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重刻黃氏醫書序
重刻黃氏醫書序
1. 重刻黃氏醫書序
古今醫書,汗牛充棟,讀不勝讀,尤刻不甚刻也。不善讀者,狃於所習,失之於偏,則其誤猶在一己,不善刻者,茫無所擇,失之於濫,則其害將遍天下。夫刻書者豈嘗有意貽害哉,其心方以著書立說,皆有利於人世,而詎知適以成害耶。且天地間之可以生人者,無不可以殺人者也。
聖人體天地好生之心,製為種種生人之具,後世浸失其意,遂往往至於殺人。兵刑其大端,而醫術則亦非細故也。
上古醫藥未興,其民多壽,後世方書日繁,其民多夭,其故何哉?蓋醫藥非所以生人,特補天地之或有所憾,而人乃恃有醫藥,每無疾而致疾,有疾而又不慎其疾,此殺人之所以多也。夫神農著《本草》者,而後世讀《本草》,輒各主所見,其說不同。越人著《難經》,而讀《難經》者,復不求甚解,而其旨益晦。
聖人以生人之心著書,故其書駁而精,世人以售術之心著書,故其書駮而辨。彼淺陋者勿論已,即專門名家,赫赫在人耳目者,亦不免有自炫其術之見。此仲景氏《金匱》一書,能以生人為心,故遂獨有千古。而昌邑黃氏宗之,微言創義,暢發其旨,亦可謂獨得千古之秘者矣。
顧其書不甚傳,陽湖張氏求其全集,積二十年乃得刊行於世,於是遠近始稍有知之者。
夫學儒不宗六經,而好騁百氏之說,其學卑,習醫不宗仲景,而墨守一家之言,其術謬。譬如聖人制兵與刑,闢以止闢,刑期無刑,皆生人之心也。自姑息之政行,嚴酷之吏起,而生意凋敝矣。予既讀黃氏之書,而猶恐其行之不遠也,覆命次兒汝琮鋟版多印,以寄四方。願好言醫者,家置一編,即欲藉以售術,亦庶幾不失宗旨也夫。
同治七年十二月江夏彭崧毓撰
白話文:
從古至今的醫書,多得像堆積如山的牛一樣,讓人讀也讀不完,更何況是刻印出版。不善於讀書的人,只會固守自己所學的,產生偏頗的理解,這樣造成的錯誤也只會影響自己;不善於刻印書籍的人,如果選書時不加選擇,導致內容良莠不齊,那造成的禍害將會遍及天下。刻書的人難道有意要遺害後人嗎?他們的心意原本都是為了著書立說,想讓世人受益,卻不知道反而造成了損害。況且天地間能讓人活下去的東西,也可能讓人喪命。
聖人體會天地愛護生命的心意,創造了種種讓人活下去的方法,後世的人逐漸失去了聖人的本意,於是常常導致殺生的結果。兵器和刑罰是最大的例子,而醫術也同樣不是小事。
上古時代醫藥還不發達時,人們大多長壽;後世的醫方書籍越來越多,人們卻大多短命,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醫藥並不是用來讓人活下去的,而是為了彌補天地自然可能有的不足。然而,人們卻過於依賴醫藥,常常在沒有生病的時候反而導致生病,生病了又不好好保養,這就是導致很多人喪命的原因。神農氏寫了《本草》,但後世讀《本草》的人,卻各自堅持自己的見解,說法各不相同;扁鵲寫了《難經》,但讀《難經》的人,又不深入理解,反而讓它的旨意更加晦澀難懂。
聖人為了救助世人的心意而寫書,因此他們的書內容廣博而精闢;世人為了推銷醫術的心意而寫書,因此他們的書內容繁雜而不明確。那些淺薄庸俗的人就不必說了,即使是那些專精醫術、名聲顯赫的醫家,也難免有自我炫耀醫術的想法。只有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能夠以救助世人的心意來寫作,所以才能獨步千古。而昌邑黃氏繼承了他的思想,闡發他深奧的道理,發揚他的旨意,也可以說是獨得千古醫術的精髓了。
只可惜他的書沒有廣泛流傳,陽湖張氏為了尋找他的全集,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得以出版流傳於世,於是遠近的人們才開始稍微知道他的學說。
學習儒學不以《六經》為宗,卻喜歡探討諸子百家的學說,那他的學問就很淺薄;學習醫術不以張仲景為宗,卻固守一家之言,那他的醫術就很荒謬。就像聖人制定兵器和刑罰,是為了用戰爭來阻止戰爭,用刑罰來達到沒有刑罰的目的,這都是為了救助世人的心意。如果推行姑息縱容的政策,讓嚴酷殘暴的官吏興起,那生機就會衰敗。我讀了黃氏的醫書,還是擔心它不能廣泛流傳,所以命令我的次子汝琮多次印刷出版,寄往各地。希望愛好醫學的人家,都能夠放置一本他的書,即使是想藉此來推銷自己的醫術,也至少不會失去他的宗旨。
同治七年十二月 江夏 彭崧毓 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