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七 (7)
卷七 (7)
1. 痎瘧根原
痎瘧者,陰邪閉束,郁其少陽之衛氣也。人之六經,三陰在裡,三陰在表,寒邪傷人,同氣相感,內舍三陰。少陽之經,在二陽之內,三陰之外,內與邪遇,則相爭而病作。
其初與邪遇,衛氣鬱阻,不得下行,漸積漸盛。內與陰爭,陰邪被逼,外乘陽位,里束衛氣,閉藏而生外寒。衛為陰束,竭力外發,重圍莫透,鼓盪不已,則生戰慄。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及其相火鬱隆,內熱大作,陰退寒消,則衛氣外發而病解焉。
衛氣晝行六經二十五周,夜行五臟二十五周,寒邪淺在陽經,則晝與衛遇而日發,深在五臟,則夜與衛遇而暮發。衛氣離,則病休,衛氣集,則病作。緣邪束於外,則惡寒,陽鬱於內,則發熱。陽旺而發之速,則寒少而熱多,陽虛而發之遲,則寒多而熱少。陽氣日盛,則其作日早。陽氣日衰,則其作日晏。陽氣退敗,不能日與邪爭,則間日乃作。
此以暑蒸汗泄,浴於寒水,寒入汗孔,舍於腸胃之外,經臟之間。秋傷於風,閉其腠理,衛氣鬱遏,外無泄路,內陷重陰之中,鼓動外發,則成瘧病也。
白話文:
所謂的痎瘧,是因為陰邪之氣閉塞束縛,導致少陽經的衛氣鬱結不暢。人體的六經分為三陰在內,三陽在外。寒邪侵入人體,同氣相感應,會先侵入三陰經。而少陽經,位置在兩陽經之內,三陰經之外,如果體內遇到邪氣,就會互相抗爭而發病。
剛開始與邪氣相遇時,衛氣受阻,無法順暢下行,逐漸累積增強。體內的陰邪與衛氣相爭,陰邪被逼迫,向外侵犯陽經的位置,在體內束縛衛氣,使其閉藏而產生外寒。衛氣被陰邪束縛,竭力向外發散,但被層層包圍,無法突破,只能不斷鼓動,因此產生戰慄。少陽經的甲木之氣會從相火化氣,等到相火鬱積過盛,體內產生大量熱氣,陰邪退散,寒氣消退,衛氣就能向外發散,病情也就緩解了。
衛氣白天在六經運行二十五周,晚上在五臟運行二十五周。寒邪如果淺層存在於陽經,那麼白天與衛氣相遇就會發病;如果深入到五臟,那麼晚上與衛氣相遇就會在傍晚發病。衛氣離開時,病情會暫緩,衛氣聚集時,病情就會發作。因為邪氣束縛在體表,所以會感到怕冷;陽氣鬱積在體內,所以會發熱。陽氣旺盛,發作得快,那麼寒冷感就少而發熱感多;陽氣虛弱,發作得慢,那麼寒冷感就多而發熱感少。陽氣一天天強盛,發病時間會越來越早;陽氣一天天衰弱,發病時間會越來越晚。陽氣退敗,無法每天與邪氣抗爭,就會隔一天才發病一次。
這類瘧疾是因為夏天暑熱蒸騰,汗液大量排出,之後又用冷水洗浴,寒氣從汗孔侵入,停留在腸胃之外,經絡臟腑之間。秋天如果受到風邪侵襲,使毛孔閉塞,衛氣鬱結受阻,體表沒有可以發散的途徑,就向內侵入陰經深處,鼓動向外發散,就形成了瘧病。
2. 溫瘧
先傷於寒而後中於風,先寒後熱,是謂寒瘧。先中於風而後傷於寒,先熱後寒,是謂溫瘧。以冬中風邪,泄其衛氣,衛愈泄而愈閉,郁為內熱。又傷於寒,束其皮毛,熱無出路,內藏骨髓之中。春陽發動,內熱外出,而表寒閉束,欲出不能,遇盛暑毒熱,或用力煩勞,氣蒸汗流,熱邪與汗皆出,表裡如焚。及其盛極而衰,復反故位,陰氣續復,是以寒生也。
白話文:
先因為受寒而後又被風邪侵襲,先發冷後發熱,這叫做寒瘧。先被風邪侵襲而後又受寒,先發熱後發冷,這叫做溫瘧。因為冬天感染了風邪,導致體表的防禦之氣(衛氣)洩散,衛氣越洩散反而越閉塞,積鬱在體內形成內熱。又因為受寒,寒氣束縛住皮膚毛孔,熱沒有辦法散發出去,就藏在骨髓裡面。到了春天陽氣開始生發,內熱想要向外發散,但是體表又被寒氣閉鎖,想出又出不去。如果又遇到盛夏的毒熱,或是因為用力勞動、心情煩躁,導致氣機運行紊亂、汗液流出,熱邪就和汗液一起往外散發,這時身體內外就像火燒一樣。等到熱到極點後開始衰退,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陰氣也跟著恢復,所以就會產生發冷的現象。
3. 癉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是謂癉瘧。癉瘧即溫瘧之重者。以其陽盛陰虛,肺火素旺,一當汗出而感風寒,衛鬱熱發,傷其肺氣,手足如烙,煩冤欲嘔。陽亢陰枯,是以但熱無寒。其熱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神氣傷損,肌肉消鑠,瘧之最劇者也。
白話文:
這種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的瘧疾,就叫做癉瘧。癉瘧其實是溫瘧病情加重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氣虛弱,加上肺火原本就比較旺盛,一旦出汗時感受風寒,就會導致衛氣鬱積而發熱,進而傷害肺氣,使得手腳像被火燙一樣灼熱,心中煩悶想吐。陽氣過度亢盛,陰液枯竭,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這種熱邪內藏於心臟,外散於肌肉組織之間,會讓人精神氣血受損,肌肉消瘦,是瘧疾中最嚴重的一種。
4. 牝瘧
其寒多而熱少者,是謂牝瘧。以其陰盛陽虛,衛郁不能透發,故寒多熱少。蓋瘧病之寒,因陰邪之束閉,瘧病之熱,緣衛陽之郁發。其相火虛虧,鬱而不發,則純寒而無熱,相火隆盛,一郁即發,則純熱而無寒。其熱多者,由相火之偏勝,其寒多者,因相火之偏虛也。瘧在少陽,其脈自弦,弦數者火盛則多熱,弦遲者水盛則多寒,理自然耳。
柴胡栝蔞乾薑湯
柴胡(三錢),黃芩(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乾薑(三錢),栝蔞(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嘔加半夏。
治寒瘧先寒後熱者。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茯苓(三錢),桂枝(三錢),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牝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者。
白虎桂枝柴胡湯
石膏(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粳米(半杯),桂枝(三錢),柴胡(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
治溫瘧先熱後寒,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
減味鱉甲煎丸
鱉甲(二兩四錢),柴胡(一兩二錢),黃芩(六錢),人參(二錢),半夏(二錢),甘草(二錢),桂枝(六錢),芍藥(一兩),丹皮(一兩),桃仁(四錢),阿膠(六錢),大黃(六錢),乾薑(六錢),葶藶(二錢)
為末,用清酒一罐,入灶下灰一升,煮鱉甲,消化,絞汁,去渣,入諸藥,煎濃,留藥末,調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治久瘧不愈,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白話文:
「雌瘧」
瘧疾發作時,如果寒冷的感覺多於發熱的感覺,就叫做雌瘧。這是因為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導致身體的防禦功能(衛氣)被阻礙而無法正常發散,所以寒冷感覺多而發熱感覺少。瘧疾發冷的感覺,是因為陰邪束縛了身體;發熱的感覺,是因為身體的陽氣被鬱積而發出來。如果體內的相火(一種推動身體機能的陽氣)虛弱,被阻礙而無法發散,就會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如果相火旺盛,一被阻礙就會爆發出來,就會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發熱感覺多的,是因為相火偏盛;寒冷感覺多的,是因為相火偏虛。瘧疾如果發生在少陽經,脈象會呈現弦狀,脈象如果弦而數(快),代表火氣旺盛,就會發熱多;脈象如果弦而遲(慢),代表水氣過盛,就會發冷多,這是自然的道理。
柴胡栝蔞乾薑湯
使用柴胡三錢、黃芩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生薑三錢、大棗三枚、乾薑三錢、栝蔞三錢。
將以上藥材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然後蓋上被子。
如果出現嘔吐,可以加入半夏。
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寒瘧,也就是發作時先感到寒冷,然後才發熱的狀況。
柴胡桂枝乾薑湯
使用柴胡三錢、甘草二錢、人參一錢、茯苓三錢、桂枝三錢、乾薑三錢。
將以上藥材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然後蓋上被子。
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雌瘧,也就是寒冷感覺多於發熱感覺,或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的狀況。
白虎桂枝柴胡湯
使用石膏三錢、知母三錢、甘草二錢、粳米半杯、桂枝三錢、柴胡三錢。
將以上藥材煎煮成大半杯,趁熱服用,然後蓋上被子。
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溫瘧,也就是發作時先感到發熱,然後才發冷,發熱感覺多於發冷感覺,或只有發熱而沒有發冷的狀況。
減味鱉甲煎丸
使用鱉甲二兩四錢、柴胡一兩二錢、黃芩六錢、人參二錢、半夏二錢、甘草二錢、桂枝六錢、芍藥一兩、丹皮一兩、桃仁四錢、阿膠六錢、大黃六錢、乾薑六錢、葶藶二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準備一罐清酒,加入一升灶底灰,將鱉甲放入煮至消化,然後將汁液絞出,去除渣滓,再將其他藥材加入一同煎煮濃稠,然後加入藥末攪拌均勻,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服用七丸,每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適用於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導致體內結成腫塊,這種病症叫做瘧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