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十 (4)
卷十 (4)
1. 雜病根原
婦人之病,多在肝脾兩經。土濕木鬱,生氣不達,奇邪淫泆,百病叢生。而陽虛積冷者多,陰虛結熱者少,以其燥熱在肝膽,濕寒在脾腎。土濕木鬱而生表熱者,十之八九,土燥水虧而生裡熱者,百無一二也。
白話文:
女人的疾病,大多與肝經和脾經有關。脾土濕氣過重,肝木氣機鬱結,導致身體的氣無法順暢運行,各種邪氣侵入,就會引發許多疾病。其中,陽氣虛弱、體內積聚寒冷的情況比較常見,陰液不足、體內產生熱的情況比較少見。這是因為燥熱多集中在肝膽,而濕寒多集中在脾腎。脾土濕重、肝木鬱結而導致體表發熱的情況,十有八九;脾土乾燥、腎水虧損而導致體內發熱的情況,卻非常少見,幾乎百個病例中才有一兩個。
2. 帶下
帶下者,陰精之不藏也。相火下衰,腎水澌寒,經血凝瘀,結於少腹,阻格陰精上濟之路,腎水失藏,肝木疏泄,故精液淫泆,流而為帶。帶者,任脈之陰旺,帶脈之不引也。
五臟之陰精,皆統於任脈,任中陽秘,帶脈橫束,環腰如帶,為之收引,故精斂而不泄,任脈寒冱,帶脈不引,精華流溢,是謂帶下。水下泄則火上炎,故多有夜熱毛蒸,掌煩口燥之證。
而下寒上熱之原,則過不在於心腎,而在於脾胃之濕。蓋氣根於腎,坎之陽也,升於木火而藏於肺,血根於心,離之陰也,降於金水而藏於肝。金性收斂而木性生髮,金隨胃降,收斂之政行,離陰下潛而化濁陰,是心氣涼而水暖,木從脾升,生髮之令暢,坎陽上達而化清陽,是以血溫而火清。陽不鬱則熱不生,陰不鬱則寒不作也。
土濕則脾胃不運,陰陽莫交,陽上鬱而熱生於氣,陰下鬱而寒生於血。血寒,故凝澀而瘀結也。
仲景溫經一湯,溫中去濕,清金榮木,活血行瘀,誠為聖法。至於瘀血堅凝,則用土瓜根散,精液滑泄,則用礬石丸,法更密矣。
溫經湯
人參(三錢),甘草(二錢),乾薑(三錢),桂枝(三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當歸(三錢),阿膠(三錢),麥冬(三錢),芍藥(三錢),芎藭(二錢),茱萸(二錢),半夏(三錢)
煎一杯,溫服。
治婦人帶下,及少腹寒冷,久不受胎,或崩漏下血,或經來過多,或至期不來。
陰精流瀉,加牡蠣。瘀血堅硬,加桃仁、鱉甲。
白話文:
所謂的「帶下」,就是陰精無法好好收藏的現象。那是因為腎中的相火衰弱,腎水變得寒冷,經血凝結成瘀血,積聚在小腹,阻礙了陰精向上輸送到身體各處的通道。腎水失去收藏的功能,肝氣疏泄過度,導致精液過度流失,就形成了帶下。所謂的帶,指的是任脈的陰氣過於旺盛,而帶脈無法發揮其收束的功能。
五臟的陰精都由任脈主管,任脈內部的陽氣要保持固密,而帶脈橫向束縛腰部,就像一條帶子一樣,負責收引,所以精華才能收藏而不外洩。如果任脈寒冷凍結,帶脈失去收束能力,精華就會溢流出去,這就是所謂的帶下。當水液向下流失時,火氣就會往上竄,所以常常會有晚上發熱、皮膚蒸騰發熱、手掌煩熱、口乾舌燥等症狀。
這種下寒上熱的根源,並不在於心腎,而在於脾胃的濕氣。因為人體的氣根源於腎,屬於坎卦的陽氣,向上升發到肝木和心火,最終收藏於肺;而人體的血根源於心,屬於離卦的陰氣,向下流注到肺金和腎水,最終收藏於肝。金的特性是收斂,而木的特性是生發。當肺金隨著胃氣下降時,收斂的功能就能正常運作,離卦的陰氣下沉而轉化為濁陰,這樣心火就會清涼而腎水就會溫暖。當肝木從脾氣上升發時,生發的功能就能暢通,坎卦的陽氣向上通達而轉化為清陽,這樣血液就會溫暖而火氣就會清靜。陽氣不鬱結就不會產生熱,陰氣不鬱結就不會產生寒。
當脾胃濕氣太重時,脾胃的功能就會失調,陰陽之氣無法正常交合。陽氣向上鬱結,就會產生熱,陰氣向下鬱結,就會產生寒。因為血脈寒冷,所以會凝滯瘀阻。
張仲景的溫經湯,可以溫養中焦,去除濕氣,使肺金清肅、肝木條達,活血化瘀,實在是很好的方法。如果瘀血堅硬難化,可以使用土瓜根散;如果精液滑泄不止,可以使用礬石丸,這些方法就更加周全了。
溫經湯
人參(三錢),甘草(二錢),乾薑(三錢),桂枝(三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當歸(三錢),阿膠(三錢),麥冬(三錢),芍藥(三錢),芎藭(二錢),吳茱萸(二錢),半夏(三錢)
用水煎煮成一杯,溫熱服用。
此方用於治療婦女帶下,以及小腹寒冷,長期不孕,或崩漏下血,或月經量過多,或月經不來等症狀。
如果陰精流失嚴重,可以加入牡蠣;如果瘀血堅硬,可以加入桃仁、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