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重刻黃氏遺書序

回本書目錄

重刻黃氏遺書序

1. 重刻黃氏遺書序

昌邑黃坤載先生,學究天人,湛深《易》理,其精微之蘊,托醫術以自見。著《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長沙藥解》、《玉楸藥解》、《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素靈微蘊》等書,凡八種,一掃積蒙,妙析玄解,自仲景以後,罕有倫比。其宗旨言:中皇轉運,沖氣布濩,水木宜升,金火宜降而已。

蓋乾坤之運,一闔一闢,陰陽之用,一消一長,易道易簡,理固如是,即醫亦豈有殊理哉!且惟聖人,為能法天,自大賢以下,則皆法也,夫豈不用天,天在地中故也。黃泉黑壤,深潛九幽,而一陽自地而發,生五行,附地而旋轉,而變化,裁成之道在此矣。余嘗取先生所言證之《靈樞》、《素問》及《傷寒》、《金匱》諸書,意皆符合,特古人未嘗顯言,至先生始揭其秘耳。

先生虛明研慮,嘗自負古人無雙。曩時讀仲景書,幾乎一字不解,迨其後一旦大悟,遂成此八種。夫以先生之虛明,而猶有所不解,其不解,殆非猶夫人之不解矣。以先生之研慮,而猶有待於悟,其所悟,殆非猶夫人之所悟矣。乃至於既悟而所言之理,固猶夫人之所知也,然不能不推先生為獨知。

《老子》曰:知常曰明。又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在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不足為道。然則讀先生是書者,可於此而得其微意所在矣。夫《易》言天道,而寄其用於卜筮,先生明《易》,而著其理於醫術,天下事何淺之非深,何遠之非近,豈獨醫為然哉!

器之觀察將刻是書,嘉惠學者,以復初略嘗從事於此,屬為序言,爰述大旨。至其精微所在,不可得而陳也。

同治七年歲次戊辰九月之吉吳郡顧復初序

白話文:

昌邑的黃坤載先生,學問精通天文地理,對《易經》的道理理解得非常深入,他將其中精微的奧妙,藉由醫術來展現。他著作了《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長沙藥解》、《玉楸藥解》、《四聖心源》、《四聖懸樞》、《素靈微蘊》等八本書,一舉掃除了過去的蒙昧不明,精妙地解析了深奧的醫理,自張仲景之後,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他的醫學宗旨說:人體之氣的運轉,如同中央的樞紐轉動一樣,使氣血暢通流佈全身,需要讓水木之氣上升,金火之氣下降,如此而已。

大自然的運行,一開一合,陰陽的作用,一消一長,《易經》的道理簡單明瞭,本來就是如此,那麼醫學的道理難道會有不同嗎?只有聖人,才能效法天道,從大賢以下的人,都是效法聖人。這並不是說不用天道,而是天道就在天地之中。黃泉黑土,深藏於地底深處,但是一陽之氣從地底發出,產生五行,依附著大地旋轉,變化,創造萬物的道理就在這裡。我曾經拿黃先生所說的道理,去驗證《靈樞》、《素問》以及《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發現意思都相符,只是古人沒有明確說出,直到黃先生才揭開其中的奧秘。

黃先生的思慮清明透徹,曾自認為古人無人能及。過去讀張仲景的書,幾乎一個字都無法理解,後來有一天突然大徹大悟,於是完成了這八本書。以黃先生如此清明的智慧,都還曾有不理解的地方,可見他當時的不理解,絕對不是一般人的不理解可比的。以黃先生如此深入的思考,都還需要等待開悟,可見他所悟到的,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悟到的。等到他開悟後所說的道理,雖然一般人也都知道,但是不得不推崇黃先生才是獨一無二的領悟者。

《老子》說:了解常道就叫做明白。又說:上等的人聽到道理,會勤奮地去實踐。中等的人聽到道理,好像聽到了又好像沒聽到。下等的人聽到道理,會大笑,如果他不笑,那也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理。那麼讀黃先生這些書的人,可以從這些話中領會其中深微的道理。 《易經》講述天道,但將其應用在占卜上,黃先生通曉《易經》,將其道理應用在醫術上,天下事沒有淺顯的不是深奧的,沒有遙遠的不是接近的,豈止是醫學而已呢!

器之想要刊刻這本書,來使學者受益,我(顧復初)也曾經從事過相關的研究,因此請我寫序言,於是我就簡略地敘述一下其中的大意。至於其中精微的道理,就無法一一陳述了。

同治七年歲次戊辰九月吉日 吳郡顧復初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