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一 (3)
卷一 (3)
1. 糟粕傳導
水穀入胃,消於脾陽,水之消化,較難於谷。緣脾土磨化,全賴於火,火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剋水,脾陽蒸動,水穀精華,化為霧氣,遊溢而上,歸於肺家,肺金清肅,霧氣降灑,化而為水,如釜水沸騰,氣蒸為霧也。
白話文:
食物和水進入胃裡,靠脾胃的陽氣消化。水的消化比食物的消化更困難。這是因為脾土的研磨作用完全依賴於火。火是土的「母親」,火旺則土燥,具有剋制水的功能。脾陽蒸發作用,使得食物和水的精華蒸發成霧氣,上升到肺部。肺金肅清,霧氣下降凝聚,變成水,就像鍋裡水沸騰時,水蒸氣上升成霧一樣。
氣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於臟腑而為津液,粗者入於膀胱而為溲溺。溲溺通利,胃無停水,糟粕後傳是以便乾。
白話文:
隨著氣的運化所產生的水液,有精細和粗糙之分。精細的水液會進入臟腑,轉化為體液。粗糙的水液會進入膀胱,轉化為小便。小便通暢,胃裡就不會積水。殘渣會順利排出,大便自然通暢。
《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水變化於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於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於膀胱,故如川瀆。川瀆之決,由於三焦,《素問·靈蘭秘典》: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白話文:
《靈樞·營衛生會》記載:
上焦(胸腔)像霧,中焦(腹部)像水泡,下焦(膀胱)像水溝。水氣在中焦發生變化,水泡代表水氣剛開始轉化還沒有成熟,等到轉化完成後,水氣就會上升並聚集在胸膈部位,所以像霧氣;而水分則會向下流動並聚集在膀胱,所以像水溝。
水溝的通暢與否取決於三焦,《素問·靈蘭祕典》記載:三焦是負責疏通水道和排放水道的器官。
蓋三焦之火秘,則上溫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則下陷膀胱而水竅閉。《靈樞·本輸》:三焦者,足太陽少陰之所將,太陽之別也。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以水性蟄藏,太陽寒水蟄藏,三焦之火秘於腎臟,則內溫而外清。
白話文:
三焦之火如果隱祕,就可以溫暖脾胃,讓水道暢通;三焦之火如果泄漏,就會下陷膀胱,導致水竅閉塞。
《靈樞·本輸》說:三焦是由足太陽經和少陰經主管的,它分出太陽經的一支。在足跟上方五寸處,這支分出來的部分貫穿腸道,到達委陽穴附近,與足太陽經正支會合,然後連接膀胱,管理下焦。三焦充足,就會出現閉癃(排尿困難);三焦虛弱,則會有遺溺(小便失禁)的現象。
由於水具有收斂藏匿的性質,而太陽經屬寒水,所以三焦之火隱祕在腎臟,就能使內部溫暖而外部清涼。
水府清通,上竅常開,是以氣化之水滲於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陽寒水不能蟄藏,三焦之火泄於膀胱,膀胱熱癃,水竅不開,脾胃寒鬱,但能消穀,不能消水,水不化氣上騰,爰與谷滓併入二腸,而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謂實則閉癃者,三焦之火泄於膀胱也。
白話文:
當身體機能運作正常時,上方的竅穴常處於打開的狀態,這樣氣化的水分才能滲透到膀胱,讓小便順利排出。如果太陽的寒水無法儲藏,導致三焦之火洩漏到膀胱,就會造成膀胱發熱閉塞,水竅無法打開,脾胃也受寒氣影響而鬱結,只能消化食物,無法化解水分。水分無法化為氣體上升,於是與食物殘渣一起進入小腸和大腸,導致腹瀉。腹瀉的人,水分進入小腸和大腸,卻無法進入膀胱,因此小便解不出來。所謂的實則閉癃,就是指三焦之火洩漏到膀胱所造成的。
2. 經脈起止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謂六腑,肝、心、脾、肺、腎、心包,是謂六臟,六臟六腑,是生十二經。經有手足不同,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是謂手之三陽經,陽明胃、太陽膀胱、少陽膽,是謂足之三陽經,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是謂足之三陰經,太陽肺、少陰心、厥陰心主,是謂手之三陰經。
白話文:
膽、胃、大腸、小腸、三焦和膀胱,被稱為六腑。肝、心、脾、肺、腎和心包,被稱為六臟。六臟六腑生成十二經絡。
經絡分為手部和足部:
- 手部的三條陽經:陽明大腸經、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
- 足部的三條陽經:陽明胃經、太陽膀胱經、少陽膽經
- 足部的三條陰經: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
- 手部的三條陰經:太陽肺經、少陰心經、厥陰心主經
手之三陽,自手走頭。手陽明,自次指,出合谷,循臂上廉,上頸,入下齒,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手太陽,自小指,從手外側,循臂下廉,上頸,至目內眥。手少陽,自名指,循手表,出臂外,上頸,至目銳眥。三經皆自臂外而走頭,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白話文:
手的三條陽經,都從手部延伸到頭部。
手陽明經:從食指內側開始,經過合谷穴,沿著手臂前側,向上進入頸部,牙齒內側,左右相交,再向上經過鼻孔旁。
手太陽經:從小指內側開始,沿著手臂外側後緣,向上進入頸部,終止於眼睛的內眼角。
手少陽經:從中指內側開始,沿著手背外緣,向上延伸到手臂外側,進入頸部,止於眼睛的外眼角。
三條經絡都從手臂外側開始,延伸到頭部,其中手陽明經在前,手太陽經在後,手少陽經在中間。
足之三陽,自頭走足。足陽明行身之前,自鼻之交頞,循喉嚨,入缺盆,下乳,挾臍,循脛外,入大指次指。足太陽行身之後,自目內眥,上額,交巔,下項,挾脊,抵腰,貫臀,入膕中,出外踝,至小指。足少陽行身之側,自目銳眥,從耳後,下頸,入缺盆,下胸,循脅,從膝外廉,出外踝,入名指。三經皆自腿外而走足,陽明在前,太陽在後,少陽在中。
白話文:
人體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
足陽明經位於身前,從鼻子的交會點開始,沿著喉嚨,進入缺盆(鎖骨上窩),下至乳房,經過肚臍旁,沿著小腿外側,進入大拇指和食指。
足太陽經位於身後,從眼睛內側開始,沿著額頭,越過頭頂,下行頸部,經過脊椎,抵達腰部,貫穿臀部,進入膝窩,從外踝外出,到達小指。
足少陽經位於身側,從眼睛銳利的角開始,經過耳後,下行頸部,進入缺盆,下至胸部,沿著脇肋,從膝蓋外側的邊緣外出,從外踝外出,進入中指。
這三條經絡都從腿外側走向足部,陽明經在前,太陽經在後,少陽經在中間。
足之三陰,自足走胸。足太陰行身之前,自大指,上內踝,入腹,上膈。足少陰行身之後,自小指,循內踝,貫脊,上膈,注胸中。足厥陰行身之側,自大指,上內踝,抵小腹,貫膈,布脅肋。三經皆自腿里而走胸,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
白話文:
人體的三條足部陰經,路線都是從腳部向上經過胸口。其中,足太陰經位於身體前側,從大腳趾起,沿著內腳踝向上,進入腹部,再向上經過橫膈膜。足少陰經位於身體後側,從小腳趾起,沿著內腳踝向上,貫通脊柱,再向上經過橫膈膜,通入胸腔。足厥陰經位於身體兩側,從大腳趾起,沿著內腳踝向上,到達小腹,然後貫通橫膈膜,分佈於兩側的肋骨下。這三條經絡都從腿部內側向上走至胸口,太陰經在前,少陰經在後,厥陰經在中間。
手之三陰,自胸走手。手太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前廉,入寸口,至大指。手少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後廉,抵掌後,至小指。手厥陰,自胸,出腋下,循臑內,入掌中,至中指。三經皆自臂里而走手,太陰在前,少陰在後,厥陰在中。
白話文:
手部的三條陰經,都從胸口開始,分佈到手上。手太陰肺經,從胸口出發,經過腋下,沿著上臂內側的前緣,進入手腕的寸口穴,最後到達大拇指。手少陰心經,也從胸口出發,經過腋下,沿著上臂內側的後緣,到達手掌後側,最後到達小拇指。手厥陰心包經,同樣從胸口出發,經過腋下,沿著上臂內側,進入手掌中央,最後到達中指。這三條經絡都從手臂內側經過,太陰經在前,少陰經在後,厥陰經在中間。
手三陽之走頭,足三陽之走足,皆屬其本府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藏,足三陰之走胸,手三陰之走手,皆屬其本藏而絡其所相表裡之腑。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六陽六陰,分行於左右手足,是謂二十四經也。
白話文:
手上的三條陽經,路線通往頭部,足上的三條陽經,路線通往腳部,都連接著它們所屬的臟腑,並且與相表裡的臟腑相連。足上的三條陰經,路線通往胸部,手上的三條陰經,路線通往手,都連接著它們所屬的臟腑,並且與相表裡的腑臟相連。手陽明經與手太陰經相表裡,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相表裡,手太陽經與手少陰經相表裡,足太陽經與足少陰經相表裡,手少陽經與手厥陰經相表裡,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相表裡。六條陽經和六條陰經,分佈在左右手腳,這就是所謂的二十四條經絡。
3. 奇經部次
奇經八脈、督、任、沖、帶、陽蹺、陰蹺、陽維、陰維。督脈行於身後,起於下極之俞,併入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諸陽之綱也。任脈行於身前,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上關元,入目,絡舌,諸陰之領也。衝脈起於氣衝,並足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諸經之海也。
白話文:
人體有八條奇經八脈,分別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其中,督脈位於身體後面,起始於尾骨的俞穴,沿著脊椎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大腦,是所有陽經的主幹線。
任脈 位於身體前面,起始於小腹中極穴下方,沿著腹腔內向上,經過關元穴,連接到眼睛和舌頭,是所有陰經的總領。
沖脈 起源於氣衝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並,沿著肚臍向上運行,到達胸腔後散開,是各經脈的匯聚之地。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環腰如帶,諸經之約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於風池,主左右之陽也。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交貫衝脈,主左右之陰也。陽維起於諸陽會,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表也。陰維起於諸陰交,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裡也。陽蹺、陰維者,足太陽之別。
陰蹺、陽維者,足少陰之別。
白話文:
帶脈從季肋開始,環繞身體一週,像腰帶一樣,是所有經絡的束約帶。
陽蹺脈從腳後跟中間開始,沿著外踝向上走行,進入風池穴,主導左右肢體的陽氣。
陰蹺脈從腳後跟中間開始,沿著內踝向上走行,與衝脈相交,主導左右肢體的陰氣。
陽維脈從所有陽經會聚的地方開始,分佈在身體表層,主導全身的表層氣血。
陰維脈從所有陰經交會的地方開始,分佈在身體內層,主導全身的內層氣血。
陽蹺脈和陰維脈是足太陽經的別脈。
凡此八脈者,經脈之絡也。經脈隆盛,入於絡脈,絡脈滿溢,不拘於經,內溉臟腑,外濡腠理,別道自行,謂之奇經也。
白話文:
上面提到的這八條經脈,都是十二條正經脈絡的別支。正經脈強盛時,就會進入這些別絡。別絡滿了之後,不再受到正經的約束,向內滋潤臟腑,向外濡養皮肉,自行流動,這就是奇經。
4. 營氣運行
水穀入胃,化生氣血。氣之剽悍者,行於脈外,命之曰衛。血之精專者,行於脈中,命之曰營。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後,經過消化轉化生成氣和血。其中性質較為強健活躍的部分,在血管外運行,我們稱之為「衛氣」。而精純專一的部分,在血管內運行,我們稱之為「營血」。
營衛運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脈六動。一息六動,人之常也,一動脈行一寸,六動脈行六寸。
白話文:
營氣和衛氣運行,一天一夜循環全身五十遍。人一次呼氣,脈搏跳兩次;一次吸氣,脈搏再跳兩次;呼氣吸氣交替,脈搏跳五次;加上偶爾的深呼吸,脈搏跳六次。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六次,這是正常人的情況。脈搏跳動一次,血液運行一寸;脈搏跳動六次,血液運行六寸。
《靈樞·脈度》: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白話文:
《靈樞經·脈度》:
- **手臂的六條陽經:**從手臂開始,到頭部。長度為五尺,也就是五丈半。
- **手臂的六條陰經:**從手臂開始,到胸部。長度為三尺五寸,也就是三丈六尺八寸。再加上五尺三尺,總長度為二丈一尺。
- **腿部的六條陽經:**從腿部開始,到頭部。長度為八尺,也就是六丈四尺八寸。
- **腿部的六條陰經:**從腿部開始,到胸部。長度為六尺五寸,也就是六丈三尺六寸。再加上五尺三尺,總長度為三丈九尺。
- **足蹺脈:**從腿部開始,到眼睛。長度為七尺五寸,也就是二丈一尺四寸。再加上二尺五寸,總長度為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平人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一息脈行六寸,十息脈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氣半周於身,脈行八丈一尺,兩刻二百七十息,人氣一周於身,脈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萬三千五百息,人氣五十周於身,脈行八百一十丈。
白話文:
督脈和任脈的長度分別為四尺五寸和二尺四寸。總共為二尺五寸,合九尺。兩條脈總共長十六丈二尺。
普通人一天一夜的呼吸次數為一萬三千五百次。每次呼吸時脈搏運動六寸,十次呼吸時脈搏運動六尺。一天有百刻,一刻有一百三十五次呼吸。人的氣血在身體裡循環半周,脈搏運動八丈一尺。兩刻有二百七十次呼吸,人的氣血在身體裡循環一週,脈搏運動十六丈二尺。百刻有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人的氣血在身體裡循環五十週,脈搏運動八百一十丈。
營氣之行也,常於平旦寅時,從手太陰之寸口始。自手太陰注手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手少陰注手太陽,足太陽注足少陰,手厥陰注手少陽,足少陽注足厥陰,終於兩蹺、督、任,是謂一周也。二十八脈,周而復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五十周畢,明日寅時,又會於寸口。此營氣之度也。
白話文:
人體氣血的運行,通常在黎明寅時,從手臂內側的寸口開始。
從手臂內側流入手臂外側,手臂外側再流向足部外側,足部外側再流向手臂內側,手臂內側再流向足部內側,手臂外側再流向手臂內側,足部內側再流向足部外側,最後經過雙腿、督脈、任脈,完成一個循環。
人體的二十八條經絡,循環不息,陰陽相接,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環。五十個循環結束,在次日的寅時,又回到寸口。這就是氣血運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