部過度燥熱,進而出現消化不良、容易感到餓但排便困難等情況。此外,如果情緒受到抑鬱,還可能引發各種類型的風邪疾病,例如風寒溼三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就可能會形成關節炎。

根據古籍記載,風寒溼三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病症稱為「行痹」;如果是單純由陽氣旺盛所致的疼痛性關節炎叫做「痛痹」;溝通是由溝通造成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通性的溝

上為大。寒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此五者。則又不痛也。凡痹之類。逢寒則屈。逢熱則縱也。膏粱之變。饒生大疔。

言飲食膏粱厚味之人。臟腑蘊積熱毒。或服金石之藥。毒氣傷血。血結成諸瘡腫也。如疔瘡有發蛇眼疔者。則有兩個。麻子疔。則如麻子。臍疔。多生臍上者是。刀鐮疔者。因受傷成瘡。茱萸疔。內凹外起。水泡疔。極癢透骨。搔則快然。紅絲疔者。瘡邊有紅絡直上如線。火疔極紅。

三日大發腫。墨疔者。如黑泡。櫻桃疔。如櫻桃之狀。浮漚疔。半低半高。脅疔。生脅上者是。爛疔。則瘡水流到處便成瘡。雌疔者。或又有一個在他處。以水噀之則見。有石疔。色黑如豆而硬。又每日添生三疔六疔之類。

白話文:

以上就是對“上為大”的解說。“寒痹”是指身體某部位出現冷感和疼痛的情況,在骨骼會感到沈重;在血管會導致血液凝聚、無法流通;在肌肉會造成麻木;在皮膚會感覺寒冷。這五種情況都可能引起疼痛。一般來說,“痹症”遇到寒冷時會彎曲,遇到溫暖時就會舒展開來。 “膏粱之變”指的是過度食用肥美食物的人,其臟器容易累積熱毒,或者服用含有礦物質成分的草藥,這些毒素可能會損害血液,形成各種潰瘍和腫瘤。例如:有些疔瘡會長出像蛇眼睛一樣的小疙瘩;有的像芝麻大小;有的常發生在肚臍上方;有的因為受傷後形成的瘡口;有的內部凹陷、外部隆起;有的非常癢,甚至能穿透骨頭;有的周圍有紅色細條向上延伸,就像一根繩索;有的顏色特別鮮豔,三天之後會嚴重腫脹;有的呈現黑色泡泡形態;有的像櫻桃一樣的形狀;有的高低起伏不定;有的發生在肋部;有的會流出液體,所到之處都會產生新的潰瘍;還有一些稱作“雌疔”,它們通常會伴隨著另一個同樣病症的地方,如果用水噴灑就能看到它的存在。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名稱不同的疔瘡,比如“石疔”,這種疔瘡呈深灰色且較硬,每天還會新增數量不等的新病竈。

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

諸惡毒腫生瘡。大而淺者為癰。小而根深者為疽也。有發腦者。生頭上。初如黍米。四畔焮赤腫硬。遍耳項。或發成癰也。如腦疽者。初如黃枳實。破後如盞底。深寸許。發背者。發於背俞。亦搭背之類。熱毒內聚。血氣不行。結而成胃脘雍。或生肺癰。或腸痛。或有著骨上生者為附骨癰。

貼骨癰也。或諸惡瘡。有面露瘡。作膿窠如香瓣類。髭鬚瘡則有膿窠。金腮瘡能蝕透腮頰。初生如米豆大。鬈毛瘡在頭中。初生如葡萄。痛不能止。髮際瘡初生如黃米大。或癢或痛。咽漏瘡者。生結喉上。如癰腫。破後有眼子。綠唇瘡。徹耳瘡。鼻疳瘡。能侵蝕鼻柱也。睛漏瘡。

白話文:

榮氣不順,阻塞肌肉組織,就會產生腫脅和疼痛。各種有毒的腫脹、潰瘍,大的且表面平坦的是癰;小的但深入皮下的是疽。有些會出現在腦部,在頭頂上出現像小米粒大小的紅色斑點,周圍變得又紅又腫,甚至蔓延到耳朵和脖子,或者發展成為癰。如果是在鼻子部位發生的話,起初就像一個小小的橘核一樣,破裂之後就像是碗底一般凹陷下去,深度約有一英吋左右。背部的病症多是因為內部積累過多的熱毒,血液循環受阻,導致形成胃脘堵塞的情況,也可能引發肺部感染或是腹瀉等症狀。還有一些病變可能出現在骨骼附近,例如附著在骨骼上的癥瘕就是其中一種。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疾病,像是面部出現的潰瘍,形似花瓣般的膿包;胡須處的潰瘍也會伴隨著膿包;金腮瘡能夠腐蝕掉整個臉頰,最初的時候只有豌豆般大小;鬈毛瘡主要出現在頭部中央,初期時看起來像是一串葡萄那樣的大;額角處的潰瘍剛開始的時候也只有小米那麼大,有的時候會感到瘙癢或者是疼痛;咽喉附近的潰瘍通常會表現得像是一個癰腫,一旦破裂了就可能會留下一些孔洞;綠脣瘡、徹耳瘡以及鼻疳瘡都是可以侵犯到鼻樑的地方;眼睛周圍的潰瘍也是常見的一種情況。

生目大眥。必出膿汁。有孔子。頤頦瘡。又名獨骨瘡。生腮後者是也。玉枕瘡。生枕骨上。如癰。破後有筋頭。粉鈴瘡繞項赤爛。多汁。天柱瘡。生脊大椎上。如錢大。赤色。出黃汁不止。婦人為小兒吮乳所吹腫者。為吹乳。或熱毒而成。乳頭烈有乳癰。乳崖。乳核。亦名乳癧。

有乳汁不出。蓄積內結成癰名妒也。有魚眼瘡。臁瘡。透掌漏瘡。反花瘡。破則肉反於外。浸淫瘡生於身。初生微癢。後有水出。下注瘡生於腳膝間。膿水不絕。連年不愈。水毒焮腫。因傷於濕。肌肉不仁成瘡也。冷瘡者。因經年不愈而成。熱瘡初發。赤根白頭瘭汁出。甚者腐為膿血。

白話文:

當眼睛周圍出現紅腫的情況時,通常會流出膿液,這種情況被稱作「生目大眥」。「頤頦瘡」是指在下巴部位長出的一種疾病,也被叫做「獨骨瘡」;而「生腮後者是也」表示這是在耳朵下方的位置。「玉枕瘡」是指在枕骨上方長出的類似癬症的病變,一旦破裂就會露出一些像繩子一樣的組織。「粉鈴瘡」是一種環狀的皮疹,常常伴隨著疼痛和潰瘍,並且容易流出血來。「天柱瘡」是指在背部的大椎穴處長出一個硬幣大小、呈鮮紅色的斑塊,並經常排出淡黃色的液體。「婦人為小兒吮乳所吹脅腫者」指的是因為哺乳過程中吸入空氣導致乳房脹痛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吹奶」、「乳頭炎」等病症。「乳頭烈有乳癰」是指乳腺發生感染,形成化膿性炎症。「乳崖」、「乳核」也是指乳腺疾病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即乳腺增生病變。「有乳汁不出,蓄積內結成癰名妒也」是指由於母乳無法正常排泄而出現的乳腺堵塞,進而發展成為乳腺囊性增生病變。「有魚眼瘡」是指足部出現的小型潰瘍,形態如同魚的眼睛一般。「臁瘡」是指小腿前面靠近踝關節的地方出現的慢性潰瘍。「透掌漏瘡」是指手掌心位置出現的潰瘍,其特徵是表面凹陷且深達真皮層。「反花瘡」是指皮膚表層出現倒置的花朵樣式,而且這些花瓣還會不斷地向外延伸。「破則肉反於外」是指潰瘍面的肉芽組織向外部突出。「浸淫瘡生於身」是指身體各個部位都可能產生瘙癢感以及分泌物增多的情況。「下注瘡生於腳膝間」是指膝蓋附近出現的長期滲液性的潰瘍。「水毒焮腫」是指受到溼邪侵襲之後引起的局部腫脷及疼痛感。「冷瘡者,因經年不愈而成」是指那些已經持續多年未見好轉的潰瘍病例。「熱瘡初發,赤根白頭皰汁出,甚者腐為膿血」是指新近才開始出現的急性炎症反應,主要表現為患處呈現紅腫狀態,並伴有白色泡狀液體溢出,嚴重的話甚至會演變成膿血混合物。

或痛或癢。月蝕瘡小兒生於兩耳上。及竅旁者是。或云小兒指月而生。此未必然。蓋風濕熱毒也。凍爛腫瘡者。因寒。氣血凝聚不流。則皮肉不溫。成聚焮赤腫痛而成瘡也。俗謂之凍爛瘑瘡者。赤根白頭。相對並生。如小豆。或如茱萸子。浸淫癢痛。抓之汁出。有漆瘡者。中漆毒也。

有灸瘡。因為火艾過多。焮毒不依六俞。及食毒不慎房室。腫痛久不瘥者。瘻瘡者。瘡久膿潰不止。內經謂陷脈為瘻也。有熱腫。毒腫。氣腫。風腫。瘡腫。小而出膿血者為癤。受風濕而肌膚中生中浸淫。或搔之汁者。或白屑起者。為癬為疥。熱毒莞於四肢而腫為結陽。筋骨熱甚。

爪甲成瘡而脫落。名伐指丹毒者。熱毒之氣。暴發於皮膚。其色如塗丹之赤。流移不定。暈入腹即死。痱瘡者。經謂汗出見濕。乃生痤痱。俗謂之痱子。有惡脈者。其狀赤絡忽起。蘢蓯而聚。若死蟮之狀。有留氣上結如核。多生於耳旁。此留氣結核及為瘰癧。有馬刀挾癭瘡。

螻蛄瘡。則走串。櫻桃瘡者。有如顆粒高起。紅赤。若其狀若下垂瘡。便毒天疱瘡。無名惡腫之類。故經云。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以上瘡論治例。並出聖濟總錄。

瘡瘍恁脈。治乃不惑。身重脈緩。濕勝除濕。身熱脈大。躁熱發腫。退熱涼榮。眩運動搖。痛而脈弦。降痰去風。氣澀衛滯。燥渴脈澀。補血瀉氣。食少惡寒。脈緊細者。宜瀉寒水。辨經部分。詳審為治。

白話文:

指甲變成病態且掉落的情況叫做「伐指丹毒」,是因為身體裡突然爆發了熱毒,表現在皮膚上的顏色像塗抹過的鮮豔紅色,如果這種情況擴散到腹部就會死亡。「痱瘡」是指在出汗後被潮溼所影響產生的痘痘和粉刺,也就是常說的「痱子」;如果有像是血管突起、聚集在一起的狀況,就像死掉的蚯蚓一樣,或者有一種留下來的氣息凝固成為硬塊,大多會長在耳朵周圍,這些都是留下來的氣息凝固而成的硬塊以及淋巴腺瘤。「螻蛄瘡」指的是會跑動的病症,「櫻桃瘡」則是有像小豆般的凸起物,呈紅色,如果是向下垂掛的形狀就是「便毒天泡瘡」,這是一些沒有名字的壞疽性疾病的其中一種。因此古籍中有提到:「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意思是當血液循環受阻時,血液就容易堆積形成熱症,最後轉化為膿包。以上的疾病治療原則都出自《聖濟總錄》一書之中。 要根據病情判斷應該如何治療纔不會感到困惑。如果出現身體沈重、脈搏緩慢的情況,表示可能是因溼氣太盛導致的問題,可以使用去除溝通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出現身體發燒、脈搏強大的情況,可能代表著身體內存在著燥熱和浮腫等問題,可以用冷卻的方式降低溫度。如果出現頭昏眼花、心慌意亂的情況,可能會伴隨著疼痛感,需要用藥物控制痰液和風邪。如果出現呼吸困難、口乾舌燥、脈搏微弱的情況,說明可能存在著缺氧或失衡的情況,可用補充血液和減少氣體的方法進行治療。如果飲食量較少、怕冷、脈搏細弱的情況,可考慮用清熱解暑的方法進行治療。在診斷過程中應仔細觀察各個部位的特徵,以便制定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

以上治瘡脈訣也。

濕熱生蟲。

厥陰風水生蟲。三焦陽火熱甚。而肺多受克。金被火克。不能制木。木甚。兼脾胃濕熱。是以生蟲如寸白長蛔血鱉之類。

水積痰飲。

如人素壯今瘦。水走腸間。歷歷有聲。謂之痰飲。有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水流於四肢。當汗出而不出汗。身體重痛。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又有留飲者。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疼。脅下痛引缺盆咳則轉甚。

則伏飲者。膈滿嘔吐喘咳。發則寒熱腰背痛。目注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痰證如風痰。熱痰濕痰。酒痰。食痰。寒痰之類。

白話文:

以上的文字是關於治療瘡疾的要訣。

溼熱會產生寄生蟲;

肝經和脾經之間如果有水分堆積,也會產生寄生蟲。如果三焦(上、中、下三焦)中的陽火過盛,就會對肺造成影響,使肺受到抑制。由於肺屬金,而金能剋制木,但現在因為火旺而無法控制木,因此木就變得更強烈了。再加上脾胃溼熱,所以容易滋生像寸白蟲、蛔蟲等寄生蟲。

水份堆積和痰液:

有些人原本很健壯,但是突然變得很消瘦,這是因為水份堆積在腸道裡,形成「痰飲」,而且還會聽到咕嚕咕嚕的聲音。「懸飲」是指喝完水之後,水流到肋骨下方,咳嗽或者吐口水時會感到疼痛。「溢飲」是指水流到了四肢,應該出汗的地方卻沒有出汗,全身感覺沈重且痠痛。「支飲」是指咳嗽的時候呼吸困難,甚至無法躺著睡覺,看起來就像浮腫一樣。「留飲」是指背部寒冷如同手掌大小,或是口乾舌燥、四肢關節疼痛、「脅下痛引缺盆咳則轉甚」指的是胸部下面靠近腹部的位置疼痛,並且咳嗽得更加嚴重。

「伏飲」是指胸悶、噁心、哮喘以及咳嗽,一旦病發就會出現冷熱交替的情況,腰部和背部都會感

目痛赤腫。精散榮熱。

目之五輪。乃臟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人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如白人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有雀目病。則不能夜視及內障。乃暴怒大憂所致。暴赤腫痛。

羞明隱澀。腫痛不已。眼匡紅爛。生眵淚下。拳毛倒睫。視物昏花。翳膜遮睛。皆精榮失守。

風熱盛及血熱也。

牙痛齦宣。寒熱亦別。

牙有惡寒作痛者。有惡熱作痛。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有牙齒動搖作痛。有齒袒而為痛。有齒齦為疳所蝕缺血出為痛。有齒齦腫起為痛。有腺胃中有風邪。但覺風雨作痛。又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

白話文:

眼睛疼痛、紅腫是由於精力分散導致眼部榮華熱氣過重。眼球分爲五個輪子,分別對應臟器和經絡中的精華所在:白色部分屬於肺部金屬;肌肉輪屬於脾胃土壤;紅色脈絡屬於心臟火焰;黑色水分與精神光芒則屬於腎臟水源,並且還關聯肝臟木材。如果白色部分變爲紅色,則表示火災侵襲了肺部;肌肉輪變紅並腫脹則是火災侵襲了脾胃;黑色水分與精神光芒受到障礙,則表明火災已經影響到了肝臟和腎臟;紅色脈絡貫穿整個眼球,則說明火災非常嚴重。還有“雀目”疾病會導致夜間視力下降以及內障問題,這是由突然的大憤怒或過度憂慮引起的。突發性的眼睛紅腫疼痛也是因爲風熱或者血液熱量過高造成的。牙齒疼痛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是因爲寒冷引起,有的是因爲炎熱引發,有的同時對冷熱都敏感,有的在喝熱水時感到更疼,在喝冷水時感覺好一些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可能導致牙齒疼痛,比如牙齒鬆動、暴露在外、因瘡瘍侵蝕而導致出血等。最後提到的是蟲蛀的問題,有些人的牙齒表面有很多小孔洞,顏色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所謂的“蟲牙”。

齒縫中有血出不止為牙宣。有胃氣少不能於寒。袒露其齒作痛。有痛而穢臭不可近者。蓋手陽明之脈。貫絡下齦。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之脈。貫絡上齦。喜寒飲而惡熱。牙者腎之餘。亦喜寒。寒者堅牢。為病不一。熱甚則齒動。齦齦相脫作臭。痛不已。有風熱內甚而痛。有風寒客之為痛。

大寒犯腦赤連牙痛之類。

五臟本病。熱爭重⿸广𭥐(音捏)

經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煩赤身熱。熱爭則狂。脅下滿而痛。煩躁不安。心熱病。則心不樂乃熱。熱爭心痛而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熱而無汗。脾熱則頭重頰痛。顏青欲嘔。身熱煩心。腹滿泄瀉。熱爭則腰痛。肺熱則洒洒然惡寒。舌黃而身熱。熱爭喘咳。痛走胸背。

白話文:

如果牙齒縫隙出血不停止,則可能是牙齦炎。由於脾胃功能較弱,無法抵禦寒冷,導致牙齒疼痛。有時會出現疼痛和惡臭的情況,這是因爲手陽明經脈貫穿下齒齦,喜歡冷飲而不喜歡熱飲;腳陽明經脈貫穿上齒齦,喜歡熱飲而不喜歡冷飲。牙齒是腎臟的一部分,也喜歡冷飲。疾病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如果是發熱嚴重的話會導致牙齒鬆動、脫落併產生異味和疼痛。如果有風熱侵入體內則會引起疼痛,或者受到風寒的影響也會引起疼痛。

嚴重的感冒會侵犯大腦,並可能導致類似牙疼的症狀。

中醫認爲:肝臟發炎時,尿液首先變黃,腹部疼痛且容易臥牀不起,身體感到煩躁並且發熱。炎症加重後可能會出現瘋狂症狀。脅部腫脹疼痛,情緒不穩定。心臟發炎時,心情不好就會發燒。炎症加劇後可能出現心臟病發作以及焦慮嘔吐等症狀。頭痛面部潮紅,出汗減少。脾臟發炎時頭部沈重臉頰疼痛,面色蒼白想吐。全身發熱感覺煩悶腹瀉等現象發生。炎症加重後腰部可能疼痛難忍。肺部發炎時會有顫抖感怕冷的感覺舌頭呈黃色而且體溫升高。炎症加重後咳嗽氣短走路困難背部疼痛等等。

不得太息。頭痛不堪。汗出而惡寒。腎熱病。則腰痛䯒酸。渴而身熱。熱爭項強。䯒寒且酸。足熱而言懶。頭痛憺憺然。如五氣所病。心為意。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小腹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溺。五病所發。五邪所亂之類。

六腑不和。留結為癰。五臟不和。九竅不通。腑臟相移。傳變為病。不可勝紀。經云。心移寒於肺。則為肺消證。心移熱於肺。則胸滿煩心。煩躁引飲短氣。鬲熱為鬲消證。肝移寒於心則狂。肝移熱於心心病謂之生陽。不過四日死。脾寒移肝。癰腫而筋攣。肺寒移腎。其證如囊裹漿。

白話文:

如果經常感到呼吸困難、頭痛難忍、出汗後怕冷,可能是因為腎火過旺導致腰部疼痛、腿腳痠軟;口乾舌燥、身體發燒是因熱毒在體內作祟所致。若出現頸部僵硬、腿部寒冷及痠脹等症狀,可能與風寒侵襲有關;雙腳發熱並伴有倦怠感,以及頭痛緩慢但持續不斷的情況,都可能是受到五種不同疾病影響:心中有疑慮(即「心意」)、肺部咳嗽、肝臟易怒、脾胃消化不良或腎虛不足。此外,小腸功能失調會引起排便不暢(即「洩瀉」),大腸積聚水分造成浮腫(即「水腫」);膀胱受阻無法正常排出尿液(即「癃閉」)。這些都是由六個主要器官之間相互幹擾造成的病症之一。當五臟六腑失去平衡時,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問題——例如眼睛看不清楚(即「目盲」)、耳朵聽不到聲音(即「耳聰」)、鼻子聞不出味道(即「鼻塞」)、嘴巴不能吃東西(即「齒鬆」)、喉嚨沙啞無力(即「咽幹」)、四肢麻木無力(即「肢痿】」)、皮膚粗糙脫屑(即「肌腠萎縮】」)、毛髮稀疏枯黃(即「毫毛落】」)、指甲脆裂出血(即「爪甲斷】」)等等。另外,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會發生其他一些特殊現象——比如說突然間昏倒昏迷不醒(即「厥逆】」)、全身抽搐顛狂妄言(即「驚悸】」)、精神恍惚胡思亂想(即「神魂夢魘】」)、情緒波動起伏不定(即「喜怒哀樂悲憂恐】」)、性情暴躁易怒好鬥(即「忿怒】」)、性格孤僻自閉寡合(即「吝嗇】」)、行為怪異偏執固執(即「愚騃】」)、語言含糊不清支吾搪塞(即「謬誤】」)、記憶衰退健忘遲鈍(即「善忘】」)、睡眠質量差容易做噩夢(即「失眠多夢】」)、食慾減退厭食挑食(即「納呆】」)、排便次數增多不成形(即「溏洩】」)、尿量減少夜尿頻仍(即「少尿】」)、月經紊亂提前推遲(即「崩漏】」)、乳房脳溝凹陷外擴(即「乳癖】」)、陰莖勃起障礙早洩滑精(即【陽痿】】)、子宮收縮乏力流產不孕(即「胎墮】」)、牙齦紅腫糜爛潰瘍(即「齒衄】」)、口腔黏膜充血滲血(即「脣裂】」)、咽喉炎扁桃腺肥大增生(即「喉痹】」)、鼻腔粘膜乾燥破裂(即「鼻衄】」)、眼瞼下垂視物模糊(即「目眩】」)、耳鳴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聾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聡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聰耳

或遍身腫滿。按腹不堅。疾行則濯濯有聲。或咳不定。為湧水證。脾熱移肝。則血溢為驚衄證。膽受胃熱。鼻中血妄行為衄。或血汙不止。膽移熱於腦。腦熱滲下。則濁涕不止。久而不已。成衄血疾。腎熱移脾。則傳為虛腸澼。死不治。膀胱本熱則為癃。病溺血。膀胱移熱於小腸。

隔腸不便。上為口縻證。大腸移熱於胃。則善食而瘦。胃熱移膽。俱為食㑊證。腎寒移脾。則癰腫少氣。腸有積熱。則津液壅滯腹痛而便澀。為虙瘕證。病幾治例。見宣明論。間藏者存。傳其所生。

經云。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傳其所生。故有病雖重必生。

白話文:

如果全身浮腫、腹部摸起來不硬,走路時會發出聲音,或者咳嗽不穩定,可能是患有湧水症;脾臟過度加熱轉移到肝臟,血液流出成為驚訝出血症狀;膽囊受到胃部加熱,鼻子中的血液胡亂流動成為鼻出血;或者血液污漬不斷,膽囊把熱量傳遞到腦袋,腦袋加熱後向下滲透,就會造成大量鼻涕不停止的情況,長期下去可能形成鼻出血疾病;腎臟加熱轉移到脾臟,就可能會發展成虛弱性洩瀉,死亡率高達100%;膀胱本身就有熱量,容易導致尿道炎和尿血;膀胱的熱量轉移到小腸,會出現排便困難的情況;大腸的熱量轉移到胃部,會讓人吃得很多但身體消瘦;胃部的熱量轉移到膽囊,都屬於消化不良的症狀;腎臟寒冷轉移到脾臟,會引起皮膚腫脹和呼吸急促;腸子裡有大量的熱量,會阻塞水分流通,引發腹痛和排便困難,這就是所謂的“瘀血”症狀;疾病的治療原則可以在《宣明論》中找到;在五臟六腑之間,保存的是生命能量,當它們互相傳播的時候,可以傳遞到彼此產生的地方; 例如:假如心臟生病了,然後傳染到了脾臟,再從脾臟傳染到肺部,接著又從肺部傳染到腎臟,最後再從腎臟傳染到肝臟,這樣一直循環下去,因為是在傳播到各自產生的地方,所以即使病情嚴重也有可能痊癒。

七傳者死。傳其所制。

如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火受水之傳一也。肺金復受火之傳再也。自心而始。以次相傳。至肺之再。是七傳也。故七傳者死。一臟不受再傷也。是傳其所勝爾。

五臟有積。肝曰肥氣。在左脅下。大如覆杯。或有頭足。久則變病。咳逆痎瘧。

連歲不已。心積伏粱。病起臍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如久不愈。令人煩心。脾積痞氣。其在胃脘。覆大如盤。久而不愈。四肢不舉。乃發黃疸。雖食而瘦。肺積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如久不已。令人寒熱。喘發肺癰。腎積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乃若豚狀。下上無時。

白話文:

如果疾病按照一定的順序傳遞給其他臟器,則稱爲“傳”。根據中醫理論,“七傳”即指疾病的傳播途徑爲:心臟→肺部→肝臟→脾胃→腎臟→心臟(再次)→肺部(第二次)。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會死亡,因爲一個器官不能承受兩次傷害。這就是所謂的“傳其所勝爾”。

此外,在某些病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特定的症狀:

  • 肝臟積聚過多溼氣時會出現一種叫做“肥氣”的症狀,表現爲左側脅肋下方腫脹、大小如同倒置的杯子,並且可能伴有頭腳疼痛等症狀;長期存在可能導致咳嗽和瘧疾等併發症;
  • 心臟部位可能出現名爲“伏梁”的病症,主要位於臍上方並呈現手臂般粗細的狀態;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煩躁不安等情況發生;
  • 脾臟區域可能存在被稱爲“痞氣”的問題,具體位置是在胃腔內並且形狀類似盤子一樣扁平狀;長時間未得到改善的話將導致四肢無力甚至黃疸現象的發生;
  • 肺部右側也可能產生名叫“息賁”的狀況,類似於倒扣著的大酒杯形態;持續下去會引起發熱與寒冷交替發作以及引發肺炎等問題;
  • 最後則是腎功能異常所引起的奔跑型膀胱症候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奔豚”,它會在腹部中央開始逐漸向上移動直至接近胸部的位置後再向下返回原處反覆循環運動……

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經云。積者。一臟因受勝己之邪。而傳干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復還於勝己者不肯受。因結為積也。有食積。則酸心腹滿。酒積。目黃口乾。氣積。噫氣痞寒。涎積。咽如拽鋸。痰積。涕唾稠黏。癖積。兩脅刺痛。水積。足脛脹滿。

血積。打撲肭瘀。及肉面一切物食所積之類。在六腑為聚。鼓脹發蠱。

有腹脹。寒脹。熱脹。氣脹。大熱脹。水腫而脹。甚則為蠱。夫脹者。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也。有心腹脹滿。旦食不能暮食。致胃逆不散者名鼓脹。有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亦名為蠱病。中滿郁痞。

白話文:

如果疾病持續不斷,會導致呼吸困難、骨骼虛弱和氣短等症狀。經書上說:“積是指一個臟器因爲受到勝過自己的邪惡力量的影響,並且傳到自己所能戰勝的地方,在旺盛的時候拒絕接受這種影響,然後又回到那個勝過自己的地方不願意接受它,因此形成了積累。” 有些是食物堆積導致的心酸、腹部脹滿;酒精堆積則會出現黃疸、口腔乾燥的症狀;氣體堆積會引發噯氣、胸悶等不適感;口水堆積會使咽喉感覺像被拉鋸一樣疼痛;痰堆積會讓鼻涕變得粘稠;習慣性便祕會引起兩側肋部出現針扎般的疼痛;水分堆積會造成腳踝腫脹。血液堆積還會引起跌倒或撞擊後產生的淤青以及面部皮膚上的各種物質殘留。這些症狀都屬於“聚”的範疇,嚴重時可能會發展爲水腫並伴有膨脹的感覺。還有人會有肚子發脹的情況發生:寒冷引起的脹痛、發熱引起的脹痛、大量出汗後的脹痛等等都是由於脾胃腸功能減弱無法消化吸收營養成分而導致的食物滯留體內形成脹症的一種表現形式。有些人還可能出現心臟部位或者整個胸部都有明顯的飽脹感並且早上吃的東西到了晚上都無法完全排空的現象叫做鼓脹;還有一些人在小腸區域感到劇烈絞痛同時伴隨著尿頻遺精甚至流出白色液體等情況也被認爲是一種名爲蠱病的病症類型之一。最後一種情況則是全身上下都會感覺到非常不舒服而且容易產生抑鬱煩躁的情緒反應。

經云。臟寒生滿病。如太陰所至為中滿。為蓄滿。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消。無陽則不能生化也。如脹之類郁。如氣不能消散升降為結聚而痞悶也。心下滿而不痛為虛痞。積飲隔滯為實痞也。

開提其氣。升降是宜。

此治鬱閉痞滿之大法。

人身之本。脾胃為主。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脹胃所生。胃氣之虛。虛極變病。五亂互作。

五臟五行之氣不和。更相傳變為病也。

東垣所論。王道之學。

東垣李明之先生。述脾胃盛衰論。一虛一實。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血氣不和。故一虛一實。乃氣血之並也。見素問調經論。五實五虛。

白話文:

古文中說:「經書上說,如果內臟受涼就會產生充滿全身的疾病,像是太陰所到的地方會出現腹部飽脳、水腫等症狀;溼土的作用就是讓脾臟多出一些溼氣,但如果沒有陽氣來幫助消化,就容易造成腹部脹滿、食物不易消化的情況;像是一些阻塞不通的病症,就像是氣無法正常地消散或上升下降,形成凝集在一起的癥狀,導致胸悶不舒服;心口下方感覺很飽脹但又不會疼痛的是虛性癥狀,堆積在身體裡的食物或是飲料造成的阻塞是實性的癥狀」。

要解決這些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提升人體的元氣,使其能夠上下運行。

這是治療因阻塞不通引起的各種疾病的通用原則。

人的根本是脾胃,頭痛耳朵發嗡嗡聲以及各個器官功能不好都是因為胃部出了問題,也就是胃氣不足,而且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了,所以才會引發各種不同的疾病。

五種不同屬性的內臟之間如果不協調,互相影響,就會引起各種不同的疾病。

東方的理論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短時間就能夠改善的。

李先生曾經寫過一本叫做《脾胃盛衰論》的書籍,在裡面他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一虛一實」,意思是當氣血不平衡時,就會同時出現虛弱和強壯的現象,這種情況在《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有詳細的描述,其中列舉了五種虛弱和五種強壯的不同表現形式。

五實者。脈盛為心。皮熱為肺。腹脹為脾。前後不通為腎。悶瞀為肝也。五虛者。脈細為心。皮寒為肺。氣少為肝。前後泄利為腎。飲食不入為脾也。謂一病五者悉具。

五勞七傷。六極乃𣨙。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又志思憂心與疲勞為五勞也。肝傷善夢。心傷善忘。脾傷善飲。肺傷善痿。腎傷善唾。骨傷善飢。脈傷善嗽。為七傷也。傷勞為六極。氣血筋骨髓精病也。

五郁七情。九氣所為。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此為九氣)憂愁思慮。甚則傷心。形寒飲冷。過則傷脾。恚怒氣逆。過則傷肝。飲食勞倦。甚乃傷脾。坐臥濕地。強力入水。故乃傷腎。(次為七情)此因氣動。

白話文:

五種實症: 脈搏旺盛表示心臟有問題;皮膚發熱是肺部有異常;腹部脹滿是脾臟出了問題;前後通暢受阻是腎功能不佳;頭腦混亂是肝臟有問題。

五種虛症: 脈搏細弱代表心臟問題;皮膚寒冷是肺部失調;氣息稀少是肝臟不健康;前後排便不順是腎功能不足;進食困難是脾臟不正常。

一病五者全,表示一種疾病包含了所有五個類型的症狀。

五勞七傷、六極: 久看傷血;久睡傷氣;久坐傷肉;久站傷骨;久走傷筋;心神憂慮和疲勞是五勞的原因; 肝傷會夢多;心傷會記憶力減退;脾傷會愛飲酒;肺傷會萎縮;腎傷會多唾液;骨傷會感到飢餓;脈搏受損會咳嗽;這是七傷的表現。

五勞七傷六極,指的是氣血筋骨髓精等身體各部位的疾病。

五鬱七情、九氣: 怒生氣上升;喜使氣緩解;悲讓氣消沈;恐導致氣下降;寒使氣收縮;熱使氣流失;驚使氣混亂;勞累使氣耗盡;思考讓氣凝結(這是九氣的描述)。

過度憂慮思慮,會傷害心臟;形體受涼飲食寒涼,過度會傷害脾臟;怒氣上逆,過度傷害肝臟;飲食過勞倦怠,過度會傷害脾臟;坐臥於潮濕之地,用力進入水中,會傷害腎臟。這些都是因為氣的運轉失調造成的。

形神自病。喜怒不節。勞形厥氣。氣血偏盛陰陽相乘。陰勝陽病。陽勝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氣傷則痛。形傷則腫。先痛後腫。氣傷形也。先腫後痛。形傷氣也。陰陽變病。標本寒熱。如大寒甚。熱之不熱。謂以熱藥治寒不退。

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心虛則熱收於內。故外熱不常。

如熱而甚。寒之不寒。

謂以寒涼藥治熱病。而熱不能退。

是無水也。寒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腎虛則寒動於中。故外寒不常。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

白話文:

身體和精神都受到疾病的影響,情緒失控,過度操勞使元氣受損;氣血在陰陽之間不平衡,導致陰或陽一方佔優勢,另一方就會生病。如果陰佔優勢,會引起陽方面的疾病;反之亦然。如果陽太強,就會出現熱症;相反地,如果陰太強,就會出現寒症。嚴重的寒冷會引發熱症,嚴重的熱症又會引發寒症。寒冷會對形體造成損害,熱症會對氣造成損害。氣受損會產生疼痛,形體受損會產生浮腫。如果是先有疼痛再有浮腫,那就是因為氣受到了損害;如果是先有浮腫再有疼痛,就是因為形體受到了損害。陰陽兩種病症互相轉換,表象與根源都有冷熱的不同表現方式。例如非常寒冷的情況下,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卻沒有效果,這就表示這裡並不是真的缺少火(即熱)。熱症來了又走,白天看得到晚上看不到,或者夜晚發生白天消失,這種情況下,就是在季節變化時才會看到這些症狀,這也是缺乏火的原因。應該要增強心臟的功能,因為心臟虛弱的話,熱症就會從內部聚集起來,所以外面的熱症不會一直存在。比如說很熱但使用寒涼的藥物無法降溫,那就代表這裡缺水。寒症來了又停,突然出現然後又消失,這種情況下,在季節變化時才會看到這些症候羣,也就是缺乏水的原因。應該要增強腎臟的功能,因為腎臟虛弱的話,寒症就會從內部生起,所以外面的寒症不會一直存在。吃不下東西、胃裡不舒服、嘔吐等症狀,都是因為有火的存在。如果有嘔吐且食物進入口中的反應不良,那可能就是因為有火的原因。

謂食入良久乃吐。

是無火也。暴逆注下。食不及化。是有火也。溏泄而久。止發無常。是無水也。心盛生熱。腎盛生寒。

此心火極而發熱。腎水盛而生寒。非虛熱虛寒比。

又熱不寒。是無火也。寒不得熱則無水也。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又熱不寒者。或因寒勝格陽在外。本非熱也。寒不得熱者。或因陽極似陰。火盛拒寒在外。而不得熱。本非寒也。寒之不寒。乃水之源衰。火之勝也。熱之不熱。火不源衰。水之勝也。

審察病機。無失氣宜。紀於水火。餘氣可知。婦室病多。帶下赤白。癥瘕㿗疝。婦人有病。六氣四因。皆同男子。余胎產經水之疾。不可枚舉。如帶下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若痢下也。若經水不調。血聚為癥瘕。小腹下腫硬。為㿗疝之疾。

白話文:

意思是說:食物吃進去很久才嘔吐,表示沒有胃火;突然嚴重地拉肚子,食物還來不及消化,表示有胃火;長期稀便且時間不定,表示缺乏水分;心臟旺盛會產生熱症,腎臟旺盛會產生寒症;這是指心火過旺導致發熱、腎水過剩導致寒冷的情況,與虛熱和虛寒不同;如果只有熱而不冷,表示沒有胃火;如果有寒但得不到溫暖,表示缺乏水分;如果是寒得不夠明顯,就應該檢查是否有缺水情況;如果是熱得不持久,就要考慮是否心臟虛弱;如果是寒得不持久,就要考慮是否腎臟不足;另外,只熱不冷可能是因為寒邪太重,把陽氣排斥在外面,並不是真的熱;寒卻無法得到溫暖可能是因爲陽氣過強,導致陰虛,無法接受寒涼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寒;寒不夠明顯則要考慮是不是水源枯竭了,熱不能持久則是由於心臟虛弱,腎功能過剩所引起的;要仔細觀察病情的變化,不要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從水與火的關係來判斷疾病的情況,其他疾病的病因也可以由此推斷出來;女性患病較多,例如帶下的紅白色分泌物、腫塊等婦科問題;婦女生病的原因與其他男性相同,除了懷孕生產以及月經失調等問題之外,其他的病症都可以列舉出原因,比如帶有紅色分泌物說明熱度已經進入到了小腸內,白色的分泌物說明熱量進入了大腸裏,類似於腹瀉的症狀;經期不穩定會導致血液積聚形成腫瘤或者腫塊,在腹部下方出現硬化現象,這就是所謂的“疝”病。

氣血為病。經閉不行。

婦人有胃熱。善食瘦而津液不生。血海竭而名血枯。或脾胃久虛。或形羸氣血俱衰。而致經水不行者。非以上之病。經成孕乃不行也。

或漏不止。

濕熱太迫。則經漏不止。或心氣不足。火熱大熾。旺於血脈中。或身體困熱。心煩不得眠臥。而致經水漏下。陰虛陽搏為崩。

經過作痛。虛中有熱。

經水行過而腹中作痛者。血虛有熱也。

行而痛者。血實之設。

將行而作痛乃血實。

如不及期。血熱乃結。過期血少。閉或血枯。淡者痰多。紫者熱故。熱極則黑。調榮降火。

婦人經水。如行不依期。非有妊娠。皆以上之病。治須調血養血。清陽降火。有寒者溫之。

白話文:

氣血失調是疾病的一種。經絡阻塞,經血無法順暢流通。

對於女性來說,如果胃部熱氣過盛,即使吃得很少,但因津液不能生成,導致血液庫存耗盡,被稱為「血枯」。或者因為長期脾胃功能虛弱,或者身體消瘦、氣血雙虛,造成經血不來。這些情況並非因為懷孕而導致經血不來。

還有一些情況是月經不停,這是因為濕熱過重導致的。或者心氣不足,火熱過度,影響到血液循環。或者身體感到潮熱,心煩意亂,難以安睡,這也是導致月經不正常的原因。此外,陰虛陽亢的情況可能會引發崩漏。

月經來後腹部疼痛,這是因為血液虛弱且伴有熱象。

在行經過程中感到疼痛,這是因為血液充盈所致。

如果月經來得過早或過晚,可能是因為血熱凝結。如果過期經血量少,可能是因為經絡阻塞或血枯。淡色的經血通常表示痰多,紫紅色的經血表示有熱象。熱到極點會呈現黑色。因此需要調理氣血,降火清熱。

對於女性月經不按時來的問題,如果不是因為懷孕,那麼很可能是由上述原因造成的。治療時需要調節和滋養血液,清熱降火。如果有寒涼的症狀,則需要加溫來治療。

調理妊娠。清熱養血。

妊娠有正氣不足。寒熱不調。陰陽不得升降。故病有發風痹。忽悶不識人而眩倒者。為子癇證。有胎氣上逼而脹滿或疼者為子懸。身忽如水腫多於足腫者為子腫。小便澀者為子淋。煩悶者為子煩。腹大甚者胎有水氣。或發寒熱。或胎漏下血。或動為轉胞及不能言語之類。皆胎氣不足。治須順氣清熱養血也。

一當產後。如無惡阻。大補氣血。

惡阻者。如惡露不盡。血上搶心腹痛之類。治可下去其敗血。如虛汗不止。遍身疼痛。或虛煩。小便不禁。玉門不閉。蓐勞血虛而暈之類。皆虛甚也。皆當大補血益氣。

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白話文:

治療懷孕期間的身體狀況:

如果懷孕時正氣不足、冷熱失調、陰陽無法正常上下運動,就會出現一些症狀:例如突然感到頭昏眼花、失去知覺;或者因為胎兒壓力過大導致腹部脅迫感和疼痛;或者是全身浮腫,尤其是腳部浮腫;又或是尿液排泄困難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胎氣不足所引起的問題,因此必須要通過調整氣息、清除體內熱毒以及滋養血液來進行治療。

在生產之後,如果有沒有任何不良反應的情況下,應該大量地補充血液和元氣。

如果是產生了像月經未乾淨、血塊向上衝擊心臟、腹部劇烈疼痛等等的症狀,則需要用藥物去除體內的老舊血液。另外,如果出汗太多、全身痠痛、情緒焦躁不安、小便控制不住、生殖器官關節鬆弛、疲倦乏力且容易暈厥等等,都表示身體非常虛弱,需要大量地補充血液和元氣。

即使有一些其他疾病,也要先解決主要問題再考慮其他的治療方法。

產後如中風傷寒六氣為病之類。雖正治。亦須兼補其氣血。經言切不可犯禁。謂汗下利小便也。

大凡小兒。過暖生熱。熱極生風。風痰積熱。隨病為治。生有胎惡。月里生驚。生赤生嘔。生黃不便。臍風撮口。

受胎毒甚者。則發驚搐。生赤則如丹塗肌肉。邪氣上而嘔吐。母受濕熱。傳胎而發黃。有生下日久不得大便者。臍風多在生下半月內有此證。蓋受胎惡之甚也。

變蒸發熱。

小兒變蒸。乃長經脈及腑臟智意也。

風癇癲癇。

錢氏分五癇。有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其狀各不同。

急慢驚風。

如身熱面赤。即發搐搦。目睛上視。牙關緊急者。陽證為有餘。如因吐利。或吐不瀉。日漸困而色黃。脾虛冷發驚。不甚搐搦。目微上視。手足動者。陰證為不足也。

白話文:

生產後如果出現像中風、感冒等疾病,即使使用正確治療方法,也要同時滋養身體的氣和血。古籍說絕對不能違反禁忌,也就是出汗、排泄物排出以及尿液排放等等。小孩太保暖容易產生熱症,熱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風症和痰積聚,要根據病情進行治療;出生時就有胎疾的人,在滿月前可能會發生驚厥或者皮膚紅腫、嘔吐、黃疸等病症;新生兒受到肚臍風影響會導致嘴巴收縮;懷孕期間感染嚴重的話,孩子出生後可能就會抽筋;皮膚呈鮮豔紅色可能是因為血液滯留於肌膚表面;母親若受到溼熱環境影響,這種情況可能會遺傳給寶寶並引起黃疸;有些寶寶出生很久都沒有解大便的情況,這通常是肚臍風引起的,通常出現在出生半個月左右;變化成長過程中會伴隨著發燒現象;小孩的變化成長是為了發展神經系統和器官智慧;風癱癡癇:錢氏把癇症分成五種,分別是狗癇、羊癇、牛癇、雞癇和豬癇,每種表現都不一樣;急性與慢性驚風:如果身上發熱臉部泛紅,就有可能開始抽搐,眼睛向上看,牙齒咬得死死的,這是陽性症狀且屬於過度反應;如果是因為嘔吐拉肚子或是隻嘔吐不拉肚子,逐漸變得疲憊並且面色發黃,那是脾胃虛弱所造成的驚嚇,不會很明顯地抽搐,眼睛微微向上看,四肢活動不太正常,這是陰性症狀且表示能量不足。

瘛瘲驚愕。

驚風熱甚。則手足戰掉。攣瘈驚恐愕然也。

驚悸昏冒。

驚則心悸不寧。熱甚則昏昧。

暴喘吐哯。

有喘甚者。俗言馬脾風。吐乳食為哯。

腹脹鼻齁嗽。

脹有寒脹。熱脹。脾脹之類。傷風寒為嗽者多。或為乳食鹽物所傷而發齁喘。

中惡天吊。

有中惡氣卒然而病。如目直上視。搦身直強宮瞪之類為天吊。

鵝口重舌。

白屑滿舌為鵝口。舌下附腫如舌而短為重舌。心脾熱甚也。

木舌弄舌。舌脹大為木舌。脾熱甚。舌絡緊。乃弄舌也。

客忤夜啼。

心氣不足。遇人客或物。則忤而驚。脾臟冷而痛。多夜啼。

白話文:

【瘛瘲驚愕】

  • 疾病的症狀包括四肢抽搐、搖擺、抽搐、驚恐和驚訝。

【驚風熱甚】

  • 當熱度非常高時,手腳會開始顛簸、抽搐,表現出驚恐和驚訝的表情。

【驚悸昏冒】

  • 驚嚇會導致心悸不安,熱度升高則使人頭腦混亂。

【暴喘吐哯】

  • 有人呼吸急促,俗稱為「馬脾風」,吐出乳食則會引起嘔吐(哯)。

【腹脹鼻齁嗽】

  • 腹脹可以是因寒或熱引起的,脾脹也是其中一種。風寒侵襲常引起咳嗽,也可能因食用乳食或鹹物而引起鼾聲喘息。

【中惡天吊】

  • 這是指突然遭受邪氣侵襲而生病,如眼睛上翻、全身僵硬、凝視等,表現為天吊。

【鵝口重舌】

  • 舌頭表面布滿白色鱗屑,稱為鵝口;舌下腫脹,形狀像小舌頭但較短,稱為重舌,通常由心脾熱盛引發。

【木舌弄舌】

  • 舌頭腫大,稱為木舌;脾熱嚴重,舌脈緊張,導致舌頭活動不靈便。

【客忤夜啼】

  • 心氣不足,遇到外來的人或事物會產生逆反情緒,驚嚇;脾臟寒冷,引起疼痛,常在夜晚啼哭。

膿耳鼻疳。

耳內生瘡。膿耳汁出。三焦氣熱病也。鼻內有瘡生疳。

眉煉丹流。

眉骨上生瘡。太陽經風熱也。丹流者。俗云火焰丹。肌肉上若塗丹。血熱甚也。

陰腫便濁。

睪丸發腫。肝經熱勝也。小便或白濁亦濁。

舌爛口臭。

心熱下陷。風自盛也。胃熱則口臭。

齦蝕牙疳。

風熱所勝。蝕牙齦至快。俗言走馬牙疳。

蟲痛吐蛔。

小兒哭而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慢。目無精光。蟲痛也。

疳瘦解顱。

錢氏分五臟疳。筋疳骨疳之類。腎虛解顱也。

便青頰赤。

驚氣內感。脾氣不和。故瀉。色青。心熱上攻。故頰赤。

白話文:

膿耳鼻疳:

耳內長出膿腫,有膿液流出,這是三焦氣熱引發的病症。鼻腔內長出膿腫和疳疾。

眉煉丹流:

眉骨上長出膿腫,是太陽經受到風熱影響。「丹流」指的是俗稱的火焰丹,表示肌肉部位如塗抹了丹藥,顯示血液熱度嚴重。

陰腫便濁:

睪丸出現腫脹,是肝經熱度過盛的現象。小便可能呈白色且混濁。

舌爛口臭:

心火下移,風邪旺盛,胃熱造成口臭。

齦蝕牙疳:

風熱影響,蛀蝕牙齦至疼痛難耐,俗稱為走馬牙疳。

蟲痛吐蛔:

小孩哭鬧不安,坐立難安,自己按壓腹部,時常大叫,嘴脣發青或黃,眼睛失去光彩,這是由於蟲痛所引起。

疳瘦解顱:

根據錢氏的五臟疳理論,筋疳、骨疳等類型,腎虛導致頭部鬆動。

便青頰赤:

由於驚氣內部影響,脾氣不調和,因此會有腹瀉的現象。面色青,是因為心熱向上攻擊造成的臉頰紅腫。

食土飲水。

食土者。胃氣不足也。身熱飲水。病在內。不飲水。熱在外也。

吐瀉青白。

瀉利青白色。穀不化者胃寒。乳不化者傷食。瀉黃紅赤黑者。脾胃熱毒故也。

昏睡露睛。

睡而露睛者胃虛熱。不露睛者胃實熱。睡而嚏悸者。將發瘡疹也。

呵欠面黃。

呵欠而面赤者風熱。青者驚風。黃者脾虛。驚而睡者內熱。呵欠氣熱者。

傷風也。

呷牙咬齒。

手足陽明內熱為病。

瀉痢脫肛。

瀉痢久則肛門縱下。濕熱甚而緩縱也。

癰瘍癮疹。瘡痘發斑。

錢氏論。小兒受胎惡。發瘡疹。初欲發時。有五臟現證。呵欠頓悶者。肝也時發驚悸。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脾也。面赤。腮頰赤。噴嚏。肺也。惟腎在腑之下。不能食穢。胎毒不受。無候也。毒出歸一證。肝水泡。肺膿泡。心斑。脾疹也。

白話文:

吃泥土喝水的人,是因為胃氣不足導致身體發熱並口渴;如果只喝水而不喝其他東西,則熱症會在體內積聚;如果不喝水則表示熱症已經轉移到體外了。嘔吐和腹瀉出現青色或白色的糞便,是因爲食物沒有被消化而導致胃部寒冷;如果是牛奶未被消化則是傷及食慾的問題;若糞便是黃色、紅色或是黑色,則可能是由於脾胃受到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症狀。睡覺時眼睛露出眼珠子的情況可能代表胃虛熱的症狀;如果沒有露出眼珠子的話,則有可能是胃實熱的現象;若是睡眠過程中打噴嚏或者心跳加速等症狀,則可能會引發瘡疹等疾病的發生。哈欠並且面色發黃的人,可能是風熱感冒或者是驚厥等問題;臉色呈現綠色的人可能是受到了驚嚇;顏色爲黃色的人可能是脾臟虛弱的表現;如果有內熱現象發生,並且容易入睡的情況下,則可能存在內部感染的風險。咀嚼牙齒的行爲通常與手腳陽經內的熱量有關聯。長期拉肚子會導致肛門鬆弛下來,這是溼熱過重以及肌肉放鬆的結果。皮膚上的膿皰、皮疹以及痘痘都可能導致疾病的產生。錢氏認爲小孩出生後會因爲母體的影響而患上皮膚病,在發病初期會出現各種不同器官的相關病症:例如經常感到疲倦無力的是肝臟問題;偶爾會有恐慌感的是心臟問題;體溫忽高忽低,手腳冰冷的是脾臟問題;面部潮紅、臉頰泛紅、咳嗽打噴嚏的是肺部問題;只有腎臟位於所有器官下方,因此不會受到影響,也沒有任何徵兆表現出來。最後毒素排出之後就會呈現出單一證狀,包括肝臟水腫、肺部膿腫、心臟病發作以及脾臟皮疹等等。

驚疳諸積。

如食積乳積之類。

大率為病。肝與脾經。

此二經病多。

脈治憑允。

小兒虎口色脈。如紫。傷風。紅傷寒。青驚。白色疳。黑即中惡。黃脾病也。

錢氏方論。男女病情。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先富後貧。病日失精。先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身體日減。氣虛無精。良工勿失。脈病證治。知微可已。舉腹痛經。陰證治例。海藏所云。玄機之秘。中脘痛者屬脾土。臍腹痛者屬少陰。

少腹小腹厥陰分。三部殊塗細酌斟。太陰中土主理中。少陰四逆真武同。厥陰宜當歸四逆。重則回陽霹靂攻。當汗不汗即生黃。當汗汗多因致痓。不當汗而若汗之。蓄血定應無改易。汗多或有變亡陽。陰證脈候須仔細。(並出此事難知)

白話文:

小孩出現驚嚇、消化不良等症狀時,可能是因為肝和脾胃出了問題。 如果小孩的手腕部位(虎口)皮膚顏色偏紫色,可能表示他受了風寒;如果是偏紅色,代表他得了感冒;若是偏綠色,就有可能是受到驚嚇;若是偏白色,就是患上了腸胃疾病;若是偏黑色,那就是中毒或者感染了嚴重疾病的徵兆;最後,要是呈現出淡黃色,那就意味著他的脾臟功能受到了影響。 根據錢氏的理論,男女性別的不同、生活環境的好壞以及個人的生活習慣等等因素都可能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例如:突然之間過度快樂或是痛苦的情況下,都會損耗人體的精神和元氣;原本富裕的人一旦變得窮困潦倒,就會逐漸失去精神狀態;地位高的人在失去了權力之後,即使沒有生病也會容易患上一些內部病症,這種情況被稱作「脫營」,會導致身體越來越消瘦,並且缺乏活力。 此外,在診斷病人是否患有腹部疼痛的時候,還需要注意其具體位置。比如說,位於上腹部的疼痛通常是跟脾有關;而在肚臍周圍感到疼痛的話,那多半是由於腎臟方面的問題所致。另外,對於那些經常性地感到腰痠背痛或者是四肢冰冷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屬於厥陰型患者。因此,在治療這些疾病之前,必須要先搞清楚它們各自所在的穴位及相應的經絡路線,然後再進行針對性的調理措施。總而言之,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纔能夠有效地解決各種不同的疾病問題。

傷寒咳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源流失下生。咳逆喉中陰不內。便耎唯宜用瀉心。便硬尤宜大承氣。二藥神功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制。

白話文:

當人受到寒冷侵襲而咳嗽不止且脈搏分散時,可能會導致死亡。張仲景所說的話並非虛假。大致來說,疾病是因為身體失去了平衡才產生的。咳嗽和呼吸困難可能是由於咽喉部位的陰氣不足所致。如果排便軟弱無力,最好使用瀉心法;如果排便堅硬,則更適合使用大承氣湯。這兩種藥物的功效非常神奇,是由李杲和盧濱蔭制定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