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雜病解下
3. 中風根原
中風者,土濕陽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四肢,諸陽之本,營衛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實秉氣於脾胃。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氣。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而行於經絡,則曰營衛。四肢之輕健而柔和者,營衛之滋榮,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陽虧土濕,中氣不能四達,四支經絡,凝澀不運,衛氣阻梗,則生麻木。麻木者,肺氣之郁,肺主皮毛,衛氣鬱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膚枯槁而頑廢也。諸筋者,司於肝而會於節,土濕木鬱,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故支節枯硬。一日七情郁傷,八風感襲,閉其皮毛而鬱其經藏,經絡之燥盛,則筋脈急攣,支節拳縮,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臟腑之濕盛,則化生敗濁,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頑昧不靈也。
人身之氣,愈鬱則愈盛,皮毛被感,孔竅不開,郁其筋節之燥,故成癱瘓,郁其心肺之濕,故作癡喑。
臟腑者,支節之根本,支節者,臟腑之枝葉,根本既拔,枝葉必瘁,非盡關風邪之為害也。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而變,而風未嘗變。風無刻而不揚,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人異也。此與外感風傷衛氣之風,原無懸殊,粗工不解,謬分西北東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誤千古,良可傷也。
桂枝烏苓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首烏(三錢),茯苓(三錢),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黃耆姜苓湯
黃耆(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治右半偏枯者。、中下寒,加乾薑、附子。病重者,黃耆、生薑可用一二兩。
中風之證,因於土濕,土濕之故,原於水寒。寒水侮土,土敗不能行氣於四肢,一當七情內傷,八風外襲,則病中風。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氣分偏虛,則病於右,血分偏虛,則病於左,隨其所虛而病枯槁,故曰偏枯。左半偏枯,應病在足大指,足厥陰肝經行於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則是血中之氣滯也。右半偏枯,應病在手大指,手太陰肺經行於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則是氣中之血枯也。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無不病者,以足太陰脾行足大指,太陰脾土之濕,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濕則腎水必寒,其中亦有濕鬱而生熱者。然熱在上而不在下,熱在肝膽而不在脾腎。而肝膽之燥熱,究不及脾腎寒濕者之多,總宜溫燥水土,以達肝木之郁。風襲於表,郁其肝木,木鬱風生,耗傷津血,故病攣縮。木達風息,血復筋柔,則攣縮自伸。其血枯筋燥,未嘗不宜阿膠、首烏之類,要當適可而止,過用則滋濕而敗脾陽,不可不慎。
白話文:
中風的根本原因
中風是因為體內濕氣重、陽氣不足,導致四肢失去正常功能,並且外受風邪入侵所致。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也是氣血運行起始和終止的地方,追究其根本原因,其實都源於脾胃功能的失調。脾臟左旋,將水氣向上提升轉化為血液;胃臟右轉,將火氣向下下降轉化為氣。血液儲存在肝臟,氣則統攝於肺臟,並運行於全身經絡,形成營氣和衛氣。四肢輕快柔軟,是因為營衛之氣充足滋潤,而這又都依靠脾胃的濡養供給。
陽氣不足、濕氣過重,中焦之氣無法正常運送到全身,四肢經絡就會凝滯不通,衛氣受阻,就會出現麻木。麻木是肺氣鬱結的表現,肺主皮毛,衛氣鬱結不能溫煦濡養皮毛,所以皮膚就會乾燥粗糙,失去彈性。筋脈則由肝臟所主管,匯聚於關節,如果體內濕氣重、肝氣鬱結,再加上風邪入侵,耗損血液,就會導致筋脈拘緊,關節僵硬。如果七情鬱結傷神,或外受風邪侵襲,阻塞皮毛,鬱結經絡,經絡乾燥盛熱,就會使筋脈急劇收縮,關節屈曲,不能伸展,感覺麻木不仁。臟腑濕熱過盛,就會化生濁氣,阻塞氣血運行通道,導致神志不清,言語遲鈍,反應遲緩。
人體的氣機,鬱結越久就越嚴重,皮毛受邪,毛孔閉塞,筋節乾燥更加嚴重,就會導致癱瘓;心肺濕邪鬱結,就會出現癡呆失語。
臟腑是四肢的根本,四肢是臟腑的分支,根本受損,分支必然枯萎,這並不是完全因為風邪的侵害。風邪是百病之首,變化莫測,實際上是因為人體本身的正氣不足,導致體質不同,而風邪本身並無變化。風無時無刻不在吹拂,但人卻不是隨時都生病,說明風邪雖然相同,但人體的反應卻不一樣。這與外感風邪侵犯衛氣並無本質區別,一些粗淺的醫者不理解這一點,便胡亂區分,以真假是非之名混淆視聽,誤導後世,實在令人痛心。
桂枝烏苓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何首烏(三錢)、茯苓(三錢)、砂仁(一錢)
煎成大半杯,溫服。
治療左側半身不遂。
如果患者下肢寒冷,可以加入乾薑、附子。
黃耆姜苓湯
黃耆(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生薑(三錢)
煎成大半杯,溫服。
治療右側半身不遂。如果患者下肢寒冷,可以加入乾薑、附子。病情嚴重者,黃耆、生薑用量可以加倍到一至二兩。
中風是由於體內濕氣重所致,而濕氣重的根本原因是體內寒水過盛。寒水侵犯脾土,導致脾土功能失調,無法將氣血輸送到四肢,一旦遭受七情內傷或八風外襲,就會發病中風。
肝臟貯藏血液,血液向上運行;肺臟貯藏氣,氣向下運行。如果氣虛,則病在右側;如果血虛,則病在左側。根據虛損部位的不同,就會出現半身不遂的症狀,所以稱為半身不遂。左側半身不遂,足大拇指往往也會出現病變,因為足厥陰肝經循行於足大拇指。如果手的大拇指也出現拳曲的情況,則說明是血液運行不暢。右側半身不遂,手的大拇指往往也會出現病變,因為手太陰肺經循行於手大拇指。如果足的大拇指也出現拳曲的情況,則說明是氣血枯竭。
究其原因,不論左右半身不遂,足大拇指幾乎都會出現病變,這是因為足太陰脾經循行於足大拇指,脾土濕邪是左右半身不遂的根本原因。
濕邪重則腎水必然寒冷,但也有些情況是濕邪鬱結化熱。但這種熱是在上焦,不在下焦;在肝膽,不在脾腎。而且肝膽燥熱的程度遠不及脾腎寒濕的嚴重,總體來說應該溫燥水土,以疏通肝木鬱結。風邪侵襲肌表,鬱結肝木,肝木鬱結則生風,耗損津液血液,所以出現肢體攣縮。肝木疏通,風邪息止,血液恢復,筋脈柔軟,攣縮就會自然伸展。對於血枯筋燥的情況,可以使用阿膠、何首烏等藥物,但一定要適量,用量過多會滋生濕邪,損傷脾陽,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