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四聖心源》~ 卷六 (1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0)

1. 淋瀝根原

腎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蟄藏,則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薯蕷、山茱以斂之。其血塊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者,膀胱熱癃,溲溺煎熬所結。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潤下而成也。百川下流,則歸於海,海水熬煉,則結鹽塊,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鹽也。

白物者,脾肺濕淫所化。濕旺津凝,則生痰涎,在脾則克其所勝,在肺則傳其所生,皆入膀胱。膀胱濕盛,而下無泄竅,濕氣淫泆,化為帶濁。白物黏聯,成塊而下,即帶濁之凝聚者也,與脾肺生痰,其理相同,淋家下見白物,上必多痰。瀉濕宜重用苓、澤,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瀉之。

女子帶濁崩漏,與男子白濁血淋同理,皆濕旺木鬱之證。內傷百病,大率由於土濕,往往兼病淋澀,而鼓脹、噎膈、消渴、黃疸之家更甚。是緣陽虛土敗,金木雙郁。燥土溫中,輔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澀自開。庸工見其下熱,乃以大黃,益敗脾陽,謬妄極矣!淋家下熱之至,但有梔子、黃柏證,無有大黃,芒硝證,其熱不在脾胃也。

一切帶濁、崩漏、鼓脹、黃疸,凡是小便淋澀,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陳蒿、梔子、澤瀉、桂枝,研末布包,熱熨小腹,外以手爐烘之。熱氣透徹,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白話文:

淋瀝的根本原因:

腎臟負責儲藏精液,肝臟負責儲藏血液。肝屬木,喜好疏通宣洩;腎屬水,不宜閉藏停滯。如果木失疏泄,水無潛藏,則精血都會往下流失。精液過多流出,宜用山藥、山茱萸來收斂。血塊流出,宜用丹皮、桃仁來活血化瘀。

淋病患者有時會排出沙石,有時會排出白色分泌物。沙石是因膀胱濕熱壅塞,小便煎熬濃縮所結成的。水向下流動,有滋潤作用,滋潤的特性會呈現鹹味,小便的鹹味也是由於水的滋潤下流而形成。百川向下流動,最終匯入大海,海水經過熬煮煉製,就會結成鹽塊,膀胱就像是人體的小海洋,沙石就像海水中煉出的鹽。

白色分泌物,是脾肺濕氣過盛所化生的。濕氣過盛,津液就會凝結成痰,在脾臟則會克制脾臟所管理的臟腑,在肺臟則會傳遞給所生的臟腑,最終都流入膀胱。膀胱濕氣過重,而下竅又不通暢,濕氣就會過度蔓延,化為帶濁。白色分泌物黏稠連綿,結塊而下,就是帶濁凝聚而成,這與脾肺生痰的道理相同。淋病患者出現白色分泌物,通常上呼吸道也會有很多痰液。祛濕宜多用茯苓、澤瀉等藥材,如果痰多,則可用仲景小半夏湯加上茯苓、橘皮來化痰祛濕。

女子帶下、崩漏,與男子白濁、血淋的道理相同,都是濕氣過盛、肝氣鬱結的表現。內傷引起的各種疾病,大多是因脾胃濕氣過重所致,經常會伴隨小便淋漓澀痛,尤其是在腹脹、食道阻塞、消渴、黃疸等疾病中更為嚴重。這是因為陽氣虛弱,脾胃衰敗,導致金(肺)木(肝)雙重鬱滯。應當用燥濕溫脾的藥物來健脾,再輔以清肺疏肝的藥物,淋漓澀痛的症狀自然會改善。庸醫看到患者下身有熱象,就用大黃來瀉火,反而會使脾陽更加衰敗,真是荒謬至極!淋病患者下身發熱,通常是梔子、黃柏證,而不是大黃、芒硝證,這種熱不在脾胃。

凡是帶下、崩漏、腹脹、黃疸等疾病,只要小便淋漓澀痛,都適合用熏蒸的方法。將土茯苓、茵陳蒿、梔子、澤瀉、桂枝等藥材研磨成粉,用布包好,熱敷在小腹部,再用手爐烘烤。熱氣滲透入內,小便就會順暢,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