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 卷六 (9)
卷六 (9)
1. 痢疾根原
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金主氣而木主血,金生於土,木生於水,水溫土燥,則金融而氣調,木榮而血暢,水寒土濕,不能升庚金而達乙木,則金木俱陷。
魄門者,腎之所司而陽明燥金之府也。金性斂而木性泄,其出而不至於遺矢者,庚金斂之也,其藏而不至於閉結者,乙木泄之也。濕土與金木俱陷,則金愈鬱而愈欲斂,木愈鬱而愈欲泄。金愈欲斂,故氣滯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脫而不藏。
木氣疏泄,而金強斂之,隧路梗阻,傳送艱難,是以便數而不利。金氣凝澀,而木強泄之,滯氣纏綿,逼迫而下,血液脂膏,剝蝕摧傷,是以腸胃痛切,膿血不止。其滑白而晶瑩者,金色之下泄,其後重而腥穢者,金氣之脫陷也。久而膏血傷殘,臟腑潰敗,則絕命而死矣。
此其病濕寒為本,而濕熱為標。病在少陰,則始終皆寒,病在厥陰,則中變為熱,故仲景於少陰膿血,用桃花湯,於厥陰下重,用白頭翁湯。緣水病則生寒,木病則生熱,而寒熱之原,總歸於太陰之濕。蓋土濕而水侮之,則鬱而為濕寒,土濕而木克之,則鬱而為濕熱之故也。
桂枝蓯蓉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橘皮(三錢),肉蓯蓉(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濕寒加乾薑,濕熱加黃芩,後重加升麻。
痢家肝脾濕陷,脂血鬱腐,法當燥濕疏木。而以蓯蓉滋肝滑腸,盡行腐瘀為善。若結澀難下,須用重劑蓯蓉,盪滌陳宿,使滯開痢止,然後調其肝脾。其脾腎寒濕,則用桃花湯溫燥己土。其木鬱生熱,則用白頭翁涼瀉肝脾,濕熱自當應藥而瘳也。
白話文:
痢疾這種病,是因為庚金和乙木的氣機鬱積不暢所導致的。金主導氣的運行,木主導血液的運行。金在土中生成,木在水中生成。如果水溫和土壤乾燥,就能使金的氣機順暢,氣的運行調和,木的生長茂盛,血液的流動通暢。反之,如果水寒冷而土壤潮濕,就不能使庚金上升,到達乙木,那麼金和木的氣機都會陷落不暢。
肛門,是腎主管的部位,也是陽明經燥金之氣聚集的地方。金的性質是收斂,木的性質是疏泄。排泄物能夠排出而不至於拉稀,是因為庚金的收斂作用;排泄物能夠存留而不至於便秘,是因為乙木的疏泄作用。如果濕氣太重,導致土、金、木的氣機都陷落,那麼金的氣機就會更加鬱悶而更加想要收斂,木的氣機就會更加鬱悶而更加想要疏泄。金越是想要收斂,氣的運行就會越停滯不通;木越是想要疏泄,血液就會越流失而不能儲藏。
木的氣機想要疏泄,而金的氣機卻強烈收斂,導致通道阻塞,傳導困難,所以才會出現排便次數多卻拉不乾淨的情況。金的氣機凝滯澀滯,而木的氣機卻強烈疏泄,導致停滯的氣體糾纏不清,逼迫向下,使得血液中的脂質和膏狀物質被剝蝕損傷,所以會造成腸胃劇烈疼痛,膿血不停。排出的糞便如果是滑潤透明的,那是金的氣機向下洩漏;如果排出時感覺肛門下墜且腥臭難聞,那是金的氣機陷落的表現。久而久之,膏脂血液損傷,臟腑潰爛敗壞,就會導致死亡。
這種病的根本原因是濕寒,而濕熱是表象。病如果出在少陰經,那麼從始至終都是寒證;如果出在厥陰經,那麼中間就會轉為熱證。所以張仲景對於少陰經的膿血,用桃花湯來治療,對於厥陰經的肛門下墜感,用白頭翁湯來治療。是因為水病會產生寒,木病會產生熱,而寒熱的根源,總歸是太陰脾土的濕氣。因為土壤潮濕,水就會侵犯它,導致氣機鬱積而形成濕寒;土壤潮濕,木就會克制它,導致氣機鬱積而形成濕熱。
桂枝蓯蓉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橘皮(三錢),肉蓯蓉(三錢)
用水煎成大半杯,溫服。
濕寒加乾薑,濕熱加黃芩,肛門下墜感加升麻。
痢疾病患的肝脾濕氣陷落,脂質血液鬱積腐敗,治療原則應該是燥濕疏通肝木。用肉蓯蓉來滋養肝臟,潤滑腸道,盡快排除腐敗淤積的物質。如果大便乾結難以排出,就必須使用大量肉蓯蓉,來清除陳年積垢,使停滯的氣機疏通,痢疾停止,然後再調養肝脾。如果脾腎有寒濕,就用桃花湯來溫燥脾土。如果木氣鬱積而產生熱,就用白頭翁湯來清涼瀉肝脾,這樣濕熱自然就會藥到病除。
2. 淋瀝根原
淋瀝者,乙木之陷於壬水也。膀胱為太陽寒水之府,少陽相火隨太陽而下行,絡膀胱而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相火在下,逢水則藏,遇木則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於遺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於閉癃,此水道所以調也。
水之能藏,賴戊土之降,降則氣聚也,木之能泄,賴己土之升,升則氣達也。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遺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閉癃。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遺溺,泄不能泄,又苦閉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頻數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澀而不利。木欲泄而不能泄,則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則精血不秘。緣木不能泄,生氣幽鬱而為熱,溲溺所以結澀,水不能藏,陽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熱之機,悉由於太陰之濕。濕則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後鬱於穀道則為痢,前鬱於水府則為淋。其法總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達,則疏泄之令暢矣。
桂枝苓澤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三錢,生),桂枝(三錢),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
肝燥發渴,加阿膠。
脾為濕土,凡病則濕,肝為風木,凡病則燥,淋家土濕脾陷,抑遏乙木發生之氣,疏泄不暢,故病淋澀。木鬱風動,津液耗損,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濕邪,而其肝木則屬風燥。血藏於肝,風動則血消,此木燥之原也。苓、澤、甘草,培土而瀉濕,桂枝、芍藥,疏木而清風,此是定法。
土愈濕則木愈燥,若風木枯燥之至,芍藥不能清潤,必用阿膠。仲景豬苓湯善利小便,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利水而瀉濕,阿膠清風而潤燥也。
水性蟄藏,木性疏泄。乙木生於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溫暖,溫氣左升,則化乙木。生氣暢茂乙木發達,疏泄之令既遂,則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澀。膀胱之熱澀者,風木相火之雙陷於膀胱也。足少陽甲木化氣於相火,與手少陽三焦並溫水藏,手少陽之相火泄則下陷於膀胱而病淋,足少陽之相火泄則上逆於胸膈而病消,其原總由於乙木之郁也。膀胱熱澀之極者,加梔子、黃柏,以清三焦之陷,則水府清矣。
乙木之溫,生化君火,木鬱陽陷,溫氣抑遏,合之膀胱淪陷之相火,故生下熱。然熱在肝與膀胱,而脾則是濕,腎則是寒。寒水侮土,移於脾宮,則脾不但濕,而亦且病寒。其肝與膀胱之熱,不得不清,而脾土濕寒,則宜溫燥,是宜並用乾薑,以溫己土。若過清肝熱,而敗脾陽,則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熱澀,水無止期矣。
惟溫腎之藥,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熱。若膀胱熱退,則宜附子暖水,以補肝木發生之根也。
白話文:
淋瀝的根本原因,是肝木的氣血衰弱而受腎水的損害。膀胱是太陽寒水之氣的貯藏場所,少陽相火隨著太陽經脈向下運行,聯繫膀胱並約束下焦,如果相火過盛則會導致尿閉,如果相火虛弱則會導致尿失禁。相火在下焦,遇到腎水則被收藏,遇到肝木則被疏泄。腎水收藏相火,所以能使小便不至於失禁;肝木疏泄相火,所以能使小便不至於閉塞,這就是水道得以調節的道理。
水能收藏,依靠脾土的下降,下降則氣機聚合;木能疏泄,依靠脾土的上升,上升則氣機通達。如果胃氣逆亂,水就不能收藏,所以會導致尿失禁;如果脾氣虛弱,木就不能疏泄,所以會導致尿閉。淋證,就是指既不能收藏,又不能疏泄,既有尿失禁,又有尿閉的症狀。
水想要收藏,而肝木卻要疏泄它,所以小便頻數而不能收斂;肝木想要疏泄,而腎水卻要收藏它,所以小便澀滯而不通暢。肝木想要疏泄而不能疏泄,則小便不通;腎水想要收藏而不能收藏,則精血不能貯藏。因為肝木不能疏泄,導致氣機鬱滯而化為熱,所以小便澀滯;因為腎水不能收藏,導致陽氣外泄而產生寒邪,所以精血外溢。
而這些寒熱的病機,都源於脾胃的濕邪。濕邪困脾,則脾土虛陷,肝木受阻,疏泄不通,就會導致淋證和痢疾。淋證和痢疾的道理相同,都是由於肝木受損。肝木之氣鬱滯於直腸則為痢疾,鬱滯於膀胱則為淋證。治療方法總歸是燥濕健脾,疏通肝木,脾土乾燥而肝木通暢,則疏泄功能就能恢復正常。
桂枝苓澤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炙甘草三錢、桂枝三錢、白芍藥三錢
煎成大半杯,溫熱服用。
如果肝燥口渴,可以加阿膠。
脾屬土,易受濕邪侵犯;肝屬木,易受燥邪侵犯。淋證患者,脾土濕陷,抑制了肝木的生髮之氣,疏泄不暢,所以出現小便澀滯。肝木鬱滯,風氣活動,津液損耗,就會導致消渴。脾土濕邪盛,肝木則屬風燥。血液貯藏於肝,風動則血虛,這是肝木燥的原因。茯苓、澤瀉、甘草,健脾燥濕;桂枝、白芍藥,疏肝解鬱,這是治療淋證的基本方法。
脾土濕邪越重,肝木就越燥,如果風木燥竭到極點,白芍藥的滋潤作用不夠,就必須加入阿膠。仲景的豬苓湯善於利尿,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利水滲濕;阿膠則滋陰潤燥。
水的特性是收藏,木的特性是疏泄。肝木生於腎水,少陽相火封藏腎水,腎水溫暖,溫氣向上升,則化生肝木。生機旺盛,肝木發達,疏泄功能正常,則水道通暢,相火必然收藏。如果脾土虛陷,肝木受阻,疏泄不暢,而更想疏泄,則相火外泄,膀胱就會熱澀。膀胱熱澀,是因為肝木和相火都損傷於膀胱。足少陽膽經之氣化生於少陽相火,與手少陽三焦經一起溫煦腎水,手少陽三焦經的相火外泄則下陷於膀胱而導致淋證,足少陽膽經的相火外泄則上逆於胸膈而導致消渴,其根本原因都在於肝木鬱滯。膀胱熱澀嚴重者,可以加入梔子、黃柏,以清泄三焦之熱,則水府就能清利。
肝木的溫熱之氣,化生心火,肝木鬱滯,陽氣下陷,溫熱之氣被抑制,加上膀胱衰弱的相火,所以會導致下焦發熱。然而,熱在肝和膀胱,而脾是濕,腎是寒。寒水侮犯脾土,移於脾宮,則脾不僅濕,而且還感受寒邪。肝和膀胱的熱必須清除,而脾土濕寒,則需要溫燥,所以應該同時使用乾薑,以溫煦脾土。如果過度清除肝熱,而損傷脾陽,則肝木和心火更加下陷,膀胱熱澀,小便將無止無休。
溫腎的藥物,不宜過早使用,以免助長膀胱的熱邪。如果膀胱的熱邪退卻,則可以使用附子溫暖腎水,以補益肝木生髮的根本。